八年级备课交流发言稿_第1页
八年级备课交流发言稿_第2页
八年级备课交流发言稿_第3页
八年级备课交流发言稿_第4页
八年级备课交流发言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八年级备课交流发言稿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战争为题材。课文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就在这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都得到充分的表现。新闻两则报道的是渡江战役和解放南阳,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气势磅礴;芦花荡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 “ 老头子 ” 的故事,形象鲜明;蜡烛讲的是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年代,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 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坟头的故事,含义深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抓住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严 厉谴责强盗政府,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同情,爱憎分明;亲爱的爸爸妈妈再现了半个世纪前南斯拉夫一段残酷的历史,饱含深情。本单元的课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要求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应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根据这些要求我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定为:知识与能力: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学会在初读课文过程中迅速抓住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时间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各种默读的方 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过程和方法:通过体验,理解,比较,思考等方法了解叙事性作品的特点,2 / 13 感受文中人物的性格,有特色的语言,以及感人的情景,领会本单元战争的主题,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教学设想:教学本单元要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感受特色语言及有代表性的场景,利用网络查找背景及其他相关资料,注意知识的拓展。第一课新闻两则这是两则比较规范的新闻,新闻是一种实用文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长江是一篇经典课文,学生初始学习新闻这种体裁,有必要弄清楚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为了便于学生尽快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这样的认知规律,不从知识概念切入,而从对课文内容的复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因此语言学习与训练也列为教学重点之一。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寻找、自由发现、自己巩固这些知识,让知识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学生并且融会贯通。教学方法上要杜绝雷同,所以在具体处理教材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 第二则,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让学生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整体感知: 1.对照书上的示意图,准备复述渡江战役过程,了解渡江战3 / 13 役的经过。 2.文中哪两句话概括了同学们刚才复述的内容? 3.有没有哪一句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利用复述这一方法,引导学生理清三路大军渡江的情况,从而认清本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后两个问题的设计,便于学生了解导语和标题,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讲解有关新闻的知识。这是传授知识的环节,作为学生新接触的一种体 裁,讲些必要的知识是有用的,不能忽视。但这些知识的教学,是使学生对本文内容构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显得自然,学生接受起来也就不太困难。文中饱含着浓厚的个人情感,所以在学习新闻语言特点的时候,还要了解语言中的感情。 1.“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 中 “ 百万 ” 一词是实还是虚写?为什么? 2.“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 ,其中, “ 不含 ” 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 至发电时止(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剩下的)二十三时可渡完 ” ,加点的词语和括号内 词语加以比较, 你觉得新闻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过此语的比较,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让学生在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新闻语言特点的句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4 / 13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并且体会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 明确: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有: “ 英勇善战 ” 、 “ 锐不可当 ”等,表现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有 “ 纷纷溃退 ”“ 毫无斗志 ”“ 甚为微弱 ” 等。 新闻的教学,不能完全脱离开这个单元 的主题,文章的主题应该是通过作者的情感来体现来,这个问题的设计,就让学生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很好地完成了情感目标。 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2、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 3、主体部分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要回顾过去一年多来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教学方法上要杜绝雷同,所以在具体处理教材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 第二则,在此基础上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毛泽东同志的新闻语言在这堂课中接触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背一些他的诗词,从另一个角度感受他的语言。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5 / 13 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 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只枪,只靠那支灵巧的篙和水鸭子死的游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货轮,一个女孩负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的收拾了他们,为女孩 子报了仇,这篇小说很有点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学生世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要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知识与能力 理清记叙6 / 13 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情感与态度: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阅读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着手,人物形象的探究从粗略到具体,文中有一句话 “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 课文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的这种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设计旨在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核心作具体分析,重在内容研讨,培养对具体内容的确认能力和整合能力;第二问则旨在认识关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认识关键句。这是一 个英雄的老人,可以让学生用说话的形式重点探究这一性格内涵:老人的英雄性格表现在 “_” 说话。这一说话的结论可以多样:表现在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过于自信自尊上、智勇双全的行为上。在品读文笔精华的基础上,利用 “ 二菱 ” 的口吻评点老头子,对人物作深层的了解。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7 / 13 年近六十,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队的供给,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 手无寸铁的老人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这更富有传奇色彩。体味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仍可以采用说话的形式,这样可以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 _ ; 杀 敌 的 酣 畅 淋 漓 表 现 在_,结论可以有护送:交通工具的简陋;敌人火力的密集;敌我势力的悬殊;复仇:老头设下的圈套;敌人愚蠢地上钩;老人通达敌人等。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对主题进行把握。 文中有不少诗意的描写,与战争环境和人物的心境相和谐,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这如诗如画的环境的感悟可从两方面设计,一是开头,听读课文后感受美景,为人物的出场创设一个情境,当了解了人物和情节后再回头读这些语言,可能能更好地体会孙犁的 “ 诗体语言 ” 。优美的语言应该摘抄下来,细心揣摩,对这种描写的高明之处有所领悟,可以提高学生的描写能力,结尾可以让学生仿写几句,写写家乡的景色,这种拓展练习,落实了 “ 借鉴吸收 ” 的教学要求,把语言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开放、自 主、体味与创造有机统一。 3.蜡烛 8 / 13 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内容非常感人,作品之所以感人,除了选材巧妙外,细腻的描写不可或缺。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摹写。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妨将有些描写对象相同的反复摹写进行归类,比较,再品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这样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4.旧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本文立场鲜明,“ 赞美圆明园 ” 和 “ 谴责侵略者 ” 两大板块 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这雨果清醒地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课文,不必拘泥于 “ 整体 -局部 -整体 ” 的阅读模式,可以将课文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的整体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象鲜明的感受后,在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夺的根本原因,由此把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5.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是一篇对法西斯的控诉词,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充满了一组组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统一的事物:历史与现实、美丽与沉重、忏悔与狡辩、引文与正文、人 文的呼唤与罪恶的枪声,阅读时如能抓住这些矛盾并对之进行分析探究,你会走进一片别样的天空。 第二单元: 9 / 13 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刻画父亲的 “ 背影 ” ,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的感人。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 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杨绛的老王写自己和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信者的社会问题。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梭镖洗钱案的形形色色的 “ 爱 ” ,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 阿长与 山海经一文,作者以动情的笔触,写出了作者对阿长的敬意,感激与怀念。 “ 我 ” 对阿长的感情变化是围绕着对人物的许多事情的叙述来表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文字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篇文章10 / 13 教学的重点是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详写荷略写相结合的写法,文中传神的描写,整个过程可精心设置一个课堂教学的主问题,引发对全文的理解。这个主问题就是:阿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这个人物并不陌生,这一问题就以学生猎奇的心理作为突破口,接下来采用人物理解和感情变化作为教学的双线结构进行教学。可以设计下列问题: 阿长做了这么多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这些事中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文章对阿长的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本文篇幅较长,教师抓住人物这个重点,能够引导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理清脉络。自然,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教学的规律。在完成这几个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概括的能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叙述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以及这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从而提高描写能力。关于这篇文章的写法,提倡由学生自主发现并在写作中效仿。 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亲情 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全文几乎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字眼,全是平实的叙述,但朴实的文字中却蕴涵着父子之间的至爱深情。文章选取了 “ 背影 ” 来表现父爱,角度新颖独特,文中刻画的父亲为儿子过铁道爬月台买橘子的 “ 背影 ” ,含蓄而11 / 13 深刻地表现了父亲的爱子深情,更是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感人至深。但由于时代的距离,阅历的局限,文章在情感上可能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的重点应为引导学生感受父子亲情,让学生深入文本,品析语言,品味亲情,最终达到情感渗透的目的, 更是这篇文章的价值所在。在教学中,应该以 “ 情 ” 为切入口、突破口。进行情境创设,以 “ 情 ”贯穿课堂的始终,让学生在诵读、品味中净化情感,激发学生的亲情,走进亲情,让他们感受亲情,品味亲情。在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真情的基础上,请学生走进生活,感悟亲情,不仅联系课内外,培养学生关心生活、感悟亲情的生活习惯,更是情感渗透的进一步深化。教学中特别强调了 “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 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 等。这堂课我们可以设计成一堂情感体验课。为情景创设可采取多种方法: 1.开 头用画家罗中立的父亲和歌曲父亲导入,认识一位苍老而可敬的父亲,升腾起一种对父亲的敬重之情,为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2.动情的配乐示范朗读,品味字词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拨、字词替换,是分析过程中又一次创设的良好的情境,这也是整堂课的重点、亮点, “ 沉重的背影 ”“ 艰难的背影 ”“ 努力的背影 ” 把父亲的艰辛和深挚的爱子之情推向了高潮。利用学生沉浸在这种情感中,再观看电视散文,进一步体味背12 / 13 影中的父爱。 3.最后以懂你这首歌结尾,再次让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