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_第1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_第2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_第3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_第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7—9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2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 7 9 章)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第 7 9 章) 第七章力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它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至少要有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不一定接触,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力一般用大写字母 F来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其符号是 N。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 1 牛。 2、力可以产生两种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物体运动的快慢或方向发生改变,这几种情况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3、力的三要素是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示意图。练习:画出放在桌面上的重力为 20N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施力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这两个物体互为受力物体和2 / 12 施力物体。它们每个物体都既是施力物体, 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第二节弹力 1、直尺、弹簧等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如橡皮泥、面团等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2、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常见的拉力、提力、压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与物体的材料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同一物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 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所测力不能超过它的最大测量值,否则会损坏弹簧测力计;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5)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3 / 12 垂直。在静止或匀速 直线拉到中示数稳定后读数。 练习:读出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第三节重力 1、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用符号 G 表示。 2、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公式表示是 G=mg,其中 G 表示重力,单位是 N, m 表示质量,单位是kg,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其值是 g=G/m=/kg,它表示的含义是:质量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 小为。公式变形可计算 m=G/g 3、其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即与水平面相垂直。利用铅垂线检验墙壁是否竖直和利用铅垂线与三角 尺( T 形架)检验桌面是否水平都是根据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这一原理工作的。 4、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采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来确定。 练习:画出下列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第八章运动与力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在探究 “ 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 的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初始速4 / 12 度相同,观察小车在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表面滑行的距离的长短。 可得结论是: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 离越长,说明小车收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由此可推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它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实验可以推理得出的物理学基本定律是牛顿第一定律,本实验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者说总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原来运动的则会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仍保持静止。 牛顿第一定律也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 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与物体的运动快慢无关。解释惯性想象的步骤:( 1) .确定研究对象你,阐明其原来的运动状态;( 2) .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受到力而改变了运动状态; ( 3) .说明哪个物体或物体的哪一部分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5 / 12 的运动状态;( 4) .说明结果。 练习:解释下列现象: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答:乘客原来随行驶的汽车 一起处于运动状态,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脚已随车停止运动,而身体的上部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因此身体会向前倾。 4、利用惯性的实例:跳远助跑,紧固锤头,扔铅球、标枪,拍灰尘,防止惯性造成的危害:系安全带,保持车距,限速限载,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越大,运动状态越易改变;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第二节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 态时受到的几个力称为平衡力。 物体在受平衡力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在不受力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能称为平衡状态。 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6 / 12 两种状态,如物体处于不是这两种状态的其它状态时,则一定运动状态在改变。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3、二力平衡的条件 的应用: (1)判断物体是否受一对平衡力 A 根据状态: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求不能直接测量的未知力(如支持力,摩擦阻力和空气阻力)的大小和方向物体受两个力的作用 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所受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两个力符合二力平衡的条件 未知力与已知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练习: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如果已知人和伞所受的总重力是 1000N,说出所受阻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 跳伞运动员做匀速直线运动 G 和 f 是一对平衡力f=G=1000N 方向是竖直向上 4、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条件:受非平衡力作用第三节摩擦力 7 / 12 1、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间上产生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作用效果: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个物体相互接触( 2)接触面粗糙且相互存在 压力( 3)发生相对滑动(要发生是指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作用点:在物体间的接触面上,一般把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理解时注意: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定相反,如人在行走时摩擦力与人行走的方向相同,用传输带运送货物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2、滑动摩擦力的测量: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与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接触面越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一定时 ,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4、在 “ 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 实验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做到匀速拉动,且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是运动的,不易读准示数。将实验改为拉动木板,而不拉木块,这种设计从实验操作角度来说,8 / 12 不必控制匀速拉动,实验操作容易;从实验误差角度来说,读数时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容易读准示数。 5、摩擦力共有三种: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6、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1)增大压力,例如车闸( 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例如各种花纹,( 3)变滚动为滑动,例如紧急刹车 7、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例如滑雪板很光滑( 3)变滑动为滚动,例如滚动轴承,( 4)使接触面分离,例如加润滑油,滑冰有水膜,气垫船用高压气,磁悬浮列车用电磁场 第九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力面指向其内部,作用点在受力面上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把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力的大小 F=G物:( 2)有的和重力无关。练习:重力为 G 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画出下列各图所受压力的示意图。 2、探究 “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 的实验时,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应用的9 / 12 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得出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为了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即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3、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压强,计算公式: P=F/S,其中 P 代表压强,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 Pa, F 代表压力,单位是 N, 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 m2。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1Pa=1N/m2,表示物体 1 米 2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 牛。 公 式 变 形 还 可 计 算 : F=PSS=F/P 。 比 例 公 式 为P1/P2=F1/F2S2/S1 。 6、增大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2)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例如:蚊子的口器很尖,锯、剪刀、斧头、针要很薄很尖,啄木鸟的喙坚而长、破窗锤做成锥状(3)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 (1)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2)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例如:滑雪板面积大,骆驼的脚掌大,拖拉机、坦克用履带,铁轨扑在枕木上,书包带要宽,多轮的平板货车; (3)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1、液体能产生压强是由于液体具有重力和流动性。 10 / 12 2、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在同种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 越大,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公式: P=gh ,其中 P 表示压强,单位是 Pa, 表示液体的密度,单位是 kg/m3, h 表示液体的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 m。公式变形还可计算: =P/ghh=P/g 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一定, h 越大, p 越大, h 一定, 越大, p 越大, p 一定, h 越大, 越小, 4、液体的压力和压强的计算题:先计算压强 P=gh ,后计算压力 F=PS,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F 与容器所盛液体 的重力 G 液的关系: 上大下小容器 FG 液。固体的压力和压强的计算题:先计算压力(物体放在水平桌面上) F=G=mg=vg, 后计算压强 P=F/S, 规则柱形容器底部液体的压强也可以用固体的压强计算公11 / 12 式进行计算。规则柱体固体对水平面的压强也可以用液体的压强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5、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特点是:连通器中的同种液体不流动时液面总保持相平,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等都是连通器的应用。第三节大气压强 1、大气对对浸在它 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它产生的原因是空气受重力并且有流动性,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测出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 个标准大气压 =760mm水银柱的压强 =水柱的压强 =105Pa 。 水银柱的高度是指水银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它不随管的倾斜、粗细、上提、下压而变,水银管水银面上方是真空,若管中混入少量空气,则会使高度差减小,若管顶开孔,则管内水银面会下降至内外相平为止。 3、常用气压计: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无液)气压计 ,(用于氧气瓶和灭火器上。 4、大气压强随海 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液体的沸点随表面气压的减小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这一性质的应用:高压锅。 在海拔 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 10m,大气压减小 100Pa。 5、用吸管喝水、活塞式抽水机、医生用针筒抽药水,吸盘都利用了大气压。 12 / 12 第四节流体的压强 1、把具有流动性的液体和气体统称流体。 2、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