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_第1页
“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_第2页
“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_第3页
“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_第4页
“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内容提要:本文通过19世纪60年代”同治银币”方案的提出这一具体史实,对英国政府、英占香港当局和中国政府三方在币制问题上的不同考量,即对英国实行金镑制,中国实行银两制而香港当局在二者之外实行银元制各自不同的背景和根据、以及彼此之间的矛盾,分别加以分析。特别着重说明香港独立实行银元制的成功和它对 历史 、 地理 各方面条件的顺应所取得的优势地位。与此相对照的,则是中国清王朝对币制改革的抵制和长期币制混乱之所由来。这种混乱的局面,可以说,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币的出台,才最终加以结束。关键词:金镑制 银元制 银两制不久以前,作者收到伦敦大英博物馆钱币分馆(Department of Coins of the British Museum)高利辰(Joe Cribb)先生惠赠他所编著的一部大型的香港回归中国以前英国殖民政府和汇丰 银行 发行的各种货币的历史图谱。这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专著。a它搜集了香港汇丰银行货币收藏处a历年收集的、在香港以及中国其他各口岸发行的各种货币。在这里,高利辰先生除了对每幅图录作了详尽的说明以外,还对中国的货币沿革、特别是中国银两和外国输入中国的各种银元以及国内自铸银元的历史,作了系统而扼要的叙述。其中有许多货币可能是第一次公诸于世的。本文所要介绍的”同治银币”,就是其中之一。”同治银币”是作者为了行文的方便而拟定的名称。它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间,英国本国政府和香港殖民地当局为了统一香港和中国币制在进行活动中所设计的多种银币。但是所有的”同治银币”并没有正式发行和流通。它的出世,只是昙花一现。从它的影响看,可以说是十分微末。毋足轻重,不值一提。那么,为什么我单单要挑出这个没有发行、并无实际影响的银币来加以介绍呢?是不是有点出于猎奇的动机呢?应该承认,有关”同治银币”的图案,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过去自己也没有看到过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现在对此作一些介绍,也可以说是我写这篇短稿的动机之一。但是我之所以起意作一点介绍,正如本文的标题所示,是想通过”同治银币”计划的出笼和夭折这一件具体的事实,说明在中国近代 经济 史上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写这样一段短短的叙述和分析,多少有一点见微知著的目的在内。如果”微”是指”同治银币”的影响,那么,这个”著”,我以为就是它的历史意义。一”同治银币”计划的出笼,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以后的1866-1867年间,也就是同治皇帝登基以后五、六年的光景。主其事者,先是香港殖民当局通过北京英国使馆的引荐而进行的试探;后是英国使馆的直接发动,出面的是当时使馆汉文正使,后来为中国大名鼎鼎的威妥玛(Thomas FWade)。香港英国当局的活动,开始于1866年。这一年的5月7日,经过两年半筹备的香港铸币厂正式开工。工厂除了铸造在香港一地流通的银元和辅币以外,还开始试制以银两为单位的银币。开工3个月,就试制出来这种银币的样品,8月20日,通过北京的英国使馆,这种样品就选到了清朝政府的面前,并且主动作出继续提供这一项服务的表示b。但是这个要求,立刻受到清廷的拒绝。银币的设计图案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也不得而知。然而香港当局并不死心。就在这年年终之际,他们又炮制了两套银币图案,并制成样品银币,再一次送到北京。这两套图案,都出现在高利辰先生的谱录中。第一套正面是”纹银壹两”四个中文字居中,周围是英文字”One TaelHongkong1867b”;第二套将”纹银壹两”改为”上海b壹两”,并摆在四周,中间换成象征清王朝的一条盘起来的蟠龙。两种钱币的另一面,一个铸有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的头像;一个铸上了英国皇家的甲胄和勋章。样式如下:b可以看出,这两套图案,都表明有迎合清王朝 心理 的动机在内。它们都以中文标明单位是银两,”这是要与中国的货币体系保持一致,希望中国人更愿意接受”。而第二套将”纹银”改为”上海”,更表明这是中国的货币。至于巨龙的设计,自然更是为了取得清王朝的好感和认同。而设计中的维多利亚女王头像和英国皇家的甲胄勋章,虽然有取得”中英平衡”的因素在内,但也可能理解为中英亲近和合作的表示。总之,两套设计都是力图”说服中国政府使用这家铸币厂的产品的”。b然而他们得到的结果,仍然是这一企图的失败。尽管香港铸币厂出师不利,英国的后续行动并没有就此停止,前面已经提过这一次是北京英国公使馆的直接发动,出面的人物是它的汉文正使威妥玛。威妥玛这个人,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者而言,是人所共知的。他是一个善于揣摸对方心理的交涉者。他既善于以此威胁清廷,又善于以此迎合清廷。也就是说,在好威胁的场合,就出之以威胁;在不好威胁的地方,则出之以迎合。他在1876年代表英国政府为马嘉理事件同中国政府进行交涉时,在提出许多要求之中有一条是中国皇帝下的谕旨,凡遇到”英国”二字时,必须抬头,”如不抬头,即为轻谩英国”。c这一要求是清朝皇帝所最忌讳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他不过是借此给清朝皇帝一点颜色看看,以便达到他真正需要达到的目的。在以后签订的烟台条约中,并没有这一要求的条款。但在第一端第六条中,却暗含此意,保持着威胁态势。b也就是说,他善于使用威胁的手段。同样,为了达到他所需要达到的目的,他也善于使出迎合的手段。眼前他所设计的银币图案,就是一例。拿威妥玛和香港铸币厂设计的两个图案一比,就一目了然。首先,他取消了原设计中维多利亚女王的头像,也取消了英国皇家的甲胄和勋章的图案。一边倒,不要”平衡”。其次,他取消了银币上所有的英文字码,使银币上是清一色的汉字。甚至行文的由右及左或由左及右,也表明他注意到了中国的行文习惯。第三,在取消女王头像和皇家甲胄勋章的图案以后,换上了双龙和八卦的图像。这是对清王朝最明显、最直接的迎合。(参阅下图)c尽管如此,威妥玛的计划,最终也没有得到清廷认同。这不但使这个计划从此束之高阁,而且也使成立不到两年的香港铸币厂,由于少了这一笔满怀希望的生意而亏折,不得不停产关张,最终全部机器卖给了日本。c威妥玛之所以如此费尽心机地迎合清王朝,首先是为了英国在华势力的利益。为了扩大英国的对华贸易,从事这种贸易的英国商人要求有一个”能通行全中国各行各业的、可信赖的通货”,以取代换算复杂的银两制度。他们不相信中国政府会主动改变那种落后的银两制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朝野上下主动由政府铸造银币的酝酿时,他们还没有从以前遭受的挫折中醒过来。在威妥玛计划碰壁之后不到十年,上海英国商人就对中国建立铸币厂的议论,来了一个180的转变。这个时候,他们已经认为替中国政府铸造银元,完全没有必要。这时他们只想”英国造币厂发行的银元能够进入它所能进入的各个港口通用,如果可能的话,还要诱使中国政府把它推广到中国内地使用。”而对”由中国政府建立造币厂,或在中国政府 管理 下的造币厂在中国通商口岸发行法定铸币的任何建议”,都”不认为是适当的”。d当然,应该看到,外国商人的这种转变,是在中国政府不能”改变交易媒介混乱”的条件下。在这一点上,高利辰先生特别指出:”通常人们都认为:中国政府之所以反对这一上海银两,乃由于它是英国人设计的。但实际上只是中国政府在此时对铸造银币不感兴趣”。d清王朝对”英国人的设计”,不能说没有一点警惕。也就是不能完全”主随客便”。d但是,从根子上说,清王朝”不感兴趣”,击中了问题的要害。这从历史的实际发展中,可以得到证实。在中国货币的流通上,用银的历史,由来已久。历史记载中的银饼、银锭、银铤、银豆、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