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的论文_第1页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的论文_第2页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的论文_第3页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的论文_第4页
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的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从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起词、止词、补词”谈起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本文试图发掘配价语法和格语法两大语法理论的思想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体现,旨在引起我国语言研究者对国内著名语言学家其论著中某些独创性观点的重视,而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语法理论体系,摆脱凡事跟着国外转的被动局面。 关键词:要略;起词;止词;补词;配价语法;格语法;语义;句法 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以下简称要略),最初是他在云南大学讲授中国文法课的讲义,后来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参考书扩充改写而成。全书分为三卷,上卷1941年出版,中卷、下卷1944年出版,1956年出版修订本时把原来的三卷合为上、下两卷。中国文法要略与王力先生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高名凯先生的汉语语法论(1948)被称为我国汉语语法史上的“三套马车”,它们标志着中国语法学开始走上了独立研究的道路。 中国源远流长的“小学”中没有语法的地位,这就导致从1898年的马氏文通开始,我国学者一直在借鉴西方的语法理论来研究汉语的问题。国内至今没有独创的、成体系的语法理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盲目悲观或盲目乐观都是不可取的。前者把国内所有的研究成果都往西方语法理论的框架上去套,套得合适就给与肯定,否则一棒打死,从不承认自己的独创性;后者总是习惯在国内汉语研究的著作或论文中找出与西方语法理论“类似”的说法(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目的是来“证明”这些所谓的西方理论在中国早已有之。这两种风气都是要不得的。我国的语法研究起步较晚,一开始就落后人家几个世纪,而要想尽快跟西方齐步,那就必须借鉴所有有价值的西方理论。但同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削足适履。西方的理论毕竟是建立在研究有形态变化的印欧语基础之上的,而汉语是截然不同的孤立语,谁也不能否认在运用西方语言学理论分析汉语的过程中存在众多无法处理的语言现象。所以,借鉴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国内语言学家在研究汉语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的理论和方法。而重视的前提是必须承认在汉语研究中我国学者的独创性,而不应该一开始就认为这只是在运用西方理论的过程中所碰到的新情况,这样的话我国的语言学终究是亦步亦趋,而不可能走到世界的前列,同时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也自然不会为世界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任何重大的理论上的贡献。 在上段论述的指引下,本文将对要略进行重新审视,旨在发掘其中的独创性。遗憾的是这些独创性并没有形成有较大影响的理论体系。但是类似的思想在西方出现并被深入研究最终形成理论体系之后,我们才意识到这些独创的重要性,但是成果毫无疑问是人家的,我们只好再一次使用拿来主义。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损失,必须进行反思!要略的内容是很高深、很庞杂的,在此只对其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来展开论述,所涉及的西方语法理论是配价语法和格语法。 配价语法(又称从属关系语法),是由特斯尼耶尔创立的,其巨著结构句法基础于1959年出版。配价语法试图说明一个动词能够支配多少个名词性词语,所支配的名词性词语的数目就决定了该动词的“价”;格语法由菲尔摩创立,其标志是于1968年发表的格辨一文。格语法研究的是句子中动词与名词的语义结构关系,这些关系统称为“格”(如施事格、工具格、与格、使成格、处所格、客体格等)。“格”在表层句法平面由名词性成分充当。“价”与“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关注的是必须跟动词搭配的名词的数量;后者关注的是跟动词搭配的名词的性质。要略是在1942年出版的。如果我们能够从中找出与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相关的理论思想,并有详尽的论述,自然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又一次对西方理论的借鉴。我们不是说要略中的配价语法思想和格语法思想已经相当成熟,而是借这一遗憾来敲响国内语言研究者的警钟,使之高度重视、继承并发扬国内语言学名家的研究成果,再不能一味的借鉴。而本文选择的配价语法和格语法只不过是众多可能已经被“埋没”的“独创”中的两个而已。 我们说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的思想在要略中早已有所体现,并不是信口开河,因为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出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这主要集中在要略上卷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当然作为一种理论思想,它自然会渗透到本书其他的章节。由于篇幅所限,在此我们着重对这两章进行剖析。 第三章和第四章论述的是叙事句。所谓“叙事句”我们今天看来就是动词性谓语句。要略的特色在于不是从表层句法结构出发来论述叙事句的,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句子内部的、深层的语义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要略中所使用的一套术语:起词、止词、补词、受词、内动词、外动词。 要略对这些术语的定义如下: “比如说猫捉老鼠这一类句子的中心是一个动作要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必须说明这个动作起于何方,止于何方我们在句法上把动作的起点称为起词,如猫,把动作的止点称为止词,如老鼠。”(31) “拿叙事句来说,句子的重心就在那个动词上,此外凡动作之所由起,所于止,以及所关涉的各方面,都是补充这个动词把句子的意义说明白,都可称为补词。补词和动词的关系并非同样密切,起词和动词的关系最密切,止词次之,其他补词又次之”(491) “一件事情(一个动作)往往牵扯到很多方面,所以一个动词除起词止词外,还可以有各种补词代表与此事有关的人或物。补词里最重要的一种是受事补词,简称受词。含有给与、告诉等意义的动词,通常都需要受词。”(41) “许多动作只和一个人或物发生关系,例如水的流,花的开和谢,以及行、止、做、卧、来、去等等动作,都是只有一个方向,没有两个方向的;说得更确切些,这些动作都是停留在起词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这一类动词称为内动词。外动词原则上要有止词,没有止词的时候是省略;内动词原则上就不要止词。”(351) 上述的定义,要略是从语义角度来阐述的。从现代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一般认为:(1)动核结构(或称“述谓结构”,由动词和它所联系的其他语义成分构成,是语义平面的基本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行动元的语义角色主要有:主事(又可分为施事、准施事、系事、起事等小类)、客事(又可分为受事、成事、使事、位事、感事、止事等)、与事(又可分为当事、共事等)、补事;(2)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状态元的语义角色主要有:凭事(包括工具、材料、方式、依据等)、因事(包括原因、目的等)、境事(包括处所、范围、时间等);(3)动词按其配价可分为: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 要略中的术语与现代的术语不完全对应如下: 起词:主事 止词:客事 受词:与事 补词(狭义):凭事;因事;境事 内动词:一价动词 外动词:二价动词 如上所述,我们显然不能把起词、止词、补词、受词看作一套句法成分术语,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而是应该看作一套动词性谓语句中的语义结构成分术语。 要略在这两章的论述中把配价思想与格思想融合在了一起,也就是说既探讨了一个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强制性的行动元(起词、止词、受词)的数量,也分析了这些行动元和动词所联系的非强制性的状态元(补词)在动核结构中担当的语义角色。当代语言学企图将这两种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而要略在四十年代就早已自觉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下面就来具体地看一下要略的论述。我们从要略提出的如下两个问题入手: “(1)是否凡是叙说事情的句子(简单些称为叙事句)里面都有起、动、止这三个成分; (2)这三个成分的次序是否都是起-动-止。”(31) 第一个问题用今天的术语来表达就是:动核结构中动词所联系的行动元的数量是多少;这些行动元在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上是不是都不可缺少。第二个问题是:动核结构中的动词和行动元在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上的词序如何。 要略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在体现配价语法思想与格语法思想的同时也兼顾了句法与语义(即形式与意义)的对应关系。 首先看要略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 要略归纳出两类(四种情况)来说明是否叙事句里都具有起、动、止这三个成分,也就是回答了一个动词所联系的行动元的数量问题。分别为: (1)省略起词;省略止词。 (2)无起词;无止词。 第一类是在句法层面论述的,如下: 省略起词:“有些句子里没有起词,不是说那些动作没有起点。起点是有的,没有说出来罢了。起词在三种情况之下可以略而不说。如下: (甲)当前省略。当面说话,“你”和“我”往往可以不说。例如: 谢谢(=我谢谢你);再会(=咱们再会)。(以上套语) (乙)承上省略。下面的起词和上面的起词相同,也就可以不再说。例如: 老残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到了小布政司街,觅了一家酒店,名叫高升店,将行李卸下,开发了车资酒钱,胡乱吃点晚饭,也就睡了。 (丙)概括性省略。有时候一个动作的起词是”任何人“,那也就不必说出。例如: 本校欢迎参观。(=任何人参观) 起词虽不是任何人,但是难于说定或不必说出的例: 室内禁止吸烟。”(32) 省略止词:“止词的省略,也可以分为当前、承上、概括性三类: (甲)当前省略。上面讲起词省略的时候,已经有“谢谢(你)”的例子,又如:别骂,是我。(别骂人)改日奉扰。(扰你) (乙)承上省略。 什么东西都有母亲:虾儿有,鱼儿有,螃蟹有 (丙)概括性省略。 只要埋头学,不怕学不会。(学任何事)”(34) 以上要略论述的是二价动词的情况。目的在于说明:二价动词所联系的两个行动元在语义上是不可缺少的(这也说明动词的配价本质上是语义问题而不是句法问题),但是深层语义结构在生成表层句法形式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会出现多种省略行动元的情况。“当前省略”和“承上省略”是语用平面的因素引起的,而“概括性省略”不同,它不是由语用平面的因素引起的,实际上是存在一个空位,我们可以用乔姆斯基的空语类理论来解释。可见要略的观察是非常深刻的。 第二类是在语义层面上展开论述的。 无起词:“有些句子里动词是没有起词的: 第一类是自然现象的,如: 下雨;刮风; 第二类是一些动词,在意义上不容许有起词的: 只剩第九个习题了。现在轮到你做主人了。 第三类是关系词化了的动词,如: 依我的主意,现在就去;等天黑下来,路上就不好走了。 看起来,他不但知道这件事,说不定还帮着出主意来着呢。”(33) 无止词:“无起词的动词只有很少数,可是无止词的动词就多了。这是因为许多动作只和一个人或物发生关系,例如水的流,花的开和谢,以及行、止、做、卧、来、去等等动作,都是只有一个方向,没有两个方向的;说得更确切些,这些动作都是停留在起词身上,不投射到外面去的。”(351) 要略对叙事句的论述是从二价动词(既有起词也有止词)入手的,但是它从(深层语义平面)是否具有(而不是省略)起词和止词的角度出发又发现了另外三种情况,用今天的术语表达为:零价动词,如“下雨、刮风”;无主事的一价动词,如“剩、轮”;无客事的一价动词,如“开、谢”(“花开花谢”中)。这就极大丰富了书中动词的配价分类。 再看要略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要略认为“具有三个成分的叙述句的正常次序是:起-动-止但是这个次序不是普遍的,白话和文言里都有变次的情形。”(361) 同时总结出了如下多种次序(并对变次的原因进行了说明,此不赘述): (1)起词动词止词 (2)起词止词动词 (3)止词起词动词 (4)起词(把)止词动词 (5)止词(被)起词动词 (6)处所词动词起词 处所词动词止词 (7)起词动词止词(给)受词 起词动词(给)受词止词 起词(把)止词动词(给)受词 起词(给)受词动词止词 起词动词受词止词 起词(把)止词动词受词 动核结构是语义平面的基础结构,是隐性的,其中的动词和行动元的词序在语义平面无法直接观察,必须拿到表层句法平面来间接认识。一般认为,动核结构是无序的。既然是无序的,那么当动核结构生成多种表层句法结构时就不好说哪一种是正常的或标准的词序,而其他的都是这种词序的变体。要略认为叙事句中的动词和行动元的正常词序是:起-动-止。这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为了解说问题的方便从我们的语感出发确认一种所谓的“正常词序”也不是完全没有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动核结构在表层句法平面具有多种词序。这说明同一深层语义结构生成表层句法结构的结果不是唯一的,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是意义与形式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要略的可贵之处在于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某一种所谓的“正常”词序上,而是同等对待“正常”词序和多种变次的。并对变次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无疑对我们后来研究句子的生成有一定的帮助。 综上所述,要略已经区分了动词的四个价类,即零价动词、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含有受词的动词);要略还根据动词与它所联系的行动元和状态元的语义关系,将补词分为起事补词、止事补词、受事补词、反受事补词、关切补词、交与补词、凭借补词、方所补词、方面补词、时间补词、原因补词、目的补词、比较补词等等类别。这明确体现了后来的格语法思想,即对行动元和状态元的语义内涵、语义角色的确定。所以我们说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法要略已经初步形成了配价语法和格语法的理论思想毫不为过。 此外,要略在这两章中也发现了一些非常细致且具有理论趣味的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如下: 1、在谈论内动和外动的时候,要略指出: 内动词在有些情况下会变为外动词,“例如跳平常不带止词,是个内动词,但是在跳绳,跳月,鲤鱼跳龙门这些词语里头不能不算是外动词。再有一些动词,非但有时无止词,有时有止词,而且在甲句里做它的起词的那一类字,到乙句里成了它的止词。例如: 皮球滚进洞去了。 杨柳儿弯,滚铁环。 血流漂杵。 流血五步。”(352) 先生的眼光是敏锐的,这里的问题首先提示我们语言单位的同一性也可以在配价的层面来考察。在“急得她直跳”和“鲤鱼跳龙门”中的两个“跳”,其实是不具有同一性的,这就深化并丰富了语言单位的同一性理论。 其次要略给我们指出了两类特殊的动词:(1)跳、闹等。这类动词存在配价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它所联系的行动元数量不固定;(2)滚、流、来等。这类动词是一价动词,但是它所联系的唯一的行动元在表层句法上的位置不固定,既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前也可以出现在动词之后。 这些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要靠我们后来人继承要略的思想来进一步解决。 2、要略指出了两种特殊的句子: “(甲)是只有起词和动词而起词在后的: 女儿愁,绣房里钻出个大马候。 (乙)是只有动词和止词的: 每个船上点了一个小灯笼。 两类相同的一点,就是句子的头上都有一个处所词。然而这两类句子,我们感觉是属于一个类型的。又如下面的例句,同句之内,(甲)(乙)两式混合一起,我们丝毫不感觉句式的变易,这也是一种证明。 离门约有一箭多远,横着一条溪河,河上架着个板桥。”(39) 要略紧接着指出:“这应该如何解说呢?要在起词和止词以外另找一个观念来应用,这就是主语。我们可以说这两类句子的动词后成分对于动词虽有起词和止词的分别,对于句子则同为主语,这就是我们的同一类型之感的由来。”(39) 在此要略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两个特殊的句式: (1)处所词+动词+起词 (2)处所词+动词+止词 可以再举两个例句: (1)台上坐着主席台。 (2)山上架着炮。 我们发现这原来就是那个现在仍没有得到最终解决的“老大难”,先生给我们的启示是解决这个问题时眼光不能局限在动词上,还应该从动词与它所联系的名词的语义关系来考虑。此外,这里也涉及句子中主语的确定问题。此问题在后来格语法的题元层级模型以及国内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中有更深入的探讨,要略虽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毕竟是有益的开始。 3、要略在论述“被动式”的时候指出: “有一类动词,本身的意义就是接受,如受、挨、让等等,用在句子里,他们的起词实际上就成了动作的止点。例如:他挨了他哥哥一顿骂,这句里面的真正动作用一个名化动词(一顿骂)来表现,动作的起点却在一个附加语(他哥哥)上。假如句法再略略改变,他被他哥哥骂了一顿,这句里就有了两个动词(被原有受的意义,如身被十二创),各有一个起词,而第一个起词在意念上就是第二个动词(更重要的一个)的止词。他被他哥哥骂了一顿的成分分析就成为止词-(被)起词-动词。”(381) 要略的务实性是公认的,它提供了大量高水准的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例句,但要略没有严格地区分共时与历时,这有利也有弊。对现代的读者而言,无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