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试题(二)(含解析)1. 战国时期,魏国变法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作为赏赐的标准;吴起在楚变法,“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绝减百吏之禄秩”,然后用所收减的爵禄“以奉(奖赏)选练之士(优秀官兵)”。两个变法A. 都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 确立起封君察举选官惯例C. 使军功爵禄制逐步形成D. 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路【答案】C【解析】“食有劳而禄有功”“绝减百吏之禄秩”都涉及军功爵制的信息,说明战国时期军功爵制思想逐步形成,故C正确;A中废除说法绝对;B是汉代时期实行;D是商鞅变法时期实行。2.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由材料可知两位思想家的思想A. 对天和自然的看法存在不同B. 在对自然的看法上趋于一致C. 在神化王权上有共同的诉求D. 在天和自然关系上相互否定【答案】A【解析】孔子的意思是说百物自然生长天何曾说过什么呢?董仲舒认为所有东西均出自天,显然二人对于天有不同的认识,故A正确;二人对于天的认识是相反,故B错误;C中共同诉求不符合题意;D中相互否定错误。3. 有观点认为,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故“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从人口的对比上,很多人得出了“唐太宗不如隋文帝多矣”的结论。更有学者考证出“贞观之治”系御用史学家们的造假而已。对以上信息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隋唐记载都存在着失实之处B. 上述结论尚须得到史料的实证C. 唐朝经济不如隋朝结论可信D. 隋唐差异成果表明史学的进步【答案】B【解析】文献属于二手史料,使用的时候要与第一手史料相互印证,材料中的史实有待于考证,故B正确;A中都有说法不符合史实;由于史料不一定确凿,所以二者没有可比性,故C错误;二者差异说明史学研究不同,故D错误。4. 元代绘画中,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因为元代未设而院,除少数专业画家直接服务于宫廷外,大都是身居高位的士大夫画家和在野的文人画家。由此可以推断“士大夫画家”和“文人面家”的画风是A. 多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情趣和理想B. 直接反映社会生活、准确刻画人和事物C. 面向生活,朴实热烈,色彩鲜艳细腻D. 崇尚写实,追求形似,且以工整为特点【答案】A【解析】士大夫画又叫文人画,该画作主要特点是体现出作者主观意志及情趣,故A正确;B属于人物画;C属于风俗画;D属于工笔画。5. 观察下面示意图:示意图主要说明当时中国A. 民族工业获得短暂繁荣B. 社会转型使工业化进程加速C. 政治运动制约外贸发展D. 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答案】D【解析】表格显示中国商品出口越来越多,说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D正确;民族工业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材料反映是出口产品,不是工业化,故B错误;政治运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点睛:一般以统计表、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作为载体,给出材料的出处、注释及提示语等,而命制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分析概括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题技巧:四步法第一步:读图文,看求答抓信息。即抓住设问角度及题干中的有效信息。第二步:读表头看表注,抓住中心准确定位。即抓住表头、标注、图标反映中心问题。第三步:读内容逐项看,观趋势比差异。即抓住表格、图片中的细节信息,纵向看趋势,横向找差异。6. 胡适曾经在评价五四运动时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政治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学生与社会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社会)的责任也特重。”在这里,胡适认为五四运动的爆发A. 与国民政治素养低下直接相关B. 是北洋军阀恢复封建帝制的结果C. 有利于国民干政和政治民主化D. 是国家缺失民主机关的必然产物【答案】C【解析】“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是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的所负的改良(社会)的责任也特重”说明学生运动促使国民干政和政治民主化发展,故C正确;A不是材料反映主旨;B材料中吗,没有体现;D说法与史实不符。7. 1940年7月,日本再次组成好战的近卫内阁,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做准备。侵华日军一面积极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活动,一面以大规模军事行动和对成都、重庆的狂轰滥炸逼蒋求和,使“东方慕尼黑”的乌云笼罩着中国大地。为此A. 日本侵华方针由相持转变为进攻B. 国民政府山积极进攻转为消极防御C. 敌后战场发起百闭大战扭转局势D. 汪精卫集团叛变投敌破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艰难时期,日军对于敌后进行扫荡,为此,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扭转抗战的颓势,故C正确;日本一直处于进攻态势,故A错误;国民政府在相持阶段开始就消极抗日,故B错误;D时间与材料不符。点睛: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作战方式和路线截然不同:正面战场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敌后战场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8. 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又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一系列重要计划,并建立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这主要表明我国A. “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B. 科技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C. 体制改革向科技领域扩展D. 优先发展航天和国防科技【答案】B【解析】“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的出台说明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格局逐步进行推进,故B正确;A是1995年实行;C中体制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航天不符合材料主旨。9. 克里斯提尼改革过程中,规定:担任行政官员必须要年满三十岁,及隶属五百阶级、骑士阶级、有轭牲阶级(可套上双轭,穿上装甲担当步兵的人)一个阶级,条件和五百人会议议员一样,但实务上也能接纳雇工阶级成为行政官员,只要在选后回答自己是前三个阶级便可。这主要表明古代雅典A. 民主政治制度已臻完善B. 忽视公民道德和政治素质C. 行政官员选举存在漏洞D. 民主政治有利于多产阶层【答案】D【解析】“隶属五百阶级、骑士阶级、有轭牲阶级(可套上双轭,穿上装甲担当步兵的人)一个阶级”说明民主政治对于多个阶层有利,故D正确;A中日臻完善,不符合事实;B中忽视道德材料没有提及;C中选举权不是材料主旨。10. 从17世纪开始,一场“农业革命”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场革命中,资本主义型的农场在农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的耕作和栽培技术经历了重大改革,如:农业机械的采用、畜种的改良。这场“农业革命”的主要作用在于A. 使“圈地运动”得以终结B. 为工业革命准备重要条件C. 推动贩卖黑奴活动的开展D. 促使殖民争翁不断地加剧【答案】B【解析】材料中叙述的农业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故B正确;A中的已终结说法绝对;C是16世纪得以开始;D中殖民争夺属于国际争霸战争,与题意不符。11.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法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是国家的最高管理机关,它由议会多数党组成,内阁成员名单由总理提出,以总统的名义任命。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由此,下列对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 内阁对议会负责B. 总统要对选民负责C. 议会只有监督权D. 总统只受制于内阁【答案】A【解析】法国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组阁受到议会的监督,故内阁对议会负责,A正确;法国总统对于议会负责,故B错误;议会负责立法权,故C错误;总统受到议会和内阁双重制约,故D错误。12. 1965年,苏联国家职工月平均工资为96.5卢布,1981年则提高到172.7卢布;1965年苏联集体农庄庄员月平均劳动报酬为51.3卢布,1981年提高到120.6卢布。这主要说明苏联A. 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增强B. 改革刺微经济持续增长C. 城乡居民差别仍然存在D. 社会多种矛盾趋于缓解【答案】C【解析】从苏联国家职工月平均以及集体农庄庄员月平均劳动的数额可以看出,苏联的城乡居民的差别依然十分巨大,故C正确;此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优势,故A错误;苏联二战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依然没有促进经济发展,故B错误;D中社会矛盾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15、16世纪,为了支持远程贸易,一种新的金融经济出现了。银行与交易机构的完善化,使越来越复杂的交换方式成为可能,而这些交换方式又都承认劳动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然而,这些发展都以脆弱的农业经济为基础。收成情况决定了每xx的食物价格波动,后者又严重影响到制造业中的劳动成本。每当连续的歉收提高了手工业与制造业的工资,非农业的生产通常就会下降,结果是歉收引发工业与农业的循环衰落。欧内斯特拉布鲁斯对这种循环做了详尽的分析。这项著名的研究指出19世纪以前的经济,具有由长时间的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构成的周期性。摘编自明清及近代中国的经济变化:同败洲的比较材料二在16与18世纪之间,中国的不同地区都经历了经济扩展的周期。16世纪的经济扩展,以在长江下游、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为最。新的商人组织创造了扩大交换的方法,不仅把中国的主要城市彼此联结,而且把主要城市同市镇网络以及各市镇周遭农村也都联结为一体。明代末年的暴乱和满人入侵引起了经济的衰落。而后,到了18世纪,抛荒的土地还耕了,新一波的商业扩展席卷了中国更多的地区。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成长帮助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成长。华北与东北的若干地区生产也增长了。乾隆、嘉庆以后,由于埠际贸易扩展,汇克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道光(1820-1850年)初年山西平遥县日升昌颜料庄改组为日升昌票庄是最早的一家。摘编自(美国)王国斌转变的中国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反映出欧洲15-19世纪以前的主要经济发展规律,并分析以上规律发生的历史条件。(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9世纪初明清经济与同期欧洲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同。【答案】(1)规律:农业经济与手工业、工业经济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周期性发展(波动)。条件:新航路开辟和海外贸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农业的基础地位。(2)不同: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经济活动主要局限于国内埠际贸易,自然经济占主导;区域经济发展以沿江、沿海等局部地区为代表,不够均衡;经济衰落主要是朝代更替和社会动荡;金融业限于票号业,尚未发展成近代银行。【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承认劳动分工与生产专业化”“歉收引发工业与农业的循环衰落”“歉收提高了手工业与制造业的工资”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化分工的角度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一以及材料二“新的商人组织创造了扩大交换的方法,不仅把中国的主要城市彼此联结”的信息从“资本主义萌芽程度、经济活动范围、自然经济主题变化以及金融业发展”等信息归纳回答。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72年,申报连载了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闸等近代翻译小说,开创翻译小说大众化的先河,但当时读者的冷淡态度使近代翻译小说发展受到阻碍。申报在连载听夕闲谈时,尽管译者依照传统的章回小说形式,将作品分五十五节,并拟定双句对偶标题,在各节结尾处用“后事如何,且看下回续谈”等套语形成悬念,但回应寥寥。1896年时务报连载了英国包探方喀迭医生案等五篇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受到了读者普遍欢迎,这些作品也风靡全国。几乎同时,清议报上连载佳人奇遇与经国美谈,随后清议报新民丛报与新小说(1902年创刊)等都连载翻译小说。其中,1899年初,巴黎茶花女遗事多次再版,其他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也接踵而至。至1902年,共翻译小说23种。自19021911年底,有将近600种翻译小说连载在报刊之上。此阶段,译者囊括社会各界,翻译名家增多,由早期的本土化自创到越来越多地忠于原著,尤其是短篇翻译小说数量激增,成为此阶段翻译小说的主要文体形式。摘编自袁选试论晚清翻译小说与林纾的贡献、裘禾敏晚清翻译小说的误读、误译与创造性误译考辨等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1:晚清近代翻译小说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分析19世纪70年代,是翻译小说初译时期,传播受阻。原因是洋务运动提倡“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近代军事科技介绍较多;民众对欧美文学的排斥心态的影响;报刊业发展缓慢;本土化翻译,改变作品原意。19世纪末,是翻译小说得到国人认可时期。原因是侦探、言情小说符合读者口味;报刊增多,专业性刊物出现;西学更多传入,新式学堂创办和留学教育的影响。20世纪初,是翻译小说的繁荣时期。原因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社会对西学的需求扩大;政治改革和教育改革的推行;翻译人才、水平和技巧的提升。示例2:晚清近代翻译小说发展阶段特征述略19世纪70年代,翻译小说在晚清发端。但因翻译手法、民众心理、媒介较少等因素,遭到冷遇。19世纪末,是翻译小说风靡时期。言情、侦探等体裁的变化,新闻媒介的发展,西学的传播等因素,是有利因素。20世纪初,是翻译小说鼎盛时期。其主要因素是西学传播;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翻译技术提高;西学的传播;政治运动的发展等因素推动。示例3:晚清近代翻译小说影响因素及举隅社会改革运动的推动,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清末新政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如:资产阶级改良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立宪思想的影响。文化教育的改革,如:清朝学制改革,新式学堂创办,留学教育的发展。新闻媒介的发展,如报刊的增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如:资本主义从兴起到初步发展。西学的传播,如改良思想、革命思想和文学艺术的传播。.”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康德和卢梭从社会契约论出发,主张如同国家起源于个人契约一样,欧洲各民族也可以通过订立一个社会契约,建立一个欧洲国家联邦体。在历史上,欧洲思想家们提出在欧洲组建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并形成了三种类型的政治联合设想。一是“欧洲统一于宗教”,即以基督教为主导推动欧洲统一;二是“欧洲统一于君主”,即主张在君主协议的基础上或由一个霸权国家来实现欧洲的统一;三是“欧洲统一于人民”,即让人民成为推动欧洲联合的主体,也就是说,欧洲的一体化必须赢得民众的支持。摘编自克里斯托弗道森基督教与欧洲文化、刘传春欧洲政治联合思想的演进探析等材料二在当今时代,欧洲政治联合的思想家提出,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则是欧洲人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如自由、平等、民主等原则。在法国与欧洲的关系上,戴高乐关于欧洲联合的构想具有三层含义:多国家的欧洲联合、法国领导下的独立欧洲以及建立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大欧洲。戴高乐的“欧洲观念”是戴高乐为法国制定的对外政策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戴高乐主义的核心内容,并至今对法国的欧洲政策仍具有指导意义。若非戴高乐扛起自由法国的战旗并使之跻身大国俱乐部,今天的法国恐怕不存在了。因此,无论是“民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