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共30分)1. 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主要是由于A. 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 儒家思想不适应当时各国诸侯的需要C. 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 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答案】B【解析】儒家思想在当时是显学,这也就说明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其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主要是由于不符合战争的环境,也就不适应各诸侯国的需要,所以答案选B,排除C。是孔子的思想的问题,并不是孔子个人的问题,排除A。D不是主要原因。2. 我国古代有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首倡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A. “仁”与“礼”的学说B. “君轻民贵”“仁政”的观点C.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D.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观点【答案】A【解析】首倡私人办学、提倡“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孔子,在他的思想体系中还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故答案为A项。“民贵君轻”与“仁政”是孟子的观点,排除B项;“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观点,排除C项;“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老子的观点,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是根据材料确定这位思想家是谁,然后可以联系教材中关于这位思想家的观点作出正确选择。3. 荀子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的天人相分思想,而董仲舒则强调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思想。这种差别反映了西汉时期A. 政治需求影响学术思潮B. 文化专制遏制思想进步C. 思想主张推动社会发展D. 社会进步丰富思想内涵【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是社会大一统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统治阶级思想统治,政治需求思想配合,故A项正确;此时并不是文化专制,故B错误;材料是政治需要思想统一,故C错误;D与材料主旨不符。4. 老子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下列言论中属于他的是A.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D. “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孔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老子的思想;D项是韩非子的思想。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5.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A. 百家争鸣趋于合流B. 社会长期动荡不安C. 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 封建经济逐步兴起【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孟子、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题干中三者思想希望社会和谐、人人相爱、统治者以德治民,可知当时的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正确。百家争鸣时期各家思想都有自己突出的特点,未合流,A错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奴隶制并未全面崩溃,C错误。封建经济逐渐兴起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但与题干中的观点无关,D错误。6.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 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 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C. 儒家学说与权术D. 正统的孔孟学说【答案】B【解析】依据教材知识可知,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这就是“儒术”。所以本题选B。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7. 史载:“汉初萧(何)曹(参)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它反映出汉初的统治思想是A. 儒家主张B. 墨家主张C. 道家主张D. 法家主张【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了“无为”的思想,这属于黄老之学的内容,故选C;法家、儒家、墨家都没有“无为”的思想,排除ABD。8. 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是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确立正统地位的A. 唐太宗B. 宋太祖C. 汉武帝D. 秦始皇【答案】C【解析】略9.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B. 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C. 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D. 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土地兼并根源的认识。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B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C项反映了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D项反映了封建王朝的压迫、剥削,但不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土地兼并10.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A. 天行有常B. 天人感应C. 君权神授D. 格物致知【答案】B【解析】:“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此题选B。11.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 世界万物的本原B. 社会发展的规律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 人的情感、感受【答案】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天理”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在做此类问题时首先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准确提取材料信息,注意要全面,不要以偏概全,然后可以运用排除法、直选法(即在全面理解把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直接确定出符合题意的选项)12. 近代学者借用朱熹的“格物致知”一词,把西方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之学”,朱熹所说的“格致”的含义是A. 通过接触世间万物体会各种知识B. 通过实践探索客观规律和真理C. 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 通过研究自然科学认识人类社会【答案】A.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格致”的含义【名师点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们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1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分歧在于A. “格物致知”与“发明人之本心”的矛盾B. “理”是否是世界万物的本原C. 是否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D. 是否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答案】A【解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都遵循“三纲五常”,维护社会秩序,都继承孔孟正宗以治理国家,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都是属于唯心主义,但是对于得到“理”的途径是有分歧的,是有矛盾的,程朱理学认为“格物致知”才能得到“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却认为“发明人之本心”即可以得到“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综上所述,答案选A,排除其他选项。14. 心学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分别是A. 陆九渊、王阳明B. 朱熹、陆九渊C. 程颢、程颐D. 韩愈、李翱【答案】A【解析】这一题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记忆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心学的开创者是陆九渊,集大成者是王阳明,故选A;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故排除B;15. 他与朱熹是同一朝代人,他提出“心”就是“理”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就是著名的思想家A. 顾炎武B. 王夫之C. 王阳明D. 陆九渊【答案】D【解析】朱熹是南宋人,与朱熹同一朝代的思想家是陆九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陆九渊就是主张心就是理,认为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故选D;AB中的思想家都是明末清初的,C是明朝的,故排除ABC。16. 李贽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思想A. 实质上否定了“理”的存在B. 是对正统思想的大胆挑战C. 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本思想D. 是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抨击【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这就是对正统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所以答案选B。由材料可知,李贽并没有否定“理”,排除A;C说法不符,排除;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排除D。17. 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A. 抗清斗争的高涨B. 对文字狱的抗争C.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D.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答案】D【解析】根本原因一般从经济角度入手,因此明末清初产生民主思想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所以答案选D,AB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18.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A. “理”与“气”的地位B. 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C. 唯物与唯心D. 是否能辩证地看问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朱熹认为,“气”只是构成宇宙的材料,是第二性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观点的本质区别是唯物与唯心的区别,王夫之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朱熹思想属于唯心主义,故C正确。“理”与“气”的地位,本质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故B排除。材料也未涉及辩证地看问题,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19.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如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了A. 博学于文,行已有耻B. 天下为主,君为客C. 天命论、生知论D. 工商皆民生之本【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为主,君为客是黄宗羲的观点,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博学于文,行已有耻是孔子的观点,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命论、生知论是理学的观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民本思想而非工商皆本思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20. 顾炎武主张“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矣。”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将其概括为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C. 三人行,必有我师D.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答案】A【解析】“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出自于易经不是顾炎武的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于论语,是孔子的观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于离骚,为屈原的观点。因此选择A项点睛: 顾炎武的主张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此选择A项。21. 古代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是A. 自然科学的发展B. 城邦民主制度的高度发达C. 奴隶制的高度繁荣D. 普罗泰戈拉等人的推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城邦民主制度高度发达是智者学派出现的政治保障,B项正确;A项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史实不符,排除;奴隶制度繁荣与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智者学派出现无直接联系,排除C;杰出人物的努力是重要原因之一,排除D。所以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智者学派22. 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提出“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提出“致良知”,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故正确;“知识即美德”,故正确;把古希腊哲学发展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是苏格拉底哲学思想,正确;提出“致良知”是王阳明思想,错误;本题选择项符合题意。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智者运动苏格拉底思想23. “熊和隐士成了好朋友。熊看到有苍蝇来打扰隐士睡觉,很生气。它抱起一块大石头砸向落在隐士额角上的苍蝇。苍蝇飞跑了,隐士的脑袋也成了两半。”对这个故事,苏格拉底会说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人民主权说”C. “人生而平等”D. “美德即知识”【答案】D【解析】材料讲的是熊由于愚蠢做出了错事,这也就是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所以答案选D。A是普罗塔戈拉,B是卢梭;自然法主张人生而平等,排除C。24. 史学家汤因比说:“雅典合法地处死苏格拉底所带来的道德失败,激起一位同时代的雅典天才对雅典及其所有事业的全盘否定。”这位“天才”曾提出A. 人是万物的尺度B. 美德即知识C. 理念先于物质存在D. 三段论的演绎逻辑【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人文主义思想的相关知识。根据所学及材料内容可知,苏格拉底死后,他的学生柏拉图对雅典政治失望,故有理想国著作,而C符合其思想内容,故本题选C。A与智者学派相关,B与苏格拉底相关,D与亚里士多德相关。考点:古希腊的民主政治25. 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学者是:A. 苏格拉底B. 柏拉图C. 亚里士多德D. 安提丰【答案】C【解析】亚里士多德强调人在自然界中是最高级的,故答案为C项。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柏拉图写作理想国,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安提丰认为自然法就是平等,排除ABD项。26. 1417世纪,欧洲发生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从17世纪开始,又发生了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开始于A. 意大利英国B. 意大利法国C. 英国意大利D. 法国意大利【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分别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启蒙运动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所C本题选A。27. 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是A. 但丁、薄伽丘、莎士比亚B. 但丁、薄伽丘、比特拉克C. 但丁、比特拉克、莎士比亚D. 比特拉克、薄伽丘、拉斐尔【答案】B【解析】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是但丁、薄伽丘、比特拉克,故B正确。28.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A. 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B. 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C. 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D. 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彼得拉克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