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模块考试(期中)试卷(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第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写在答题卡上,考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朝软弱无力”指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 “经济变革”指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井田制C. “多事”指“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封建主”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王朝软弱无力”是指的东周王朝,周天子权力衰微,故A错误;“封建主”指的应该是分封制下的诸侯王,故D错误;“多事”指的是诸侯国之间彼此征伐,国家政局动荡,故C错误;“经济变革”指的是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代替了井田制,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程,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B. 经常巡游天下C.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D.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故C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ABD项排除。3.从下表曹操历史形象描述的变化中可以看出A. 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B. 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C. 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D. 史家观念变化较少影响历史书写【答案】D【解析】“史家不可能客观描述历史事实”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这一观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这说明史家身份立场会影响历史书写,故B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史家调查考证难以揭示历史真相,而是史家身份立场的影响,故C错误;材料反映了史家观念变化较为明显,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学生应该从表格内容中发现陈寿与裴松之的不同的官职与创作环境,据此即可结合所学知识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4.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的内容。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材料反映了A. 古代已制定专门的环境保护法B. 古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C. 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D. 古代法律严禁焚烧山林和草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列出的汉墓竹简二年律令、唐律有关生态保护的规定都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可见儒家生态意识影响了古代立法,故选C。ABD项或者是涉及题干的部分意思,或者是没有涉及题干的主旨,故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名师点睛】传统中国虽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环境保护法,但古代以立法的形式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生态保护法律产生、发展过程中,儒学对之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儒家生态保护主张被直接写入有关生态保护法律中,成为法律条文的一部分。其中最典型者,就是把礼记中的“时禁”等内容,形成律典文字。如秦律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和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的“春夏毋敢伐材木山林燔草为灰”的规定,就是礼记孟春“禁止伐木”、仲春“安萌芽,毋焚山林”、仲夏“令民毋烧灰”的内容;唐、明时期,不仅把儒家有关生态保护的主张写进律典,而且还进一步细化。如唐律“非时烧田野”条规定:“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长孙无忌等疏:“失火,谓失火有所烧,及不依令文节制而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注云非时,谓二月一日以后、十月三十日以前。若乡土异宜者,依乡法,谓北地霜早,南土晚寒各须收获总了,放火时节不可一准令文,故云各依乡法。”据此而知,其中“非时烧田野”就是礼记月令的“时禁”之属;同时,律条中还有“非时依乡法”注文,是对月令规定的进一步发展。5.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对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是A. 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转移B. 推动了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C. 租佃关系成为农业生产主要形式D. 促使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答案】A【解析】北宋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得农村贫困人口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从而便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工商业的转移,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不抑兼并”不是宋朝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故B项排除;“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加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是负面的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故C项排除;宋朝仍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并未促使新的生产方式萌芽,新的生产方式开始萌芽于明清时期,故D项排除。点晴:紧扣“不抑兼并”的历史影响,再结合“正面影响”,综合分析即可。6.宋代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下令“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同时鼓励海商招徕蕃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这说明宋代A. 逐步放弃朝贡贸易的体制B. 加强了海外贸易的管理和征税C. 调整重农抑商为官商分利D. 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的政策【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宋代限制各规模”得出宋代未放弃朝贡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对海外贸易征税,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整经济政策和官商分利,故C项错误;宋朝一方面限制朝贡贸易规模,另一方面鼓励海外民间贸易,为国家减轻财政负担、推动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可见采取务实的政策,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朝贡贸易固然可以满足中原王朝的政治虚荣心,但在经济收益上则是得不偿失的,不过这样的朝贡贸易格局在宋朝悄然发生了变化。宋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务实思路,对朝贡贸易加以抑制。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朝廷听从广州官员的建议,立法限制各国朝贡使团的规模。南宋时,高宗下令商船不得“擅载外国入贡者”,否则将处以“徒二年,财物没官”的惩罚;宋孝宗也有回绝朝贡的诏令:“比年以来,累有外国入贡,太上皇帝冲谦弗受,况朕凉菲,又何以堪?自今诸国有欲朝贡者,令所在州军以理谕遣,毋得以闻。”7.明朝后期,嘉善陈氏告诫族人:“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A. 家族宗法观念进一步加强B. 读书风气日益盛行C. 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D. 抑商政策发生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宗族传习不齐,耕读之外,工商经纪,悉从便业”说明嘉善陈氏并不反对族人从事农业、读书之外的工商业,说明传统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故选C。AB与题干不符。题干没有体现这是政府的行为,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名师点睛】随着商业的发展,在服饰上突破了传统的礼制和等级制度;衣食住行、嫁娶等方面出现奢靡风气和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商贾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传统贱商观念有所改变)。8.鉴于科考中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的风气盛行,明朝嘉靖皇帝颁布三途(科举、岁贡、荐举)并用之法,以选“有学行者”。这有助于A. 强化中央集权B. 扩大统治基础C. 重塑人才观念D. 增加教育需求【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代科举选官由“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向“有学行者”的变化,这说明当时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依据发生变化,有利于重塑人才观念,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强化中央集权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科举选官的范围扩大,不能说明“扩大统治基础”,故B错误;统治者对于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与增加教育需求无关,故D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注重应试、模仿范文、文辞浮华有学行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依据和观念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9.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 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 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 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 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中“清政府与英法两国在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反映出当时清政府认为英法并没有违背国家平等原则,故A项排除;“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出来,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会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可知清政府仍然在维护其天朝上国的形象,故D项正确。10.近代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给清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在此意义上,太平天国运动A. 标志着旧式农民战争的结束B. 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C. 削弱了清朝政府的集权统治D. 具有了工业文明的时代气息【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太平天国起义给淸政府造成了巨大打击,加速了它的衰落和败亡”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他对清王朝的实力的削弱,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义和团运动也是旧式的农民战争;B选项错误,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是辛亥革命;D选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11.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A. 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B.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C. 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D. 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答案】B【解析】:材料中“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一信息说明欧洲普通百姓都在谈论瓜分中国的事情,反映了在这场战争后欧洲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因此,我们知道这次战争应是甲午战争。“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出现的,可排除A;C说法不符合史实;“清廷完全沦为洋人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出现的,可排除D;所以本题选B。12.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在华的外国传教士纷纷要求列强出兵,迫使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为“联军”直接镇压义和团摇旗呐喊。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甚至叫嚣:“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这表明当时在华外国传教士A. 为本国的殖民扩展效力B. 鼓动列强划分势力范围C. 引发了中西文化的冲突D. 要求深入中国内地传教【答案】A【解析】从“把势力伸展到中国的好机会到了,上帝不允许我们放过这个机会。”可以看出,传教士提出镇压义和团的目的是基于扩展本国势力,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此时列强已经完成了势力范围的划分;C选项与此无关;D选项错误,此时早已经深入传教。13.1907年8月25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A. 官府搜刮民脂民膏B. 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 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 清廷成为洋人朝廷【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1907年”分析,此时处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统治末期,民族危严重。漫画寓意是提壶(官)将坛(民)中的油水通过漏斗(政府)提到壶(外国)中,由此可见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14.1915年,曾做过袁世凯总统府顾问的美国人古德诺,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据此可知A. 君主立宪制符合中国国情B. 政府为君主制制造與论C. 君主制有广泛的民意基础D. 共和制不适应于中国【答案】B【解析】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总统后想更进一步恢复帝制,成为皇帝。总统顾问宣扬“说中国是民智低下之国率行共和断无善果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是为恢复君主制制造舆论。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CD项。点睛: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后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本题的解答应当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15年”来确定答案。15.1942年2月蒋介石出访印度,英国舆论认为中国“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唯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中国领导人的这次印度之行A. 唤醒国际社会关注远东事务B.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C. 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D. 准备中印对日作战转入反攻【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1942年“以远东眼光共保合作,为惟一解决英属地途径”,美国舆论认为蒋“动员印度之庞大潜力,则所予同盟国之帮助,实不可限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蒋介石出访印度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选B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在1941年,对日作战转入反攻在1945年,A C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及材料,排除。16.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社会差别。”中国近代最接近这两个梦想的实现是在A. 国民革命时期B. 土地革命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第一种梦想是民族独立,第二种梦想则是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尚未取得民族独立,更不用说民主了,故A、B、C三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已取得胜利,人民希望和平与民主,最接近这两个梦想实现,故D项正确。17.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以下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A.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C. 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的初衷D. 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答案】D【解析】材料并没有体现出五四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主要体现的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区别,故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特点;“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说明五四运动正好是改变了胡适的思想初衷,排除C;五四运动主要是一场政治革命运动,使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轨迹,故选D。18.目前,中国有xx多名维和人员参加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在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是出兵人数最多的国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xx年,中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摊款占近4%,这表明中国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 不断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C. 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D. 重视多边经济领域合作【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参加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摊款占近4%”中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故A项正确;现在维和行动都是在联合国的框架下进行的,也不是区域合作组织,更不是发展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故B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没有体现出经济领域的合作,故D项排除。【点睛】“参加多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国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摊款占近4%”是解题的关键。19.在雅典法律中,雅典妇女和未成年人一样被认为是没有行为能力的。她一生都处在监护人的监护之下。这反映出古代雅典A. 维护城邦根本利益B. 妇女受到法律保护C. 法律制度日趋完善D. 人文主义思想活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公民的民主,对非公民(妇女)的限制,保证了公民的权力和雅典城邦的利益,故A项正确;材料法律提及对女性的限制而非保护,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雅典法律的发展变化状况,故C项错误;对女性进行监护且女性不享有政治权力违背了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2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在法学阶梯中说:“通过合意缔结契约之债是因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这种交易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这反映了当时罗马法A. 重视保护居民的意愿B. 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C. 注重对法律追本求源D. 二元法律体系最终消亡【答案】B【解析】由材料“合意缔结契约之债不需要任何特殊的语言或文字,只需要实施交易行为的人们相互同意也可在未出席者之间缔结”可见,罗马法的此项规定突破了形式主义的束缚,故选B。材料仅反映交易双方的意愿,不同于居民的意愿,故A项错误;C、D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21. 经过“光荣革命”的洗礼,英国终于找到一个“能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一办法主要是指A. 颁布权利法案 B. 确立君主立宪制C. 加强国王的权力 D. 建立责任内阁【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分析,“能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指的是控制专制,保障民主的办法。即有效控制君主权利的办法。即依据所学知识,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法律至上、议会主权的原则。B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法律下的产物。C项说法错误;D项责任内阁的完善是在18世纪中期,故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22.自1789年到xx年,美国总统共用了1484次常规否决,国会推翻的否决为106次,大约有75%的总统否决被国会推翻。这表明A. 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B. 美国难以实现权力制衡C. 政府遵循美国宪法原则D. 联邦总统维护选民利益【答案】C【解析】美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材料所述反映了美国政府遵循宪法原则的运行机制。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美国总统权力不断扩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就是美国政治体制中的权力制衡,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3.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的共产党宣言至今已在全世界用110多种文字出版了1000多次。这是因为共产党宣言A.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合作的结晶,政治智慧超众B. 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撰写的纲领,指明了工人运动的正确方向C.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D. 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至今”“全世界”“110多种文字”“1000多次”可知,材料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影响超越了时空和阶级的限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出现材料中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共产党宣言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故A项排除;BC项包含在D项之中,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至今”“全世界”“110多种文字”“1000多次”。24.xx年,格鲁吉亚借俄总理普京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之机,利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强行武力解决南奥塞梯问题,美俄关系空前紧张。俄美之间构成一种“新冷战”的关系。但有人认为,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俄美关系不准确。其原因是A. 现在不存在直接对抗的两大意识形态阵营B. 目前还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C. 俄罗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不成威胁D. 目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不存在两大直接对抗的意识形态的阵营,因此用“新冷战”描述当前的俄美关系不准确,故A项正确;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瓦解,目前不存在两大军事集团的直接对峙,故B项错误;俄罗斯对美国的全球支配地位构成威胁,故C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后,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故D项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II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纸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5题26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共计52分。25.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1)根据材料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2)从徽商的兴旺中可以得到哪些经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终清朝之世,徽商会遇到哪些发展障碍?材料三 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经典式、综合性品牌盛会,为中外客商搭建经济技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第一届大会于xx年在合肥召开,至xx年,已召开五届。(3)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开发和利用好徽商遗产。【答案】(1)耕地少,粮食产量低;自然资源丰富;传统手工业比较发达;水路交通便利。(10分)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资源和条件,积极寻求出路,知难奋进。(4分)(2)经验有重视文化学习;坚守诚信的商业道德;吃苦耐劳;注意与封建政府的关系。(4分)障碍有各种税务摊派;官吏的敲诈勒索;政府的抑商政策;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等。(2分。若只答“言行举止”可得1分)(3)政府搭建平台;广泛联系海内外商界;发挥徽帮的纽带作用;扩大合作领域。(5分)【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可物产丰富”、“手工业更具特色”、“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直接概括得出;第二小问要根据徽商诞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启示。根据材料中的“读书好,营商好”、“讲究商业道德”、“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等信息词,可总结出徽商兴旺的经验;第二小问注意清朝是一个古代与近代交接时代。故联系所学古代与近代中国阻碍商业发展的因素,可得出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徽商大会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为中外客商搭建平台”、“促进安徽开放型经济发展”等信息句进行总结说明。考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明清商业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前,日军对中国的入侵和暴行首先成为了纽约时报报道的焦点,在接下来是报道中,美国公众不断从各类新闻里看到了中国各界自救自助令人振奋的形象,以及国民党和共产党不计前嫌团结抗日的光明前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纽约时报的报道方针和策略侧重于对国民党军队和政府的大力突出,强调中美合作的同盟关系;对共产党军队的报道日趋减少,同时,也客观地报道了第一组外国记者访问延安的观察。据程廉美国媒体与中国形象的重构研究(1937-1945以为例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结合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美国媒体支持国民政府抗战。论述: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进行了较为积极的抗战;美国纽约时报对日军在中国的暴行进行了揭露,对国民政府与共产党团结抗战、中美合作的同盟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唤起了美国公众对中国抗战的同情与支持。美国媒体对国民政府抗战的报道,表明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爱和和平的政府和人民的广泛支持。【解析】【详解】本题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通过材料“日军对中国的入侵和暴行首先成为了纽约时报报道的焦点”“报道方针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