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直升部返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直升部返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直升部返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直升部返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直升部返校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直升部返校考试题(含解析)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一场技术的盛宴。戏曲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从来没有离开技术的支持。但即便如此,技术也从未扮演过艺术的主人。史记、窦娥冤、红楼梦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们的思想光芒与艺术魅力,而不是因为书写于竹简,上演于舞台,或者印刷在书本里。然而,在现代社会,技术的日新月异造就了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以至于许多人没有察觉艺术生产正在出现一个颠倒:许多时候,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而不是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换言之,这时的技术无形中晋升为领跑者,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中国艺术的“简约”传统隐含了对于“炫技”的不屑。古代思想家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这是古代思想家的人文情怀。当然,这并非号召艺术拒绝技术,而是敦促文化生产审慎地考虑技术的意义: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这种虚有其表的形式在当下并不少见,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譬如众多文艺晚会和其他娱乐节目。大额资金慷慨赞助,大牌演员频频现身,大众传媒提供各种空间形形色色的文艺晚会如此密集,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怀疑:这个社会真的需要那么多奢华呈现吗?除了晚会还是晚会,如此贫乏的文化想象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这种贫乏多半与技术制造的华丽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技术业已游离了艺术的初衷,众多的娱乐节目而不是艺术充当了技术的受惠者。技术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电话、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选自新华文摘xx第23期,有删改)1. 下列关于“技术崇拜”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从现象看,技术崇拜就是大型文艺晚会中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和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等诸多技术手段的过度应用。B. 从实质看,技术崇拜无异于工具崇拜,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忽视了艺术演变的内在冲动在艺术生产中的作用。C. 从原因看,技术崇拜过分强调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对艺术创作和传播的作用,许多时候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D. 从结果看,技术崇拜所形成的华丽风格,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从而让娱乐节目成为技术使用的受惠者。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B. 段先明确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接着分析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指出在现代社会艺术和技术本末倒置;段联系中国艺术传统,进一步阐述艺术和技术的关系。C. 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D. 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先指出光怪陆离的外观往往掩盖了内容的苍白,接着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技术游离了艺术的初衷。3.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思想家反对“文胜质”的倾向,认为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炫技”势必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关注。B. 艺术生产从来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如果艺术作品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那么炫目的技术就只能是虚有其表的形式。C. 技术是艺术生产的组成部分,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因而从事文化生产应该审慎地考虑技术使用的意义。D. 如果让技术和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就能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误区,就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答案】1. B 2. D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表述过于绝对,从全文来看,“技术崇拜”的领域不只是在大型文艺晚会中;C项,“源于艺术生产中的技术消费”错,原文是“技术植入艺术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工业社会的技术消费”;D项,“弥补了娱乐节目艺术主题的不足”于文无据。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选项中,D项“段与两段形成递进关系”“通过一些娱乐现象表明由技术主打的娱乐节目主题贫乏”错误,原文是“通常预示了主题的贫乏”,而不是必然,也不是递进关系。【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原文是“他们众口一词地告诫文胜质可能导致的危险”,不能直接理解成“反对”,且“势必”说法错误,原文是“可能”;C项,“艺术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有误,文章第段在论述人们对技术的盲目崇拜时说“艺术更像是技术发明力图开拓的市场”;D项,强加关系,原文中“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迟子建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当然也未能免俗。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我自己也略为吃惊。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寞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呵欠声常常同日头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来源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离的故事。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每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静,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服的洞察力。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养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静峰寺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欣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之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拔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选自姹紫嫣红开遍,有删改)注:“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4.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B. “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C. 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且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宽慰苦闷的自己。D. 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曾一度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失望。5. 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6. 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答案】4. C 5. 作者以“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表现“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以“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表现体力的“渐渐衰竭”,表明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富足的同时也失去了健康的身体;突出了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和自我销蚀的过程。 6. 内容上:以此为题统领全文。“斯人”指文学创作者,“憔悴”是指文学创作的艰辛,自我超越的艰难,文学创作不只是自我完善也是自我销蚀。标题凸显了文章主旨。形式上:引杜甫诗句为题,更具文采,更有文化意蕴。【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旨在宽慰苦闷的自己”理解不当,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悲欣交集”体现了他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作者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这旨在说明即使不能自我超越,真实展现人生也是伟大的。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中重要句子的的含意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一定要注意前后文的语境。本题要注意的相关信息为“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胀,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以及“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答题时先指出句子采用的手法,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本意,也就是“巴尔扎克在创作中获得精神生活的富足与丰盈,同时也渐渐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最后点明作者的观点态度“不惧自我销蚀也要追求自我超越的精神”。【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作品标题的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注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分析。从内容的角度看:“斯人独憔悴”的意思是“文学创作者非常艰辛,文学创作是自我销蚀的过程”,文章也正是以此为主要内容因此,标题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独”又体现了“我”不畏“销蚀”的情怀,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斯人”为不定代词,在文中可以指“我”也可以指“弘一大师”“巴尔扎克”,这几个人都“独憔悴”,又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从形式看:斯人独憔悴这一标题来自杜甫的诗句,有文采,为文章增添文学意蕴。【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一、从关键词语入手:1、句中的特定称谓;2、句中的指示代词;3、句中的动词和修饰语,多为形容词和条件、原因状语。二、从特殊位置入手:1、首句,一般具有点明主旨,总领全文的作用;还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以及交代起因或缘由。2、过渡句,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3、段首段尾句,多能对本段内容进行总领和总结。三、从修辞手法入手:关键是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还原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比喻句要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借代句要找出相关性,比拟句要找出形象性等。四、从相邻的句子入手。在语段中间的句子,要结合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五、抓住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来答题。提示语有明确的也是暗示的,但要记住,题干中一定会有这样的信息,一定要加强审读,不能大略看一下问什么和有几问,就草草答题。六、抓住句子的陈述主体来答题:1、分清句子的陈述主体可以明确回答的方向,不至于抓不住重点。2、如果句子的陈述主体在句中省略必须通过上下文来推断,把它补充出来。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材料二: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节选自每日新报,有删改)材料三: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节选自 “东北新闻网”,有删改)材料四: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节选自法制晚报,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B.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C.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D.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B.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C.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D.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9.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答案】7. D 8. D 9. 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味儿”。认为燃放鞭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中,D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理解错误,原文材料二第二段有这样的表述:“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该句子的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故选D。【8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理解错误,由原文“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可知,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故选D。【9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筛选、整合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对文中重要内容要认真分析、筛选、整合。分析他们抵触的原因,无非是从他们喜欢放鞭炮的原因,和他们没有认识到放鞭炮的危害这些方面考虑。在分析时结合这两点,再根据文章具体内容来解答。材料三第二段“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此句应是人们要放鞭炮的原因。材料一最后一段“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说明一些人认识不到燃放鞭炮的危害。材料二“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间声音已经越来越强烈”,这是从环保角度,一些人没有认识到环保问题,所以抵制“禁炮令”。【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 ,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凡赴控者,淳即示审期,两造如期至,片晷分析无留滞。乡民襄饭一包即可毕讼,因呼为“张一包”,谓其敏断如包拯也。巨盗卢十八剽库金,十余年不获,御史以属淳。淳刻期三月必得盗,而请御史月下数十檄。及檄累下,淳笑曰:“盗遁久矣,安从捕。”寝不行。吏某妇与十八通,吏颇为耳目,闻淳言以告十八,十八意自安。淳乃令他役诈告吏负金,系吏狱。密召吏责以通盗死罪,复教之请以妇代系,而己出营赀以偿。十八闻,亟往视妇,因醉而擒之。及报御史,仅两月耳。民有睚眦嫌,辄以人命讼。淳验无实即坐之,自是无诬讼者。永人贫,生女多不举。淳劝诫备至,贫无力者,捐俸量给,全活无数。久之,以治行第一赴召去永,甫就车,顾其下曰:“某盗已来,去此数里,可为我缚来。”如言迹之,盗正灌足于河,系至,盗服辜。永人骇其事,谓有神告。淳曰:“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擢礼部主事,历郎中,谢病去。起建宁知府,进浙江副使。时浙江有召募兵,抚议散之,兵皆汹汹。每曰:“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从之,事遂定。官终陕西布政。(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注】两造:诉讼的双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B.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C.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D. 是骄悍者/留则有用/汰则叵测/不若汰其老弱/而留其壮/勇则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十八,是古代常见的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行的一种称呼。如柳永被称为柳七,白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B. 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C.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D. 擢,是提拔、破格提拔的意思。在我国古代表示提拔的词语还有“加官”“升”“超”“拔”“陟”等。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淳善于断案。审理案件不拖延积压,百姓都说张淳断案就像当年的包拯一样迅速果断。B. 张淳聪明机智。他故意放出大盗卢十八逃跑很久难以抓捕的风声,先使其放松警惕,然后再用计,将卢十八缉拿归案。C. 张淳料事准确。离开永康县之前,他告诉下属,有个逃跑的盗贼就在附近,手下人按照他的话去抓捕,果然抓到了盗贼。D. 张淳体恤百姓。永康县有很多贫穷的人生下孩子无法抚养,张淳耐心规劝,拿出自己的俸禄给百姓,使很多人活了下来。13.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减。(2)此盗捕之急则遁,今闻吾去乃归耳,以理卜,何神之有?”【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官司日渐减少。(2)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按照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准确判断的前提是了解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而留下那些勇敢的,那么,留下的不能叛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之后依据断句的一般规律,如“留则有用”“汰则叵测”“留者不思乱”“汰者不能乱”等句式整齐,当从中断开。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一甲赐进士出身,二甲赐进士及第”错,应该是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1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D项,“生下孩子无法抚养”理解错误,原文表述是“永人贫,生女多不举”,即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1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剖决”,判决;“骇服”,吃惊叹服;“浸”,日渐;(2)“遁”,逃走;“去”,离开;“卜”,推断;“何神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什么神明。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参考译文: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中进士,任命为永康知县。(永康)官吏和百姓平时大多奸猾,接连上告罢免了七个县令。张淳到任,日夜翻阅公事文书。打官司的有几千人,(张淳)判决像流水一样迅速顺利,官吏百姓大为吃惊叹服,官司日渐减少。凡是前往官府申诉的,张淳当即定下审判日期,(到时)诉讼双方按照预先约定的日期到官府,很快审决案件没有拖延积压的。百姓带一包饭就能结束诉讼,于是称他为“张一包”,说他像包拯一样断案快速。 大盗卢十八抢劫库藏的金帛,过了十多年还没俘获,御史把这件事交给张淳办理。张淳限定三个月一定抓到大盗,并请求御史在一个月内下达数几十份的缉捕公文。等到公文接连下达,张淳讥笑说:“大盗逃跑好久了,到哪里去抓捕呢。”搁置着不去办理。有个官吏的妻子与卢十八私通,那官吏经常为卢十八打探消息,听到张淳的话告诉了卢十八,卢十八心里安稳许多。张淳于是让差役假装告这位官吏欠人银子,把官吏关入狱中。张淳暗地叫来这官吏用勾结大盗犯死罪来责罚他,再叫他请求让妻子代替自己坐牢,自己出去借钱来偿还。卢十八听到以后,急忙来探望这位妇人,(张淳等人)趁他喝醉酒将他捉拿。等到上报御史,仅有两个月。 百姓之间有一点小小的怨恨,常常以人命案的方式来诉讼。张淳查验发现不属实就给诉讼者判罪,从此没有诬告者。永地人贫穷,生下女孩大多不抚养。张淳规劝非常耐心,贫穷而无力抚养的就捐献俸禄供应物资,保全性命活下来的不计其数。过了许久,因为政成绩第一前往应召离开永康,刚上车,回头对下属说:“某盗贼已经回来,距离此地数里远,你们可以替我捉拿他。”根据他的话追寻,发现盗贼正在河里洗脚,拘捕到官府,盗贼服罪。永地人对这件事感到惊奇,认为有神明告知。张淳说:“这个盗贼追捕得急就逃走,现在听说我离开就回来了。以道理推断,有什么神明呢。”升任礼部主事,历任郎中,因病辞职离开。起用担任建宁知府,升任浙江副使。当时浙江有招募来的士兵,巡抚商量将他们解散,士兵们(知道后)都骚乱不宁。张淳说:“这些骄横强悍的士兵,留下来有用处,淘汰的话不可预测。不如淘汰那些老弱的士兵,而留下那些勇敢的,那么,留下的不能叛乱,淘汰的也不会捣乱。”(巡抚)听从他的意见,事情就平定了。(张淳)的官职最终是陕西布政。古代诗歌阅读五、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过辛稼轩神道明张以宁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气萧森。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注】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阴符:兵书。宰:坟墓。14. 下列是对这首诗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两项是A. 颔联中英雄泪与臣主心对比,解释了英雄壮志难酬的根本原因。B. 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C. “英雄已尽中原泪”诗句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的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相同。D. 颈联以兵书被虫蛀、雄剑龙吟来暗指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不甘。E. 尾联中诗人化用辛词并运用典故,以慨叹英雄已逝,遗憾难消。15. 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答案】14. BC 15. 诗人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山、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人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人。【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题中,B项,“稼轩墓地”错误,根据“太行天党气萧森”可知,应该是太行天党气势森然严肃;C项,“英雄已尽中原泪”的意思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伤感痛苦。“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思是我看那青山那样的美丽,想必青山眼中的我也是美丽的吧,表现的是欣赏江山美景的喜悦。所以两者的情感不相同。【1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解释“意境苍凉,情怀悲壮”要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和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分析。诗中选取的景物秋云、夜寒、春暮、鹃啼等都充满了悲凉萧瑟的气氛,照应了“意境苍凉”;诗中寄托的情感可以从“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苦痛,可以看出“情怀悲壮”之意。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意境、情感。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诗句是_,_。(2)滕王阁序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3)杜甫登高中写远望所见,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日图的句是_,_。【答案】 (1). 登东皋以舒啸 (2). 临清流而赋诗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解析】【详解】试题分析: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皋”“舒啸”“临”“清”“鹜”“萧”“尽”,理解字义去记忆。【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第卷 表达题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甲,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乙。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xx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A),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丙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丁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B.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C.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D.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18. 下列在文中括号A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 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 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甲乙丙丁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运筹帷幄 迫在眉睫 按部就班 众志成城B. 建言献策 千钧一发 循规蹈矩 同仇敌忾C. 运筹帷幄 千钧一发 按部就班 同仇敌忾D. 建言献策 迫在眉睫 循规蹈矩 众志成城【答案】17. B 18. A 19. A【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18题详解】试题分析:根据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它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 CD 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 B 项。【19题详解】试题分析: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 。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鸟有鸟语,猿有猿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各有其道,_,那么大自然也就不能称之为大自然了。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们对于同一问题持不同看法,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如果一定让他们趋于同一,_。当然,各抒己见,_,那些违反人性、违背常理的意见,是决不允许胡乱发表的。【答案】 (1). 如果让它们都发出同一种声音。 (2). 那也不能称之为人类社会。 (3). 也不是没有原则地乱说一气。【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空注意后文“一定让他们趋于同一”,第空注意前面的“不能称之为大自然了”,第空注意后文“胡乱发表”。21.根据下面图表提供的信息,完成题目。图一图二 (1)根据图一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20个字) (2)根据图二提出两条建议:(不超过50个字)【答案】(1)中国的器官捐献率最低,西班牙捐献率最高。(2)加强宣传,打破“死后要留全尸”传统观念的束缚;加大打击力度,铲除买卖捐献器官的非法行为。【解析】【详解】(1)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图一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20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仔细阅读图一,注意图一中的极值,本题就不难回答。图一列出各国器官捐献数据,西班牙的器官捐献率是34.8,居第一,而中国的器官捐献率只有0.03,远远小于西班牙,是四个国家中最少的。所以根据图一,很容易得出“中国的器官捐献率最低,西班牙捐献率最高”这样一个结论。注意字数有限制。(2)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图二提出两条建议(不超过50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可以根据图一的结论,注意找到不原意捐献的理由,针对理由提出建议,题干要求写出两条建议,所提的建议要选择最重要的方面回答。注意字数有限制。图二给出的是不愿捐献器官的理由,其中有“死后要留全尸”的传统想法占33.23%,其次有人认为“捐献器官可能遭遇买卖”的想法占30.09%。针对这样两种想法,很容易给出两条建议就是:一要加强宣传,打破“死后要留全尸”传统观念的束缚;二要加大打击力度,铲除买卖捐献器官的非法行为。【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图文转换的解题思路是:一是在读懂图表上下功夫。无论是图文转换,还是表文转换,甚至徽标转换,前提、要点都在一个“读”上。但就表文来说,要做好“读”的工作,需要先有一个整体把握,即对表头、表中文字、表脚(包括图示)有个综合把握。其次要根据“表”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多”和“少”这两头。坐标曲线类要抓住曲线变化的特点;柱状饼状类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其变化情况。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里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表中的问题、观点。此外,注意答题表述细节。如数词的运用,善于从纵向、横向、斜向等角度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