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1月)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题,共64分)。1. 左传定公四年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旂(旗),夏后氏之璜,殷民六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父之明德。”材料表明A. 宗族关系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B. 周公成为天下的绝对大宗C. 智慧和品德是分封的重要依据 D. 周王以部族为单位进行分封【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为:从前武王战胜商朝,成王平定天下,选择有明德的人分封,把他们作为保卫周朝的藩篱屏障。所以周公辅佐王室,以治理天下,诸侯也和周朝和睦相处。分赐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的璜玉,封父的良弓,还有殷朝的六个家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分封制的主体有多种形式,其中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但文献材料中“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强调的是依智慧、品德作为分封主要依据的一类,故A错误。周天子才是天下的大宗,周公只是一个辅佐者,故B错误。文献材料中周公“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体现出以智慧和品德为分封的重要依据这一点,故C正确。文献中周公要求殷商六族率领本宗各氏族,集合其余的小宗族,统治六族的奴隶,来服从周公的法制,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所以殷族并没有获得与周族同等地位,故D错误。2. 公元前322年,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舟节”、”车节”,“舟节”规定鄂君使用的船只限额是150艘。自鄂出发一年往返一次。“车节”规定运输限额是50辆,也是一年往返一次。这说明了A. 官营工商业发展情况 B. 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出现C. 国家的商品专卖政策 D. 水陆交通设施十分完备【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舟节”、”车节”反映的是货物的运输,可以看出当时长途贩运已经出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无法看出发展状况;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专卖”;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3. 汉武帝统治时期颁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这些举措为后世王朝所继承和发展。这表明汉武帝时期A. 形成了抑制贵族政治的制度基础 B. 外儒内法的统治理念C. 注重立法手段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D. 为西汉强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武帝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武帝通过立法来约束地方豪强贵族,故C项正确;秦朝已经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宗法观念对政治生活的影响的问题,故B项错误;约束地方豪强贵族与西汉的外部环境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强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书”,学生据此可以得出注重立法手段的结论,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正确判断。4. 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可以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A. 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 宗法身份仍受重视C. 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 官僚政治得到完善【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士子考试“须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资格限制放宽了,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不符合“自带一种叫做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错误。5. 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A. 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 B. 贵华夏贱夷狄的政策C. 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 D. 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夷狄亦人耳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等可以看出此君王并不歧视 少数民族,而是尽力安抚,使民族关系融洽,故排除ABC,选D。6. 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 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 丝织业发展迅速C. 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 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手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可以看出手工业生产倾向专业化的趋势。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项。7. 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归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A. 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 突出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C. 倡导恢复儒家个人主义精神 D. 突出了三教合一的特点【答案】B【解析】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汉唐训诂之学偏重于对名词的注解训诂以及对于经典的注解,宋明理学“直接面对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A错误;宋代“义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B正确;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性,C错误;材料和三教合一无关,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理学被曲解之后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8. 王阳明提出“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等主张。据此可知,王阳明A. 关注人的主体地位 B. 反对“天人合一”C. 主张格物致知 D. 否定宇宙的存在【答案】A【解析】材料中王阳明主张我的灵明主宰天地的鬼神,把人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故A正确;“天人合一”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题干不能看出王阳明反对“天人合一”的主张,故B项错误。本题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格物致知是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与材料中王阳明的主张不符,故C错误。题干中未体现“否定宇宙的存在”的相关论述,故D错误。9. 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 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 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 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 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可知,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名师点睛】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1、商业市镇兴起;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10. 明代中后期,有越来越多的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这反映了当时A. 世俗文学的发展 B. 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C. 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D. 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政策是指重视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题干中未体现,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某些人的社会地位政治身份货经济效益的变化,不是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C项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涉及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D项与题意不符;“读书人通过诗文、书画、民歌时曲、通俗小说,不少能工巧匠、名医名卜等则通过技艺获得了社会地位、政治身份或经济收益”说明不同的阶层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故选B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时期儒学的新发展11.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 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外来货币对中国市场的干扰及民间贸易对清王朝统治的冲击,故排除B、D两项;C项发生于鸦片战争后,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清初”,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各省流行,所在皆有”可知“海禁”政策实施前,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故本题应选A项。12. 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这一做法A. 有利于全国市场统一 B. 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C. 标志地理测量技术进入一个新阶段 D. 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统一国家建立就有利于建立统一市场,故A错误;强化专制主要适用于皇帝权力与中央官员权力及机构之间的关系,而非地理志的完善,故B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出地理测量技术成熟的具体标准,故C错误;完善地理志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了解和管控,从而强化中央集权,故D正确。13. 下表为晚清财政收入变化情况(单位:百万两白银)。这反映了A.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解体 B. 政治的腐败程度加深C. 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 D. 清廷的改革速度加快【答案】C【解析】近代中国自然经济是逐步解体,排除A;苛捐杂税比重和增加幅度不大,故B错误;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外贸关税,这意味着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说明中国日益成为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故C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清朝的改革,排除D。14. 1859年,英国人呤唎在广州街头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地,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颏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地向两边伸出。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这反映了A. 广州是五口通商的主要城市 B. 广州社会风气开放C. 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 D. 沿海地区的开放使女子地位提高【答案】C【解析】当时广州很多姑娘着欧式装扮,这说明西方工业品输入影响民众生活习俗,故选C。材料没有比较广州与其他通商口岸,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广州姑娘的信息,不能说明广州社会风气开放,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女子地位提高”,D排除。15. 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A. 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B. 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C. 标志着中国丧失了司法主权 D. 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案件“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领事裁判权”的相关知识。材料是列强从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体现,“领事裁判权”这一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不是“殖民地性质”,排除B。材料体现的就是“领事裁判权”,标志着中国司法主权的丧失,排除C。1943年l月,美、英分别与中国国民政府签订新约,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不是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D排除。16. 1880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津唐铁路”的修建A. 标志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 B. 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C. 诱导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 D. 目的是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唐胥铁路”。1887年展筑至芦台,1888年又展筑至塘沽和天津,时称“津唐铁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洋务运动开展,主要交通的建设,故“津唐铁路”的修建有助于解决洋务企业的困难,故B正确。“津唐铁路”不是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起步,故A排除。“津唐铁路”的修建之前,中国民族工业已经产生,故C排除。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17. 白话文在维新变法时期就得到了充分重视。1897年11月7日,演义白话报在上海诞生;不久,无锡白话报创刊。此后,以“白话”命名的报刊竞相面世。这本质上反映了维新派A. 反对愚昧,提倡西方学说 B. 效法西方,发展新闻事业C. 普及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D. 开启民智,推动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白话文容易让普通群众接受,更好地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选B。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A;BC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上”。BC只是材料所反映的表面现象,排除;由“1897年”,可知当时是维新变法时期而非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A。18.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阿卡奈人中描绘一雅典公民:“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只好自个儿叹叹气、放放屁、打打哈欠、伸伸懒腰、转过来、转过去、画画符、拔拔鼻毛、算算数目、想望着田园、想望着和平。”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 B. 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民众的义务 D. 民主政治已出现弊端【答案】D【解析】材料“我可总是头一个到场一个人坐好了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要求全体公民的民主,不是“一个公民的民主”,故D项错误;AB不符合史实,表述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9. 卢梭声称,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学到经验的教训,学到理性所永远不能确立的真理。他的这种思想A. 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 B. 摆脱了自然法则的制约C. 凸显了激进的政治色彩 D. 否定了理性启蒙的历史作用【答案】A【解析】卢梭认为理性之外的真理可以从感情、感觉和心灵的教训中获得, 体现了充实了启蒙运动的自由理念,A正确;材料没有提到自然法则的相关信息,排除B;卢梭的“人民主权”体现了激进的政治色彩,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20. 下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A. 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 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C. 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D. 史料价值微乎其微【答案】C【解析】此画是根据马可波罗的口述绘制的杭州城市图,是第二手史料,因此A错误;B说是欧洲的城市,显然错误;但是确实直接的反映了当时的欧洲人对中国的看法,在这一点上又是第一手史料,C正确;根据上面分析, D项说法错误。 点睛: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哪些是可信的,哪些需要佐证的,需要分清,历史研究能力的问题为本题主要考查点。21. 1730年,英国艾格蒙特勋爵评论当时的首相沃波尔说:“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王座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 政治制度的腐败 B. 议会是政治制度的基础C. 责任内阁制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 D. 工业革命影响政局变化【答案】C【解析】沃波尔是英国的第一任首相,材料所说的“趋附着他”“获得他的保护与宠信”的人即内阁的阁员,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在英国君主立宪制下,内阁成为负责行政事务的主要机构,首相带领阁员处理国家日常事务,国王只是国家象征,没有实际权力。正因如此,国王只能从“从首相那儿”得到一点点大臣们的信息。故选C。材料是揭示内阁与大臣的关系,并非政治制度腐败,排除A;材料没有揭示议会是政治制度的基础,排除B;1730年,英国没有开始工业革命,排除D。 22.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这一规定A. 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 B. 体现了民主的狭隘性C. 增强了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 D. 协调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会议员候选人在参选时必须是所在选区居民,同时参议员年龄不得低于30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9年以上,众议员年龄不得低于25岁且要成为美国公民7年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移民国家,这一规定适应了移民为主体的现实国情,故A正确。这一规定不会导致国会议员的数量减少,故B排除。材料内容与参议院在两院中的权威无关,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23. “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据此说明工业革命后A. 社会分工渐趋细化 B. 平等观念日益加强C. 社会分配日趋合理 D. 家庭稳定性逐渐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社会分工的日趋细化是指社会生产部门的细化,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工业革命前,家庭为生存而组成,说明维系家庭的是经济,工业革命后,维系家庭的纽带是情感,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为劳动妇女提供走出家庭机会,她们拥有和男子平等的经济地位,工业革命前后维系家庭纽带的变化反应了平等观念日益加强,故B项正确;工业革命后,社会分配更加不合理,资本家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由于经济的发展,男女经济上逐渐获得平等地位,离婚率上升,故D项错误。24. 下图所示内容反映的社会现象 A. 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B. 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破坏C. 是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D.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答案】A【解析】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是垄断的出现,垄断的出现是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的,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非破坏,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而非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结果,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漫画无法反映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图片中的大鱼吃小鱼等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垄断组织的出现并且还要知道垄断组织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等。25. 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 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 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 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答案】C【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点睛: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英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6. 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答案】C【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点睛: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间俄国社会发生的变化:(1)政权:沙皇专制政权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工兵苏维埃政府。(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3)革命策略:和平夺权武装夺权。(4)国家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27. 有学者指出:“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凯恩斯主义现在比较流行,已摧毁了很多国家潜在增长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这可能是个不幸的事情。”该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A. 遭到众多国家的抵制 B. 刺激经济具有时效性C.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性 D. 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答案】B【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凯恩斯主义,来缓解危机的负面影响,挽救经济;同时结合材料,“1929年危机之后,政府的大财政都变成常态了”表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故A错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采用凯恩斯主义,走上国家干预经济的道路,但是随着干预的进行,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结合材料,张军认为1929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些都说明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增长具有时效性,故B正确。1929经济危机后,各国采用凯恩斯主义挽救经济;现在凯恩斯主义却摧毁了各国经济增长的能力。这说明凯恩斯主义具有两面性,而C项仅仅看到其危害,过于片面,故C错误。材料内容并未体现凯恩斯主义损害后发国家的利益。故D错误。28.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A. 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 B. 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C. 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D. 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答案】D【解析】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美洲等地的人民了解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这是美苏争霸的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不结盟运动60年代初期正式形成,排除C项。29. 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邴吉和所学知识可知印度与苏联签署具有准军事同盟背离了不结盟运动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苏冷战局面,但不利于凝聚力量,故C项正确;印度此举不利于不结盟运动国家的团结,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不属于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点睛:不结盟运动是一个十分松散的国际组织,它不设总部及常设机构,起初甚至没有定期的会议机制,直到后来才规定每3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并由会议举办国担任主席国,任期也是3年。30.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31.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答案】B【解析】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将“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故B项正确。A、C、D与题意明显不符。【考点定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点睛:1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仅指经济方面的发展趋势,全球一体化还包括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内容,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是发达国家,而不是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的。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在资本、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都占绝对优势。32. xx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C.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编撰教科”、“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可知,题目强调的是历史共识需要具有批评思想,故选C;AB均与题意无关,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BD。考点:史学研究历史共识历史共识需要具有批评思维(课标外)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33题17分,34题12分;35题7分,共36分。本大题请用黑色签字笔于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视为无效。)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孙中山在东京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孙中山序(1921年)材料二 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材料三 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答案】(1)观点:建立民族国家以救亡;变化:从强调排满革命、建立汉族国家到主张建设统一的民族国家。贡献: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主义的王朝国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初步形成了大中华民族国家观 (2)影响:消除封建割据,促进了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冲击了中世纪基督教会神权一统的局面;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促进了欧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刺激了欧洲各国对海外市场的争夺 不同:欧洲各国是在其君主的领导下不断强化王权,建立了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促进了其社会发展;近代中国则是在资产阶级领导反侵略、反封建的斗争中,努力寻求建立真正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一句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到“建设一大中华民族”归纳回答。第三小问,从民族主义出发归纳辛亥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2)第一小问,根据“15、16世纪” 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回答。第二小问,根据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主要政治史实的特点回答。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说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