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侵权补充责任_第1页
论侵权补充责任_第2页
论侵权补充责任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侵权补充责任刘珂(政法学院 法学专业 2004级1班 041210030)摘要:侵权补充责任是一种新的侵权责任形态。司法实践中存在应用侵权补充责任的广泛的案例基础。作为一种新的侵权责任形态,我国对侵权补充责任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理论仍不成熟。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在理论上对侵权补充责任进行阐述,包括对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类型、构成以及责任的分析,和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比较。关键词:补充责任;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On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for TortsLiu ke(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Law science, Grade2004, Class1, 041210030)Abstract: Supplementary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s a new type of infringement liability. There are a lot of cases relevant existing in judicial practice. As a new type of infringement liability , chinas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the supplementary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many theories in this aspect are not mature. So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set forth the supplementary infringement liability in theory, including its character, type, contracture, liability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 and unreal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Key words: supplementary liability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unreal joint and several liability引 言目前我国对侵权补充责任这一侵权形态的研究并不多,在立法层面上也仅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的规定。该规定第6条第二款规定:“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由于很多法官对侵权补充责任的理解不够深刻,常常同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相混淆,这就容易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侵权补充责任的理解和审判显得比较混乱。同样的案件在不同法官手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案例一正是由于法官混淆了侵权责任中的连带责任和补充责任,对应承担补充责任的学校判决承担了连带责任,在责任性质上出现了错误。因此,加深对侵权补充责任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案例对侵权补充责任进行进一步的论述。案例一:2002年1月26日下午,某市家润多超市的广告氢气球系着红色飘带,脱离了控制,飘摇到了该市桃林镇学区联校的上空,很多学生驻足观看。学区联校学生方勇飞、李龙等7名学生从学校围墙的缺口跑出来,拉扯氢气球的飘带,使氢气球落地,又往塘坝上拉。村民方国良赶过来与学生对拉,双方僵持嬉笑。这时,氢气球突然燃烧爆炸,致使方勇飞和李龙受伤,其他2名学生受轻微伤。方勇飞头部、颈部、双手背烧伤,伤残六级;李龙头面部、双手烧伤,伤残十级。方勇飞、李龙以家润多超市、金叶广告公司和桃林镇学区联校为被告起诉,请求三被告连带承担侵权责任,赔偿10.5万元。判决结果:法院经过调查认定,方勇飞虽在学校受伤,但他因双休日无须到校,桃林镇学区联校对其在校外的行为不具有监护义务。但是,学校作为教育管理机构,明知氢气球易燃易爆,在众多学生围观、争抢氢气球的情况下,不予及时制止,对需到校的李龙应承担次要责任,依照民法通则第126条规定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判决其承担1394.12元。家润多超市无法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其疏于广告管理监督,应承担主要民事责任。两原告为初一学生,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损害后果的发生应当承担一定责任。金叶广告公司没有责任。案例二:顾客酒店被杀案 .2003年12月28日,王某与情人汲健康共同住到郑州市江海大酒店。登记时,汲健康持捡来的“白新凡”的身份证登记住宿。当晚10时许,汲健康在王某睡熟后,用室内凳子猛砸其头部,后又将其拖到卫生间注满水的浴缸内,采用扼颈等手段致使王某死亡。后汲健康被郑州市中级法院依法判处死刑,同时判处附带民事赔偿4万元,汲于2004年9月25日被执行死刑,但4万元没有赔偿。王某的父母和儿子3人起诉到法院,认为江海大酒店未尽到安全防范义务,具有明显的过错,请求判令江海大酒店承担补充赔偿责任,赔偿三原告各类损失8万元。原告指出,汲健康和王某共同入住江海酒店,酒店未如实登记,两人只登记一人,且使用的是捡来的身份证,违反了旅馆业治安管理办法。且汲健康在杀害王某的过程中,二人发生过激烈的打斗,致使面盆水龙头断裂,卫生间紧邻走 廊,被告应该可以听到并能制止,而被告再次没有尽到安全防范义务。被告反驳:首先,王某不是酒店的顾客,酒店登记表上只有一人,后经核实是罪犯汲健康,王某未经酒店同意住宿,双方不存在服务合同关系。其次,王某的死亡由汲健康的犯罪行为造成,原告已在汲健康的故意杀人案中受到赔偿4万元,同一损害事实不能得到两次赔偿。郑州市管城区人民法院判决被告江海大酒店疏于管理,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赔偿三原告6万元人民币。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和特征(一)侵权补充责任的概念所谓侵权补充责任,一般指多数行为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个负担全部履行义务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行为而使全体行为人的责任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侵权补充责任的含义包括以下两点:第一,程序意义上的补充:补充责任第二顺位的。第一顺位的责任是直接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补充责任是补充直接责任的侵权责任形态。第二,实体意义上的补充:补充责任的赔偿范围是补充性的。补充责任的赔偿范围取决于直接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责任的范围。直接责任人赔偿不足时,补充责任人承担的赔偿范围就是其不足部分;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的,补充责任人则要赔偿全部。侵权补充责任是由判例学说发展而来的民法理论,并为各国司法实践所采用。在我国以往的立法发展中虽没有明确的“补充责任”这一专门的法律术语,但事实上却有所规定。例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第二款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这里实际上就是对监护人的补充责任的规定。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6条第二款的规定,确立了补充责任形态,首次在法律文件中填补了我国补充责任立法的一个空白。(二)侵权补充责任的特征通过对侵权补充责任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侵权补充责任的构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一是侵权补充责任必须存在两个侵权行为。一个是造成损害的直接侵权行为,如案例一中的超市。另一个是间接的侵权行为,如案例一中的学校的消极不作为。二是侵权补充责任必须存在两种责任。一是基于直接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一种是间接侵权行为的补充责任。两个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后果,两种责任是为弥补同一损害后果的损失而发生的两个责任的有顺位的聚合。三是承担责任的顺序上有区别。因为补充责任中存在间接责任人,作为终局责任人理应面对补充责任人的求偿,才赋予补充责任人以求偿权。因此对于顺位的规定本身就是补充责任人承担补充责任的前提。四是必须存在两个赔偿关系。也就是不管是造成损害的作为侵权,还是消极不作为的侵权,他们都是造成损害发生的原因。因此其产生的赔偿责任和补充责任缺一不可。二、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及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关系(一)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的联系与区别连带责任是共同侵权行为产生的一种责任形态,是指受害人有权向共同侵权人中的任何一人或者数人请求赔偿全部损失,而任何一个共同侵权人都有义务向受害人负全部的赔偿责任,共同侵权中的一人或数人已全部赔偿了受害人的损失,则免除其他共同侵权人向受害人承担的赔偿责任。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作为侵权责任的责任形态有很多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为人均为多数;二是每个行为人都对整体责任负责;三是因一个行为人的给付而使全体责任归于消灭。同时,侵权补充责任与连带责任存在下列明显的区别,1产生的原因不同连带责任是基于共同侵权行为而产生的。损害后果的发生是基于一个侵权行为,数个共同侵权人的行为是一个行为。侵权补充责任的产生则必须有造成损害后果发生的不同原因,也就是数个行为人与受害人造成损害的原因是不同的事实。不是一个行为,而是数个行为,他们之间的责任关系是基于不同的侵权行为而产生。案例一中超市的行为是造成损害的原因,学校的不作为也是造成损害的原因。这两个原因事实不是相加在一起成为一个侵权行为,而是单独的两个侵权行为。因此不是共同侵权行为而是承担补充责任的两个侵权行为。2行为人主观目的不同区别连带责任与补充责任最重要的就是考察不同的行为人之间是否具有共同过错。假如共同侵权行为人有共同过错,各行为人在主观上相互关联,基于共同的故意或过失将他们的行为连接在一起,成了一个行为则是侵权连带责任。如果数个行为人没有共同过错,行为人各自具有单一的主观状态,责任相同属于相关的法律关系发生巧合,使责任竞合在一起,则是侵权补充责任。3行为人之间求偿关系的性质不同虽然侵权连带责任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共同加害人之间有当然的内部责任份额关系。依据这种关系,在一个或数个加害人承担全部责任之后,有权向其他没有承担侵权责任的共同加害人追偿。补充责任的行为人之间则不存在这种内部分担关系,负有补充责任的加害人有请求赔偿的权利,但这种求偿不是基于分担关系而是基于最终的责任分担。因此,补充责任人与直接责任人之间是补充责任关系。(二)侵权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的关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补充责任不属于连带责任,那到底其性质如何呢?有学者认为补充责任属于不真正连带责任。不真正连带责任是指多数行为人就基于不同发生原因而产生的同一给付内容的数个责任,各个负担全部履行义务,并因行为人之一的履行行为而使全体行为人的责任均归于消灭的侵权责任形态。的确,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有许多共同点,如他们都是数个行为人的数个行为,基于不同的法律关系和不同的事由而发生的不同债务的偶然竞合;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均相对独立;承担责任的方式大体相同。但补充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仍有很多区别。1责任人承担责任序位不同在补充责任的多个责任人中存在直接责任人与间接责任人之分。补充责任的债务主要有直接责任人产生的,在对外责任上是先由直接责任人独立承担责任,在直接责任人的财产不足以承担应负的责任时,补充责任人对不足的部分进行清偿。补充责任人清偿后,可向主责任人追偿。补充责任中顺序的规定可以保证补充责任人利益不受人意的侵害。而在不真正连带责任中赔偿权利人可以部分顺位的选择多个责任人中的一个或数个来承担全部责任,不必考虑先后顺序。2终局责任承担不同补充责任人承担责任后,补充责任人就获得了对加害人或其他赔偿义务人的追偿权。这样可以在最后找到直接责任人或间接责任人具有赔偿能力后,通过行使追偿权使直接责任人承担侵权的终局责任。而不真正连带责任中数个责任人对于整个侵权结果都负有承担全部责任的义务。不分相互之间的顺序,其中一个人的履行完毕导致全部责任的消灭,也就是说无论多数责任人中的哪一个都应当是终局责任人。 3构成要件存在差别不真正连带责任的构成要件主要有:(1)多数债务人基于不同的原因而对侵权人负有不同的债务;(2)债权人对数个债务人均享有分别的请求权;(3)数个债务偶然联系在一起;(4)数个债务人的给付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且债务的消偿不分比例、数额,每个责任人均负有全部清偿的义务。补充责任一般是在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中产生的,求构成要件为:(1)直接责任人的侵权行为是损害事实发生的直接根本原因;(2)补充责任人对侵权的发生未尽合理限度的安全保障义务,即补充责任人在主观上存在一定的过错;(3)直接责任人侵权与补充责任人的不作为发生竞合;(4)直接责任任人与补充责任人在承担责任时有先后顺序。4责任承担范围不同补充责任的承担具有一定的范围,如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6条第二款规定:“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后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应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的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也就是说补充责任人并不是要对直接责任人不能承担的责任份额全部进行补充承担,而是有一个上限,在上述法律规定的上限就是“在其能够防止或制止的范围内”。例如,一个侵权案件中责任人要赔偿受害人20000元,但直接侵权人只能承担12000元,而另外8000元无力承担,这个时候就需要有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人来承担补充赔偿责任,但是是否应该承担剩余8000元的全部责任还是其他的数额,这取决于其能防止或制止的范围有多大。如旅馆尽了安全保障义务之后能防止损失4000元即可,无需全部赔偿。而不真正连带责任中各个责任人对于侵权的结果所承担的都是全部履行义务,而且相互间不分份额。在其中一个全部履行了赔偿义务之后,可以向其他责任人追偿属于他们应该承担的份额。三、侵权补充责任的类型及基本规则(一)侵权补充责任的类型侵权补充责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因法定的义务不履行行为和他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的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这也是侵权补充责任一种最基本的类型。依照法律规定,行为人负有对他人的安全保障义务,这种义务是法定的义务。行为人违反这一法定义务,造成损害与他人的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发生巧合,产生责任竞合,负有法定义务的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补充责任。如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7条第二款规定:“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2因约定的债务不履行行为与他人的侵权行为发生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如在担保法律关系中,一些金融机构与债权人约定对债务人的借款用途进行监督。在债务人将特定款项挪用或其他原因不履行合同时,造成资金流失的。此时金融机构如未尽监督义务应当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补充赔偿责任。3因数个侵权行为偶然竞合而产生的补充责任。数个独立的侵权行为因偶然的竞合而使他人遭受同一损害,又不构成共同侵权行为,各人对此均负全部责任,互为补充责任。例如,在承揽合同中,定作人的指示有过失,对受害人负赔偿责任;而承揽人同时也有过错,对受害人负赔偿责任时,定作人与承揽人成立补充责任。 (二)补充责任的基本规则第一,在侵权补充责任状态下,即构成直接责任与补充责任的竞合时,受害人应当首先向直接责任人请求赔偿,直接责任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直接责任人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后,补充责任人的赔偿责任终局消灭,受害人不得向其求偿,直接责任人也不得向其追偿。第二,受害人在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赔偿不足或下落不明无法行使第一顺序的赔偿请求权时,可以向补充责任人请求赔偿,补充责任人应当满足受害人的请求。第三,补充责任人在承担了补充的赔偿责任之后,产生了对直接责任人的追偿权,有权请求直接责任人承担其赔偿责任。直接责任人也有义务赔偿补充责任因承担补充责任而造成的全部损失。第四,如果赔偿权利人直接起诉补充责任人,法院应当将第三人即直接责任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出外,这时,法院应当判决直接责任人首先承担责任,补充责任人确定为补充责任。在直接责任人不能赔偿或者赔偿不足的时候,补充责任人再承担补充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的,直接确定补充责任人的侵权责任。四、侵权补充责任的适用问题 (一)现行立法关于侵权补充责任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规定了四种侵权补充责任,分别为:1.司法解释第6条第二款规定的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补充责任,即:“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出外。”2.司法解释第2条第二款规定的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应承担的补充责任,即:“第三人侵权致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3.司法解释第14条第二款规定的被帮工人的补充责任,即:“帮工人因第三人侵权遭受人身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第三人不能确定或没有赔偿能力的,可以由被帮工人予以适当赔偿。”4.司法解释第15条规定的见义勇为受益人应承担的补充责任,即:“为维护国家、体或他人的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因没有侵权人,不能确定侵权人或侵权人没有偿还能力,赔偿权利人请求受益人在受益范围内予以适当补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二)对侵权补充责任适用范围中相关问题的理解1.对第六条第二款的理解应该说这是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对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的一个重要限制。即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活动组织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不是以直接侵权人应当赔偿的侵权责任的总额为限,而应根据自己行为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的总额为限。可以说两者可能一致,比如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活动组织者如尽到安全保障义务,损害结果根本不会发生的情形,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活动组织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与第三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范围完全一致。但在多数情形下,经营者或其他社会活动组织者的赔偿责任范围要小于直接侵权责任人的赔偿范围,即只能在与其相对于危险发生的防控能力相适应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在确定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责任的范围时,应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补充赔偿责任是全部责任时,如果加害人不能全部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则安全保障义务人要保证受害人未获赔偿部分全部得到赔偿。第二,安全保证义务人补充赔偿责任不是全部赔偿责任,而只是部分责任时,安全保障义务人在自己能够防止或制止损害的限度内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安全保障义务人的责任范围的最高额不超出受害人未获赔偿的部分外,还要受其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范围的限制。2具体规定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6条、第7条均规定了补充责任在有过错的前提下承担赔偿责任。法律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主要是基于平衡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正义的考虑。一方面要保护受害人的利益,给予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补充责任人的经济赔偿的责任限度。权衡的结果就是让补充责任人仅在自己有过错情况下才能承担赔偿责任,而不是使其承担无过错责任。这种过错不是故意的,而是一种过失行为。对于过错的举证责任,原则上也应当由受害人一方承担,只有在法律法规有规定由被告对自己没有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方能免责的情况下,才适用过错推定。(三)侵权补充责任与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指的是一件诉讼争议经过一次诉讼,法院作出判决后,不能再进行新的诉讼,也就是对于判决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不能再进行起诉和受理。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避免法院对一个统一的案件作出两个相互冲突的矛盾判决,以维护司法权威,维护法制的统一。侵权补充责任的受害人起诉直接侵权人后,若未获赔偿,或者未获全部赔偿,还可以向补充责任人提起新的诉讼,按照另一个诉讼理由进行新的诉讼。因为如果第一个侵权人的直接责任的诉讼已经做了判决,但第二个补充责任的法院并没有审理,需要进行审理。因此并不违背一事不再理原则。如案例二中法院在判处直接责任人死刑后,又受理了受害人对补充责任人江海大酒店的起诉,并判决江海大酒店疏于管理,赔偿原告6万元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