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_第1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_第2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_第3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_第4页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9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 小编语:在当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就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相比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不仅职业范围比较狭窄,而且就业过程中受到明显的性别歧视。以下是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仅供参考! 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对当前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供求总量和结构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于劳动力市场,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和 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则更加严峻。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更是社会性别问题,而且是累积性的社会性别问题。 社会性别是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女性主义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建制和文化构造。 1949 年,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 的观点,将性别的生物构成与社会文化构成区别开来。 1972 年,英国的社会学家安奥克利出版性别、社会性别和社会,阐释了生物性别与文化和心理的社会性别之间的差异。社会性别概念深刻地揭示2 / 9 了男女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根源。 社会性别历经概念化和理论化,并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 20 世纪 60 年代后,社会性别视角逐渐进入学术研究领域,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和分析视角。在社会性别视角中,女性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的处境。 以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点目标在于改善女性的不利处境。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别视角首先是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高度关注女性的利益,替女性发声,充分地肯定女性的历史、经 验、知识、情感和价值观;揭示女性的不利处境并探讨如何消除性别歧视、促进两性的平等和谐发展。 但它并非将男性作为对立面,而是指向与性别相关的文化、制度或结构;也不是将女性孤立地提取出来,而是将女性问题放在男女两性的关系结构中进行分析,是以男女两性平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为导向的。这对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具有指导意义。 据调查,很多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遭遇惊人的相似,她们的就业公平权益和劳动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与其说这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问题,不如说这是社会性别问题 。 女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准入性别歧视的现象相当普3 / 9 遍。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难于男大学毕业生。据有关调查显示,高学历女性的就业成功率比同等学力的男性平均低10%。处于 20-29 岁这个年龄段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要比男性低 %。走进各种人才招聘会的现场,看到很多用人单位在其招聘启事上用醒目的字体特意注明的 “ 男士优先 ” 、“ 仅限男生 ” 、 “ 适合男性 ” 等字眼。 更有甚者,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没有在招聘启事中说明只招男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直接将女生淘汰出局,其中不乏学业成绩以及能力各方面都比录用的男生 更优秀的女生。女性获得的就业机会明显少于男性,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由于无法顺利就业,相当一部分女大学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求学,待其硕士、博士毕业后又变成了大龄 “ 剩女 ” ;甚至还有部分女大学毕业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对自身资源的非正常利用,造成不良后果。女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准入性别歧视还体现在用人单位选用女大学毕业生的非制度录用标准高于男大学毕业生,比如有些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录用的女大学毕业生在其规定的时间内不得结婚生育,这也是导致隐婚这种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女大学生的就业结构不合理 ,在高层次岗位中的就业率偏低,出现职业 “ 性别隔离 ” 和 “ 水平隔离 ” 现象。大部分女性劳动力由于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模式而只能从事4 / 9 层次低、社会地位低、人力资本要求低、工资低的服务性职业。女大学毕业生在金融、计算机、房地产、信息传输、科学研究、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工作收入、稳定性、舒适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都相对高的行业中就业率偏低,所占比重明显低于男性,在近乎一半的行业中女性从业比重不到三分之一。 女大学毕业生收入相对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现象。世界劳工组织第一号公约对男女工人同等价值的工作给予 同等报酬公约中明确提出 “ 男女同工同酬 ” ,要求用人单位确定报酬标准时不能以性别歧视为基础。 有些用人单位虽然不拒绝雇佣女性,但由于受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女性在工作中的诸多优势,使其工资收入明显低于男生。女性的月平均收入仍低于男性。 如艺术类,女性月平均收入是 2218 元,而男性月平均收入为 3417 元;教育学类,女性月平均收入为 2797 元,男性月平均收入是 3182 元;工商管理类,女性月平均收入为 3064 元,男性月平均收入 3448 元;在这些行业男女月收入相差 400-1200 元 不等。只有新闻传播类行业两性月平均收入比较接近。可见,女大学毕业生在工资待遇方面普遍不如男大学生,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遭遇的各种性别歧5 / 9 视和性别偏见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降低家庭对女孩教育投入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女性整体的社会地位及社会参与。笔者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认为要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 改变传统的性别偏见,塑造现代社会性别意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性别平等观念,推动男 女平等社会风气的形成,逐步消除传统社会性别文化中对女性的性别刻板印象,使人们从思想意识上消除对女性的歧视。 要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体系。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教育体制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代中国的教育是一种“ 性别中立 ” 的教育,旨在通过保持性别中立的立场反对教育中的性别歧视,但由于忽视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因此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掩盖了教育领域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 这不利于女性的就业。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时应充分考虑两性的差别,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从女性的角度作出特色设计和安排。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也要逐步建立起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 要使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避免遭遇性别歧视,还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就业歧视行为及其判6 / 9 断标准,使之更具操作性。要建立健全社会生育保障体系,将生育成本社会化,减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尝试建立必要的社会补偿制度,对用人单位接受女性就业所带来的“ 性别亏损 ” 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给予合理的补偿。 要提高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女大学毕业生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主体意识,自觉地意识到 “ 我是主体 ” ,明确认识到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客体的存在和自己对客体的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提高自身才能,以出类拔萃的表现赢得社会的认可,切实增强就业竞争力。 随着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女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但是毕业难以就业的女大学生,对其本人、家庭及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 女大学生就 业问题关系到数百万家庭的民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事实上,有些部门和企业对女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解决不力,重点表现在不愿参与、不愿接纳、不愿关心方面,工作上不主动、不积极,敷衍了事、浮皮潦草。 就业歧视直接导致男女就业竞争中的不平等现状的产生。毋庸讳言,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远不及男生。虽然我国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都明确规7 / 9 定了男女平等,但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的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部分招聘岗位要求只招聘男生,部分招聘岗位虽然没有性别要求 ,也会以体力劳动女生适应不了为由婉言拒之,或只能作为男生的备胎招聘,以致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同学科的女硕士就业反而比不上本科、甚至大专男生的现象。 事实胜于雄辩。根据 XX 省 XX 年省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登记统计情况,近三年共有 55408 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 35016 名,占总人数的 %。根据吉林市的统计情况, XX 年市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中,近三年共有 8522 名未就业毕业生做了实名求职登记,其中女大学生 5611 名,占总人数的 %。可见较之男生,女生已成为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 政策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性因素。从宏观角度看,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做了原则性的规定,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都以保护我国妇女的劳动就业权利为主,更多的是对男女区别对待或照顾,而对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责任缺乏具体的规定,致使一些法律、政策流于形式,在实际中难以操作。 从 XX 市具体情况看,关于专门保护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政策机制也没有出台,何况已有的一些政策规定在具体执行中也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执行不力。8 / 9 因此女大学生就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 支持,对相关单位用工过程中的歧视等行为处罚不力。 XX 市人才服务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传统落后思想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想性因素。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对男女的角色期待有着不同的划定,似乎 “ 男尊女卑 ”“ 男强女弱 ”“ 男主外,女主内 ” 的观念早已成定式,虽然法律中早有规定男女平等,但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早已在潜意思中被认定为更有能力、有发展潜力、进取心强、事业心强的形象,因此也在就业机会中会更占上风。 此外,任何企业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考虑到女大学生将来存 在的家庭问题、生育问题,更加造成了对女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不对等地位,求职更加艰难。 高校扩招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性因素。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从 XX 年的 114 万,到 XX 年的 413 万, XX 年更是增长到 700 万,到 XX 年这个数字已经扩到了 749 万。高校的盲目扩招,大负荷的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在高校扩招的同时却没有分析市场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像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开设。这些看似万金油的专业却是市场里最难就业的9 / 9 专业,而女大学生所选学的专业多是此类专业,这也进一步造成了女大学生就业困难。 定位不准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性因素。女大学生的工作期望本身就限制了她们的求职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的问题 ,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 ,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