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 要:曹操孙子注不仅是现存孙子最早的注本,也是最早的定本,对孙子军事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孙子注以阐释孙子的要义为主,却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既有对原文军事思想内容的解释,也有根据 自身军事实践所作的现身说法,更有对词语本身所做的注解。这些内容,不仅发展 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面对“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武力而进行的深层次思考。关键词:曹操;孙子注;孙武;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k2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1)06-00090-5在孙武军事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曹操 可称得上是一位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其孙子注(又称孙子略解)不仅是现存孙子最早的注本,也是最早的定本,对孙子军事思想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今天见到的孙子,都是在曹操注本的基础上,经过宋代的武经、孙子十一家注以及曹注单行本等流传于世的。因此,可以说,曹操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现存孙子共 6040字,而曹操孙子注就有3871字,约占正文的65,且语言非常精要简洁。曹操孙子注的内容,主要是阐释孙子的要义,而在实际的注释过程中,却表现出了非常丰富的内涵,既有对原文军事思想内容的解释,也有根据 自身军事实践所作的现身说法,更有对词语本身所做的注解。可以说,这些内容不仅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也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面对“不得已而用之”的军事武力而进行的深层次思考。一、“审计重举。明画深图”孙子注对孙子的继承与发展曹操的孙子注在注释原文时,根据 自己的实践经验 ,对原文的理论观点、经验概括、实战案例以及军事术语、地理环境等都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这些阐释既有对原文 的一般性解释 ,更多 的则是阐发 ,深人透彻地分析 了原文的思想精髓 。这些正是曹操对孙子军事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我国古代兵学成就的总结性概括,对以后的兵学发展具有重要价值。1用奇守正原则无论是孙子兵法,还是孙子注,都十分重视用奇守正原则在军事实践中的作用,曹操在孙子注中更是多次说明用奇守正的重要性。在谋攻篇中,曹操典型地发挥了如何“用奇守正”思想:五则攻之,曹注:以五敌一,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倍则分之,曹注:以二敌一,则一术为正,一术为奇。敌则能战之,曹注:己与敌人众等,善者犹当设伏奇以胜之。少则能守之,曹注:高壁 坚垒,勿与战也。不若则能避之。曹注:引兵避之也。孙子认为,当兵力五倍于敌时,就采用进攻之法;一倍于敌人时就将敌人一分为二,各个击破;与敌人力量相等时,就主动作战;兵力少于敌人时,就不能冒险进攻 ,只能坚守壁垒;力量远逊于敌时,就撤军躲避。原文并没有谈到具体的战术原则,而曹操在注文中却将这些内容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在这几种情况下如何使用战术。他认为,兵力五倍于敌人时,可以用五分之三的兵力正面进攻,用五分之二的兵力奇袭 。兵力一倍 于敌人时 ,用一半兵力正面进攻,一半兵力奇袭。即便是与敌人力量相等,好的将领也会积极布置奇袭战术出奇制胜。由此可见,曹操在战术运用上,非常重视“用奇”这一事半功倍的措施。在势篇中,曹操也谈到了“奇正”战术:“正者第31卷 第6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 11月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 。将“贪财”者“贵卖”军需物资而导致的直接后果不是指向军费增加,而是指向“百姓虚竭”,视角是百姓而不是军队,这是极为可贵的民本思想。同样,在注释原文“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作战篇)时,曹操说 :百姓财殚尽 而兵不解 ,则运粮尽 力 于原 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费也。 。曹操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在对士兵的关怀方面。他根据原文“将者:智、信、仁、勇、严也”【l,提出了“将宜五德备也”的具体要求,认为将领应该具备这五种品德,才能够带好兵、打好仗。其中“仁”的要求,很明显是指将领对士兵的仁爱思想。在谋攻篇中,还指责了一些将领在无法保证士兵生命的前提下,就悍然攻城的错误做法,他说:将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缘城而上,如蚁之缘墙 ,杀伤士卒也。 加曹操的这种 民本思想 ,在汉末动乱 的社会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三、“世人未之深 亮训说 。失其 旨要,故撰为 略解”孙子注的语言学贡献曹操孙子注虽然为兵学著作,但其中的词语解释、概念阐发、理论剖析、引经据典等充满了真知灼见,反映了曹操作为文学家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贡献也是巨大的。1择要释词孙子注中,有不少文字是对原文的直接注释。注释方法则根据原文内容不断变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词语解释中,或详细解释,不厌其烦,或抓住要点,画龙点睛,或简明扼要,点到为止,或释词与释义兼有,两者并重,如:攻城之法为不得 已:修橹、辕韫 ,具器械 ,三月而后成 ;距 阒,又三 月然后 已。曹注 :修 ,治也。橹 ,大楣 也。辕辊者 ,辕床也 ;辕床其 下四轮 ,从 中推之至城下也。具 ,备也 。器械 者,机 关攻守之 总名 ,蜚楼云梯之属。距闺者,踊土积 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故其疾如风,曹注:击空虚也。其徐如林;曹注:不见利也。侵掠如火,曹注:疾也。不动如山。曹注:守也。l1“2引经据典引经据典往往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量,曹操在孙子注中也不断使用经典说法,或采用他人观-12 点,以增强文章的客观性。仅在一段短短的序文中,曹操就引用了多处经典: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日:“足兵。”尚书:“八政 日师。”易日:“师贞,丈人 吉。”诗日:“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司马法日:“人故杀人,杀之可也。”【序作者连续使用了各种典籍中关于动兵、用武的观点,表现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在行文中,曹操更是随手引用经典语言。3阐幽发微阐幽发微是曹操在孙子注中对 自己的理论观点加以发挥的手法,在原文中,不少内容过于简略,甚至含义模糊,曹操就更多地进行阐释,以使原文意义更加明确。如 :车战:得 车十乘 以上 ,赏其先得者。曹注:以车战能得敌车十乘已上,赏赐之。不言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者赏之,而言赏得者何?言欲开示赏其所得车之卒也 。陈车之法 :五车为队 ,仆射一人 ;十车为官,卒长一人;车十乘,乘将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别言赐之,欲使将恩下及也。或云:言使 自有车十乘已上与敌战,但取其有功者赏之,其十乘已下,虽一乘独得,余九乘皆赏之,所以率进上士也。原文只有三句话,但注文却洋洋洒洒,详细分说 ,而且还引用另说 ,唯恐其义表达不明。4语源学成就曹操孙子注在语言方面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财富,他的许多语言、注文成为后世引用的典范。据曹海花从 看 曹注的语言学价值 统计,汉语大词典释义直接利用曹注的就有 20条,首例采用曹注的有9条,另有汉语大词典例证提到曹注的 12条,“失收某词”者 7条,“失收义项”者 1o条。兹择引如下:驰车1古代轻型的战车。孙子 作战:“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 ,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注:“驰车,轻车也 ,驾驷 马。”合交犹结交。孙子 九地:“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曹操注 :“结诸侯也 。”在一种词典中这样重视曹注,充分说明了曹注在语源学上的重要价值。四、“择便利而行也”曹操的兵学理论与军事实践曹操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充分利用了孙子兵法的战略战术,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云:“其行军用师,大较依孙、吴之法”;“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 其孙子马宝记: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 实践价值的指挥才能。4扰敌 诱敌 原 则战场上,双方你死我活的战斗中,都会有一些特殊事情发生,如为财物所利诱,一旦士兵被财物吸引,就会大大降低战斗力 ,甚至失去战斗能力。所以,战争中以利诱敌也是常用的战术。曹操孙子注就多次谈到此种手法,如:以利诱敌 ,敌远 离其 垒,而以便 势击其空虚孤特也 。在实际的战斗中,曹操也典型地使用了这一战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面对越来越多的敌人骑兵,曹操就采用了诱敌深入之计,他将大量辎重放置道旁,“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苟攸日: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 白:可上马。公日: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日:可矣。乃 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2119。曹操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这次胜利大震袁军。5观察预见原则在复杂的战斗形势下,要善于观察敌情,对事情的发展要有预见性,这也是对将领的最基本要求。预见准确,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孙子注提及预见性时说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曹注:当见未萌。要求要“当见未萌”,即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要看到将来 的发展结果 。曹操在东征乌桓之时,对袁尚、袁熙兄弟逃往辽东所采取的措施,就反映了曹操高度的预见能力0曹操打败乌丸之后,袁尚、袁熙与单于残部数千骑兵逃往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本来依仗与中原路途遥远而不服统治,所以有人建议曹操直接征讨公孙康,并擒获袁氏兄弟。但曹操料定公孙康将杀死袁氏兄弟请功,所以,曹操径 自率兵回师。不久,公孙康果然将袁氏兄弟首级送给曹操。至此,袁氏势力彻底消亡。袁绍所占据之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全部被曹操平定。6水 注 火攻原 则常言道:水火无情。当战争发展到一定阶段 ,这种非常手段就会起到一举定乾坤的作用。当然,其杀伤力是巨大的,不光是对军队,对百姓也是如此。所以,明君良将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会采取这种非常措施 的。曹操在孙子注中,根据原文也多次提到了水火之性及用水火的手段 ,如 :八尺日仞 。决水千仞 ,其势疾也。 m火佐者 ,取胜 明也 ;水佐者 ,但 可以绝敌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蓄积。】因水势流急,无可抵抗,所以,决水千仞,便势如破竹。同样,火势猛,纵火焚烧,就会使敌人丧失作战物资 ,失去战斗力 。这两种手段,曹操在实战过程中都曾经成功地使用过。建安三年(198年)冬 ,曹操与 吕布战于下邳 ,曹操久攻不克。这时,因为连续作战,士卒疲惫,不少人想撤军返回,曹操采纳苟攸、郭嘉的计策,将泗水、沂水决开灌进城内。一个月后,吕布大将宋宪、魏续等捆绑着陈宫举城投降。曹操活捉了吕布、陈宫,将他们尽皆斩杀 。至于火攻,最成功者当属官渡之战中曹操火烧袁绍乌巢粮仓,使袁绍不战自退。二、“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孙子注的民本思想作为实际的统治者,曹操关心民生、关注民瘼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曹操在其著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悲怆地咏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h在蠲河北租赋令中,曹操也说:“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_4j3。在孙子注中,曹操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关心民生疾苦的良苦用心。如:黄帝汤武成用干戚以济世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 已而用之。11o)将黄帝、圣人的用兵原则归纳为“济世”、“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等等,也就意味着这是用兵的最基本原则。凡用兵者,只有在保证是救民于水火、除此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是将动用武力作为解决问题 的最后一种手段 。与此相应 ,曹操在计篇中也用“天意”、“阴阳”等神圣原则限制用兵 :顺天行诛 ,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日:“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曹操这种处心积虑的解释 ,显然是把百姓福祉放在军事行动的第一位的,表现出了封建时代一个卓越政治家崇高的政治境界。除了用“天意”、“圣人”等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对用兵进行约束之外,曹操还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用兵的巨大危害,在解释孙子兵法 作战篇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时,曹操注释云:11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l酾“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1170这种“用奇守正”战术,是孙子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经过曹操的发挥,更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法宝。曹操一生征战无数,经常使用这一 “奇正战术”。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大战于定陶,“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2112。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征张绣,但担心许昌被袭,便撤军返回。不料张绣却尾随而至,试图掩袭曹军。在安众,张绣与刘表联军占据险要位置,前后夹击,将曹操围在核心。曹操于夜间凿挖地道,将辎重悉数运出,并埋伏了骑兵。天明之后,张绣等认为曹操要逃跑了,便派遣全部兵力追击,曹操看到时机已到,指挥奇兵突袭 ,曹军步兵 、骑兵合力夹攻 ,大败张绣与刘表军队。曹操的这种奇袭战术,屡屡得手,显示出了曹操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2知 己知彼 原 则知己知彼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只有详尽地了解敌方情况,才有可能 占据战场主动权。孙子兵法 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 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 己,每战必殆。” 曹操在孙子注中也具体阐述了这一战争要诀 。兵法:一 曰度 ,二日量,三 曰数 ,四日称 ,五 曰胜。曹注:胜败之政,用兵之法,当以此五事称量,知敌之情。地生度,曹注:因地形势而度之。度生量,量生数,曹注: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数生称,曹注:称量敌孰愈也。称生胜。曹注: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曹注:轻不能举重也。1162这两段论述都表达出了知己知彼原则的指导思想。前段将原文的“五事”即五种做法作为了解敌方情况的重要考量,认为一场战役的胜负,取决于对这五种情况的把握,这也是用兵的基本方法。后段则根据原文的叙述,将知己知彼原则做进一步发挥,“因地形势而度之”,“知其远近广狭,知其人数也”,“称量敌孰愈也”,“称量之数,知其胜负所在”等等表述,将原文比较抽象的内容解释得清清楚楚。在军事实践中,曹操也十分重视知己知彼原则的运用。建安九年(204年),在与袁尚争夺邺城的战斗中,曹操水淹邺城,袁尚回军相救。曹军诸将皆以为“此归师,人 自为战,不如避之”。曹操却说:“尚从大道1o 来,当避之;若循西山来者,此成禽耳。”为了判断袁尚的内心动向,曹操前后派遣多支部队相继观察 ,并及时报告。结果袁尚果然从西山归来,“公大喜,会诸将日:孤已得冀州,诸君知之乎?皆日:不知。公日:诸君方见不久也” 。最终曹操一举击破袁尚,逼其狼狈逃往中山。邺城牢牢掌握于曹操手中。这次战役,曹操就充分运用了“知己知彼”原则,他命人不断观察袁尚的行军路线,由此判断袁尚是否要决一死战,因为“归师勿遏”是用兵常识,但是如果袁尚走小路行军,说明他并不想鱼死网破,这就大大降低了部队的战斗力。曹操正是这样抓住了敌人的心理,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文中对曹操的这一做法大加赞赏,他说:“从大道来 ,则人怀救根本 ,不顾胜败 ,有必死之志。循山而来,则其战可前可却,人有依险自全之心,无同心致命之意,操所以料尚如此,兵法所谓 观敌而动者也。”3撕3变与 不 变原则战争是由人来操纵的,再加上不断变化的气象条件、突如其来 的敌情 ,甚至 内部异常现象 (如突发疾病瘟疫、反叛)等,这不仅要求将领要有良好的应对心态,更要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否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曹操孙子注就多次论述了战争中的变与不变原则。如 :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日料敌在心,察机在 目也。_l在这里,曹操充分强调了“形”、“势”的变化,“兵无常形”、“兵不厌诈”等,就是指战场上不断变化的形势。形、势犹如水流,没有固定的模式,作为将领,只有凭借深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来了解各种变化、因应异常现象,才能掌握战场主动权。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在部队到达位于右北平郡鲜卑王庭附近,并逼近柳城、距离单于王庭不足二百里远的时候 ,被单于发现,曹军突然遭遇大量敌人。袁尚、袁熙与蹋顿单于等带领数万骑兵迎击曹军。曹操与辎重车辆走在队伍后面,士兵未来得及准备,大多未穿铠甲,曹操左右将士都极为害怕。关键时刻,曹操沉着应对,他找到一处高地观望,看到敌人阵形不整,便下令发动突然袭击。曹操令张辽为先锋,迅速扑向敌人。敌军遭到突然进攻,阵营大乱。曹军斩杀了蹋顿单于,俘虏敌人二十余万。袁尚、袁熙与单于残部数千骑兵逃往辽东。曹操远在“客场”却能采取主动,体现了其善于应变马宝记: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注中的不少说法都来 自于实践经验总结。在孙子注中,曹操曾经两次提到 自己的实战情况 :以十敌一 则围之 ,是将 智 勇等 而兵 利钝均也 。若主弱客强 ,不用十也 。操所以倍兵 围下邳,生擒 吕布也 。城小而固,粮饶 ,不可攻也。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 州,得 十四县也。这是曹操在注释孙子时很好的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战例,诠释注文的基本内容。其注虽简略,然皆切中旨要。曹操一生,经历战役无数,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的军事实践并不是一条条拘泥于兵法理论的 ,而是结合各种实际情况,综合使用兵法。除上引例证外 ,下面我们通过另一些战例来分析曹操军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1官渡之战:奇计突袭,火攻鸟巢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官渡之战,更显示出了曹操善用奇计的特点 当双方战事胶着的时候,曹操也几乎坚持不下去了,这时候,许攸来降,告诉曹操可以火攻乌巢 ,烧掉袁绍粮仓。火攻,是曹操善于运用的战术,火烧乌巢,曹操做了精密的安排,采用骑兵突袭、果断出击等办法,大获全胜。2西北讨叛 :随机应变,反 间扰敌建安十六年(211年),张鲁占据汉中,三月,曹操派遣钟繇、夏侯渊讨伐。实际上,曹操讨伐张鲁的更重要目的是想剿灭长时间割据西北的马超与韩遂,孙权欲暗中联络马超,令曹操腹背受敌。曹操很早就想除掉这块心头之患,但师出无名。所以,他想借这次出兵寻找借口将二人予以清除。曹操 亲 自出征 ,马超 、韩遂立刻发 动叛乱 。看到曹军实力强大 ,马超便请求与曹操割河西之地为和 ,被曹操断然拒绝。求和不成,马超便屡次挑战,但曹操置之不理,马超无奈,除了请求割地之外 ,又附加上 了送儿 子为人 质 的条件 。曹 操采用贾诩离间马超和韩遂的计策,利用与韩遂阵前相见 的机会 ,引起马超对韩遂 的猜疑 。几天后 ,曹操又写信给韩遂 ,信中故意涂涂改改,目的是让马超看到后 ,怀疑信件是韩遂改的,果然 ,马超再次中计。离间之计成功,曹操便开始与马超面对面交锋,双方交战,马超、韩遂败逃凉州。至此,关 中平定。可以说,曹操的军事实践与孙子及曹操 自己的军事理论完全一致,表现了曹操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3合肥之战:知人善任 ,锦囊施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时,担心合肥安全,当时,合肥驻军只有 7000兵力,与孙权 1o万大军相比,可谓众寡悬殊。尤其是张辽、乐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