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分析---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doc_第1页
毕业论文-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分析---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doc_第2页
毕业论文-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分析---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doc_第3页
毕业论文-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分析---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doc_第4页
毕业论文-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分析---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部)城市轨道交通学院题目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分析-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年级2009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班级运营管理学号0942406023姓名吾晨晨指导教师职称高级工程师论文提交日期2013-5-20 目 录前 言6第一章绪 论71.1研究背景及意义71.2国内外研究现状71.2.1国外研究现状71.2.2国内研究现状81.3研究技术路线81.4主要内容9第二章城市转型发展方向102.1空间布局102.1.1空间布局发展方向102.1.2交通与空间布局112.2产业结构122.2.1产业结构发展方向122.2.2交通与产业升级132.3增长方式132.3.1增长方式发展方向132.3.2交通与增长方式14第三章实例分析张家港金港片区153.1金港片区转型发展特征分析153.1.1空间布局153.1.2产业升级173.1.3经济增长193.2现状基础分析203.2.1交通小区划分203.2.2现状用地223.2.3城市人口243.2.4路网263.3交通需求预测273.3.1出行生成预测273.3.2出行分布预测303.3.3方式划分预测323.3.4交通分配预测343.4城市转型下的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应对措施353.4.2构建交通分区,推进分区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363.4.3加快实施交通引导发展战略373.4.4大力发展慢行交通系统383.4.5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结39总结与展望404.1本文总结404.2后续工作展望40参考文献41致谢42 摘 要城市化是所有国家和地区必须经过的发展路径。然而,在突飞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失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日趋严重,片面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因此,我国城市亟待转型,“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城市转型发展,即城市从经济、产业、生态等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向精细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转型势必带来交通需求的变化,必须建立足以支撑和引导城市转型发展的交通体系,促进转型目标实现。本文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转型方向;其次结合片区现状及规划年相关资料,运用交通规划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得到规划年的交通需求,并对金港片区的转型发展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交通规划与其转型需求是否匹配,道路通行能力是否能够满足需求;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面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对措施,提出交通引导发展战略与政策,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措施,协调城市转型发展与城市交通,使交通支持城市发展,为需求管理和相关的交通规划方案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转型;交通需求;应对措施 AbstractUrbanization is the only way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nd regions. However,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peed and quality of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prominen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other problems are increasingly serious, pursuing the “quantity” of economic growth unilaterally and ignoring the qualit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transform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urban development.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that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the city in economy, industry, ecology and others transforms from Rough Type to Precise Type and Sustainable Type.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bound to bring changes in traffic dem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at support and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 must be established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goals.This paper takes Jingang district of Zhangjiagang as an example. First, we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direc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growth mode on the basis of summary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Second, we get traffic demand of the planning years by using the four stage model to do traffic demand forecast combined with relative information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planning. Then, discussing whethe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matches traffic demand. Finally, we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of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 facing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put forward strategy and policy of 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regional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tegration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formation and urban transport, make traffic support urban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demand management and adjustments and improvements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program. Keyword: urban transformation; traffic demand;countermeasures 前 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化不仅是城市和城市人口数量上的增加,还应是城市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房价暴涨等问题。因此,我国城市化面临全面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城市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城市发展理念转型迫在眉睫。城市面临转型发展,交通需求将发生变化,对城市的交通系统也将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和方向。通过分析城市转型发展方向,结合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提出综合交通体系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促进城市转型目标的实现。城市转型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在交通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中,最常用的为“四阶段法”,即把交通需求预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出行生成、出行分布、方式划分及交通分配。本文以张家港金港片区为研究对象,对金港片区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将部分转型因素融入四阶段预测法,利用TtansCAD软件,对金港片区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探究交通系统的问题和不足,为金港片区制定有效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对措施和交通规划的调整和改进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一章 绪 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转型升级、优化格局、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成为各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1。城市转型发展,即城市从经济、产业、生态等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向精细型、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城市转型势必带来交通需求的变化,必须建立足以支撑和引导城市转型发展的交通体系,促进转型目标实现。然而,综合交通体系结构变化又将对城市的空间、产业、区域协调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并在城市转型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因此探索在“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模式下的交通需求,交通规划是否能够满足城市转型的需要,对制定城市交通规划,实现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交通规划的核心。交通需求分析是通过对交通资料的分析,找出交通出行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分析交通问题的原因,以及未来或交通设施变化后的交通运行特征,并对交通系统进行评价的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运用科学的模型分析理论,溶入丰富的专家知识,其在交通研究中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量,因此,交通需求分析是城市交通研究的核心内容。从交通规划、城市交通建设项目研究到交通控制和交通管理都是以交通需求分析为依据,在交通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2。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房价暴涨等问题;片面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3。我国城市亟待转型,“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转型这一目标驱动下,传统的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均面临功能整合和发展方式转变,交通系统面临新一轮的规划与建设1。研究在城市转型发展下的交通需求,一方面能够发现由转型带来的城市交通需求变化,从而引导交通规划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合理化的交通规划,协调城市发展可以和城市交通,使城市交通支持城市转型发展,顺应城市发展特征。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Gian Paolo和Andrea在2002年提出了港口城市的转型关键在于解决城镇与港口之间的接口问题。传统港口所需的大规模变化依赖快速发展的海上运输。过去十多年的持续研究旨在减少总运输成本和加速整个联运阶段的处理周期。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毗邻港口区域的城市结构的压力否定了这种可能,突出强调在升级港口的同时必须借助现代交通技术重组城镇和港口之间的关系4。 Ata M. Khan(2004)提出通过实现运输策略可以促进提高大型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规划多式联运系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必须密切关注并协调好城市发展、交通拥堵以及环境之间的联系。交通发展战略、政策要顺应城市发展的特征,同时开发智能交通系统和先进技术的车辆,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化5。Camilla等(2011)提出在大伦敦规划中交通战略逐步从城市发展的支撑系统转向引导城市发展的动因。交通不以新建和扩张运能为主要发展模式,而是强调以政策措施来提高路网设施的交通效率6。1.2.2国内研究现状韩凤春、张子栋在2005年通过对美国19世纪到20世纪城市发展历史的阐述,从中总结出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内在机制,并以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实例来形象说明这些影响机制7。王进坤(2011)通过解读转型发展、创新驱动的基本要求,分析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转型方向;同时分析交通系统对城市转型发展的影响机理,对交通与空间整合、产业升级及区域协调的内在机理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探讨面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对措施,提出通过加快实施交通引导发展战略、注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联结以及深度推进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措施1。汪传旭、肖钟熙(2011)提出港口城市大力发展航运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规模的提高,带动城市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实现腹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港口非良性竞争等负面效应。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必须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的内涵式发展,由传统意义的货物集散中心迈向现代意义的资源配置中心8。刘信、苏宝霞(2012)提出了在城市转型发展阶段,交通建设应占居城市建设的支配地位,以交通建设为主导,统筹安排好其他方面的建设。强化交通建设的支配地位:由“一般设施配套向交通功能主导”转型9。1.3研究技术路线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 图1.1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1.4主要内容本论文拟以转型发展下的张家港金港片区为例,旨在通过对城市转型方向以及特征的特性分析、交通调查、交通需求分析等环节的实践以及提出协调两者关系的应对措施,提高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 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城市的转型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主要从城市的空间整合、产业升级以及区域协调等方面着手)并就交通对城市转型发展特征的影响机理进行探究;2) 对研究区的转型发展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城市现状及规划年的相关资料,运用交通规划四阶段法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得到规划年的交通需求,研究交通规划的交通供给是否与其匹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面对城市转型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应对措施,提出符合交通支持与引导城市转型发展要求的战略与政策,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等措施。3) 总结与展望。最后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应当改进和深入研究的内容进行了展望。 第二章 城市转型发展方向本章通过分析城市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增长方式等方面的转型方向集中体现城市的转型的发展方向,结合交通与空间整合、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机理,提出城市转型对交通系统的新发展要求和方向。2.1空间布局2.1.1空间布局发展方向以转型发展为背景,城市正面临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府角色的逐步转型、城市发展方针政策的不断改变都影响着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在城市化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城市都将继续或迈入城市化加速期,从而使城市面临规模扩大、功能重组、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类型转化等一系列问题和变化,并将其投影至城市功能活动的载体城市空间布局之上。纵观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大多城市空间布局在经历了从“单中心”至“多中心”的发展历程,趋向科学合理化10。英国通过卫星城的建设加快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开发,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同时改善城市郊区地域结构,并在人口、就业等方面起到某种平衡作用,取得了较大成功;日本在东京都市圈内提出了“四胞胎”的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东京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结构的转变,如图2.1所示。20世纪初期,在汽车出现之前,单中心城市曾是主要的城市形态。然而,随着城市达到一定规模,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的各种服务设施的负荷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容量,加上过于分散、蔓延发展的郊区化,带给城市诸多问题,并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疏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避免了“单中心”的高度集中所导致的过分拥挤与“分散蔓延”的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形成既与中心旧区优势互补又相互竞争的空间关系。图2.1 东京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示意图“产城融合”是另一城市空间布局转型发展方向。城市的吸引力首先来自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个人发展机会。经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丰富的物质生活,经济繁荣、就业机会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城市,因此,“宜居”首先必须“宜业”,“业”与“居”相协调才是适宜生活的城市。城市在推动工业化的进程中,可以通过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以各类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或在远郊以产业园区配合综合居住区设立独立新城,拓展发展空间。2.1.2交通与空间布局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布局存在着密切的互动作用关系。反映城市空间实体的土地利用状况对城市交通需求有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对交通产生的影响。土地利用是交通产生的根源,交通需求的根本原因是土地利用,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要求有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11。与此同时,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带来的土地可达性的改善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重大影响。交通系统对城市空间增长有重要影响。交通方式的变革带给区域、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显著。交通方式的改进提高了出行效率、缩短时空距离,引起用地可达性的变化,进而引起区位的重新选择,最直接表现的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上,即引起土地价格、区位、空间分布等特征的变化,从而促进城市空间发生改变。交通引导发展的理念正不断被强化。它要求交通不仅要支撑城市发展,还有充分利用交通和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引导城市实现良性发展。交通系统要主动引导城市空间整合,实现交通与空间协调发展。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抓住交通建设与土地利用开发的契机,使交通系统的规模、策略与用地性质以及开发强度相协调,引导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交通引导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策略,通过特定的交通供应总量来调控交通需求增长,引导交通发展模式和交通方式结构优化,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划定交通分区,制定不同的交通发展战略,统筹安排,使交通设施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效用最大化。巴西的库里蒂巴是将交通与空间布局协调发展的成功案例,其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见图2.2。其总体规划最大的亮点是基于公交优先原则的城市开发。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沿着几条结构轴线向外进行走廊式开发。不仅鼓励混合土地利用开发的方式,而且以城市公交线路所在道路为中心,对所有的土地利用和开发密度进行了分区。这些轴线在城市中心交汇,城市轴线构成了一体化道路系统的第一个层次。拥有公交优先权的道路把交通汇聚到轴线道路上,而通过城市的支路满足各种地方交通和两侧商业活动的需要,并与工业区连接。城市外缘则布局大片的线状公园绿地。以低廉的代价打造宜居城市。图2.2 库里蒂巴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图2.2产业结构2.2.1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内产业部门的组合方式和地区生产要素的宏观聚集状态,同时也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内在因素。城市转型发展无可避免地要求城市必须在发展理念、发展模式、服务思路、经济结构等方面积极地探求新的路径,以适应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产业结构转型更是城市转型的关键。当前,受资源环境压力以及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影响,我国许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加速期,一方面是从传统工业模式向新型工业模式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从以工业为主向以工业与服务业并重乃至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模式转变12。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首先任务是调整产业类型,淘汰落后产能。合理的产业类型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然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加快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迫切需要。落后产能虽然还能生产,可以赢利,但是却以消耗大量资源、能源为前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利润。通过淘汰高碳产业的落后产能,可以有效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低碳化趋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传统优势产业是有竞争力的产业,能持续带来利益的产业,也是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许多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正进入成熟期,面临着从成熟期走向衰退期的困境。因此,坚持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转型升级迫在眉睫,破解传统优势产业市场饱和的“宿命”成为转型关注的问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是聚集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所谓新兴产业,指伴随知识革命与科技创新以及新技术发明出现而衍生、转化、整合、拓展出的一些新的创利产业,具有创新性、知识性、风险性和国际性等特点。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2.2交通与产业升级交通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城市其产业构成不同,而不同产业其要求的交通运输方式、运输范围和对象也有所不同,一定的产业经济形态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作支撑1。产业与运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运输伴随着产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产业活动的增长促进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又促进产业活动范围的扩张,良好的交通成为产业集中的优势区位。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强了地域联系,缩短了时空距离,为产业的空间转移和形态升级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方式的改革,尤其是以高速公路、快速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快速运输体系的建立,使得交通经济带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客流廊道效应直接作用于主要交通枢纽节点和轴线上,带来交通优势区位周边土地需求的增加和价值的提升,同时形成高度依附于交通区位的商贸资源。交通区位优势提升的重要性在于其为城市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集聚,使城市在继承原有工业基础的前提下,具备了大力发展服务业、实现城市产业升级的基础条件。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必然会对运输需求产生更高的要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为了满足产业升级的需要基础设施必须向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运输组织方面,各种运输方式必须向统一规划、协调运作、构建综合运输市场体系方向发展;在运力上,客运工具将向安全、舒适、环保、快捷方向发展,货运将向专业化、大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3增长方式2.3.1增长方式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本积累为推动力,中国持续经历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主要依靠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13。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全球气候问题与能源危机的日趋严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会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传统的以投资驱动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生存下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意义重大。加速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粗放型增长方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只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忽略质量,依靠追加生产要素的数量,采取数量平面扩张和外延扩大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造成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循环机制。而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益的增长方式。集约型增长方式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等途径推动经济增长,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下,产品的数量与质量、投入与产出形成相统一的良性循环机制,在符合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由投资拉动转向投资、出口、消费三大引擎共同发挥作用,形成经济增长由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均衡推动的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带动,而消费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极小。历年来我国投资占GDP的比重过高,居民消费占的比重过低,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双失衡给宏观调控带来了流动性过剩、物价不断上涨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不断调整投资、出口与消费的关系,使内需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3.2交通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通常是相互影响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势必对交通运输提出新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交通运输为支撑,对交通运输的最大限度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不断提高运输能力及其服务质量,加强各经济区之间的联系是促进产业优化配置,改善生产力布局,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要求。同时,交通运输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步伐必须与国民经济保持一致。在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摆到突出位置的今天,交通运输业也要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进行转型,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输效率等措施切实加快交通运输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现代交通运输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实例分析张家港金港片区3.1金港片区转型发展特征分析 转型升级、实现港、产、城的全面协调发展是金港在新时期发展的主要途径。张家港金港片区旨在发展成为以工业制造业、现代物流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产业特征的张家港市副中心城区。为实现这一目标,片区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效益提升、环境条件改善等多方面挑战。3.1.1空间布局金港片区现状空间布局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城市主要发展轴线不明确,片区之间缺乏联络线索,产业区与生活区均欠缺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中心;二是城市南部与西部地段存在较为明显的居住、工业用地混杂现象。为实现转型升级,港产城全面协调发展,金港片区的空间布局首先应协调港口、产业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在空间上强化三类用地的各自集聚,合理有序地布置不同类型用地,形成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未来整体将形成“一心五区”的空间布局结构,见图3.1。图3.1 金港片区总体规划空间结构图 “一心”指片区西南部滨江新城,是未来张家港重要的城市副中心,是服务“港镇”的行政管理中心,滨江新城将逐渐取代老镇成为金港片区的新核心。“五区”如下:港口区。片区拟整合现有港口岸线资源,并拓展沿长江路以北地区港口用地,可使沿江形成较为连续的港口发展空间。在港口区域依托深水港口资源与制造业发展基础发展高端制造产业,并围绕高端制造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服务功能,建设江苏省临港高端制造业基地,逐步改造成为综合型港区。港口的转型和发展需要科学的港口陆路集疏系统做支撑,现阶段还没有铁路途径金港片区,因此必须大力发挥片区公路集疏运的作用,打造专用的疏港道路,借助疏港道路加强港区外部公路与港区的衔接,充分提高货运量。产业区。金港片区现状产业用地布局呈现大集中、小分散格局,存在一定量的低效镇村产业空间。为整合产业发展空间,建设成规模的产业区,片区将在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张家港保税港区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以化工工业为主导,以保税区为依托,以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和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为配套工业、仓储物流区,以装备制造、新材料、再制造为特色的综合性产业园区,并逐步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化工生产与物流基地。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其对运输速度、质量、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才能实现产品的全程化运输,片区还应重视综合运输网的布局,建设大型运输枢纽和运输通道、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立合适的运输组织结构从而推动交通一体化是产业发展的基础。生活区。未来金港片区生活空间将以西部的金港老镇为基础,结合西南部的滨江新城开发,形成综合性的居住生活服务区。老镇作为原金港片区的中心以改造提升为主,重点完善功能配套、优化人居环境。同时,将香山、双山岛、长江岸线等自然景观资源纳入城市景观系统,建设山水宜人、风貌独特的现代城区。片区还将适度增加反映金港滨江城市特点的生活岸线,满足居民滨江休闲需求。构架城市发展轴线,便于空间拓展。以公共设施与公共交通站点建设引导城市开发,以完善丰富的景观系统支撑公共环境,创造充满活力的高品质城市空间。生活区作为人们最重要的活动空间,出行尤为频繁,必须配以足够的交通设施以满足需求。支路是为地区或地块的出入交通服务的,是生活区道路网中的主体,应适当提高生活区内支路的线路密度以方便居民出行。慢行交通也是生活区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应鼓励和支持其发展。生态区。生态区包括香山、长山风景区、滨江生态湿地及农田。香山风景旅游区位于片区西南部,毗邻生活区,利用香山优越的生态环境与景观资源,建设生态示范区。片区还将保留东部农田和太字圩港至疏港高速公路(章卿路)之间的生态廊道,作为产业区的隔离带,打造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东华路至护漕港沿长江地带作为沿江生态保护区进行控制。双山岛生态旅游度假区。双山岛与金港城区隔江相望,因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成为金港片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定位双山岛为长三角商务休闲度假旅游区,建立国际性高端生态休闲商务旅游度假岛既能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又充分发挥了其自然资源的优势。在空间布局调整上,双山岛强化田园风光保护,合理布局各类旅游设施,旨在塑造环境优美宜人的旅游度假区形象。分区虽然解决了土地利用混杂的问题,但区块的独立将导致分区之间交通需求的增加,这些需求因片区空间的扩展多为长距离出行需求,为解决这些新增的长距离出行,金港片区应适当增加连接分区的道路数量,提高道路密度,从而缓解新增的出行带来的交通压力。受长距离出行增加的影响,区内的慢行交通比重将有所下降,为鼓励慢行交通,减少拥堵,片区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开辟连接分区之间主要客流走廊的公交线路,并辅以公共自行车进行衔接,实现无缝连接。3.1.2产业升级 从产业发展现状看,金港具有较好的工业和商贸发展基础,目前已形成了以化工、粮油、机电、纺织四大特色优势产业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然而,金港现有特色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链建设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临港特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不利于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产业发展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具有转型升级诉求,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出效益。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是优化产业结构。2011年,金港的三种产业结构比例为0.6:56.5:42.9,第二产业仍是金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见图3.2。通过分析近年金港三种产业结构比重(表3-1),我们发现,第三产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步入转型阶段,升级空间巨大,产业结构亟需调整,见图3.3。优化产业结构应结合区域发展态势及金港自身优势,构建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大力提升旅游业的产业格局。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推进以具有临港特色的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是壮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新兴产业、国际贸易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产业五大产业是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金港片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化工产业仍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可围绕江苏扬子江国际化学工业园,拓展化工上游产业链,提高化工企业技术含量,减少环境影响,建设化工品交易市场,打造竞争新优势。借助金港片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业同文化产业、农业、商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