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4 兵车行备课 备课资料 一、补充注释及解说 1.关于乐府的创作。杜诗详注引蔡宽夫曰: “ 齐梁以来,文人喜为乐府词,往往失其命题本意。乌生八九子但咏乌,雉朝飞但咏雉,鸡鸣高树颠但咏鸡,大抵类此。甚有并其题而失之者,如相府莲讹为想夫怜,杨婆儿讹为杨叛儿之类是也。虽李太白亦不免此。惟老杜兵车行悲青坂无家别等篇,皆因时事,自出己意立题,略不更蹈前人陈迹,真豪杰也。 ” 2.关于唐代边防情况 唐代的边防,重点在西、北地区,由九位节度使负责:以安西、北庭节度使专对天山 南、北两路诸国;以河西节度使兼对西、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吐蕃);以朔方、河东节度使专对突厥;以范阳、平卢节度使专对东北诸国(主要是奚、契丹);以陇古、剑南节度使专对吐蕃(详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册)。 3.“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 :旧唐书载:开元十五年( 727)十二月,为防备吐蕃进攻,朝廷下令陇古道及诸军团兵五万六千人,河西及诸军团兵四万人,又征关中兵万人,集于临(治所在今甘肃岷县);朔方兵万人,集于会州(治所在会宁,今甘肃靖远),防河。因为当时吐2 / 14 蕃侵扰河右,故曰 “ 防河 ” 。 至于哥舒翰在青海营田,系天宝八载( 749)事。二事相隔 22 年。 “ 行人 ” 自称 “ 十五北防河 ” ,则营田时当 37 岁,言 “ 四十 ” ,取整数也。 4.武皇:杜甫以汉武帝指代唐玄宗,不止这一处。秋兴第七首: “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 此中 “ 武帝 ” 也指唐玄宗。 点行:拣点之法,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者,先取多丁。 营田:唐开军府以捍要冲,因隙地置营田 有警,则以兵,若夫千人助收。 二、杜甫的诗歌 杜甫早期作品留存数量很少。这些诗篇和时代的风气相一致,充满自信、带有英雄主义的倾向,而同杜甫自己 后来的作品有明显区别。如房兵曹胡马以 “ 所向无空阔 ”“ 万里可横行 ” 写马,画鹰以 “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写鹰,都有不可一世之概。望岳诗起首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气势宏大;结句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随着杜甫渐渐深入到苦难的现实,他的诗也变得沉重起来。但早期诗歌那种气势壮阔的特点,仍然保留着。 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由此形成并基本上贯穿了杜甫此后一生诗歌创作在思想内容方面的主要特3 / 14 征有四点:严肃的写实精神;在忠诚于唐王朝和君主的前 提下,对统治集团中的腐朽现象给予严厉的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厚同情;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念。 兵车行的开头是一幅悲惨的图景: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接着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好大喜功的唐玄宗: “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诗中继续写到战争导致国内生产力的衰减: “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 最后借想像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发出悲愤的哭喊: “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 在唐诗中,如此严肃地正视现实、具有深刻的批判精神的作品,以前还没有过。而在稍后写成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杜诗的批判精神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诗中既写到自己忠于王朝和君主的不可改移的天性 “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 ,同时又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 “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 在这里,杜甫的笔已经触及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根本性对立。 在杜甫的思想中,合理的政治应当表现为统治者与被统治者4 / 14 之间的和谐:君主应当爱护人民,使之安居乐 业,而人民则理所当然地应该忠诚和拥戴君主。然而事实上这仅是一种空想。他作为一个诚实的诗人严肃地面对现实时,不能不为此感到困苦。杜诗的名篇 “ 三吏 ”“ 三别 ” 就是很好的例子。这些诗作于乾元二年杜甫从华州去洛阳时。此前不久,唐军在邺城围攻安史叛军遭到大败,形势危急,唐军为了守住洛阳、潼关一线,在民间拼命抓丁,连未成年人和老人都不能幸免。杜甫以叙事诗的形式描述了他亲眼所见的悲惨情形。 从这些典型的忧国忧民之作中,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杜甫。 首先需要指出: “ 忧国 ” 和 “ 忧民 ” 并不是很容易统一起来的事情。因为杜甫所忧念 的 “ 国 ” 同李氏王朝的 “ 皇纲 ” 之存亡密不可分,这 “ 国 ” 首先是包括杜甫在内的统治阶级的国,统治阶级的成员依其地位高下从这个 “ 国 ” 中得到不等的利益;至于 “ 民 ” 尤其是贫困的劳动人民,即使他们的利益同这个王朝的存亡有一定关联,他们也主要是牺牲者而不是得利者。而安史之乱就其根本的性质来说,是一场企图改朝换代的军事叛乱。虽然安史集团的头领以汉化的胡族人为主,但民族矛盾的一面也不是主要的。可以说,普通民众是被争夺最高权力的两大集团推进了血火之中。那么杜甫又怎样来看待这个问题呢?先看他的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 县小更无5 / 14 丁? ”“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 莫自使泪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读到这里,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受难的人民的极其真实深切的悲悯之情。当他说出 “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 这样悲愤的话时,他指出了一个惨痛的事实:民众在这个世界上走到了绝路。沿着这个方向追问下去,会出现严重的问题:牺牲到最后的人民有无义务继续为大唐王朝作出牺牲?而诗人就在这危险关头收刹了他的笔,转到另外的方向: 我军取相州,日夕 望其平,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所谓官军中劳役轻、官长爱惜士兵,并且似乎没有什么危险,这恐怕是杜甫自己都不能相信的。但他只能这样幻想,并以此安慰从军少年和他们的家人。而归根结蒂,他还是要求人民继续为唐王朝作出牺牲。还有新婚别,写一位结婚才一天的新娘送丈夫从军,诗中既写出她的悲哀: “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 ,又以较多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女子 “ 深明大义 ” 的形象。她要丈夫 “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 ,又说自己不能跟随 而去,因为 “ 妇女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 。我们不能说杜甫笔下的新娘不是真实的,但可以想像一定也6 / 14 有不愿自己的亲人走向 “ 死地 ” 的妇女。而之所以选择这一位新娘作为主人公,乃是从国家利益考虑。包括垂老别中那位 “ 子孙征亡尽 ” 而自己又被征去当兵的老人,他的遭遇可以说凄惨至极,诗人对他也确实充满同情,但在篇末,他还是让老人说出 “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 这样偏向豪壮的调子。 总之,杜甫 “ 忧国 ” ,却不能因此而泯灭良知,回避眼见的事实;他 “ 忧民 ” ,却又不能因此背弃唐王朝的根本利益,因此只能在尖锐的矛盾中寻找折衷的途径。而这种 折衷又是很勉强的,这使诗中表现出的情绪显得非常痛苦。我们没有理由苛责杜甫,作为封建时代的诗人,能够如此严肃地正对现实,关怀人民,已是难能可贵。但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以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他获得 “ 诗圣 ” 这样一个带有浓厚道德意味的尊称,也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 如张巡、许远在安史之乱中为坚守睢阳,以人为食,死者数万,封建史家和正统文人对他们吃人这一点仍给予赞扬,这和杜诗的态度完全是另一回事。 在杜甫晚年,由于形势越发不可收拾,自身的处境也日见窘迫,他对军阀、官僚的横暴、腐败,态度变得更为尖锐严峻。虽然像兵 车行和 “ 三吏 ”“ 三别 ” 那样细致描述的作品已经很少再有了,但以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所揭示的事实,却别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如草堂写蜀中军阀的叛乱7 / 14 和相互杀戮: “ 到今用钺地,风雨闻号呼。鬼妾与鬼马,色悲克尔娱。 ” 被杀者似乎仍在号哭,而他们的妻妾和马,都面带愁容供杀戮者取乐,这是一幅何等残酷的图景!又如三绝句中写道官军的残暴: 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时代的苦难被杜甫以焦虑和愤怒的心情一一记录在诗中。但是,他对现实有什么办法呢?他只能苦苦地告诫那些做官的朋友 : “ 众寮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他只能期盼皇帝的贤明: “ 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 ” (宿花石戍)他只能浩叹: “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 (昼梦)这些无奈的、固执的哀告,说出了受尽苦难的广大民众的心愿。 杜甫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人们从他的诗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历经饥寒困危,备尝忧患。对于生活在动乱时代的人们,这一类诗格外具有感染力。如月夜,是杜甫在安史之 乱爆发后困居长安时所作,抒发了诗人对被战火阻隔的妻子的怀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8 / 14 当他逃至凤翔后,有了机会去鄜州探家时,又写出他的名篇羌村三首,录第一首: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诗中呈现一幅戏剧性的异常感人的场面。在那一场突发的大战乱中,家破人亡是寻常事情,骨肉重聚反而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了。杜甫以准确生动的语言,把他们一家人重新相见时,彼此如在梦中、亦惊亦悲亦喜的复杂心情清晰地呈现出来,可谓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它不知引发了多少人内心的共鸣! 正是因为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如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由幼子的因饥饿而夭折,想到自己的家庭毕竟还享有某些特权,那些地位低下的 “ 失业徒 ”“ 远戍 卒 ” ,又将如何挣扎下去呢?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由自家茅屋被风雨吹破而致家人受寒冻,发出 “ 安得广厦万千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的祈愿。这种宽广的胸怀,是值得后人钦佩的。 杜甫的诗歌自古以来就有 “ 诗史 ” 的美誉。但应该指出: 诗歌并不会仅仅因为记载了某些史实就成为好诗。杜甫其实并非有意于史;他的那些具有历史纪实性的诗篇,以及那些纪述自身经历而折射出历史面目的诗篇,乃是他的生命与历9 / 14 史相随而饱经忧患的结晶,是浸透着他个人的辛酸血泪的。后代有些诗人虽然也关注社会政治问题,但往往有意于史,所以他们的诗作难以像 杜诗一样引起我们的感动。 当然,杜甫的诗歌不尽是同当日的政治、社会问题相关联的,也有完全是忧愤之作。他的作品题材其实很广泛,尤其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物的诗篇,在他的集子中占了很大比例。杜甫一生到过很多地方,吟咏美好的山川风光,为他多难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像西南一带的景色,很多是因为有了杜甫的诗才开始为世人所知。有时,杜甫也会忘怀一切地沉浸在自然界种种细微的变化中,写出诸如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 (水槛遣心)、 “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 ” (遣意)那样一类情味悠闲的诗句。毕竟,生活是多彩的,作为诗人, 无论如何也不会失去对优美事物的兴趣。 三、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比较而言,李白的诗天然涌发、飘逸而不可摹仿;杜甫的诗则千锤百炼、苦心经营,可以为人典则。就这一点来说,杜诗对后人的影响比李白要大。 杜甫的诗歌类型众多、风格也富于变化。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杜甫的诗歌应用范围极广。他不仅用诗歌来叙事抒情,还用来写人物传记和自传、书信、游记、政论、诗文评,几乎无所不能。不过这也带来部分诗歌偏向于理性化的问题。 二是杜甫对前代诗歌的态度比较宽容,主张 “ 转益多师 ” 而10 / 14 不轻易否定。比如对南 朝诗,杜甫虽亦有所批评,但却不曾像李白那样大言 “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 (古风之一)。他对庾信、何逊、阴铿等众多六朝作家,都能诚心地肯定和汲取其长处,从而丰富了自身的创作。这一点元稹在为杜甫写的墓志铭中曾强调地指出。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他的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古体诗,在唐代都是第一流的。七言绝句虽不如李白、王昌龄那样杰出,但也有自成一家的特色。只有五绝,数量较少,成就亦稍为逊色。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几种类型特别具有独创性,也最能够代表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我们分别加以介绍。 一类是用五言古体形 式写成的自叙性的诗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这类诗大都篇幅较长,往往是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能够表达相当复杂的内容。如北征诗长达七百字,叙述作者自凤翔至鄜州探家的一路经历和所见所思,沿途的景物、战乱的疮痕、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与家人重聚的情形等多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情绪起伏变化,充分表现了杜甫当时复杂的心理。这类诗是从辞赋体变化而来的,带有明显的散文成分。宋代诗歌有 “ 以文为诗 ” 的倾向,显然受到杜甫这一类作品的影响。但在杜甫诗中由于感情浓郁厚重, 仍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如此长篇,而不致失去诗的特11 / 14 性。 一类是以兵车行丽人行 “ 三吏 ”“ 三别 ” 为代表的既有七言古体、又有五言古体的叙事诗。这一类诗实际是古代乐府民歌的流变,但杜甫打破惯例,不用乐府古题而 “ 即事名篇 ” (根据所叙事实命名),这样就更能够反映现实,更富于生活气息。这一创造,直接导引了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首的 “ 新乐府 ” 运动。从叙事艺术来看,这些诗善于描绘人物形象,尤其是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在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再有一类是七律。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对中国诗歌艺术做出了巨 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亦平缓无力,而在这以外,佳作也为数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重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利用它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合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试看他的名作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 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12 / 14 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写巫峡的秋声秋色,美丽而萧瑟,壮阔而阴郁,以此衬托出孤独的诗人形象。整首诗既有力度,又非常精致,给人以丰富的感受。而有时候,杜甫为了追求特殊的效果,又把古体诗的句式、音调锤进律诗,人们称之为 “ 拗律 ” 。如白帝城最高楼: 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在这首诗中,第二句和第七句语法完整,不避虚词、代词,都是古体诗 的散文化句式(通常律诗的句子比较紧缩)。尤其第七句是上五下二的节奏,在第五字 “ 者 ” 处形成很强的停顿,然后引出悲怆而有力的末句。从声律来说,这首诗每一句第五字的平仄都和律诗规定的平仄相反;而且对仗的三、四句和五、六句,句尾都是三仄声对三平声,起伏感很强,具有古风的特征。这样,作者打破了律诗固有的平衡、和谐,于拗折中求得独特的韵味,借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情。这种借声调和句法的拗折来抒发某种特殊情绪的手段,后来在宋诗人黄庭坚那里被广泛运用。 杜甫对于诗歌的语言非常重视,他毫不隐讳地宣称: “ 语不惊人死不休。 ” (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他的努力,也确实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可以说,杜甫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13 / 14 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杜诗语言的功力,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句式、词汇并不特别,但由于写得准确有力,而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羌村中 “ 妻孥怪我在 ” ,读起来是很平常的句子,但它刻画出妻子见丈夫仍在人世、刹那间竟感到奇怪的神情,成为惊心动魄的一笔。又如江亭王阆州筵饯钱遂州中 “ 老畏歌声断,愁随舞曲长 ” ,也不是很特别的句子,却很充分地写出了诗人观赏歌舞时潦倒愁闷的心情。另一种情况就是用不寻常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造成新鲜的、能够激活读者心理感受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写景诗句,常把表示色彩的字放在开头,然后用一个动词引入实物,像 “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 ” (放船), “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 (晴),“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等。这样写来,既醒目又能表现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生外出旅游安全协议书5篇
- 新解读《GB-T 32622-2016社会保险征缴稽核业务规范》
- 2025防盗门工程承包合同2篇
- 高级房屋售卖合同范本
- 赠予车位合同范本
- 河南高层工程施工方案
- 简易办公租房合同范本
- 石材购销合同范本
- 的消防合同范本
- 承建喷泉工程合同范本
- YD-T 2664-2024 公用电信设施保护安全等级要求
- DL-T5002-2021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规程
- 2024年个人信用报告(个人简版)样本(带水印-可编辑)
- 个人替公司代付协议
- 20CS03-1一体化预制泵站选用与安装一
- 一例CAG循证护理查房
- 安全生产投入台账(模板)
- 委托书办理压力容器使用登记证
- 关于房产权属的案外人执行异议申请书
- 举升机检查表
- 高中创作性戏剧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