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探析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交易活动愈加频繁,实践中出现的当善意第三人取得盗赃物之后物的所有权归属该如何打算的问题,我国法律并未说明。关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法律制度引发广大学者们纷纷热议。在我国物权法第107条中,立法者只制定了关于遗失物而无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盗赃物应当怎样纳入善意取得制度中,学界众说纷坛,各国相关立法也不尽相同。法律在此处的空缺对实际市场交易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且我国立法者对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采取回避的态度已不再适应我国愈加频繁的商品交易与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此为法律上的漏洞。本篇文章将在物权法的基础上研究善意取得制度,通过探析赃物善意取得的相关制度,比较各国适用的不同法律,提出修改该法律制度的建议,弥补我国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空缺,完善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关键词:盗赃物;善意取得;立法模式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of stolen goods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and trading activities more frequently, Our law does not state that who can own the object after the bona fide third party get the stolen goods In practice.About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of stolen goods has caused a heated discussion.Article 107 of the Proper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ly stipulates the system of bona fide acquisition of the lost objects without stolen goods.How the stolen goods into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Academics say altar and the relevant legislation is not the same.The law can not play a very good protective effect with this vacancy on the actual market transactions.And the attitude of the legislators has an evasive attitude has no longer adapted to Chinas increasingly frequent commodity trade and the stabl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This is a legal loophole.This article will study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erty Law.Through studying on the relevant system of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laws applicable to each country.Proposing amendments to the legal system can make up for our country on the theft of stolen goods acquisition system of legal vacancies and finally improve the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Key words:Stolen goods; acquisition in good faith; legislative model. 目录引言4一我国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规定及问题5(一).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规定51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52.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53.不确定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6(二)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61.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62.盗赃物的定义73.遗失物和盗赃物的区别7(三)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问题8二、各国学理界主要学说9(一)否定说9(二)肯定说9(三)折衷说9三、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完善10(一)完善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10(二)立法建议111.对盗赃物类推适用善意取得112.原权利人回复请求权时间的设定123.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特殊规定12结语14参考文献15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16引言立法者对盗赃物是否应当适用善意取得从未给出一个确切的态度,致使在实践的司法案例中出现了不少同案不同判的情形。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一宗关于盗赃物转让后原所有权人起诉受让人的民事案件。事因原告重庆市大足区远奎机械配件厂法定代表人杨某雇佣了自己的妻弟王仕湧为其看厂,平时在该厂从事守厂、发货、购货等工作。之后王仕湧瞒着杨某将其厂内货物钢管18540千克、扣件8088套卖给了不知情的被告刘良彬。刘良彬在案件发生后将货物转让给了第三人。事发后,王仕湧因犯盗窃罪、合同诈骗罪被大足区人民法院判处刑罚,同时判决责令王仕湧按鉴定价值退赔被害人杨宗碧被盗损失128238.65元。原告诉请法院判决刘良彬返还其受让的钢管18540千克和扣件8088套;若不能返还,则赔偿杨宗碧59548.71元。法院在综合了多种事实因素情况下发挥自由裁量权判决驳回原告诉请刘良彬返还受让物的诉讼请求。在这种情况下,法官选择了首先保护第三方的权益。他认为,即使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善意取得制度同样适合于盗赃物,但是由于盗赃物与遗失物它们二者的本质特性都是非因所有权人原因而最终使得其丧失了所有权,那么根据民法中的公平原则,人不应当承担不是因为自己的过错而产生的责任。这就不同于委托物,它是所有权人将自己的所有物请求他人代为保管并且占有,这就说明委托人在主观上有委托不当的过失,则相应的就应当承担责任。而盗赃物同遗失物一样都是原所有权人并无主观过错而使得丧失占有,那么该案中法官就有依据,根据具体案件的实施情况,判决所有权归善意第三人。作为“占有脱离物”其中之一的盗赃物在善意取得上是否同样地能够适用,学界有不同观点。有一个观点认定物权法确认了将盗赃物排除在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也有观点认为物权法没有明确否认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由于物权法中并未持明确态度,别的法官在面对这类案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判决结果。所以,我国在面对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时需要有相关法律条文来厘清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一我国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规定及问题(一). 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规定物权法第107条中只限定了遗失物的善意取得但不触及被盗物品。立法机关对这样设定的原因作出了相关解释,即立法者认为对被盗、被抢的财物,主要是通过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追缴后退还给原所有权人。 那对于如何保护受让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也可以在法律逐渐完善中再做调整。” 因为采取这种措施,才能使得刑事诉讼程序的更加顺利进行下去,做到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假若善意第三人依据法律条文能够收获原物的所有权,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将会使得受赃者钻法律漏洞,不承认自己为恶意取得,也将会使盗赃者更多的进行偷盗等违法活动,最终加大社会的不稳定性。但是虽然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未制定于物权法中,但是立法者也确实正在深化对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对此,我国立法者在不同时期有三种不同的立法模式。1 .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在1998年5月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依法查处盗窃、抢劫机动车案件的规定中,其中第十二条规定了对于恶意买受人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买家买来车辆时,如果司法机关认定该车辆为赃物,就要予以收缴。只有在不知道是赃车时,即认定买受人为善意,则赃车归还于买受人。该款并未提到说在司法机关发现赃车后应当归还原所有权人。有的学者就据此认为在我国现行法中存在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但该条的不足之处在于只规定了对于机动车若被盗,司法机关要将车辆归还于善意第三人,而并未将机动车夸大到其它物品上去,因此,该条只能说是在原所有权人对于被盗、抢劫机动车时,以上三机关也同笔者在引言中所提案例一样,法官依旧先优先保障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该规定表明了对于盗赃物,我国是曾规定过善意取得制度的。2.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一些学者认为,盗赃物不应当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不管是从伦理、比较法还是公平的角度看,都以否定更为适合,从交易安全成本的角度考虑,则倾向于保护所有权人利益但却忽视了市场经济所必需的动的安全。以上观点在司法实践中也是同样有所体现。最高院曾发出规定认为对于一些赃款和赃物的追缴并不能只局限在犯罪分子本人身上,对于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非法方式转移从而达到抵债目的的,司法机关向获得赃款赃物之人予以追缴。这体现了最高院对于犯罪分子诈骗得来的赃款,无论赃款和债券在罪犯还是善意第三人的手中,都应当通过刑事司法程序予以追缴而不能归还第三人。3.不确定对盗赃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我国法律曾出现过对盗赃物能否适用善意取得的模糊态度,即不能够让人确定是否适用。当不知情的买主买得的赃物,倘若是从市场、商店等通过合法方式买来的,应当认定已经获得所有权。但当失主同意支付价金要回原物时,则应当准许。如果不知情的买主获得的赃物,如果不是从市场、商店等合法买得的,则不能取得所有权。那么其所受的损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失主和不知情的买主共同分担。 这个规定了并不明确说明盗赃物经转让后最终的归属,原所有权人可以要回其所有物,但是对于善意第三人用合法的方式支付了对价的情形时,原所有权人需要支付价金,才能获得所有权。类似于物权法中遗失物的善意取得,当善意第三人是通过拍卖或者具备有经营资格的卖方买来盗赃物,所有权人应当支付对价才能获得所有权。我国立法者在制定关于盗赃物的法律制度的时候也可以参照该条款,完善善意取得。从以上的法律法规条文中可看出对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立法者并未将其纳入物权法中,而只用针对实践中出现了问题作出了回复。为了收集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证据,收缴财产使刑事诉讼顺利进行下去,立法者反复的态度,忽视了对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障,这不利于市场交易的安全与稳定性,也容易导致司法、行政机关的腐败之风。这也就要求了我国立法应当规范关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二)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内涵1.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善意取得制度被规定于物权法中,用一种用来规范民法中平等主体之间的物权关系的法律制度。该制度作为“以手护手”原则,它始于日耳曼法理中。为了交易安全和便捷的需要,它吸收了罗马法的善意要件而逐步发展了起来。它是指当所有权人将其物委托给别人代为保管,而所有权委托的委托人为了自身利益将该物卖给另一个人,因为受托人无权处分他人财物,将财物转让给了善意第三人,法律就作出规定使得第三人能够取得财产的所有权,而原权利人只能请求无权处分人赔偿损失。这是一种保护善意第三人的法律制度。它包括三个构成要件,即支付合理的对价买来该物、受让人受让时为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无所有权、从无权处分人手中买来该物和动产已经交付或不动产已经登记。在同时符合这三个要件的情形下,物权归属才会是该善意受让人。善意取得制度在国际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它的理论依据包括权利外形说、占有效力说、取得时效说、法律特别规定说和法律赋权说五种。但不管是基于哪一种学说,现代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和物权公示原则都能表现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取得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它对保护市场的交易安全,减少了交易矛盾,对规范物权所属、保障交易起着重要的作用。立法者制定该制度的最初考虑民法上的公示公信原则,由于无处分权人占有着物品,我们一般就推定该人拥有对物件的所有权。假如将物的所有权归属于原所有权人,那么当一个消费者在公共市场上买东西的时候还要时刻考虑该物是否为无权转让人之物而不敢买商品,并且一般人通过外表无异的商品上也无法判断出是否为原所有权人出于本意想要卖的商品,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故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商品经济与市场交易安全,立法者在所有权人和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利益权衡中选择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制订了善意取得制度。2.盗赃物的定义盗赃物是指“关于抢夺、强盗或盗窃而来的赃物,但是由于欺诈罪或者侵占罪得来的标的物,不包含在盗赃物的定义之中。盗赃物是不以盗罪的成立为必要条件,谓一切以反于占有人之意思而被侵夺之物” 。盗赃物依照性质分为两类:一种是例如毒品、管制刀具等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的禁止流通物。毒品等法律禁止他人占有的这类物品不管在何种情形下都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另一类是法律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赃物,外观上它就是普通物品,但是因为是犯罪分子以盗窃、抢夺、抢劫等非法方式占有,使得物品的性质发生变化,在我国立法中这类物品也属于盗赃物的范畴。在以上的定义中,将欺诈或者侵占的物品不归类于盗赃物的范畴中,而又不仅仅局限于偷来的物品,还包括抢来的。原因在于欺诈与侵占都是在于原所有权人有处分的意识,即使是被欺骗或者委托他人而使无权所有人侵占,都至少有意识的使所有物脱离自己。而抢夺、强盗和盗窃而来的物品完全是与原所有权人无关的因素导致物权丧失。还有一种分类是将盗赃物分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脱离物”。由于盗赃物是因为被偷盗等原因而使得原所有权人丧失物的占有,所以盗赃物相应的视为占有脱离物也是自然。然而作为“占有委托物”是由于原所有权人委托所有物使得无权占有人占有,占有人不归还即在足以触犯刑事法律条文的情况下,委托物在此时就转变成为了盗赃物。这种观点还是较少人采纳的。不过大多数人较为同意赃物是一种“占有脱离物”这种观点。3.遗失物和盗赃物的区别遗失物是指他人丢失的动产。有观点认为符合遗失物定义应当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非出于权利人抛弃的意思;第二,非因他人之夺取。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失物不仅要作为动产,还应当属于他人的物品,且在拾得前无人占有,而其占有之丧失,并非源于权利人之抛弃。而盗赃物是被抢或被偷的物品。我国规定了占有委托物在满足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时,买受人可以依据善意取得制度获得所有权,而对于盗赃物还没规定。但就二者本质而言并无区别,都是由于非所有权人主观意志而丧失对所有物的占有,都是占有脱离物。但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遗失物的丧失是由于原所有权人的委托不当,其存在一定的过错而导致的,而盗赃物为被偷和被抢,所有权人并无主观上的过错而丧失占有。遗失物制度规定于我国的物权法中,而盗赃物主要规定于刑事法律领域中,通过司法机关的追缴保障了原所有权人的利益而对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未做保障。这样会导致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受到侵害,这也就要求了对于确立盗赃物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不能仅制定在刑法中,更应当规定于民法中。(三)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于2007年修订的物权法中仅仅只对遗失物的善意取得有条文规定,但是盗赃物的善意取得未被提及。李悝法经中规定:“窥宫者膑,拾遗者刖”就能看出我国古代法律对于偷盗的人的憎恶,对原所有权人由于被盗物品的同情。在此情形下,很难要求让立法者接受盗赃者将物转让给他人后则原所有权人将丧失对原物的所有权。而现在时代的发展使市场交易如此的频繁之情境下,即使是仅仅为了保障交易安全也要求立法者应当制定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虽然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有对该问题有一系列的批复与解释,但既缺乏统一的立法模式又没有明确的盗赃物处理流程。但针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盗赃物的善意取得也应当在法律中明确得到制定。那么在实践中,当某公民的物品被盗或者被不法掠夺,且无权处分人又将盗赃物转让给了善意第三人,是仅仅将物品通过司法机关直接追缴归还于原所有权人还是选择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再或者是像关于遗失物善意取得制度一样采用有条件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呢?我国法律中并未作出解释。对此,有学者认为我国立法者之所以对盗赃物立法不明确原因在于我国法律中作为占有脱离物中的遗失物都不能完全适用善意取得,那么对于自古律法就严格刑罚对待的的偷盗行为更不会适用善意取得。在司法实践中都是采用刑事法律制度来规范这一行为,即在发现了盗赃物原所有权人之后,将通过司法程序将物品返还于原所有权人。其实立法机关回避该问题也是因为害怕妨碍司法,担心一旦赃物适用善意取得,销赃者可以更加肆无忌惮的将所偷盗的物品卖给第三人,而第三人在一口咬定其为善意第三人时,原所有权人也难以举证,损害其利益。但笔者并不这么认同。因为物品的最终归属说到底还是一种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应由民法来调整。只靠刑事法律制度是难以将物权归属厘清。此外,在实践过程中规定了受害人有权根据自身财产权益受损而提起附带民事诉讼。但是仅仅规定在附带民事诉讼程序中而在民法中无法找到依据调整,体现出了法律的不严谨性,法官难以断案,也加大交易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我国物权法应当作出相应的规定,完善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条款。二、各国学理界主要学说针对盗赃物的善意取得问题,学术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不同学说。各国法律适用哪种学说也各有不同。笔者希望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所适用的制度,能更好引导我国制定更加合理的制度。(一)否定说国际上有许多学者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持否定观点。相应的许多国家的立法上也就制订了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俄罗斯法律中就规定了在任何情形下无论是何人,他都有权要求返还属于他自己的财产,即使财产是善意第三人从无权转让的人那里无偿取得的,原所有权人也能够取得物权。只要原所有权人通过自己的方法或者通过司法机关等任何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盗赃物,所有权人都有追及原物的权利。而在更为古老的罗马法中认为所有权人追及原物不适用时效制度,在无论原所有权人丧失了原所有物多长时间,甚至他在知道了其所有物被谁给占有,他仍然可以在任何时间追及其所有物,也能够提起回收之诉。这种立法模式极大的保护了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同时也忽视了善意买受人的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种理论对于保护“静的财产安全”起重要作用。(二)肯定说国际上与否定说完全相反的一种理论认为盗赃物在任何情形下都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在美国统一商法典中就有所体现。“当货物是以买卖交易的形式支付时,购买人则取得该物的所有权。”根据该条规定,只要购买人出于善意,即不知道卖房有诈,以为卖方是对货物具有完全所有权的购买人。则不论卖方的货物从何而来,即便卖方是偷来的,善意买受人也可以即时取得所有权。该条文制定的目的在于使第三人的权益不会受损,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动态的交易安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我国很多学者也认为我国立法者制定对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法律制度更为适应我国交易市场的稳定运行,建议应当用该种理论学说来立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三)折衷说国际上还流行着第三种理论,认为盗赃物的善意取得立法应当采用介于完全适用和完全不适用之间的有条件的适用善意取得这种模式。法国民法典中规定假若物品已经被确认为了盗赃物或者是遗失物的情形下,所有权人享有三年的追及其物的请求权。同时该法典第2280条规定:“现实占有人如其所占有的盗赃物或遗失物系由市场、拍卖或贩卖同类商品的商人处购买者,其原所有权人仅在偿还占有人所支付价金时,使得请求返还原物。而在日本民法典中行使回复请求权的时间出现了不同的规定。日本的立法者认为当盗赃物被善意第三人占有时,受害人可以在两年内请求他返还原物。这个时间与我国遗失物的追及时间是相同的,都为两年。不同的是,日本规定了盗赃物与遗失物都是同样为两年期间,而我国民法只规定了所有权人对遗失物而无盗赃物的请求权期限为两年。倘若在知道或应知的情形下,原所有权人在2年内都不请求追及其物的所有权,则善意第三人才能取得所有权。而在瑞士民法典中规定了一个更长的追及期限一一五年。而对于货币和不记名证券这种具有特殊特性的物品,法律也有专门的条款规范它们的善意取得。瑞士法典中认为不记名证券和货币所有权人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行使向第三人请求返还的权利。货币和证券是完全适用善意取得的。根据物件的性质,物品可以分为普通物件和货币、不记名证券。基于货币的无个性、无法识别等特点,只要受让人实际受让了货币,即确定的取得所有权,当事人之间的实质不公平作为货币债权或成立不当得利。纵观国际上各国立法,大多数国家都选择将该种特殊物品排除在外,认定货币和不记名证券的善意取得是符合实际情形的。在以上列举的三个国家的立法上都选择了在一定情形下适用善意取得,即一旦原所有权人追及请求权的时效过去还未行使权力,物的所有权才归于善意第三人。但是三个国家的立法不同之处就在于每个国家的设置的回复请求权年限都不同。瑞士规定五年,法国则定三年,而日本与我国遗失物请求期限是一样的,都为两年。那么我国立法者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就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立最适合善意第三人取得所有权的年限,平衡其与所有权人的利益。至于普通物件及货币和不记名证券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大多数国家都有明确,而我国尚未纳入善意取得制度中,因此立法者在今后立法时应当注意该问题。对于盗赃物等占有脱离物,各国立法大多采“中间法立场”,同时兼顾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的保护。这对我国未来关于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方向产生重要影响。三、我国盗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完善(一)完善盗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由于我国物权法没有制定关于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使得在司法实践中会面临不少问题,我国应当完善该制度。笔者在经过收集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之后,了解到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是由于立法者认定既然该问题已经在刑事法律制度中规定了相关条文,即盗赃物应该通过司法机关予以归还给原所有权人,且我国法律不允许买卖通过违法手段获取的盗赃物。有学者认为赃物是禁止流通物,而法律明令禁止不可以销售赃物。倘若销售赃物,公众心理不可接受,因此对盗赃物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在一定程度上立法者也就忽视了保障善意第三人的权益。善意第三人如果通过正常的交易手段获得财务,他没有办法去了解到该物品上是否为盗赃物,而为了让购买者安心购买商品而无需担心是否该物最终会被无缘由追回,所以我国法律应当规定第三人能够善意取得盗赃物更为适宜。这样也更能促进市场商品的流通和保障交易市场的稳定。这就要求立法者要在我国将出台的民法典中制定盗赃物能够适用善意取得的法律制度。同时,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到大多数学者都建议我国对盗赃物的善意取得制度应当和遗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同等对待。我国古代即有“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的判案原则,类推适用是基于“相类似者,应为相同处理” 。我国从其他国家的优秀立法经验中学习,类推适用盗赃物的善意取得,使善意第三人获得盗赃物的所有权。笔者认为适用这种制度是有道理的。因为盗赃物和遗失物在商品在市场中辗转后,并无本质的差异。它们都为无权处分人无权转让所得物,且消费者在购买物品的店中无法辨别出该物是否为盗赃物或者遗失物,由于我国的遗失物可以适用,所以被盗物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类推适用。故而立法可参照物权法107条中遗失物的善意取得予以制定。(二)立法建议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完全将盗赃物置于善于取得制度中或者完全不适用该制度都不能很好的保障我国交易市场的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国可以考虑采取折衷说观点,即为有条件的使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目前将该理论学说运用于实际的国家以上已列举了瑞士、日本和德国。我国可以参照上述国家立法模式,使盗赃物有限制的适用善意取得制度。1.对盗赃物类推适用善意取得从公平的角度和民法中意思自治的原则出发,市场上的买家在买商品时,只要是在公众心目中符合潜意识,大家普遍都认为该商家有经营主体资格时,那么无论卖房在法律上是否真的具有经营主体资格,则认定盗赃物能够适用善意取得更加的合适。因为市场经济讲求效率,若过分强调买受人的负担,则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故立法者可以设立对盗赃物类推适用善意取得,同时要满足以下构成要件,首先是要满足受让人受让时为善意,即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该物为盗赃物;二是善意第三人已经支付了合理的对价,这个价格是与盗赃物的价值相当的,才能判断第三人是否真的是善意;三是物品是从从无处分权人手上买来赃物;最后一个条件就是要符合物权的公示要件,即不动产已经登记和动产已经交付。只有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素,善意的第三人才能够获得原物的所有权。2.原权利人回复请求权时间的设定在物权法107条规定了原所有权人可在知道或应当知道其遗失物丧失后的两年内请求返还原物的所有权。法律赋予了原权利人享有回复请求权利原因在于平衡善意第三人与所有权人的利益。当盗赃物转于善意第三人时,原物品所有人可以在一个法定期限内对该物品进行回复,若超出此期限,善意第三人则可善意取得该物品。假如原所有权人一直不请求追回原物的所有权,在善意第三人已经占有长时间后,当所有权人要追及权利的话善意第三人还要交还所有物,这对善意第三人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即“法律不保障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故而,要设定一个原权利人的回复请求权时间,来达到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力的目的。那么这个时间到底设成多少年才算合理呢?笔者认为因为盗赃物一般都是小偷偷盗或者是通过违法犯罪而得到的物品,而遗失物并未返还不触及刑事法律制度。我国立法者可以将盗赃物参照瑞士民法典中关于所有权人的原物请求权的期限,在瑞士法典中原所有权人有物权请求权限制时间为五年,即在五年内权利人未行使请求所有权,物品就归善意第三人所有。我国法律可以借鉴瑞士关于盗赃物取得时限五年。3.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的特殊规定 (1)物权法中关于遗失物的法律条文规定善意第三人需要通过向有经营主体资格的人购买物品,才能在返还原物后获得向原所有权人获得赔偿的权利。而笔者认为在盗赃物中并不能同样的适用。因为具有经营者资格这个范围并不能够很好的被人们所界定。有些二手货市场或者小商贩等地,在公众心中都无法使买受人相信他们无经营主体资格。法律不能要求买家在买商品时还要小心谨慎的确认该卖家有经营或者拍卖资格,这样不能促进市场的交易,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在盗赃物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中,立法者可以将该范围扩大,例如包括在二手市场和小商贩处购买的,也能够获得向所有权人的赔偿权,才更能保障善意第三人的权益。(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吊装工程编制方案(3篇)
- 堤防工程模板专项方案(3篇)
- 四川省广元市2025年中考化学真题附真题答案
- 历史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昆山电子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客服面试题库大全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评定课件
- 安全教育培训设计课件
- 2025年自动驾驶汽车车联网技术发展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隔离技术在网络安全预警机制构建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高压水射流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2025合作劳务外包协议范本
- 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的思考 2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高眼压护理查房
- 2025年工会财务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税收的原则课件
-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与急救技能手册
- 2025留置辅警笔试题库及答案
-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 2025年秋季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2025未签合同劳动争议仲裁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