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书活动教学反思.doc_第1页
捐书活动教学反思.doc_第2页
捐书活动教学反思.doc_第3页
捐书活动教学反思.doc_第4页
捐书活动教学反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_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运算)教学反思一、教学情境图二、教学过程(一)出示情境,导入新课结合书中的捐书活动,我先给学生简单地讲了下“希望工程”:援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公益事业。再导出课本情境图。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表格,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生发言,师板书。师:那你们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怎样的问题呢?老师希望等我转身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同学举手了,而不是只有个别同学。(当时我正在板书)生1: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师:好的,请坐。其他同学的意见呢?生2: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师:嗯,不错,这个问题和上面的是一个类型的。还有其他吗?(学生有一定模仿性,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于不会的孩子可以依样画葫芦;弊端显然就是提出来的东西千篇一律。)生3:三(1)班比三(3)班多捐几本书?师:好,现在还有最后一个机会,老师看看给谁?(学生实在太积极了,时间有限得适时而止)请郑冰清来回答。生4:(郑冰清)(该生是主动举手,但却小声问同桌“干嘛?讲哪了?”)(我只好无奈地说:“还没想好吗?那你先站一分钟,想清楚了再回答。”)生5: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捐了多少本?(问题一出,下面就开始嘀嘀咕咕“好复杂啊!”)师:同学们觉得他问题提得好吗?生:“好,不过好难!”这一环节进行的非常顺利,比我预计得要好,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我顺利地过渡到新课。(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师:同学们问题都提得非常好,那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决下这些问题。我们先挑一个简单的来解决吧。哪一个最简单呢?生:三(1)班比三(3)班多捐几本书?师:好,请同学们拿出纸笔,自己动手算一算,老师也请一位同学上来做。练习,交流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用竖式计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呢?生: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师:很好,那我们接下来解决难度适中的问题,是哪个呢?生1:三年级一共捐多少本?生2:四年级一共捐多少本?师:那我们先来算哪个年级的好呢?(拖音)生1:三年级!生2:四年级!(学生争吵着)师:(摆安静的手势)好,那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哪个年级的多,量多的难度大,量少的难度小,那同学们是想挑战难度大的还是小的呢?生:(异口同声)难度大的!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哪个年级捐的书多?请同学们估估看。生1:三年级多!生2:四年级多!师:有说三年级多的,也有说四年级多的,那到底是谁多呢?老师请出各自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先请认为三年级多的代表来,说说你是怎么估的?生1:三(1)班118本,四(1)103本,三(1)比四(1)多15本,三(2)104比四(2)109少5本,三(3)比四(3)少3本,15比8大,所以,三年级的多。(师板书)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生:明白。师:其他同学有没有别的方法呢?生2:我是用凑整百的方法,把118估成120,104估成100,95估成100(95估成100稍有犹豫),合起来就是320。而四年级的103估成100,109估成100,98估成100,合起来就是310。320310,所以三年级的多。师:很好,那我们估的准不准,估高了还是估低了呢?怎么办?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算一算,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巡视,请出三位做法不同的学生到讲台板书。生1:103+109+98=310 103 212 + 1019 + 1918 212 310答:四年级一共捐书310本生2:103+109+98 =212+98 =310(本)答:四年级一共捐书310本。生3: 118 104 + 1 915 317答:三年级一共捐书317本。(生4主动举手说有不同意见)生4:118+104+95=317(本) 103+109+98=310(本) 317310=7(本)师:好,我们一起来看黑板,看看这些同学做得对不对。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方法。(按生1生4的顺序)生:不同意!师:没单位?生:做错了,算的应该是三年级的,第二种也算错了!师:哦,这样啊,那没关系,正好我们现在三年级和四年级都算出来了,等下就可以检验下刚刚的估算结果对不对了。请卢雪灵(即生1,下同)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1:我是先前面两个数先加,再加上第三个数。师:嗯,那结合刚刚的情境来说,就是生1:先把四(1)和四(2)的先加起来,再把得数加上四(3)班的。师:明白吗?同意吗?生:明白,同意。师:好,我们看第二种方法。请罗明岳来说说你的想法。生2:我是用混合运算(他所指的是脱式计算)算的,也是先把前面两个先加,再加第三个。师:很好,罗明岳同学很好地把我们上个单元学习的内容运用到新知识上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他是用脱式计算,一步步算出来的。现在我们来看看第四种,罗永铭,你来说说看。生3:我是直接把三个数连在一起加的。师:嗯,很好,但这样在写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什么呢?生3:要很仔细,数位对齐,不能忘记进位。但是我没有写单位。师:很好。至于单位,竖式计算的时候可以不写。(关于单位写不写,我也犹豫了,看了书上没有就这样说了。但我事后发现,我应该指出这里只写了计算过程,没有列横式的缺陷的。)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一种算法。同学们觉得好吗?生:不好,只写答案太容易出错了。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我们最好把过程写出来,这样有利于检查。说到这,我们做完计算题该怎么做才能尽量避免犯错呢?生:重做一遍。生:验算!师:对,可以重算一遍,或者验算。那该怎么验算呢?生:用得数减去另外两个加数,看看结果是不是等于第三个加数。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现在回到第四种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容易出错,但是林雨鑫同学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同学们看看都解决了哪些问题?生:三年级捐了几本?四年级捐了几本?三年级比四年级多捐几本?师:对的。我们一下子把前面的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同学们看看,你们都喜欢哪种方法呢?生1:第一种!生2:第二种!生3:第三种!(生争吵着。)师:好,现在同样的请出代表来发言。喜欢第一种的先来。生1:因为第一种便于检查,容易发现错误。师:对的,有道理。第二种的呢?生2:第二种方法简单,不用列竖式那么麻烦。师:哦,简单,不用列竖式。(但事后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因为课后练习基本要求列竖式计算。)第三种的呢?生3:简洁,不需要像第一种那样列两个竖式。师:嗯,你觉得这样比较简洁。好,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优点,那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黑板上的练习。这个环节没有出现课本上出现的方法一,即:100+100+100=300,18+45=17,300+17=317。(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练习时间。最后练习时,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仍热情高涨,但一边又要赶着去做课间操,犹豫了一番还是让孩子们上来板书,但没时间交流了,打算推到下一节课。而且这节课都还没来得及让孩子们总结算法,也没指出三个数加在一起符号要写在最下面一个加数的左边。但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还是比较紧凑,环环相扣,孩子们的积极性较高。加上这节课的计算难度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稍高,因此,我稍放慢步伐,待下节课再继续总结归纳及强化巩固,这样孩子容易接受与吸收。三、教学反思总体觉得本节课的教学还算顺利,从导入新知到自主探究再到总结算法,学生的参与度都较高。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具体情境的配合下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基本能自己说清算理,总结算法。教学难点显然是计算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