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作者简介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二、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三、幽州台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著名诗人陈子昂也写了一首关于幽州台的诗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又名“蓟北楼,也有称“燕台”。 三、翻译意译: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直译: 前面看不见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国君;后面遇不到能礼贤下士的好大臣;感叹的是宇宙的无垠和人生的短促;我独自忧伤,任泪水沾满我的衣襟;四、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仰俯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 “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寂悲苦的情绪, 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 2、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 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悄然流泪了。 3、登幽州台歌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哲理?登幽州台歌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待我的事理悲情。4、本诗的中心是什么? 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 5、陈子昂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天地的落寞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作者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前出塞、咏怀五百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代表作:“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此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三、东岳:山东的泰山、西岳:陕西的华山、中岳:河南的嵩山、北岳:山西的恒山、南岳:湖南的衡山四、翻译泰山到底怎么样啊?在齐鲁大地上,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山南山北的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看着层出不穷的云雾不禁心胸激荡,我睁大眼睛目送归鸟入巢。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到那时在上面俯视众山,众山都会显得矮小。 五、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六、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七、赏析 1、诗人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这首诗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不怕困难勇于吃苦的精神,要有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雄心壮志,要有藐视一切的英雄气概。 3、“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绵延不尽、参天耸立的形象 。侧面烘托。诗人在这一句中运用设问,写远望所见景象。既写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郁郁葱葱、高大连绵的特点,表现了诗人乍见泰山时的兴奋、惊叹和仰慕之情。4、“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节描写,描写黄昏的山景,表现心情激荡、眼界开阔,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请从“钟”入手,对“造化钟神秀”作简要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大自然汇聚了天地间的奇丽景色”,“钟”在这里是“集聚、汇聚”的意思;用“钟”字,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写出了远望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含哲理:人生进取如同登高望远一样,只有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的人,方能展望明天把握未来。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凌绝顶”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自信自励的意志和坚定豪迈的气概,使全诗的意境格外的雄阔高昂。“一览众山小”则以虚拟的笔法,显示诗人高瞻远瞩和俯视一切的雄心。5、哲理: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6、中心: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流露出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登飞来峰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翻译飞来峰上的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我)不怕浮云遮住视线。只因为我身处在塔的最层上。 二、赏析前两句,写塔高和日出美,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之情。“千寻”,运用夸张,写峰和塔的高峻,表明诗人立足点很高。后两句,表层上,即景说理:站得高看得远;深层上,用典故来直抒胸臆,浮云借代奸邪小人,奸邪小人挡不住自己的视野,表现了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后两句新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登飞来峰是登高抒情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的哲理思考,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的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是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三、本诗的中心是什么? 本诗通过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人生态度。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赏析这首诗一、二两句写什么?(首联)写农家丰年足食。腊酒是自家酿造,鸡豚是自家喂养,客人来了,自有土产招待。这首诗三、四两句写什么?(颔联)写村庄周围景色。乡村小道,弯弯曲曲,山重水复,怀疑无路可走,然一座座村庄就掩映在柳暗花明之中。现在作为成语流传又有其深层含义,指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要灰心丧气,只要努力,坚持不懈,光明就在前头。这首诗五、六两句写什么?(颈联)写乡村民俗古朴。春社日即将到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穿着简朴衣帽的村民们在迎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淳朴、热情而好客。这首诗七、八两句写什么?(尾联)抒写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由于诗人喜爱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善良热情的邻家农民,古朴淳厚的乡村民俗,希望自己随时能乘月夜,拄拐杖登门拜访,共话桑麻。“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跃的情景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足”字不仅表现了菜肴丰足,而且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应作怎样的理解?我们能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诗人触景生情,表达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此联展开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显示了他对吾土吾民的热爱。“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诗人的愿望。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趁月夜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一个热爱农村,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二、哲理:游山西村写景中蕴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疑无路”和 “又一村”两两相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当你觉得无路可走时,眼前豁然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屋或一两个农人,都显得那么明丽。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总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三、中心:全诗以“游”为主线贯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家欢乐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家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和淳朴民风习俗的喜爱之情。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主张从事政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切要求抵抗外国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主权。二、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是诗人被迫辞官后的诗集,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按干支纪年这年为己亥年,故称。这年诗人辞官南归,于农历四月二十三日离京,七月初九回杭州,九月十五日北上接家眷,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江苏昆山。期间往返九千里,诗人共写了绝句315首。叙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宦经历、师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 三、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将无形的愁绪有形化,既表现离愁的浓重,又体现出诗人的豪放洒脱。“白日斜”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失落、孤独的情怀。“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比喻,移情于物,借“落花” 自喻。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方协议算劳动合同
- 广西桂林市2025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985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公司夏季安全协议书
- 中韩公司合作协议书
- 代理优惠费用协议书
- 山西晋城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引进高层次人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危房改造协议合同书
- 安徽铜陵市福彩中心招考临时工作人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村级公路维护协议书
- 危险货物安全协议书
- 智能眼镜方案
- 基于人工智能的药物研发技术
- 华硕a520m-k主板安装教程
-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 完整版
- 管径与流量计算表
- 2023年度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招聘《财务会计类》考试模拟卷(含答案)
- 分居声明告知书范本
- 呼吸机相关基础及Savina300参数设置
- 创业基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
-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课件
- 医学免疫学-适应性免疫应答(英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