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1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2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3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4页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选修.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4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所进行一场适应汉民族文化的改革,它是征服者需要被拥有先进文化的被征服者认同从而巩固自身统治的一次变革。这场改革不仅维护了北魏政权,对于北方的发展、鲜卑族的发展命运乃至中国历史发展走向都有着重要影响。教材对于该课内容的阐述分为三课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将这三课内容进行整合,授课的重点在于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分析上,改革的影响作为课后作业以及后面课程的内容,本课不做过多设计。学生情况:孝文帝改革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虽然初中课本有所涉及,但是高中教材对其内容理解的要求更加深入;本课设计的概念较多(如均田制等),有些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必修教材对于魏晋南北朝部分的历史描述又很松散,所以学生对于这一阶段了解有限。但是高二文科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的素养,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针对于此,教师将在本节课中将学生提前分组(帝后智囊团、鲜卑贵族团、汉族名士团、个体小农团、烽火胡族团、学生研学团),让他们在课堂上带着特有的身份通过阅读老师提供的材料相互讨论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学手段:情景教学技术准备:hitepanel pro(鸿合交互式平板)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史料,提升分析材料、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并深入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关系,分析改革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理解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内涵以及关系;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是其必然选择;通过小组对改革内容分角色的评选活动,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让学生习得如何评价改革得失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学生分成帝后智囊团、鲜卑贵族团、汉族名士团、烽火胡族团、个体小农团、学生研学团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在历史的情境中学会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看待历史现象,能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流程示意或板书设计鲜卑VS汉 创建新制迁都洛阳 认同融合传承发展征服VS认同 移风易俗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置意图(包括技术应用)创设情境出示上节课学生探讨“北魏生活的困惑”的结论出示材料:(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魏书高祖纪1.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2.体会孝文帝的汉文化水平,思考改革的方向。利用学生学习资源导入新课。新课讲解改革内容篇:1.创建新制出示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相关史料(具体内容见学案)。组织学生学习史料提出问题,并分析新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创建新制的目的。1.阅读史料,小组共同学习史料内容,针对史料和小组角色提出自己的问题。2.讨论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学习消化学习的难点,为后面综合理解改革的历史作用进行铺垫。改革内容篇:2.迁都洛阳利用白板动画讲解孝文帝亲政后关于守孝三年、讨伐南齐到最终迁都洛阳的过程。出示冯太后墓地、北魏疆域图等图片和地图材料;出示魏书任城王传、悲平城以及介绍柔然与北魏关系的相关文字材料。(详见学案)提出问题:迁都洛阳是不是孝文帝南伐不成的后备之选。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总结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依托白板与教师教授创建情境,学生活动寻找答案,理解迁都洛阳的必要性。改革内容篇:3.移风易俗 出示北魏胡服俑和孝文帝冠冕图,讲解迁都洛阳后孝文帝移风易俗改革的具体内容,并出示洛阳邙山北魏陵区图片。寻找胡服与传统汉服的区别。利用白板与教师的讲解将这部分内容一笔带过。改革评价篇:1.改革内容我来评引导学生从自身角色出发,评选出好评内容、差评内容。(帝后团和学生团综合评选出最关键改革内容奖项)教师根据学生的评选结果让学生介绍结果产生的原因,并根据学生的答案让学生思考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小组讨论后利用白板中拖动克隆技术,展示各组评选的结果。并解释评选结果的原因。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学生的生成结果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改革评价篇:2.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角度理解孝文帝改革。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相关材料:孝文帝民族观: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北史孝文帝纪汉族文士对北魏的认同:北魏末年大乱时,汉族名士高翼在临终前对子孙说:“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社稷阽危,人神愤怨,破家报国,在此时也。”北齐书国史之狱:又崔浩谄事狄君,曲为邪说,称拓跋之祖,本李陵之胄。当时众议抵斥,事遂不行。史通改汉姓的原因: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资治通鉴孝文帝重视儒学典籍的收藏: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后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随书经籍志魏风南传:庆之因此羽仪服饰悉如魏法,江表士庶,尽相模楷,褒衣博带,被及秣陵。洛阳伽蓝记教注阅读材料,体会孝文帝的民族观、文化观,理解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开拓视野宏观升华改革评价篇:3.评价方法与布置作业举例说明改革评价的方法。出示示例:有人认为“以往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说的衰亡的路线。”试评论此人的观点。此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使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来衡量。基于这样的标准,我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拓跋族在后来融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孝文帝改革应当充分肯定,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改革家。此人评论这场改革只重视某一民族的局部利益,而忽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只重形式,不重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