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_第1页
《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_第2页
《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_第3页
《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_第4页
《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内经对温病学的贡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 内经中有关温病的 内容 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在现存 文献 中,内经最早记载“温病”病名,并指出温病是热性病,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同时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其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九条讲火热病的。内经虽没有提出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候,但其基本内容已散在各篇中,并提出 治疗 温病的基本原则,便是清热和保津。内经在温病预后方面提供了一定的 方法 和标准,至今仍然具有临床意义。如素问玉版论要的“病温,虚甚死”,就是在告诫医生,如果温病患者阴分亏损较甚,精血已枯,无阴以胜阳热,则预后不良。 【关键词】 内经 温病学 历史 贡献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医学典籍,为后世许多著名医学家的学术渊源、学术流派奠定了基础,直至今天仍不失为中医的 理论 源泉。内经中有关温病的内容散见于各篇,主要在病名、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后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现归纳 分析 于下。 病名与特征 内经提出“温病”病名,为现存文献最早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谓:“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又谓:“有民厉温病。”初之气,是指少阳相火之气;地气迁,是指少阴君火之气。按运气学说,少阴君火之气移位于少阳相火之气,两火相遇,以致气候大热,万物草木提前萌芽,人民多得疫疠病,温病也随之发生了。但内经并未对温病病名给出具体特定的定义及规范,其称谓模糊,甚至混乱,它有时称作热病,有时叫作病温,有时简言疫,甚至与伤寒混淆,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内经指出了温病的特征。从上面提到的这段文字来看,内经明确地告诉人们温病是个热性病,其形成有一定的气候条件,即天气过暖。不仅如此,内经还提示温病包括了温疠病(即后世所说的温疫)、伤寒及病温、病暑等不同类型,并且指出温疠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以致会出现素问刺法论所说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或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的“温病乃起,温厉大行,远近咸若”,即远近都得同样的病的现象。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上古 时代 温病未形成独立体系,它归属于伤寒之中。后世不少医家认为温病不能脱离伤寒,其理论根据就是指这段文字。其实,在明清以后温病独树一帜、自成体系,是医学 发展 的需要,并非否定伤寒。素问热论又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意思是说夏至以前发的热性病称为温病,夏至以后发的热性病称为暑病。这不但在发病时间上对温病和暑病作了鉴别,而且为后世对温病与暑病的鉴别诊断提出了理论依据。 发病原因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前者说明温病的产生与寒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冬天感受寒邪,寒邪伏藏于体内,日久化热,待到春阳外发时,邪气随阳气外出,发生了温病,可见寒邪侵袭是温病产生的直接外因。后者说明温病的产生与精有密切的关系: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阴精充足,封藏得固,能化生卫气以护外,滋生阴血以固本,外来的寒邪和温邪就不能侵犯人体,故不得温病;相反,如果阴精损伤,卫外不固,就会导致温病的产生。 内经为后世温病学家的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清代柳宝诒根据上述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金匮真言论两处精辟论述,推论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的 规律 。这种内外因相互对立统一观点的确立,为后世温病学家从病因学和发病学方面提出的伏邪学说打下了基础。现在即使在病因学方面分得很细、很具体,但从根本上看,仍不越内经的这种观点。虽然伏邪理论确定于王叔和,发展于吴又可,成熟于叶天士,但从具体来分析,都源于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和“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这两段文字。后世的病因是从患病后所产生的症状,对病机的反推而形成的。其理论的特点含两个目标对象:一是病发多以急骤或激烈形式,起病即现里证,不同于一般外感证的表里浅深传变常规;二是具有缠绵反复的病程、慢性病变与复发倾向。可见,后世医家认为的伏邪发病,是集中见于温热病中,如春温、伏暑等,然内经伏邪论并不局限于伏温一种,故 现代 医家亦常借用伏邪理论,对肺胀、肠道感染、炎性肠病、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病毒性肝炎、泌尿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及其感染等进行辨治。如认为白血病为热毒或温毒在肾精亏虚的基础上伏于少阴,由内外发,易于耗阴动血,热瘀互结,治疗以解毒、消瘀、补肾为大法。1又如慢性病毒性肝炎,乃火毒与温毒伏于厥阴、太阴二经,其病邪的出入进退根据伏邪理论的伏、溃、发、传,有经可循;治疗原则以透达为上,清则次之。1此均为对内经伏邪理论的进一步拓展。 病机变化 内经精辟、扼要地阐述了温病的主要病机。温病即热病,在内经中对热病的病机论述颇多,例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就有九条讲火热病的。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 内经把伤寒和温病的病机归为一族。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明确提示,内经时代温病隶属于伤寒,因此伤寒的病机转化,也是温病的病机转化。这种转化,素问热论概括为,一日巨阳受病,二日阳明受病,三日少阳受病,四日太阴受病,五日少阴受病,六日厥阴受病。这段话,在温病学发展过程中一直深受其 影响 ,直至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和吴鞠通三焦辨证创立,这种学说才逐渐消迹。虽然现在的中医已不用伤寒六经辨温病了,但是伤寒六经的传变规律和所提出的证候特殊性的原理,仍为温病病机传变的辨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内容。所以叶天士在其外感温热论里曾这样声明过:“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12下一页欢迎浏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