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3_第1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3_第2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3_第3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3_第4页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4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湘教版) 3 5.走近矿产 编写时间 11 月 10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资料推断煤的形成,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继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 3能从多种角度描述矿物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矿产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科学知识 1知道主要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及其提炼 物的名称。 2知道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3。了解煤的形成及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教学准备 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当地矿石标本,无釉瓷片,刻刀,铜钥匙,铁钉,磁铁,放大镜等,介绍煤的形成及开采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2 / 44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常见的几种矿产或矿物图片,请他们说出这几种矿产或矿物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2学生回答。 3提问:听到这些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4过渡:在我们的周围,如玻璃、小刀、铅笔盒、铅笔、钢笔、圆珠笔、衣服、电线、塑料、工具、车船 它们都与矿产资源有关, 矿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矿产,你们还了解多少呢? 二活动了解矿物 1出示:矿物及其提炼物标本。 2讨论:怎样观察和认识矿物标本? 如:准备研究矿物的什么性质,需要哪些工具,采用什么方法、怎样记录观察。结果等。 3教师给予相关提示: 方法提示:观察前,告知学生一些常识,在研究矿物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条痕来观察矿物的颜色。矿物的实际颜色和条痕颜色有一定区别,而条痕颜色才是矿物真正的颜色。要看到真正的颜色,方法是用矿物在无釉瓷片上进行刻画,留下的痕迹颜色就是比较准确的矿物颜色了。 安全提示:在比较矿物硬度时,要提示学生主要安全,防止工具或矿石伤及自己。 3 / 44 记录要求:可以记录下矿物的颜色,形状,颗粒,硬度,光泽,条痕,磁性或观察时的其它发现。 4学生观察矿物标本。 5整理,组织学生描述观察的矿物特点。 6提供盒盖上的矿物及其提炼物的说明,学生对照进行再次辨识。 三活动推测煤的形成 1阅读资料 2分析推断,观看录像 煤的形成。 将事实提出,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推断,煤在地下的分布是一层一层的,能说明什么?煤层中含有大量植物化石,有的煤甚至还具有完整的树干形状, 又可以帮助我们推断什么?这些植物生长在 2 亿 3 亿年前,说明什么?能推断煤的形成吗?让学生尝试着总结出煤的形成过程。 3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煤的形成,或者提供介绍煤的形成过程的文字资料,让学生依据看到的资料验证自己的推断。 4了解煤的开采方法,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像资料。 5阅读:我国开采和利用矿产的悠久历史,学生读后让他们总结一下,发现我国对矿产开采和利用朝着什么方向再发展,师生共同总结出我国的采矿技术,开采种类,勘探技术的都在不断提升,激起学生的自豪之情。 4 / 44 四阅读: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1指导读图,说说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矿产资源。 2学生阅读指南车资料。 3让学生展开讨论:矿产资源的有限和人类的大量需求矛盾人们怎么调和? 4明白:矿产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采、合理地利用,决不可乱采乱用。 教材最后安排学生 五拓展 调查本地的矿产资源种类及其利用情况,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6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编写时间 11 月 11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围湖造田的利弊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继续提 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有利有弊,提高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性。 2意识到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改变地表,才能实现人与5 / 44 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 1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2了解围湖造田的利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因人类活动造成地表改变、水土流失的典型事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在改变地表形态的各种力量中,除了各种自然力量外,还有人为的力量,请大家列举人类的哪些活动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态? 2学生回答。 3过 渡:人类的活动只是改变了地表形态吗?有没有其它的影响? 二阅读指南车信箱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南车信箱提供的资料。 2组织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传阅、交流。 3宣读介绍人类改变地表的典型事例,或者相互交换、传阅搜集到的资料。 4明白:人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外力作用。因为随着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十分可观的。如我国劳动人民根据自然6 / 44 规律和社会需要,长期的经济活动塑造了许多地表形态特征非常明显的人工地貌 梯田、桑基鱼塘、黄土淤泥坝、围海造田等。世 界上不少大城市如墨西哥、东京、大颐、上海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而产生地面沉降,上海市至1965 年累计沉降达 2 6 米;有人统计至 1965 年,地球大陆面积的 8已为各类工程所覆盖, 2000年面积将扩大近一倍;还有在矿产开采、农业生产、军事活动和其他工程建设中,创造出许多新的地貌形态。(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也具有双重性,一是创造性地合理利用或改造恶劣环境;另一则是破坏性地引起灾害的发生。)我们要合理利用和保护环境。 三活动围湖造田的利与弊 1识湖泊滩地的地形优势,人们择地而居,在那里开垦种植,历史 悠久。 2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粮食的需要造成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以洞庭湖为例,出示洞庭湖面积变化历史表。 3学生展开分析讨论: 湖面变化呈什么趋势?(学生通过数据不难发现洞庭湖的湖面在不断缩小的趋势。)大规模围湖造田会造成什么后果?(给学生讲述 1998 年长江中游夏季的大洪灾灾情及原因,提示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可能造成的后果,如湖面变小对湖中生物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对蓄水的影响等等,7 / 44 推进学生的深入思考。) 4全班交流。 5汇报交流,提升认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重要。 (汇报时引导 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进行,教师还可以加进事例予以补充。) (地表变化的奥秘)复习题 编写时间 11 月 12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一、填空题: 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2、(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3、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于( XX)年( 5)月( 12)日,震级为( 8)级。 4、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地动仪)。 5、(温度)、(水)、(植物)等都会对岩石的变化 产生作用。 6、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地壳的岩层在受到巨大的挤压时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 7、矿产资源是地壳在长期发展与演变过程中的产物,一般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等。 8、(火山)是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8 / 44 形成的,是地球上最危险、最可怕的自然灾害之一。但火山活动也有有益的一面,能把地下的铁、铜、硫、铝等矿产搬上来。 9、早在 2000 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利用(煤)做燃料冶炼钢铁,利用(天然气) 做燃料煮盐。 10、常见的矿物有(煤)(石油)(金矿石)(任填 3 种)等 二、判断题。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有的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v) 2、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岩石的特征,可以鉴别岩石的种类。( v) 3、矿物的颜色、形状、透明度、光泽、条痕以及软硬,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 v) 4、地球上的矿产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合理利用它们。( v) 5、煤是由于地壳的变动,古代的树林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并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而逐 渐形成的。( v) 6、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气源、打开出口。 (v) 7、震级的数字越大,表示地震强度越大,破坏性也就越大。( v) 8、各种矿物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形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教做矿产。( v) 9 / 44 9 2000 多年前,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时,想到了用煅烧并浇水的方法来破除河道中的岩石。 (v) 10、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v) 三、选择题 1、煤层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的变动,有的接近地面,可进行( B)开采。 A 露天 B 地下 c 钻井 2、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 c)。 A 铅 B 石英 c 石墨 3、将烧热的岩石放在冷水中,反复几次后,岩石破碎了。这个模拟实验告诉我们( B)对岩石的变化是有影响的。 A 地表变动 B 温度变化 c 植物生长 4、( c)是一种灰白色、粒细而密、硬度不大、能用小刀刻划,遇盐酸冒泡的岩石。 A 砂岩 B 花岗岩 c 石灰岩 5、( B)由远古时代生物遗体在地层中经过几亿年变化而形成的液体状物质。 A 煤 B 石油 c 天然气 6、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是( c)。 A 沉积岩 B 岩浆岩 c 变质岩 7、科学家在( B)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的鱼龙、海藻、 海螺10 / 44 等海洋生物化石。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8、( A)是贮存于地球内部的一种巨大的能源。 A、地热 B、风 、水 9、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方法是( A) A、植树造林 B、修建水库 、开挖河道 10、我国水土流失必较严重的地区是( A)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华北平原 四、问答题 1地震发生前有什么异常现象 ?地震发生时应怎样做 ? 2河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3煤和石油能再生吗 ?我们应怎样开发新的能源 ? 第 4 单元能量 1 能量家 族(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11 月 15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例初步知道能量的含义,能根据已有分类标准判别生活中的不同物品具有哪些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 “ 能量和11 / 44 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 “ 工作 ” 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 “ 工作 ” 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 师准备: 1不同的能量表现形式的物体图片(山坡上的岩石、运动的汽车、熔炉里的钢、煤和苹果)、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2上发条的小闹钟、玩具唧筒。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一。教学导入 1学生阅读单元页。 2提问:上面都有哪些景物?根据我们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你能从 “ 能量 ” 的角度想想它们之间有些什么联系?(要求说出推测的理由)。 3阅读画面中的小诗。 4过渡:这一单元让我们学习 能量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 “ 蓄势待发 ” 的能量 12 / 44 1学生看第 1 张图片。 2提问:从这张图上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3学生回答问题,认识到岩石蕴藏着能量。 4教师出示实物(上了发条的小闹钟、压缩了空气的玩具唧筒)并演示。 5过渡:想知道有什么感受吗?让我们动手适一适吧! 6学生动手实验,抓住 “ 蓄势待发 ” 谈体会,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7小结: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 8学生活动:怎样让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等这些物体储存能量? 要求:小组实验, 注意安全。 9教师列举生活中的其他实例,让学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及储存。 三活动各种各样的能量 1教师讲述:介绍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一次介绍 “ 动能 ” 、 “ 热能 ” 、 “ 化学能 ” ; 第二次将以前学过的 “ 声、光、电、磁等形式的能 ” 一次性补充、纳入进来。 2在生活中找具有相同形式能量的物品。 ( 1)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具有这种形式的能量?把13 / 44 自己找到的能量填入圆圈内。 ( 2)教师补充介绍生活中各种不同能量表现形式的物品的资料,对学生活动做出评价。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 11 月 17 日执行 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判断生活中工作的物体消耗了什么能量、具有了什么能量。 2能交流自己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活动中感受能量世界的纷繁复杂,初步体验 “ 能量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 2阅读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后能意识到伟大的科学发现其实就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和思考。 科学知识 1知道任何物体运动或 “ 工作 ” 需要消耗能量,能量可以使物体 “ 工作 ” 或运动,能量可以储存,。 2认识能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知道机械能、热能、化学能以及声、光、热 、电、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4 / 44 1厨房工作的场景图、瓦特改进蒸汽机的科技史资料等(有条件的可以制成课件,没有条件的可以用挂图或者就用书中的插图)。 2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教材第 55 页的大记录表。 学生准备: 气球、皮球、弹簧、一次性注射器、橡皮筋(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可以不完全一样)。 一教学导入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形式的能量? 2过渡:走进厨房,让我们一同去感受能量! 二活动厨房中的能量 1出示:一幅生活情景图 “ 厨房中的能量 ” 。 2提问: 图中哪一些对象在工作?是什么能量使它们工作起来的? 3学生观察,填写好自己的记录表之后进行组内交流。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将结果登记到供全班交流时使用的大记录表上。 5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介绍瓦特的故事。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样是在生活中,同样也在烧水,为什么瓦特看到水蒸气顶开壶盖就开始了思考,并将思考所得用于了蒸汽机的改进呢?我们在生活中,当你看到一些自己没法解释的现象之后,请保持你的好奇心,坚15 / 44 持探索,说不定,你思考的结果也会像瓦特一样具有重大价值。 6阅读指南车信 箱中所附的插图,交流对能量的认识和疑惑,鼓励探究: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你能联想生活中的现象,像瓦特一样提出能量方面的研究问题吗? 教学后记: 2热能变、变、变 编写时间 11 月 19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从能量的角度重新思考已经学习过的相关内容(流动的空气)并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知识做出假设性解释。 2能根据器材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 3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结合科技史资料,能总结出关于能量转化的科学结论。 4能运用探究后的科学结论判断生 活中的热能变化情况,并能说出是怎样变化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热能变化的秘密,感受能量世界的奇妙。 2了解科学家发现热能奥秘的大致历程,知道科学总是在不断被拓展或超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知识 16 / 44 1知道摩擦可以生热。 2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关于尤利乌斯 洛塔尔 迈尔、焦耳、赫伦探究热能奥秘的历史资料(文字、图片、影像等);纸风车在燃烧的蜡烛上方转动的演示实验装置。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 :一端闭合另一端带有胶塞的钢管、绳子、水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吗? 2演示(燃烧的蜡烛产生的热能使纸风车运动起来),并向学生指出:站在能量的角度,你能从这个变化现象中提出什么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学生的问题。 4过渡:让我们从研究橡皮筋的 “ 热情 ” 开始吧! 二活动橡皮筋的 “ 热情 ” 1布置任务:把橡皮筋先碰一下自己的额头,快速来回拉几十次橡皮筋,再将它碰一下自己的额头。描述橡皮筋前后两次碰额头的感觉,说一说橡皮筋的 “ 热情 ” 是 从哪里来的? 17 / 44 要求:每个小组分好工,拉动橡皮筋和感受温度变化的不能是同一个人,以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2学生实验、汇报交流。 3教师补充一些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实例(如:磨刀时,刀子发热了;冬天为了取暖,可以使劲摩擦两只手;从高处坐滑梯滑下来时,臀部会有灼热感等等。)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能量的转化。 三活动 “ 冲动 ” 的橡皮塞 1提出问题:热能是否能够转化为机械能? 2作出假设并说出依据。 3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想办法使钢管变热并且让封住钢管口的橡皮塞冲出来。 4实验探究, 获取事实,实验情况交流。 5提供科技史资料(书中两个指南车信箱的资料),再次获取事实。 4得出结论: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5判断应用:说说才第 58 页的图中哪些地方有热能,它是怎样产生和消耗的? 3电表转呀转 编写时间 11 月 24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8 / 44 1能从文字资料和科学图片中获取电能产生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的相关信息。 2能根据问题制定好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计划,会对电能表正确读数,会识别并使用正确的计量单位。 3能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判断,并能够初步提出节能的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进行科学调查以及提出改进意见过程中的乐趣,培养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意识到应用能量转化的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懂得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所用的电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产生的。 2知道 “ 度 ” 是电的计量单位,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 1 度电就是 1 千瓦小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法拉第发电机模型图、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 2几种不同规格的电能表(实物或图片)。 学生 准备:第 1 课时布置任务之后,人人准备 “ 家庭用电情况调查记录表 ” 等工具。 一教学导入 19 / 44 互动:电表转呀转,请问你们家的电表是不是总是转个不停?(不是)如果不是,那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转?(家里用电了)电,又从哪里来呢? 二活动家里的电来自哪里 1回忆五年级上册 “ 电池 ” 和 “ 电与我们的生活 ” 两课中的相关内容( “ 伏打电池 ” 、 “ 手摇发电 ” 、 “ 电从发电厂到我们家 ” )。 2过渡:我们刚才所复习的这些内容属于 “ 能量转化 ” 的范畴。 3阅读指南车信箱,让学生理清发电机从无到有、从弱(不如伏打电池受欢迎)到强(大 规模应用)的发展的简单历程(详情见本课 “ 课程资源 ” ),并且要让学生明确:使发电机工作的能量,叫 “ 机械能 ” (前课中已经提到)。 4指导学生观察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的全景图: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相关问题作出推想和判断 图中的工作对象需要什么能量?输出了什么能量?实现了哪些能量的转化? 三活动调查家里的用电情况 1阅读第 60 页的调查问题表,提出任务:制定一个调查计划,对家里的用电情况展开调查。 2技能指导:电能表的读数方法、计量单位(度、千瓦时)的认读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记录表的规范设计、数据的整理20 / 44 和 统计等等。 3制定调查计划。 4布置任务:学生按要求坚持做一周的调查,调查完以后,组织全班交流。(交流的时间:和太阳能热水器制作的交流一同进行。) 4太阳能的利用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11 月 30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人类利用太阳能的实例并能与同学共享。 2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并探究怎样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3联系太阳能,能从能量转化、储存的视角去解释、描述能量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搜集资料和实践探究的乐趣,知道太阳能的利用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研究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 科学知识 1知道太阳能是指来自太阳、以光为主要形式散发的能量。 2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自太阳。 3知道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事实。 21 / 44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关于介绍太阳能的有意义的、针对性比较强的资料;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 学生准备:搜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有关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片(最好是图文并茂的)。 一教学导入 1讲述:前面,我们研究了热能、电能等,现在一起来研究太阳能。 2出 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说说这些对象和太阳能之间有什么联系。 3学生发表看法。 4过渡:太阳与我们、与万事万物密切相关,让我们来学习 太阳能的利用。 二活动怎样利用太阳能 1提出问题: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太阳能为我们做了什么? 2出示以搜集的资料,小组内进行整理。 3交流讨论。 活动规则:每两个小组互相交流,一个小组先当 “ 考官 ” ,给出地球上的有关物质变化现象(如刮风和下雨、水温上升)之后,另一个小组则按照先说 “ 能量形式的转化 ” (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转化为风能、水能、热能)再 说 “ 怎样利用 ”22 / 44 (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太阳能热水器)的顺序进行回答,答完之后再互换位置。 4教师评价资料搜集情况和小组交流情况。 5补充介绍:目前情况下,人们还不能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机械能,教材中所示的太阳能汽车,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再转化为机械能的。太阳能热水器,如果学生当中有的人家里使用了太阳能热水器,教师让他向同学们介绍它的特点。 三活动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根据现有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特点提出与太阳能利用有关的问题。 2思考这样设计和制造的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3制定研究计划并准备对比实验的材料。 4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5按计划实施研究。 3电表转呀转和 4。太阳能的利用第二课时 调查、制作的研究成果交流会 编写时间 12 月 2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及23 / 44 节能意识。 3训练学生的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讲述:前面我们完成了 “ 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 和 “ 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 ” 两项任务,在这两个活动中,能量的利用是否科 学合理?这节课让我们进行交流交流。 二交流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1学生出示 “ 家庭用电情况调查 ” 。 2组内交流各自调查到的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家庭用电的合理性。 4集体商讨: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5思想教育:节约用电。 三交流制作并研究太阳能热水器 1出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研究资料。 2评价研究活动开展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3小组汇报:探讨太阳能热水器的科学性有哪些? 4集体商讨:能否提出更新更好的设想? 5根据大家的研究成果,修改各自的制作方案,制 作更好的太阳能热水器。 5 打开能源宝库 24 / 44 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12 月 3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资料判断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可否再生并推荐替代能源,能制定相应的节能计划。 2能围绕能源使用的利弊展开辩论,在辩论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简洁、明了地表述,能认真倾听、客观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辩论中意识到能源开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2意识到能源和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懂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知识 1知道能源是为人类提供能量的 物质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两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每生 1 张)。 学生准备:以组为单位,围绕能源主题既分工又合作进行资料搜集。 一教学导入 1提问:能量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你已经知道有哪些能量相互转化的实例? 25 / 44 2学生回顾。 3过渡: “ 万物生长靠太阳 ” 植物的能量来自太阳,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是储存在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的能源。 二阅读能源 1学生阅读。 2明确:( 1)什么叫能源? -能源是人类能量的物质资源。 ( 2)什么是不可 再生能源?(举例) ( 3)当前的能源现状是怎样的? 三活动使用哪些资源 1出示: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每个学生一张。 2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填写“ 日常能源使用调查表 ” 。 3汇报、交流完善表格。 4辩论活动:能源的使用是利多还是弊多? 要求:辩论的时候,应当先判断类别后再进行一分为二地评说,同时要注意采用规范的句式进行表达。辩论的时候,要防止出现以提高声调来压服别人而不是以课前搜集的资料(例如三峡工程)作为证据来说服别人的局面。 四活动节约能源 1提出问题 :调查家乡哪些能源浪费较大并制定相应的节26 / 44 能计划。 2先制定 “ 调查家乡能源利用 ” 的计划,再根据计划展开调查。 3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即拟定节能计划。 4及时进行总结和鼓励,寄给相关部门或争取发表。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 12 月 6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新能源并创造性地提出开发新能源的设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辩论中意识到能源开发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2意识到能源和环境是紧密相关的,懂得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科学 知识 1知道新能源的开发也是以能量转化为原理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准备好制作 “ 不用燃料的小车 ” 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什么是可再生能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能源? 2过渡:能源和环境紧密相关,我们要节约能源。 27 / 44 二活动设计不用燃料的小车 1提出任务:设计不用燃料的小车。 2让学生明确设计主题,弄清楚 “ 不用燃料 ” 的含义。 3分组讨论,决定选择什么样的能源,再进行设计。设计以画作的形式呈现。 4制作小车。 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43展示小车,说说选择这种能源的 理由。 要求:亲身体验清洁能源的用途,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4评价: 从小车的设计合理性、制作的美观性、小组合作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活动我的奇思妙想 1阅读指南车信箱:新能源。 了解:生物能和核能等新能源的知识。 2过渡:假设地球没有了煤、石油、天然气,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3布置任务:把自己开发新能源的奇思妙想记录下来。 4阐述自己新能源开发的设想。 5评价:设想的合理性和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板书设计: 能量单元复习题 28 / 44 编写时间 12 月 7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 第()个教案 一、填空题: 1、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太阳)。所有的生物能源也是来源于(太阳能),大多数能源最终都来自(太阳)。 2、 .(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资源)都是节约能源 3(举高)的石块、(收缩)的发条、(压缩)的空气都具有能量。运动的汽车具有( “ 动能 ” )、熔炉里的钢储存了(热能)、燃料、食物储存着(化学能)。 4、电的计量单位是( “ 度 ” ),它表示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比如: 10 个 100 瓦的灯泡亮 1 个小时,就用了( 1 度电)。 5、 .我家里最耗电能的电器是();我家 里最常用的电器有()()。 6、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7、(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8 环保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等等 9、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声、光、电、热、磁等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电能可使电动机转动,热能可使水温升高,光能可以让绿色植物制造淀粉。 10、和运动有关的物体也有能量,叫(机械能)。能量还储29 / 44 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二、判断题。 (对的在后面括 号里打 , 错的打 .) 1.、风 ,流水 ,电 ,汽油 ,食物都具有能量 .( ) 2、瓦数相同的用电器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一样,瓦数大的用电器在相同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 (v) 3、水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位差产生强大水流所具有的动能进行发电。( ) 4、光是电磁波的一种,不是能量的一种表现。( ) 5、太阳能是太阳内部高温核聚反映所释放的辐射能。( ) 6、潮汐能是一种利用高低所产生的位能及水流所产生的动能而获得的一种能量。( ) 7、潮汐能是因波浪上下波动所引起的水中压力变化而产生的能量。 ( ) 8、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 ) 9、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能量,这些能量是从食物中获得的。( ) 10、使用电灯照明时,输入的能量是热能,输出的是电能。( ) 三、选择题 1、地球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是()。 A、煤 B、石油 c、太阳能 2、下列方法中不能给我们带来热的是() 30 / 44 A 多穿衣服 B 晒太阳 c 吃饭 3、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电,大多是来自()。 A 手摇发电机 B 发电站 c 干电池 4、()能把电能转换成热能。 A 日光灯 B 洗衣机 c 电饭锅 5、电能通过电 风扇可以转换成()。 A 声音 B 动力 c 光 6、下面哪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c) A、核能 B、天然气 c、风能 7、下面哪一种属于二次可以利用的能源( B) A、煤 B、水能 c、火电 8、下列能源里,()是不可再生资源。 A、海洋能源 B、煤 c、生物能源 四、联线题 煤炭肉类 木材可再生资源水能 石油风能 太阳能不可再生资源沼气 天然气草类 五、问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电,但用多少电,是可以控制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节约用电? 六、将自己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能源填入表中 31 / 44 消耗的能源消耗能源 的物品可否再生优点缺点替代物 例子电池收音机不可携带方便废旧电池不好处理充电电池,太阳能电池 第 5 单元月球 1 探索月球的秘密第一课时 编写时间 12 月 11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从资料中能获取关于月球表面的有关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保持与发展想要探究月球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有关历程。 2知道关于月球表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 备:将 “ 嫦蛾奔月 ” 的故事制成课件、有关 “ 阿波罗 ” 登月的图像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月球的资料。 32 / 44 一教学导入 1播放 “ 嫦蛾奔月 ” 的故事。 2讲述:乐器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星球,它是地球的卫星。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它充满探索。 3指导学生阅读 “ 指南车信箱 ” 里关于伽俐略观察月球的故事。 了解 “ 月海 ” 。 二阅读 “ 阿波罗 ” 登月记 1出示:月球表面的图片。 2提问:月海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3学生猜想。 4呈现资料,验证猜想。 要求:资料呈现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地读图,不仅 仅是看,更要想,从图片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如: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又如: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面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 5指导学生阅读 “ 指南车信箱 ” 提供的资料,完善对月球表面的认识,解答在阅读图片时所产生的问题。 明白:宇航员是在月球的白天登上月球的,图片中月面是明亮的,但天空却是漆黑的,这说明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 月球上没有空气。 33 / 44 宇航员能在月面留下特别清晰的足印,说明月面表层的土壤是怎样的? 月面上覆盖 一层多孔的火山灰性质的土壤。新 -课 -标 -第 -一 -网 6通过阅读指南车信箱的资料,思考:让你选择登月地点,你将怎样选择?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编写时间 12 月 16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设计简单实验验证关于环形山形成的猜想。 2能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推断并自主解决关于月球表面情况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促进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2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保持与发展想要探究月球奥秘的欲望。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探索月球秘密的 有关历程。 2知道关于月球表面的一些基本常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大塑料盆、细沙、小石子等。 34 / 44 一教学导入 1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月球的认识。 2学生回答。 3过渡:继续让我们来探究月球的秘密吧! 二。活动关于环形山的猜想 1提问:月面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我们的猜想。 2学生说自己的猜想并说出他们猜想的依据。 3模拟实验。(验证月面上的环形山是 “ 小行星的碰撞 ” 形成的的猜想。) ( 1)阅读教材,了解模拟实验怎样进行。 ( 2)设计实验方案。 ( 3)学生实验。 要求:注意安全,防止溅起的沙粒飞入人的眼睛里。 4汇报实验现象。 5分析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说一说我们的猜想合理吗? 6教师补充说明:教材所示的模拟实验只能说明 “ 小行星碰撞 ” 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但不能说明环形山就一定是这样形成的,还可能有别的原因。 7鼓励学生设计其他的实验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三活动我问你答 1精选关于月球表面情况的内容并设计问题。 35 / 44 2制作问题卡。 3学生自行商议游戏的形式。 4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游戏。 5活动后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 行反思。 四拓展 谈谈你对阿姆斯特郎的话的理解。 教学后记: 2 月有阴晴圆缺 编写时间 12 月 18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教学目标 会用模拟的方法来研究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科学知识 1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太阳的光。 2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月相的变化。 教学准备 月相变化的图像资料、篮球、明暗球(将 1 个较大的球一面涂成黑色,一面涂成白色)、粉笔、记录纸、笔等。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谜面: 36 / 44 圆 似白玉盘,弯似银镰刀。 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2学生猜测。 3出示几张不同的月相图片。 4提问: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说一说我们的猜测。 二活动月相变化 1提问:乐器被太阳照亮的面积有变化吗? 2过渡:我们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这个问题。 3学生明确两点:( 1)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之所以是亮的,那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2)月球是绕着地球公转的。 4阅读教材 75 页上面的图,明白:手电筒当 “ 太阳 ” ,篮球当 “ 月球 ” 。 5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只让手电筒发出 “ 太阳 ” 的 光(并不需要模拟太阳的公转和自转),篮球也只需要在原地自转即可(暂不模拟月球的公转)。选取大号手电筒并注意调整与篮球的距离 6学生实验,引起疑惑:既然月球总有半个球面是亮的,为什么我们所看到的月球有时是这样的,多数时候却不是这样的?让我们来做 “ 月相的形成 ” 的游戏吧! 7了解实验的情景(教材第 75 页下面的图):画在地面上的 2 个同心圆,内圆代表地球、外圆圈代表月球的公转轨道;37 / 44 明暗球代表月球(白色的一面代表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黑色的一面代表背着太阳的部分);黑板代表太阳。 实验方法:实验时,让 1 个学 生举着 “ 月球 ” 绕 “ 地球 ” 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持球的学生要注意始终让 “ 月球 ” 的白色部分始终对着 “ 太阳 ” (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其余学生站在内圆( “ 地球 ” )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 “ 月球 ” 上的明亮部分的情况。当 “ 月球 ” 依次通过 “ 公转轨道 ” 上的 8 个位置(事先标记好)时,让站在 “ 地球 ”上的同学全力观察球的白色部分( “ 月相 ” )并把它及时画下来。 8学生实验: 19组织学生分析、交流各自画下来的 “ 月相变化图 ” ,并与课开始时教师出示的的月相图片进行对照,同时联系自己的平常所见,总结出月相变化形成的原因。 10阅读指南车信箱,了解月球几历法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活动观察月相的变化 连续观察并记录农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对照游戏记录分析。 月球单元复习题 编写时间 12 月 23 日执行时间月日总序第()个教案 一、填空题: 38 / 44 1月球是个球体,距地球约 38 4 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 49 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2由于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 3月球不会(发光发热),但能反射(太阳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光 4、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 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5、 1969 年 7 月,(美国)的(阿波罗 11 号)载人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带回了月球上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6、直到 17 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但只是停留在用望远镜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 7、我知道的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有()() 8、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9、月球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 二、判断题。 1、月球表面上有高山也有平原,还有许多环形山。( v) 39 / 44 2、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v) 3、月球的引力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6 倍。( x) 4、由于没有大气,月球的天空是黑色的,即使在白天也可以见到星星;由于没有大气,月球上没有晨昏蒙影的现象,白昼和夜晚都是突然降临的。( v) 5、由于没有大气,就无法保住水分。即使在月面岩石中,也没有发现水分。没有大气和水分,月球上空就没有云 雾,更无雨雪。( v) 6、由于没有大气和水分,月球上温度变化剧烈。( v) 7、由于没有大气和水,也就没有生命,月球上一片荒凉,死气沉沉。( v) 三、选择题 1、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 c ) A、月晕 B、月食 c、月相 2、月球有圆缺变化,两次月圆之间相隔的时间是( A) A农历一个月。 c。农历两个月。 D。农历半个月。 3、 XX 年 10 月 15 日,我国宇航员( A)搭乘 “ 神舟五号 ”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 14 圈; A杨利伟 B、费俊龙 c、聂海胜 4、 XX 年 9 月 24 日发射 的 “ 神舟七号 ” 载人航天飞行中执行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的宇航员是( B) A杨利伟 B、翟志刚 c、聂海胜 40 / 44 5.月球围绕地球( A)公转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四,在空格里写出看到的月相的日期 (农历)(农历)(农历)(农历) 第 6 单元我们怎样做判断 1 我们怎样做判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