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10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教案 Word版含解析教学目标1. 了解高考自然科学类文章及其阅读题的特点;2. 掌握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3.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教学重难点联系高考,掌握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解题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否则,它就没有阅读价值。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所以,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1考查内容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新发明的依据。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2选项的设置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仔细比照原文,特别要留意以下几种情况: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说是有意混淆范围的大小。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许多。 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 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5小题的A选项就是用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概括了在实验室种的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如1999年高考题1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提出这种说法。例如,1999年高考题第20小题的【B项】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就是如此。因为从【原文】第二段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的奥秘的解释,只是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并不能说明他们怀疑或否定传统的对冬眠奥秘的解释。 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二、考纲要求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2从考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三、考点透视(一)阅读题的特点新,一般是新近发表的关于前沿性自然科学动态的文章;广,选文的内容广泛,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微电光电等,无所不包。(二)解题原则树立一种观念: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坚信答案就在原文中。具备两种心理:一要有信心。有的考生被科技文中高深莫测的科技名词所吓倒,因而失去信心,这就不好了。考生要相信自己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完全有可能做对题目,以最佳心理状态面对考题。二要有细心。考生要仔细看清题干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错误的,要抓住文中关键信息反复咀嚼。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四、考试题型从题型看,都是卷中的单项选择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五、近年高考真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美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家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革命时增加一倍。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1.下列对温室效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B.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C.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D.指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答案】A【解析】第1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全球变暖这一气候现象展开论述,其中涉及温室效应的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温室效应,考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温室效应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选A。这四种选项的材料都来自原文。其实,考生如果细读原文,不难发现文中关于温室效应有非常明确的定义。原文中说: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这一定义有四个关键词,也可以看作是四个必要条件,即透射阳光密闭空间热交换和保温效应。为了增加难度,命题时有意识把这四个条件分散开,考生只要能抓住这四个关键词,再看它们在四个选项中的分布情况,就能顺利地找到正确选项。B项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以后,又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从而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只有热交换一个条件,显然不对,可以排除。C项指在接受阳光的密闭空间中能够影响地表气温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使地表气温相应升高的效应。也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大气层中主要的温室气体,通过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在特定密闭空间中产生的保温效应。只有热交换和保温两个条件,但没有接受阳光和密闭空间,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指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处于能够接受阳光的一定的密闭空间中所产生的一种保温效应。保留了全部四个必要条件,只是前后顺序作了调整,透射改为接受,意思基本一样,所以应该选A。2.根据原文,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最严重的一项是( )A.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导致不少地区沙漠扩大,疾病流行。B.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一些地区会因为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C.数以百万计的人因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D.台风频频袭击,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答案】C【解析】第2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严重的影响,列出了四种表述。这四种表述都出自原文,只是有的稍加变化而已。要求考生从中选出一种最严重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就要把这四个选项一一还原到原文中去。在原文第一段中,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以下这一段都是这些灾难性后果的种种表现。此题四个选项所表述的都是从中抽取出来的。但是,在这一段的最后有这样的话: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显然,这正是C项所表达的内容。C项是正确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A、B、D三项了。3.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B.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C.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D.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答案】D【解析】第3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生态平衡与气候变化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所说的生态变化与人的活动没有关系。A项说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有关信息进行的归纳,显然是人类自身的活动所造成的,因而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过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过量开采和燃烧也都是人的活动,也是正确的。C项说由于人类无限制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不断升高。更是直接点明是人类无限制的破坏,也是正确的,也可以排除。D项说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而人类对此却束手无策。虽然也提到人类,但雷击和虫害却不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所以是不正确的。D是正确选项。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B.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使用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D.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许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答案】B【解析】第4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正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A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一旦人类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这一推断是正确的。B项推断的依据只是一种假设: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由此并不能得出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这样的结论。因为原文是说全球气候变暖后,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但不能反过来说,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台风将远离日本。因为气候变暖与滑雪运动、台风袭击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且必要。所以,B项的推断是不正确的。C项推断的依据是原文中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显然,科学家提出这个建议,是基于核燃料不会产生二氧化碳这一点来立论的。至于核燃料可能又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问题,那是另一个问题。所以,就这个推断来说,仍是正确的。D项推断的依据也是一种假设,但这种假设是基于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带来温室效应来立论的,所以也是正确的。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沙尘暴人类总是依据自身的利益评价外部事物,将之分成优劣好坏,而大自然则另有一套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我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就是沙尘经数百万年堆积而成的,华夏文明就是在这块沙尘累积的黄土地上诞生和发展起来的。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从非洲内陆吹向地中海的强风帮助古罗马人使用帆船从埃及运回小麦,但也将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尘带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沙尘暴固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与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原来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扩大了;没有沙漠的地方沙漠产生了;内陆河流程缩短,水量减少,沼泽地消失;河流两岸的绿色走廊枯萎死亡。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或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7.下列对沙尘暴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B.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C.从地质史上看,沙尘暴是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的结果。D.沙尘暴是那些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大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答案】A【解析】第7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极。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的题目就是沙尘暴,文中也是始终围绕着沙尘暴来展开论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沙尘暴,考生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沙尘暴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最准确的一项。答案应该是A。这四种选项都来自原文,B项说沙尘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态平衡的一项工程,只是一种描述性的说法,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解释。可以排除。C项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因为风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只是有一部分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形成了沙尘暴,并没有解释到沙尘暴的含义,因而也可以排除。D项说颗粒适中的粗砂和细砂被风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也是说沙尘暴的形成原因,也不能算是对沙尘暴的解释,因而也不是正确选项。A项说沙尘暴是天气现象,这种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是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了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这些都是沙尘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应该选A。8.下列对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B.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C.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D.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答案】B【解析】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试说明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的要求。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考生没能够理解这些重要的句子,那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文中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这一重要句子。这个句子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体会,才能正确领会,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本题列出对文中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选出错误的一项。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与全球生态平衡有关,可以说都有一定的干扰度。要准确地选出,就要仔细比照原文。答案应该选B。A项说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文中的原意,是正确的,可以排除。B项说沙尘逐渐积聚形成沙尘暴,在全球范围内起了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因为沙尘暴并不是由沙尘逐渐积聚形成的,更没有起到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所以应该是理解错误的选项。C项将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对原文略有改动外,其余基本上是用原文中的句子,符合原文的意思,也可以排除。D项说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与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是对原文作了一些简化,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因此也可以排除。9.下列对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C.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D.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答案】A【解析】第9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的主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释,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列出了四种表述,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要答好这道题,首先就要弄清楚原文中哪些因素导致了沙尘暴灾害的加剧。文中多次提到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结果造成生态巨变,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等等,这些信息,足以提示考生: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肯定与人有关,与人的活动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显然应该是纯自然状态下造成的内容。B项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这些变化显然是人的活动造成的,应该是原因之一。C项说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显然也与人的活动有关,也可以排除。D项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也是人的活动造成的,也可以排除。这样,B、C、D三项都与人的活动有关,应该说都是正确的,都可以排除。只有A项强上升气流把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尘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只是地质史上的一种现象,是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后的一种结果,因而不是加剧沙尘暴灾害的原因,所以应该选A。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沙尘暴曾给新西兰、意大利、法国等国家带来好处,因而必将被人类所利用。B.风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这将会使海平面逐渐升高。C.既然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沙尘暴的危害,人类也就完全有能力减少这种灾害的发生。D.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因此人类应当顺应大自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BJAGS 0004-2025 北京好粮油 大米
- 数字科技支撑协议书
- 教师招聘笔试协议书
- 教师上班安全协议书
- 水库长期承包合同范本
- 文化馆公益合同范本
- 施工合同补充协议书
- 2026-2031年中国商用灶行业市场监测与未来发展策略咨询报告
- 旅行社租车合同协议
- 施工卫生管理协议书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期中测试数学试卷(含解析)2024-2025学年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敬业第三小学校
- 2025年房屋租赁收益分成合同协议
- GB/T 5296.5-2025消费品使用说明第5部分:玩具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手工工艺品行业市场供需格局及行业前景展望报告
- 空调清洗维保合同范本
- 2026年米、面制品及食用油批发市场调研报告
- GB/T 7631.7-2025润滑剂、工业用油和有关产品(L类)的分类第7部分:C组(齿轮)
- 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
- 2025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指导中心第二批招聘合同制人员7人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300道题可打印乘法
- 2025长沙市望城区辅警考试试卷真题带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