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CI、PCI-X、PCI-E区别一、PCI总线PCI总线标准是由PCISIG于1992年开发的,已经有超过8年的历史。 PCI的总带宽=33MHz32BIT8=133MB/S。二、PCI-X总线PCI- X是在增加了电源管理功能和热插拔技术的PCI V2.2版本的基础上,将PCI的总带宽由133MB/S增至1.066GB/s。同时它还采用了分离实务即多任务的设计,允许一个正在向某个目标设备请 求数据的设备,在目标设备未准备好之前处理其他任何事情;而在目前的PCI体系中,设备在完成一次请求之前不能理会任何事情,此时的总线时钟周期都被白白 浪费掉了。同时PCI-X还允许把没有准备好发送数据的设备从总线上移走,这样总线带宽可以被其他事务使用,使总线的利用率大幅上升。所以,在相同的频率 下,PCI-X将能提供比PCI高14%35%的性能。 PCI-X还采用了与IA-64相同的128Bit标准尺寸数据块设计,使通过总线的数据块大小相同,这样就提供了更多的流水线机制,改善了处理器的管 理。PCI-X目前分为66MHz、100MHz和 133MHz三个版本。工作于66MHz的PCI-X控制器将能访问最多4个PCI-X设备,当然, 如果增加PCI-X至PCI-X的桥接芯片,那么可以支持更多的设备。66MHz PCI-X拥有533MB/s的带宽。 PCI-X总线是共用的,有66,100和133三种.100MHz PCI-X的设备均工作于100MHz下,此时PCI-X总线只能管理最多两个PCI-X设备,在64bit总线和100MHz频率下,拥有800MB/s的带宽。最豪华的133MHz PCI-X 工作于133MHz,将能提供惊人的1066MB/s带宽。三、PCI-E总线PCI Express是新一代能够提供大量带宽和丰富功能的新式图形架构。PCI Express可以大幅提高中央处理器(CPU)和图形处理器(GPU)之间的带宽。对最终用户而言,他们可以感受影院级图象效果,并获得无缝多媒体体验。pcix 不是独立的,按照PCI总线的发展是:pcipcixpcie,他们都是为了提高PCI的传输速度的。pci是32位33mhz, pcix是64位提供最高133mhz的频率,pcie是可以在现有频率上通过串行模式多通道合用提供更高的速度,以后的所有的接口都将是PCIE的方 式,不光是显卡。PCI -E总线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PCI总线的一种全新总线规范,与PCI总线共享并行架构相比,PCI Express总线是一种点对点串行连接的设备连接方式,点对点意味着每一个PCI Express设备都拥有自己独立的数据连接,各个设备之间并发的数据传输互不影响,而对于过去PCI那种共享总线方式,PCI总线上只能有一个设备进行 通信,一旦PCI总线上挂接的设备增多,每个设备的实际传输速率就会下降,性能得不到保证。现在,PCI Express以点对点的方式处理通信,每个设备在要求传输数据的时候各自建立自己的传输通道,对于其他设备这个通道是封闭的,这样的操作保证了通道的专 有性,避免其他设备的干扰。PCI-X是PCI总 线的扩展架构,PCI-X频率不像PCI那样固定,而是可以随着设备的变化而变化的。PCI-X采用64位PCI总线,可以支 66,100,133MHz这些频率。而在未来,可能将提供更多的频率支持。PCI-X标准的提出主要面向服务器I/O结构。PCI-X的设计目标在于提 高CPU与外设之间的传输速度,能使服务器的I/O速度提高两倍。与原来的PCI标准开发商不同的是,PCI的续集是由IBM等整机电脑厂商联合开发的。PCI-X这样的口在一般的PC主板上看不到,多数都在服务器主板上.这种槽好像是PCI的加强型,槽口很长.它同时支持PCI-X和PCI两种插卡.PCI- Express(简称PCI-E)是最新的总线和接口标准,它原来的名称“3GIO”,是由英特尔提出的。英特尔的意思是它代表着下一代 I/O 接口标准。交由PCI-SIG(PCI特殊兴趣组织)认证发布后才改名为“PCI-Express”。这个新标准将全面取代现行的PCI和AGP,最终实 现总线标准的统一。它的主要优势就是数据传输速率高,目前最高可达到10GB/s以上。PCI Express 带宽 (双向传输模式):1 lane - x1:500MB/s4 lane - x4:2GB/s (2000MB/s)8 lane - x8:4GB/s (4000MB/s)16 lane - x16:8GB/s (8000MB/s)其中,X16最常见到,它目前基本上取代了AGP槽成为了显卡的接口标准.能够提供5GB/s的带宽,而AGE 8X带宽为2.1GB/s.X2模式将用于内部接口而非插槽模式。PCI-E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以满足不同系统设备对数据传输带宽不同的需求。此外,较短的PCI-E卡可以插入较长的PCI-E插槽中使用,PCI-E接口还能够支持热拔插.PCI-X是由IBM,HP,Compaq提出来的,它是并行接口,是PCI的修正,也就是兼容PCI。PCI-E也叫PCI-Express、PCIe,是由Intel提出来的,它是串行接口,不兼容PCI。现在的趋势是PCI-E将替代PCI和PCI-X以及AGP,就像当年PCI替代ISA一样。对 于和存储器带宽关系很大的总线带宽也同样可以利用这个方法来计算,例如PCI和AGP等总线。比如,PCI带宽=33MHz32BIT8= 133MB/S,AGP 1X总线的带宽为66MHz64BIT8=528MB/S,AGP 4X带宽=528MHz4=2.1GB/秒。=PCI Express 作为目前主流的总线接口,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每个设备都具有自己专用的连接接口。这比起曾经的PCI及更早期的计算机采用的共享并行架 构来说,PCI Express并不需要向整个总线系统请求带宽可以把总线利用率充分发挥,将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这样可以将带宽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且 PCI-Express总线能够在一个单位周期内实现又向连接和传输,这样使数据的传输质量更高更具有效率。在图形接口方面,PCI Express图形接口只是普通总线位宽为16X的PCI Exprss 16X接口。和目前采用的AGP 8X图形而生并不一样,PCI-Express是一个通用的协议,其目的就是解决现在在系统内部传输瓶颈现象而出现的性能真空,并且取代目前各种内部传输 接口,如上文提到的AGP还有PCI等等。PCI Express规格从1条通道连接到32条通道连接,有非常强的伸缩性。每一条通道的传输速度为256MB/s,所以依次换算显卡采用PCI- Express 16X的传输速度是4GB/s,双向数据传输带宽有8GB/s之多。相比其目前广泛采用的AGP 8X数据传输只提供2.1GB/s的数据传输带宽来说,如此之大的性能优势显而易见。所以这也是PCI-Express(原生)会如此迅速得到业界肯定的 原因。从上向下,PCE4X,PCE8X,PCE1X(其实就是那个闹的沸沸扬扬的2999DELL双核服务器的板,因为8X的接口不能直接上16X的显卡)货真价实的16X接口(长条),上面为两个PCE1X,下面为PCI桥接的AGP接口。双 PCE16X接口(上为SLI,下为CF)。要提一下的是,在打开SLI/CF模式时,接口的速度自动降为8X。(虽然有可以运行在16+16模式的主 板,但是货源少价格高,一般只早服务器上面应用。这里不做讨论。)但是在物理上这样的接口依旧是PCE16X,此时这样的接口应该称为PCI-E16X8X。(此外,有一些SLI主板省略了SLI开关而直接把两个16X接口的速度做成8X,省去了切开关的麻烦。还有的就是NF4-4X主板,接口为16X但速度为4X。)现在市场上能买到的PCE显卡多为16X,图中可以看出PCE金手指的长度。下图为16X显卡插在开放式4X接口上的效果(注,绝大多数主板的PCE接口都是闭合式的,无法直接插上)。虽然有1X接口的图形卡,但是价格昂贵性能低下且市场上无法找到,暂不做讨论。PCE有向下兼容的特性。既16X的接口可以插1.2.4.8X接口的卡但是1X接口不能插2.4.8.16X接口的显卡。也就是说,物理上的PCE8X接口无法直接插上16X的显卡,请以后发帖的时候一定说清楚是8X的接口,还是16X接口8X。=在计算机系统中,各个功能部件都是通过总线交换数据,总线的速度对系统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而也正因为如此,总线被誉为是计算机系统的神经中枢。但相比CPU、显卡、 内存、硬盘等功能部件,总线技术的提升步伐要缓慢得多。在PC发展的二十余年历史中,总线只进行三次更新换代,但它的每次变革都令计算机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下面的文字中,我们将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系统总线的详细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PC总线和ISA总线、PCI/AGP总线、PCI-X总线以及目前主流的 PCI Express、HyperTransport高速串行总线。PC总线是最古老的总线之一,虽然在它之前还有诸如MCA、VESA在内的多种总线规格,但它却是第一种被认可为广泛标准的总线技术。PC总线最早出现在IBM公司1981年推出的PC/XT电脑中,它基于8位结构的8088处理器,也被称为PC/XT总线。PC总线沿用了三年多时间,直到1984年,IBM推出基于16位英特尔80286 处理器的PC/AT电脑,系统总线才被16位的PC/AT总线所代替。而这个时候,PC产业已初具规模,加之IBM允许第三方厂商开发兼容产品,PC /AT总线规范也被逐渐标准化,并衍生出著名的ISA总线(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工业标准架构)。 与PC/AT总线不同,ISA总线采用8位和16位模式,它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为8MBps和16MBps今天来看这样的性能低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 8MBps的速率绰绰有余,完全可满足多个CPU共享系统资源的需要。既然是标准化的总线技术,ISA就基本不存在什么兼容性问题,后来的兼容PC也无一 例外都采用ISA技术作为系统总线。ISA总线一直贯穿286和386SX时代,在当时,16位X86系统对总线性能并没有太高的要求,ISA也没有遭遇 任何麻烦。但在32位386DX处理器出现之后,16位宽度的ISA总线就遇到问题,总线数据传输慢使得处理器性能也受到严重的制约。有鉴于此,康柏、惠普、AST、爱普生等九家厂商协同将ISA总线扩展到32位宽度,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扩展工业标准架构)总线由此诞生这是发生在1988年的事情。 EISA总线的工作频率仍然保持在8MHz水平,但受益于32位宽度,它的总线带宽提升到32MBps。另外,EISA可以完全兼容之前的8/16位 ISA总线,用户已有扩展设备可继续使用,一定程度受到用户的欢迎。然而,EISA并没有重复ISA的辉煌,它的成本过高,且速度潜力有限;更要命的是, 在还没有来得及成为正式工业标准的时候,更先进的PCI总线就开始出现,EISA也就成为附庸。不过,EISA总线并没有因此快速消失,它在计算机系统中 与PCI总线共存了相当漫长的时光,直到2000年后EISA才正式彻底退出而此时距EISA标准的提出已经过去了12年.PCI总线诞生于1992年。英特尔推出486处理器,这个时候,EISA总线成为瓶颈,因为CPU的速度已经明显高于总线速度,但受到EISA的限制,硬盘、显卡和其它外围设备都只能慢速发送和接收数据,整机性能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特尔公司提出32位PCI总线的概念,并迅速获得认可成为新的工业标准。EISA总线传输架构,之前的ISA和后来的PCI总线均隶属于该体系。 第一个版本的PCI总线工作于33MHz频率下,传输带宽达到133MBps,比ISA总线和EISA总线有了巨大的改进,很好满足当时计算机系统的发 展需要。而且PCI采用了独特的中间缓冲器设计,显卡、声卡、网卡、硬盘控制器等高速外围设备都可以直接挂在PCI总线中,再与CPU实现通讯,这种做法 不仅满足了当时配件对系统总线的性能要求,也提供了相当的灵活性,其设计思想一直延续至今。在PCI发布一年之后,英特尔公司紧接着提出64位的PCI总 线,它的传输性能达到266MBps,但主要用于企业服务器和 工作站领域;由于这些领域对总线性能要求较高,64位/33MHz规格的PCI很快又不够用了,英特尔遂将它的工作频率提升到66MHz。而随着X86服 务器市场的不断扩大,64位/66MHz规格的PCI总线理所当然成为该领域的标准,针对服务器/工作站平台设计的SCSI卡、RAID控制卡、千兆网卡 等设备无一例外都采用64位PCI接口,乃至到今天,这些设备还被广泛使用。 不过,PC领域的32位总线一直都没有得到升级,工作频率也停留于33MHz,随着时间的推移,PCI总线又遇到新的瓶颈。1996年,3D显卡出现, 揭开3D时代的序幕。由于3D显卡需要与CPU进行频繁的数据交换,而图形数据又往往较为庞大,PCI总线显得力不从心。看到这种情况,英特尔便在PCI 基础上专门研发出一种专门针对显卡的总线标准,它就是大名鼎鼎的AGP总线(加速图形接口,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1996年7月,AGP 1.0标准问世,它的工作频率达到66MHz,具有1X和2X两种模式,数据传输带宽分别达到了266MBps和533MBps。AGP 1.0的出现,在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显卡与系统交换数据的需要,为早期的3D显卡广为使用,当然最流行的是AGP 2X模式,只能够支持1X模式的显卡非常罕见。 AGP 1.0大约只流行了两年时间,原因在于显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显卡单位时间要处理的数据呈几何级数成倍增长,AGP 2X提供的533MBps带宽很快又无法满足需要。1998年5月,英特尔公司发布AGP 2.0版规范,它的工作频率仍然停留在66MHz,但工作电压降低到1.5V,且通过增加的4X模式,将数据传输带宽提升到1.06GBps,这近乎是个 飞跃性的进步。很自然,AGP 4X获得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一点相信众人皆知。而与AGP 2.0同时推出的,还有一种针对图形工作站的AGP Pro接口,这种接口具有更强的供电能力,可驱动高功耗的专业显卡。很自然,AGP Pro成为专业显卡的接口标准,而一些高端PC主板也采用该接口,毕竟它可以完全兼容标准的AGP显卡,在应用上并无障碍。 AGP 2.0同样活跃了两年时间。2000年8月,英特尔公司推出AGP 3.0规范,它的工作电压进一步降低到0.8V,不过意义最重大的还是所增加的8X模式,这样,它便可以提供2.1GBps的总线带宽。可与前两代技术一 样,AGP 8X标准没有辉煌太长时间,PCI Express总线的出现宣告PCI和AGP体系将被终结。但由于过渡不可能短时间完成,AGP 8X至今在市场上还非常活跃,尤其是在中低端领域还占据着主流地位。 而在另一方面,PCI总线也早已无法满足PC扩展的需要,发展新技术势在必行。用于PC环境的32位/33MHz规格PCI总线只能提供133MBps 带宽,而且要求所有的扩展设备共同分享,这在九十年代初也许没有什么问题,但时过境迁,PC系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个设备的接口速度暴涨,如硬盘接口速 率超过100MBps,加上千兆网卡、磁盘阵 列卡等高性能设备,133MBps共享带宽早已成为严重的瓶颈。而服务器领域虽然使用64位/66MHz的PCI总线,但该领域的千兆网卡、SCSI硬盘 或SCSI RAID系统更是带宽占用大户,PCI总线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在这种背景下,开发彻底代替PCI的新一代总线势在必行,对此服务器厂商与PC厂商持有不同 的看法,这也导致PCI-X和PCI Express两大标准的同时出现前者专门针对服务器/工作站领域,采用平滑升级的方式获得高性能,可以称为PCI技术的改良;而后者则是一种革命性的 高速串行总线技术,主要用于PC系统中,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两部分分别要讲述的内容。PCI-X总线由康柏、惠普和IBM等三家服务器厂商于九十年代末共同发起,后来提交给PCI SIG组织修订。这项工作耗费了不短的时间,最终在2000年正式发布PCI-X 1.0版标准,PCI-X宣告诞生。PCI总线至今仍然是PC扩展设备的首选接口 在技术上,PCI-X并没有脱离PC体系,它仍使用64位并行总线和共享架构,但将工作频率提升到133MHz,由此获得高达1.06GBps的总带 宽。如果四组设备并行工作,每组设备可用带宽为266MBps;如果只有两组设备并行,那么每组设备就可分得533MBps;而在连接一组设备的情况下, 该设备便可以独自使用到全部的1.06GBps带宽。相对于64位PCI总线,PCI-X的提升相当明显,在它的帮助下,服务器内部总线资源紧张的难题得 到一定的缓解。不过,PCI-X带来的变化不仅如此,它在总线的传输协议方面有许多重要的改良,例如PCI-X启用“寄存器到寄存器”的新协议发送方发 出的数据信号会被预先送入一个专门的寄存器内;寄存器可将信号保持一个时钟周期,而接收方只要在这个时钟周期内作出响应即可。而原来的PCI总线就没有这 个缓冲过程,如果接收方无暇处理发送方的信号,那么该信号就会被自动抛弃,容易导致信号遗失。PCI-X的另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它可以完全兼容之前的64 位PCI扩展设备,用户已有投资可以获得充分保障。平滑过渡的方式让PCI-X在服务器/工作站领域大获成功,并很快取代64位PCI成为新的标准。PCI-X总线已成为服务器主板的标准配备 PCI-X 1.0没有辉煌太长时间,基于PCI基础改良的性质让它不可能彻底解决带宽不足的问题。2002年7月,PCI-SIG推出更快的PCI-X 2.0规范,它包含较低速的PCI-X 266及高速的PCI-X 533两套标准,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同样,PCI-X 2.0并没有对总线架构做什么大改动,而只是将工作频率分别提升到266MHz和533MHz,以此获得更高的传输效能。PCI-X 266标准可提供2.1GBps共享带宽,PCI-X 533标准则更是达到4.2GBps的高水平。这两者最多都可以支持8组设备,扩展力相当强大;如果系统只安装4组设备,那么最高级的PCI-X 533标准允许每个设备获得超过1GBps的总线带宽,这完全可满足多路千兆以太网、光纤通道、SAS RAID系统的需求。此外,PCI-X 2.0也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它的接口与PCI-X 1.0完全相同,可无缝兼容之前所有的PCI-X 1.0设备和PCI扩展设备。很自然,PCI-X 2.0成功进入服务器市场并大获成功,直到现在它仍然在服务器市场占据主流地位。受到PCI-X 2.0成功的鼓舞,PCI-SIG组织在2002年11月宣布将开发PCI-X 3.0标准、也就是PCI-X 1066。据悉,该标准将工作在1066MHz的高频上,共享带宽达到8.4GBps、每个设备至少都拥有1.06GBps带宽。但十分可惜,这项计划后来并没有下文,原因很可能在于遭遇来自PCI Express阵营的冲击。注:PCI-SIG(PCI Special Interest Group,PCI特别兴趣组)于1992年成立,为管理 PCI规范的行业组织,拥有900多个企业成员,核心成员包括IBM、英特尔、AMD、惠普、微软、Phoenix、ServerWorks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八家企业。在服务器领域遭遇总线速度困扰的时候,PC系统也面临相同的问题,而业界也认识到诞生多年的PCI总线是时候退出应用舞台了。在2001年的春季IDF论坛上,英特尔公 司提出3GIO(Third Generation I/O Architecture,第三代I/O体系)总线的概念,它以串行、高频率运作的方式获得高性能,而3GIO的体系设计也十分富有前瞻性,它将被设计为 满足未来十年PC系统的性能需要。3GIO计划获得广泛响应,后来英特尔将它提交给PCI-SIG组织,于2002年4月更名为PCI Express并以标准的形式正式推出。它的效能十分惊人,仅仅是X16模式的显卡接口就能够获得惊人的8GBps带宽。更重要的是,PCI Express改良了基础架构,彻底抛离落后的共享结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在工作原理上,PCI Express与并行体系的PCI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它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依靠高频率来获得高性能,因此PCI Express也一度被人称为“串行PCI”。由于串行传输不存在信号干扰,总线频率提升不受阻碍,PCI Express很顺利就达到2.5GHz的超高工作频率。其次,PCI Express采用全双工运作模式,最基本的PCI Express拥有4根传输线路,其中2线用于数据发送,2线用于数据接收,也就是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可以同时进行。相比之下,PCI总线和PCI-X总 线在一个时钟周期内只能作单向数据传输,效率只有PCI Express的一半;加之PCI Express使用8b/10b编码的内嵌时钟技术,时钟信息被 直接写入数据流中,这比PCI总线能更有效节省传输通道,提高传输效率。第三,PCI Express没有沿用传统的共享式结构,它采用点对点工作模式(Peer to Peer,也被简称为P2P),每个PCI Express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这样就无需向整条总线申请带宽,避免多个设备争抢带宽的糟糕情形发生,而此种情况在共享架构的PCI系统中司空见 惯。 由于工作频率高达2.5GHz,最基本的PCI Express总线可提供的单向带宽便达到250MBps(2.5Gbps1 B/8bit8b/10b=250MBps),再考虑全双工运作,该总线的总带宽达到500MBps这仅仅是最基本的PCI Express 1模式。如果使用两个通道捆绑的2模式,PCI Express便可提供1GBps的有效数据带宽。依此类推,PCI Express 4、8和16模式的有效数据传输速率分别达到2GBps、4GBps和8GBps。这与PCI总线可怜的共享式133MBps速率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更何况这些都还是每个PCI Express可独自占用的带宽。 PCI Express 1.0标准推出之后,实用化开发也随之启动。2004年6月,英特尔推出完全基于PCI Express设计的i915/925x系列芯片组,而nVIDIA和ATI两家显卡厂商也都在第一时间推出采用PCI Express 16接口的显卡,PCI Express时代正式来临。不久以后,nVIDIA、VIA、SiS、ATI、Uli等芯片组厂商也都纷纷推出新一代PCI Express芯片组,移动平台也进入PCI Express时代。PCI Express取代PCI的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这也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情况。在系统总线家族中,HyperTransport应该是一个另类,原因是它只是AMD自家提出的企业标准,设计目的是用于高速芯片间的内部联接,但随着AMD64平台的成功,HyperTransport总线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并成为连接AMD64处理器、北桥芯片和南桥芯片的系统中枢在这样的架构中,PCI Express总线反而不再承担中坚角色,只是承担设备扩展的单一职能,HyperTransport便理所当然成为AMD64平台的系统总线。 尽管是2004年才开始得到广泛应用,但HyperTransport的历史却极为悠久。早在1999年,AMD就着手进行设计,当时它被称为 “LDT(Lightning Data Transport)”,意思是传输数据像闪电一样快速。2000年5月,LDT 1.0版发布,并被更名为HyperTransport。诚如前面所言,AMD开发HyperTransport的主要意图是为当时还处于设计阶段的K8 处理器服务,比如两枚K8处理器构建SMP系统、K8与芯片组、芯片组的南桥与北桥等芯片间连接都需要高速总线,HyperTransport针对这些特 定的场合;再者,它也可以作为路由器芯片与交换机芯片、高性能服务器内部的互联总线,具有相当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充性,这一点也为后来的实际应用所证实。 在基本工作原理上,HyperTransport与PCI Express如出一辙,都是通过串行传输、高频率运作获得超高性能不过正确的说法应该颠倒过来,因为HyperTransport技术早于PCI Express,后者其实是参照HyperTransport而设计。基本的HyperTransport总线为两条点对点的全双工数据传输线路(一条为 输入、一条为输出),它的物理频率只有400MHz,AMD引入了DDR双向触发技术,因此其数据传输频率相当于800MHz;如果同时使用8对这样的串 行传输线路(也就是8位),HyperTransport的双向数据传输率可达到1.6GBps;而如果采用32位设计,HyperTransport便 能够提供6.4GBps的超高带宽。在2000年,如此高速的总线绝对令外界感到疯狂,而事实最终证明AMD的远见。 除了速度快之外,HyperTransport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它可以在串行传输模式下模拟并行数据的传输效果。在当时,PC都是采用32位X86 架构,系统内部数据都是以32位作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传输或处理;而改用串行总线后,接收方在接收数据时就得等32位数据全部到齐后才可进行转换和封包, 这就给系统带来不必要的负担。HyperTransport总线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采用一种特殊的分批方式,可以将32位数据预先分批组装如果采 用的是8位总线,那么32位数据会被分成4个批次发送,然后自动合为一体。这样在系统看来,数据都是以32位为单位传送的,它就能够直接调用,而不必像传 统串行总线一样需要由系统干涉数据组装工作。 第一个采用HyperTransport总线的产品是nVIDIA在2001年推出的nForce芯片组,nVIDIA选择的是8位总线,南北桥带宽就 达到800MBps在当时,同类芯片组的南北桥带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环保轻体高强隔墙板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生物医药材料行业深度调研与行业竞争对手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电力防水控制箱行业市场规模及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电气机柜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可行性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硅胶手板模具行业市场研究及投资战略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立式排污泵行业市场发展现状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中国自吸漩涡泵市场发展深度调查及投资战略可行性报告
- 2025年中国车床数控装置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2025年中国野靛碱市场监测调查分析与投资战略咨询预测报告
- 2025年休闲艇市场调查报告
- 2025秋南水北调生态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招聘(15人)考试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储能集装箱电池充电桩配套方案
- 保险规划实务家庭保障与财富传承
- 2024年湖南岳麓山实验室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参考答案详解
- (一模)2025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2026届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英语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4年下半年全国事业单位联考C类《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真题
- 2026中国进出口银行校园招聘笔试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与会计试题题库(附答案+解析)
- 2025秋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三 认识立体图形)单元测试及答案
- 220KV输电线路运维策划方案
- 4.《电子政务工程造价指导书》第4章和第5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