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1页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2页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3页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4页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I).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III)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李雄飞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编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B.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就有可能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垃 圾刘国芳六楼又下来了,倒垃圾。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女人说:“好好的呀。”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说着,消失在楼道里。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瘦保安说:“六楼扔的?”女人说:“是。”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B.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初显了人物性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C.“六楼又下来了”,表明了六楼偶尔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D.从艺术效果看,小说结尾的安排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深化了小说主题。5.小说以“垃圾”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6.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来源同材料三)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郑元璹,隋岐州刺史、沛国公译子也。少以父功拜仪同大将军,袭爵沛国公,累转右武候将军,改封莘国公。大业中,出为文城郡守。义师至河东,元璹以郡来降,征拜太常卿。元璹少在戎旅,尤明军法,高祖常令巡诸军,教其兵事。突厥乙力设代其兄为叱罗可汗,后刘武周将宋金刚与叱罗共为掎角,来寇汾、晋。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颉利嗣立,留元璹,每随其牙帐,经数年。颉利后闻高祖遗其财物,又许结婚,始放元璹来还。高祖劳之曰:“卿在虏庭,累载拘系,苏武弗之过也。”拜鸿胪卿。寻而突厥又寇并州,时元璹在母丧,高祖令墨经充使招慰。及见元璹,责中国违背之事,元璹随机应对,竟无所屈,因数突厥背诞之罪,突厥大惭,不能报。元璹又谓颉利曰:“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能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且抄掠资财,皆入将士,而于可汗,一无所得。不如早收兵马,遣使和好,国家必有重赉,币帛皆入可汗,免为劬劳,坐受利益。大唐初有天下,即与可汗结为兄弟,行人往来,音问不绝。今乃舍善取怨,违多就少,何也?”颉利纳其言,即引还。元璹自义宁已来,五入蕃充使,几至于死者数矣。贞观三年,又使入突厥,还奏曰:“突厥兴亡,唯以羊马为准。今六畜疲羸,人皆菜色。征祥如此,不出三年,必当覆灭。”太宗然之。无几,突厥果败。元璹后累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寻起为宜州刺史,复封沛国公。元璹有干略,所在颇著声誉。然其父译事继母失温清之礼,隋文帝曾赐以孝经;至元璹事亲,又不以孝闻,清论鄙之。贞观二十年卒,赠幽州刺史,谥曰简。(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十二)注释:璹:sh。义宁:隋朝政权恭帝杨侑的年号,历时7个月。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B.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C.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D.未几叱罗遇疾疗之弗愈其下疑元璹令人毒之乃囚执元璹不得归叱罗竟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袭爵,是指承袭爵位。爵位,是指天子对贵戚功勋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B.文中的大业、贞观等均为帝王年号纪年,另外,王公年次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也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C.中国,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赤壁之战中的“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等。D.“复封沛国公”中的“封”,指拜官授职,而擢、陟、升均指提升官职,谪、贬均可指降职贬官,迁,可指升级、降级、平级转调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郑元璹出身王公世家,后率部归顺大唐。他自小在军旅中长大,通晓兵法。唐高祖常派其巡视军营,教授将士军事谋略。B.郑元璹熟谙边事,擅长与突厥交涉。他曾被颉利可汗扣留在军帐中,归朝后,被唐高祖称赞功绩超过了苏武。C.郑元璹能言善辩,能随机应对。在与突厥颉利可汗谈判中,他对其晓以利害,剖析祸福,最终使颉利可汗撤兵回国。D.郑元璹虽然干练机敏,在任职之处很有声誉,但他在孝敬父母方面并没有赢得好的名声,因此,当时的士人都看不起他。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诏元璹入蕃,谕以祸福,叱罗竟不纳,乃欲总其部落,入寇太原,以为武周声援。(6分)(2)无几,突厥果败。元璹后累转左武候大将军,坐事免。(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远 游杜甫贱子何人记,迷芳著处家。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种药扶衰病,吟诗解叹嗟。似闻胡骑走,失喜问京华。【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诗人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著处:处处,到处。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叙远游之迹:远游多年,迷失方向,处处为家,因此,对远方的儿子非常惦记。B.颔联既描写眼前之景,又即景寓情,以飘摇动荡的风竹、江沙隐喻自己的人生际遇。C.颈联述远游之事:强扶衰病之躯种药,借吟诗来排解嗟叹,字里行间充满悲苦之情。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层次分明,章法谨严,颇能体现杜诗沉郁顿挫之风。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庄子逍遥游引用了齐谐中的“_,_”两句来描述大鹏飞往南海的情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中“_,_”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而后继无人的感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用“_,_”两句描写了池潭上的树木和藤蔓,将宛如图画般的景致展现在读者面前。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服饰和人类文化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的发展可以体现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反映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在人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关于服饰的起源, ,观点众多,如保护说、装饰说、巫术说、遮羞说等。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这种本能延伸的结果就是服饰。人穿衣的第一动机是 的,肯定是诸多因素的合力,这说明人类在选择“衣”时,已经赋予了其诸多的精神内涵。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人类早期,衣服作为一种奢侈品,自然多多益善,这使得衣服越穿越多,而衣服的花色品种也越来越多。事物的发展往往 。经历了几千年的穿衣史后,人类开始厌倦繁复的穿衣,追求简约。同时一批前卫的设计师打破内外衣界线,形成内衣外穿潮流,原来穿上的如今脱下,原来长的现在剪短。繁复穿衣,对人体进行美化包装,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对人体的束缚;简约,把人们从自己罗织的樊笼中解放出来。人们脱去了繁复的衣服,但仍保持着对华美的审美喜好。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的缘故,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B.不论服饰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C.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D.不论服饰的起源有多少种说法,人类穿衣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生存与繁衍,生存与繁衍是人类的本能。18.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折射B.服饰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发展状况C.服饰就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D.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发展状况从服饰这面镜子上得到映照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休戚相关 众说纷纭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B.息息相关 见仁见智 扑朔迷离 否极泰来C.息息相关 众说纷纭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D.休戚相关 见仁见智 错综复杂 物极必反20.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5分)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21.下面是某校电子阅览室的阅读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清楚,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6分)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宋史董槐传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山高路远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0月月考参考答案1.D【解析】A项“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因果不当,文中有“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的信息,可知各地民歌存在差异与文字出现无关。B项“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错,也有物质方面的诉求。C项“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错误,根据文中“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知。2.D【解析】“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错误,“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并非文中的论点;两者之间也不存在论证关系。3.A【解析】“这是因为战乱频仍”以偏概全。文中有“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的信息,说明战争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全部的原因。4.C【解析】“六楼又下来了”,不是表明了六楼“偶尔”会把刚刚过期的东西丢掉,而是“经常”。5.从故事情节看,“垃圾”是文章的线索,围绕六楼扔垃圾、清洁工捡垃圾来展开事件。从人物形象看,通过六楼丢垃圾表现了六楼的奢侈傲慢、高高在上,清洁工捡垃圾展现了女人的勤俭朴实。从主题看,赞美了捡垃圾的清洁工的高尚品质,揭示了官场的腐败,警示贪婪受贿的人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从手法看,“垃圾”用了双关的手法,既指真的垃圾,又暗指贪污受贿的六楼当官的、想不劳而获的瘦保安之类的社会垃圾。【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神态(细节)描写(1分):“笑了笑”“仍然笑”(1分)朴实、宽厚、包容(1分)。语言描写(1分):“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1分)正直善良,保有道德底线(1分)。对比(1分):六楼的和女人对比(1分)朴实、宽厚、包容(1分)(或:瘦保安和女人对比正直善良,保有道德底线)。【答对两种手法,分别有分析、有性格特点即得满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7.D8.A9.(1)事实依据: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2)理论依据: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10、A11、D(“封,指拜官授职”错,“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而非授予官职)12、B(“被唐高祖称赞功绩超过了苏武”错,曲解文意。)13、(1)皇上下诏让郑元璹出使吐蕃,郑元璹用祸福之理加以劝说,叱罗可汗始终不接受,竟然要聚集他的部落人马入侵太原,来作为刘武周的声援。(落实“余”“竟”“乃”“总”“寇”“以为”,保持语句通畅)(2)不久,突厥果然衰败,后来郑元璹多次调动官职做了左武侯大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