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数学研讨会资料考生答题情况分析.doc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数学研讨会资料考生答题情况分析.doc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数学研讨会资料考生答题情况分析.doc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数学研讨会资料考生答题情况分析.doc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高三数学研讨会资料考生答题情况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考生答题情况分析2014 年高考是湖南实施新课改实验之后的第五次高考。今年的高考数学试卷,借鉴了我省历年高考数学命题的经验,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基础,从“继承经验、稳定发展、改革创新、突出选拔”等方面来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要求与理念。试卷在整体上体现了“知能并重、深化能力立意;突出作为数学核心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充分区别文、理科考生不同的学习要求”的基本风格和特色。1理科考生答题情况分析1.1 考生整体成绩统计对于人工评卷部分(包括填空题25分和解答题75分),考生的平均分、难度、0分率及满分率见表. 1.1表 1.1 理科各题平均分、标准差、难度、0分及满分情况 (样本数188490)题号11-1314-16171819202122合计平均分6.646.179.467.536.482.682.921.6343.51难度0.660.410.790.630.560.210.220.130分率19.122.510.415.2910.521.533.3940.5满分率51.897.46333.712.30.10.10.1标准差3.884.424.264.343.981.963.03227.87 (选择题得分:32.23)1.2 理科填空题:1.2.1得分情况: 11-13题满分10分,平均分6.64分,得分分布见表1.2。表1.2 理科11-13题分值分布分值055百分比19.129.151.8914-16题满分15分,平均分6.17分,得分分布见表1.3。表1.3 理科14-16题分值分布分值0101015百分比22.53931.097.41.2.2 试题分析选做题符合考纲要求,题目不难,属容易题。必做题考查了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去年而言,本大题全是常规题,符合考生思维,没有创新题和自定义题,变化起伏较大。1.2.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审题不清,概念模糊。例如,第11题中,求直线的极坐标方程,写成直线方程或参数方程(t为参数),或将与的交点,写成(),导致结果为2。(2)公式化简错误。例如,将化成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时,化为或或等错误形式。(3)运算能力不强。如:第13题,不考虑不等式的解,单方面由得到,或由得到。第15题,计算的值,一方面求点F的坐标出错,写成,另一方面用整体思想求解关于的二次方程出错。(4)书写不规范。如:在阅卷过程中,“3”与“5”分辨不清,负号与数字相隔太近。第11题中,点的极坐标是(),而有的考生答题不规范,写出()、()等形状,于是得到、等五花八门的结果。第12题中,答案写成、等形式。第16题中,不会化成。(5)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例如,第16题考查平面向量的加减运算、坐标表示及模的问题,许多考生对考查的知识点不熟练,对该题望而生畏。此题若方法运用适当,结果明了,解法如下:1.3 理科17题1.3.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9.46分,得分分布见表1.4。表1.4 理科17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10.43.591.710.60.60.62.292.294.591.56.89631.3.2 试题分析本题注重关于概率、分布列、期望的“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技能)的考查,将要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放在现实生活中的背景下,体现了“数学即生活”的理念。题目虽传统却有新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难度中等偏下,符合高考概率考查的要求及准则,有利于提高全省数学平均分。1.3.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都能动笔,是答题的一个特色,都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三角恒等变换,能有意识地变角、变结构、降次;但部分学生对降次处理不明确,公式记忆不牢导致不够精准的答案层出不穷。常见的错误有:(1)公式记忆不牢。例如,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混淆,出现、等错误,这是由概念理解不清而导致的。(2)没能理解题意,思维品质不佳(不理解随机变量“企业可获利润”的含义)。如:设变量X的可能取值有0,1,2,3 设变量X的可能取值有-220,-20,20,220所求数学期望为(3)知识网络错乱,知识点混淆不清。如:第(I)问中,设成功为1,失败为2,则A11 1 1 2 2 11 1 1 2 2 21 1 1 2 2B所以所求概率出现或等错误。(4)计算能力不强。例如,有不少考生出现、 或等计算错误。1.3.4 本题除“国标”之外的优秀解法解法一:解法二:或1.4 理科18题1.4.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7.53分,得分分布见表1.5。表1.5 理科18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15.21.710.88.954.55.799.097.194.43.0933.71.4.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和、差角公式及三角形中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法比较直接,难度适当。此题与2013年全国高考(全国大纲卷,新课标)有相似之处,对三角函数的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是一道成功的好试题。1.4.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对基本公式、定理没有掌握。运用余弦定理出错:、 、 等,其中的错误较多。运用正弦定理出错: 运用正、余弦的和、差角公式出错:、 、 等。(2)思维品质欠佳,思路不清晰。例如,第(II)问中,直接用,再用差角公式,很快求出,得出。但能运用差角公式的考生不多,多数考生用,再用和角公式,增加了运算量,降低了准确率。甚至有些考生猜出,直接得出结果,忽视思维过程。(3)运算能力欠缺。本题中,相当一部分考生因为运算错误导致失分,最后结果不能化简,如:,和 等错误。(4)审题看题欠细心,导致失误。例如,部分考生把CD看成,本题要求,而较多考生求。1.4.4 本题除“国标”之外的优秀解法(I)问另解一:过D作,设则,解得(I)问另解二:延长AD,过C作AD延长线的垂线,设垂足为H。设,则解得1.5 理科19题1.5.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6.48分,得分分布见表1.6。表1.6 理科19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10.56.096.55.55.096.45.97.197.910.199.197.1912.31.5.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线面关系等基础知识,涉及到垂直关系的证明以及线面角的求法等知识点,同时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运算求解能力。问题求解思维开阔,解题方法多,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的好题。1.5.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考生基本能准确应用线线垂直、线线平行和线面垂直的性质,能利用定理进行合理的推理论证,能恰当地应用空间直角坐标系研究空间角。但也有部分考生表现出问题分析能力较弱、数学语言表达不到位、计算能力欠缺等问题。几种典型失误如下:推理论证不符合数理逻辑。例如,在第(I)问的论证中,已知条件根本没有运用,而得出许多与问题有关的结论,即表现出没有“因为”、只有“所以”的推理过程。错误地自造条件。例如,题设条件是:“四棱柱ABCDA1B1C1D1的所有棱长都相等”,而许多考生直接由“直四棱柱ABCDA1B1C1D1”进行论证推导,或由“底面ABCD是菱形”推导出“平面ABCD平面BDD1B1”等。推理论证目标不明确。例如,第(I)问的论证过程中,许多考生将题设中的所有条件可能得到的结论全部表述后,推导出与之相关的所有结果,从而不能实现题设结论的合理推理论证。错误或不恰当地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例如,以A为原点,AB、AD、AA1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以O1为原点,O1C1、O1D1、O1O分别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等。(5)不能以最佳方式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导致相关点的坐标表示全错误(如横纵坐标错位),使得后续平面法向量的计算复杂而出现错误。(6)在没有通过论证的前提下,使用一些事实性结论。例如,没有论证平面BDD1B1平面ABCD,平面ACC1A1平面ABCD的前提下,直接得出平面BDD1B1与平面ACC1A1的交线OO1垂直于平面ABCD;设二面角C1OB1D的大小为,直接应用公式计算二面角C1OB1D的余弦值。 1.6 理科20题1.6.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3分,平均分2.68分,得分分布见表1.7。表1.7 理科20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13百分比21.511.596.520.727.597.12.890.890.40.20.20.20.10.12.6.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基础知识,分类与整合的思想以及推理论证能力,是一道中档偏难的数列综合题,区分度较好。第(2)问求解思维开阔,解题方法多,是一道既考查基础知识和方法,又注重考查考生思维能力的好题。12.6.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公式记忆与理解出现错误。如:成等差数列,错误得到第(I)问中,没有考虑时,这与是递增数列矛盾由去绝对值时,错误得到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记错是递减数列,错误认为是(2)运算能力较差而导致错误。如: 由,解得(或或)。由累加法求 因为符号或项数不清楚,错误地求出(或)。(3)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数学思维品质较差。如:用猜想代替论证。第()问中求出,就得到;求出,就得到 ,没有严格证明。分类讨论不全面,由,得 ,应该分4种情况讨论,而有些考生只考虑部分情况。分类讨论后整合错误,由及错误整合为(或或)。理由不充分,推论不严谨。不讲理由(或理由不清)直接得到,。1.6.4 本题除“国际”之外的优秀解法第()问解法一:由于是递增数列,因而,于是. 但,所以. 由,知,因此. 因为是递减数列,同理可得, 故 由,即知,. 于是,所以 故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第()问解法二:因为,所以,记,或 因为,所以,又由,必有.因为,所以又由,必有,所以,所以,所以,所以.1.7 理科21题1.7.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3分,平均分2.92分. 得分分布见下图表 1.8表1.8 理科21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13百分比33.3915.897.92.53.7915.54.198.193.593.51.30.20.10.11.7.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直线、双曲线、椭圆、四边形的面积、基本不等式以及线性规划等知识;基本思想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基本能力有:运算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将解析几何与平面几何、函数等内容结合在一起,摆设了焦点、弦,背景熟悉,有机融合了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线性规划去绝对值、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等知识,对能力要求较高。但本题的起点并不高,低层次考生都能动笔做,只要能将题目的已知翻译过来,就能得到25分;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能顺利拿到79分;能力较强的尖子生可以拿到1113分。这种布局是非常合理的,有层次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7.3 学生失分主要原因从非空白卷的考生答题情况来看,大多数考生对两种基本曲线的有关概念掌握较好,能通过已知条件列出方程组,求出参数a、b,从而得到双曲线和椭圆方程,完成第一问得5分;大部分考生基础掌握得较好,能设好直线方程与曲线方程联立,求出弦长,得89分;少部分考生各方面能力较强,能进一步求出点到直线的距离,正确地表示出四边形的面积,但由于计算或相关知识掌握不牢的原因,得1012分;只有极少数考生得到满分。常见的失分原因有:概念理解不清。例如,有考生把焦距写成。(2)公式记忆错误。例如,有考生把离心率写成,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写成。(3)方法掌握不牢。例如,不会将直线方程设为,将直线斜截式写成,并且对斜率是否存在不做讨论。在求A,B两点到直线PQ的距离时,不会利用对称性知道两距离相等,还有大部分考生表示出,不知道利用线性规划的性质去掉绝对值。还有考生得到了面积为 ,不知道怎样求面积的最小值。(4)运算能力不强。 例如,有考生对不知如何化简、整理;还有考生不能由正确解出a;还有考生得到AB的中点为,还是不能正确地表示OM的斜率;还有的考生不会 化简,从而表示不出面积。 思维品质欠佳。例如,有考生不理解题目中的双曲线与椭圆方程中的a、b是相同的。有的考生看到,就直接得到了,还有许多考生不动笔,看不懂题目,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1.8 理科22题1.8.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3分,平均分1.63分,得分分布见表1.9。表1.9 理科22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13百分比40.516.3923.194.5435.41.890.70.20.100.10.11.8.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函数定义域、函数求导(对数、分式、复合函数)、单调性判断、极值点最值、恒成立方程求解、对数式的运算等知识点,范围较广,很好地考虑了知识的覆盖面。同时又着重考查了考生的理解与记忆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运算能力,以及分类讨论与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符合大纲的要求,作为最后一道解答题,其难易程度恰当,有较高的区分度与效度。1.8.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概念理解不清。如: ,许多同学求了当时,但他们认为无解,函数没有单调性。 只有时才成立,时 。(2)公示记忆错误。如: ,这就没有考虑到还要求导。分式求导公式中的分子形式错记为:或者 。(3)思想方法不能灵活运用。本题对思想方法的考查有深度,题中含有参数a,两问中都需要进行典型的分类讨论,部分考生考虑不全;第II问中还需构造函数求解,考生不能将化归思想灵活运用。(4)运算能力不强。例如,有少数考生出现的运算错误,这说明运算能力不强,计算不仔细。(5)审题不清。例如,不少考生没有注意第I问中,而是在且情况下求单调性而导致无法解出。1.8.4 本题除“国标”之外的优秀解法第问中,许多考生是由函数的定义域得出的。 2 文科考生答题情况分析2.1 考生整体成绩统计对于人工评卷部分(包括填空题25分和解答题75分),考生的平均分、标准差、难度、0分率及满分率见表2.1。表2.1 文科各题平均分、标准差、难度、0分及满分情况 (样本数140645)题号11-15161718192021合计平均分10.774.357.374.172.961.421.2432.28难度0.430.360.610.340.230.110.100分率15.2931.98.627.746.7951.551.59满分率3.79.1912.18.396.50.18标准差6.683.973.553.863.812.161.83(选择题得分:32.17)2.2 文科填空题2.2.1得分情况11-15题满分25分,平均分10.77分,得分分布见表2.2。表2.2 文科11-15题分值分布分值0510152025百分比15.2916.3922.632.79.393.72.2.2 试题分析对比2013年,今年填空题从6个变为5个,且每题只有1个空,难度与2013年相当,总体难度适中,梯度较为合理,层次性较强,区分度明显,第11小题考查复数的概念及简单的运算;第12小题考查直线的参数方程与普通方程的互化;第13小题为线性规划题且不含字母;第14小题以实际应用为载体,考查解析几何中抛物线方程、直线方程、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第15小题以函数的奇偶性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11、12、13、15小题为熟悉题目,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14小题为创新题,注重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用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来求解实际问题。从整体情况来看,填空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函数的性质及几何能力的考查具有突出的地位,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及基本思想,体现了文理生的不同学习要求,既能考查学生的基本功,又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第11-13题属于基本分数题,第14和15题有较好的筛选功能。2.2.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表达方式不规范,如第11小题,对复数概念模糊,出现结果;第14题的区间表示与集合的表示方式的书写五花八门,特别是区间的端点表示很随意,诸如、等。(2)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如第12题,参数方程与一般方程的转化,分不清2种方程的形式,结果中硬是加括号限制t的取值范围。(3)计算能力不强,如第15题,不能正确地利用来进行化简求值,虽然列出了相应的方程式,但计算错误,更多的考生最后的结果没有化简,甚至连约分都没有,比如出现、等结果。(4)思维品质欠佳,本卷的填空题不仅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但部分考生由于思维品质欠佳,有畏难情绪而放弃作答。因而造成不少空白卷。(5)创新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 ,如第14题,对于创设出实际生活中的情境,综合运用学过的基础知识进行转化结合的创新题不作深入分析,解答计算起来很困难。2.3 文科16题2.3.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4.35分,得分分布见表2.3。表2.3 文科16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31.95.52.292.76.710.514.36.893.292.891.62.29.192.3.2 试题分析今年湖南高考对数列的考察,以学生熟悉的等差、等比数列为背景,构造新的数列,试题能把握好数列的基本概念,常规解法等核心内容,体现出高考试题“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的要求。试题设立了两个独立的问题,但他们又有密切的联系,能启发中学师生进一步去探索这类数列问题的本质。这道题的特色:从数列的双基立意,第1小问给出的学生熟悉的前个正整数的和,学生能直观地知道是等差数列,只需根据直接求得的通项公式,这样以学生熟悉的问题使学生易于入手。(2)以能力立意,给学生解题提供了多个切口,较多地联系了数列求和的常规方法,可以公式求和、分组求和,并项求和,综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算能力。常规思路与方法得到了应用,在考场上对学生的心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安排在考卷中的位置非常恰当。(3)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信度和效度,有助于选拔和指挥棒作用的发挥。2.3.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重视度不够,由于往年对数列的考查主要以中档题或在实际应用问题等形式出现,今年却把数列问题放在了解答题的第一题,虽然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常规方法的运用,由于教师在复习应考中并没有重点复习,导致部分学生对数列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都不熟悉,从而出现了接近的学生得0分的现象。概念不清楚,奇数次与“为奇偶数”混淆,如,而在表达时分“为奇数”和“为偶数”两种情况来讨论,.更有甚者前项和与项、项数的关系不明确,如知道如何求解数列前2n项和,错误地用“”或光求得,再由“”求得,再如,从而得到的错误答案。公式记忆不清楚,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记混,如,等。 (3)方法掌握不牢,运算能力差,合并求和时出现偏差。(4)书写不规范,没有逻辑性和条理性。(5)思维品质欠佳,文科考生畏慎考试,不愿动手动脑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2.3.4 本题除“国标”外的优秀解法第()问其他解法解法一:由()知,记数列的前项和为,前项和为,则,当为偶数时,所以.解法二:由()知,记数列的前项和为,则的奇数项的和;的偶数项的和,所以.解法三:由()知,记数列的前项和为,则3.4 文科17题2.4.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7.37分,得分分布见表2.4。表2.4 文科17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8.63.42.54.191.51.46.1918.67.815.711.16.8912.12.4.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频率与概率的关系等基础知识和数据处理能力,题目呈现的方式较新,本题的得分分布较好。满分卷和零分卷都比较多,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2.4.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概念理解不清。如,将“平均数”与“成功率”两个概念等同。(2)没懂题意,不能将新产品的结果成功的进行数值转化,如对“成功研发一种新产品,则给该组记1分,否则记0分”,从而把1的个数与0的个数颠倒,出现的错误;把求甲、乙两组研发新产品的平均数理解为甲、乙两组得分之和的平均数,从而得出平均数为;把所求概率理解为“甲乙两组研发成功的概率之和”,出现。 (3)计算能力较弱,在运用方差公式求方差时,没有把各项平方,导致方差值为负,不少同学把甲的平均数写成,乙的平均数写成,还出现了,等错误。(4)思维品质欠佳,很多考生交的白卷或随便在表格中胡乱填了几个数字,看到题目稍长,与平时常见的不一样时静不下心来读题。2.4.4 优秀解法()解法一:设“恰有一组研发成功”为事件A,则其对立事件的结果为:共8个.因所抽取的有15个结果,故:.()解法二:设“甲产品研发成功”为事件A,“乙产品研发成功”为事件B,“恰有一组研发成功”为事件P,则.故.2.5 文科18题2.5.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2分,平均分4.17分,得分分布见表2.5。表2.5 文科18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百分比27.73.5913.193.2911.94.1911.836.81.33.091.798.392.5.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线线垂直、线面垂直关系的证明,同时考查了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二面角等空间角的计算问题,题目对思维过程考查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常规,由易入难,第1问考查线面垂直,第2问考查了线线角、二面角的概念,同时也考查了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本题贴近课标的要求,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又注重考查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好题。难易适中区分设置合理,具备文科数学的选拔效度。题目所呈现的几何体是二面角,不是学生平时常见的几何体,这就增加了题目的难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2.5.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1)证明方法掌握不牢固。. 考生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对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性质及判定方法掌握较差,有些考生直接由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一条直线就说线面垂直,如:OD,. 不知道证明线面垂直要有三个条件,如: DEAB,DE平面ODE,直接得到了AB平面ODE。.没有特别突出相交直线这个前提,如:由(2)思路混乱。如本可以直接由AD=AB,,所以为正三角形,又E为AB中点,所以DEAB,学生会绕来绕去,抓不住要点, (3)相关的条件不通过证明就直接使用。直接把当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而不证明;直接把看成异面直线BC与OD所成的角;(4)概念不清乱用结论。如:; 连结AO、BO, E为AB中点,,没有考虑三线合一的条件:AO=BO;(5)运算能力普遍较差,找到角之后都无法准确地算对。如:在计算余弦值的时候,比值错误,误认为,应用余弦定理时,线和角的关系把握不够。做题不规范,解题方法不到位。如,考生求线线角时思路不明确,不够简洁,添加了多条辅助线,却起不到作用;把“”写成 “”;把“OD”写成“”等错误答案。2.5.4 除“国标”外的优秀解法解法一:(如图3.1)(1)设AD=a,则AB=AD=a,又E为AB的中点,所以,又DAE=60,所以图3.1又, 所以,即DEAB , 又,AB,所以AB, 而,故AB平面ODE. (2)问 同法(一)O1E1图3.2解法二:(如图3.2)(1)问同国标;(2)过点C作于,则DO,所以是BC与OD所成的角, 过作AB于,连接,则角是二面角的平面角,从而=60,设AB=2,则BC=2,所以=,在中, 连接,在中,故异面直线BC与O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zCyxDAEBO图3.3解法三:(如图3.3)(1)同国标(2)建立如图的直角坐标系,设设 BC与OD所成角的余弦值为解法四:第(1)设,,下同国标2.6 文科19题2.6.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3分,平均分2.96分,得分分布见表2.6。表2.6 文科19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13百分比46.793.98.65.54.42.417.391.310.30.60.80.60.52.6.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看来,这道题属于较易的题目,只要能理解基本的概念,公式记牢,灵活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三角恒等变换,加上简单的计算就能解答出此题。2.6.3 考生失分主要原因概念不清,公式不熟。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中的边角对应关系不清,导致解答错误。考生出现如下错误:在中,在中,,导致结果错误。不能准确捕捉题中给的信息。如:在中,已知两边一角(三个元素),从而产生联想,利用两个重要定理,求出未知元素。考生把误成直角三角形 。公式不理解,含义不清,变换不熟练导致解答错误。如: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公式展开出现错误,在中,由正弦定理求出。部分考生在解题过程中省略了关键的过程和步骤,解题过程不够全面,比如,作,由题知F为CE的中点,可是并未证明F为什么是CE中点。2.6.4 除“国标”外的优秀解法解:()过C作CG垂直于AD延长线于G,在中,由余弦定理得CD=2,在中,又在中,.()连结BD. 又.2.7 文科20题2.7.1 得分情况本题满分13分,平均分1.42分,得分分布见下表表2.7。表2.7 文科20题分值分布分值012345678910111213百分比51.5214.697.91.896.82.21.7910.60.30.20.10.12.7.2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圆锥曲线中椭圆与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切的位置关系以及向量的运算。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联立消元、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整体代入等高中数学重要思想方法,思路自然流畅,紧扣教材。注重基础,题目新颖,很好地考查了学生运算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品质,淡化技能技巧,关注通性通法,区分度明显,是一套对高中数学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