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_第1页
关于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_第2页
关于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鲁东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学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关于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姓名康爱茹院系政法学院专业法学年级2004级学号041210021指导教师于大水2008年5月25日 目 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一、关于物权法中占有的概念-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一) 占有的本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二) 占有的构成要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三) 占有概念的构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二、物权法中的占有是否包括所谓间接占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一) 间接占有概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二) 我国应否认间接占有制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1.承认间接占有不利于妥善处理物之真正权利人和无权占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 - 52.承认间接占有不利于妥善处理占有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 - - - - - - - - - - - 63.正确理解和适用各种交付替代制度,并不以承认间接占有为前提- - - - - - - - - - - -7三、恶意占有人对权利人的无过错赔偿责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一)我国关于恶意占有人对权利人的无过错赔偿责任之规定- - - - - - - - - - - - - - - - - - - - 8(二)我国物权法规定合理之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四、结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谢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关于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康爱茹(政法学院、法学、2004级1班、041210021)摘要:占有是物权法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占有事实状态的立法保护是物权法定纷止争功能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通过结合物权法的立法,探讨了我国占有制度之基本理论,阐述了对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物权法占有制度的一些浅薄建议。关键词:占有,占有制度,物权法 Regarding Possess systems understanding and applyKang AiruPo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 Law,class1grade2004,041210021Abstract:Posses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Property Capsule Summary, and Property Capsule Summary have a pacified function to Possessive reality condition legislative protectio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egislation of Property Capsule Summary, discussed the elementary theory of possess system in our country ,and expou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y to possess system, introducing some superficial suggestions to propose the possess system in Property Capsule Summary. Key Words: Possess,Possess system,Property Capsule Summary引 言2007年3月16日,制定过程一波三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简称物权法)终于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物权法的出台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物权法律制度,在我国民事立法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但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疑点和争议,该法对占有制度的规定恰可为证:一方面,该法第一次在我国民事法律中对占有制度作出了专门规定,而且辟出单独一编即第五编以统辖之,在体例编排中给占有法安排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另一方面,有关占有的各种具体规则却极其简略,只有寥寥五条,几乎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不仅传统民法中与占有相关的诸多基本制度,如时效取得等皆无规定,就连占有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都只字未提,这与物权法立法者突破大陆法系民法典通例,开篇即对物权概念直接作出立法定义的大胆做法恰成鲜明对比。本文就对占有制度的理解和适用而言比较重要的三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物权法中占有的概念我国物权法第十九章对“占有”的规定中回避了占有的定义,只是在第241条规定:“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有关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使用、收益、违约责任等,按照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由此可见,我国立法专家对于占有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识,争议直接根源无外乎对于对占有的本质和构成要件的分歧,因此,明确占有的概念,必须首先对这两个问题予以确定。(一) 占有的本质关于占有本质究竟为权利还是事实之争,实际上从来都是与各方对“权利”这一概念的理解分不开的。要想回答占有在我国法中是否构成权利的问题,首先要对权利的概念进行界定。有学者认为,所谓权利无非就是法律所保护的主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与法律为实施保护而采纳的各种救济手段的总和,任何权利都有利益内容和救济手段两个核心要素,救济是表,利益为里,救济是为利益的维持和实现而服务的。罗马法之所以坚持认为占有仅仅是一种事实而非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将权利理解为利益归属的终局判断标准。就物权法本身的规定而言,法律明文赋予占有人无差别的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说明法律对占有人的保护已不仅仅停留在作为既成事实的占有地位的消极维持方面,而是对占有人由占有地位所获得的各种利益也一并给予正面保护。因此,物权法上的占有救济,实际上已经开始正面关注占有人占有利益的实现,而非单纯的占有事实本身的维持。正是因为物权法中的占有救济和基于占有而享有的利益已经构成了一种相互支持、互为表里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占有人所享有的占有地位称为“占有权”。实际上,即使是单单就(物权法)第245条所规定的占有保护请求权和第33 - 37条规定的物权保护请求权加以对比,也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在各种物权保护请求权中,除第33条规定的物权确认请求权、第36条规定的修理、重作、更换或恢复原状以及第37条规定的“其他民事责任”以外,其他一些关键的物权保护请求权如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尤其是损害赔偿,均被占有保护制度涵盖,这本身就说明占有人的法律地位已经类似于物权人的法律地位。再对照物权法第2条第3款所规定的物权定义:“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似乎很难说占有人的法律地位在哪一点上与该定义不相符合。如果说无权占有人不能对抗真正权利人的请求,因而与物权“排他”的要求不符的话,那么物权法中规定的大量他物权同样不能排除特定甚至不特定人的权利主张,如未登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未登记的地役权和未登记的动产抵押权,均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这又当作何解释?承认占有可以构成一种独立的民事权利,在我国物权法的法律框架下至少会导致两个不容忽视的后果:其一,非物权本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实际上已经取得了物权性保护。在占有权与占有本权相互支撑的条件下,占有/本权人不仅可以以其占有法律地位对抗不特定第三人,还可以以其本权地位对抗所有人甚至其他物权人。这样,即使占有本权并非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占有/本权人仍然可以得到与物权人相差无几、甚至优于特定物权人的全面保护。如此一来,实质上符合物权法第2条第3款规定的物权特性的权利将远远超出物权法规定的有名物权体系所能包容的范围,承租人、保管人、承揽人甚至占有委托人财产的委托合同受托人所享有的法律地位都将空前接近物权。但是另一方面物权法又明确采纳了物权法定原则,其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其第2条第3款紧承物权定义规定:“本法所称物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由此,即使占有被承认为一种对物绝对权,也不大可能被承认为一种物权,而租赁权等被传统民法归人债权范畴的各种权利,无论可以从与占有权的结合中获得多么强大的法律效力,都只能被挡在物权体系的大门之外。大量实质上符合物权特征、具有物权效力的权利不被法律承认为物权,这从长远看会给我国民法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尚有待观察;其二,我国物权法上类似英美法“多重产权”的法律现象将明朗化。在物权法的制度设计下,占有人如果不是所有权人,则必然存在一个甚至多个有权向占有人请求返还占有之人,即占有回复权人,其据以向占有人请求回复占有的权利(可称为占有回复本权),在占有人的占有受到侵害的情形下,占有人的保护请求权与占有回复权人的保护请求权之间有可能发生竞合。例如,如果小偷的赃物为另一小偷所窃,则失主依据其所有权对该另一小偷的请求权,就会与小偷本人依据其占有权对同一人的请求权发生竞合。在占有人系有权占有的情形下,两种请求权何者优先应视占有本权与占有回复本权何者具有优先实现的效力而定,毋庸多言。问题是在无权占有的情形下,针对同一标的提出的占有保护请求权和占有回复权人的保护请求权何者应当优先实现?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原则上应当优先实现占有回复本权的保护请求,无权占有人的占有权在效力上不能对抗占有回复本权,因为按照物权法第242 -244条,无权占有人即使实现了其占有,也应将所取得的原物、革息或代位利益返还给占有回复权人,若为恶意,并应对后者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如果在占有回复权人出现并主张权利的情况下,仍然允许无权占有人实现其请求权,则占有回复权人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如此一来,针对同一标的物,就可能形成处于下位的无权占有人占有权与居于上位的占有回复本权的双重乃至多重物上权利结构,这与英美财产法上司空见惯的“相对产权”现象极为相似,而与大陆法系尤其是德国法系所坚持的物权绝对、物权排他、一物一权等理念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这一现象将给我国物权法理论和实务的发展带来何种影响,同样有待观察。因此本文认为,占有作为一种单纯的事实或许比作为一种权利更能反映占有的实质,发挥占有的价值。(二) 占有的构成要素罗马法认为,占有的构成要素有“对物的实际控制”和“占有的意思”两个条件,即所谓的体素和心素。此后法学家对此问题的解释形成了主观说和客观说,这里不再赘述。本文认为,占有除应有对物的实际控制外,还应有对物的占有意思。理由如下: 第一,依耶林所言,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体素为心素所实现之形,无心素即无体素,无体素亦无心素。第二,法律不保护占有人缺乏占有意思而对物进行控制的情形,因为该情形无损于社会的和平与秩序。如甲把信箱挂在乙门前,邮差误投邻居乙的包裹入甲的信箱,甲不得因此而取得其占有,乙在甲的信箱发现其包裹而取走亦不构成侵夺甲的占有。 第三,虽然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规定,占有为对物之事实上的管领力,不以占有的意思为必要,但是并没有被学者所普遍接受。日、德国法院在判例中仍认为:占有的成立,除需要对物的事实上的管领力外,还须有占有的意思。对于何谓占有的意思,本文认为,采日本民法的以“自己的意思”,即依对物的支配将事实上的利益归于本人的意思较为合理。一般而言,物的所有人、地上权人、永佃权人、质权人、租借人、运送人及财产管理人等等对于所支配的物俱认为有占有的意思。(三) 占有概念的构建 物权法完全回避了何谓占有这一基本问题,由此导致在立法体系上缺乏构建占有制度的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无法掌握构成占有的要件,进而无法确定究竟是否予以保护,从而使整个占有制度难以发挥其社会功用。本文建议立法对占有的概念作如下规定:占有,是基于对物的占有的意思,事实上支配动产或不动产的事实状态。二、物权法中的占有是否包括所谓间接占有(一)间接占有概述我国物权法承认“基于合同关系等产生的占有”,显然将承租人、承揽人、保管人等对物具有的管领地位包括在占有的范畴内,排除了采纳法国法系的占有构筑模式。但是物权法所谓的占有是否包含了德国法系民法中的间接占有情形? 一般而言,德国法系的间接占有概念被用来描述这样一种法律状态:在直接占有人或对物实施直接管领控制之人,基于一定法律关系对他人在一定期间内负有占有的义务,并在期间届满时有义务将占有返还给后者的情况下,该他人在法律上也被视为占有人,其所拥有的法律地位被称为“间接占有”。(二)我国应否认间接占有制度关于我国民法是否应当承认间接占有的问题,我国民法学界向有争论,物权法对此只字未提,那么,物权法究竟是否承认了间接占有?按笔者个人的意见,对这个问题应作否定回答,理由如下: 1.承认间接占有不利于妥善处理物之真正权利人和无权占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权法有关物之真正权利人和无权占有人关系的规定主要是第242,243和 244条的规定,而这三条所称“占有”都不适宜,或者至少是没有必要理解为包含所谓间接占有:首先,第242条的规定是以占有人对占有物的“使用”为基础的,而“使用”通常被理解为以直接占有为基础的实体利用,无所谓间接占有作用的余地。所谓间接占有人如果要对物进行使用,必须首先转化为直接占有人方有可能。 其次,第243条规定权利人可以向无权占有人请求返还原物,而所谓间接占有人恰恰是不直接占有原物的,因此权利人不可能对之实施物上追索。依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一些学者的观点,权利人可以向标的物的无权间接占有人请求返还,后者负有向权利人让与其对直接占有人享有的物之返还请求权的义务。在物权法之下,这样处理的问题至少有二:其一,权利人本来就可以依第243条向无权直接占有人追索原物,所谓间接占有人的前述返还请求权让与并无实际意义。其二,如果所谓间接占有人不履行让与其请求权的义务,则应如何承担责任?如果认为权利人尚可向直接占有人追索,因而并未受到损害,所谓间接占有人无需负责,则前述让与义务就形同具文;如果认为权利人可放弃针对直接占有人的返还请求权而径向所谓间接占有人主张相当于物之价值的损害赔偿,则又显然与第244条将“占有的动产或不动产毁损、灭失”作为权利人赔偿请求权先决条件的规定相矛盾。再次就是第244条有关占有物毁损灭失责任的规定。乍一看往往产生这样的印象,即非认可该条所称占有包括间接占有,不足以充分保护权利人利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依笔者之见,该条所称占有应理解为既包括现实存在的直接占有,又包括曾经发生的直接占有。在标的物毁损灭失的情形下,只要无权利人因自己过去或现在对该物的实际占有而受有利益,即一律应当返还,而不论其在该物毁损灭失当时是否与物之实际占有人存在所谓占有媒介关系;同样,只要无权利人系属恶意占有,则即使在标的物脱离其现实控制之后,也仍然应对标的物的毁损灭失负责,否则势必出现在恶意占有人非因过错失窃或遗失占有物的情形下,其是否负责取决于占有物是否已在某善意第三人管领下毁损灭失的不公平后果。2.承认间接占有不利于妥善处理占有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物权法第245条规定了占有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四种救济手段,即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消除危险请求权和针对侵占或妨害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德国法系的民法理论一般认为,间接占有人和直接占有人一样享有返还原物、排除妨害和消除危险等占有保护请求权,这样有利于更充分地保护间接占有人的利益。对此应如何理解呢?笔者认为,在所谓间接占有人能够证明其合法享有某种得为占有的物权的情况下,其完全可以通过诉诸该物权的保护制度而获得更加充分的救济;如果其不享有或不能证明自己享有某种包含占有权能的物权,则又可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所谓间接占有人能够举证证明自己享有某种非物权的占有依据(如租赁权)。在此情形下所谓间接占有人是否会因为自己的占有依据非为物权,就无法据此获得针对任何第三人的保护,因而必须另行求助于间接占有制度呢?笔者认为答案为否。任何合法取得的占有依据,不论是否属于物权,都是所有权权能分离的结果。既然所有权人有权将自己享有的占有权能分与他人,就同样有权甚至有义务将自己享有的占有保护请求权一并与他人分享。只要占有依据的获得人对自己得为占有的法律地位具有稳定的利益,就应当认为其在获得占有依据的同时,同样获得了保护该法律地位所必需的针对直接侵夺其占有的第三人的救济手段。据此,无论是承租人还是保管人、承揽人、借用人,即使将占有物交与第三人占有,仍然可以在该第三人的占有被侵夺的情形下,依据其从所有人或其他有权人处获得的得为占有的法律地位,作为所有权人或其他有权人的被授权人,直接援引物权法第34条要求侵夺人返还原物。同理,在占有物因他人的干涉而有毁损灭失危险时,上述承租人等同样有权直接基于其得为占有的地位,援引(物权法)第35条予以防阻,而无须通过所谓间接占有制度获得保护。第二种情形,所谓间接占有人无法举证证明自己享有任何合法的占有依据。此种情形下,法律是否应赋予其保护,恰恰是有疑问的。对物的掌控和管领,无论系属直接还是间接,首先是一个单纯的事实,在法律上并无正当性的支持,只有基于某种实质的价值考量,法律才会赋予这一事实以这样或那样的法律救济,从而由之创设一种法律关系甚至权利。现在的问题仅仅是:从利益衡量的角度观察,不能举证证明自己享有本权的所谓间接占有人是否应在法律上被赋予返还原物、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等占有保护请求权。笔者认为,在物权法规定的框架下,对这个问题应予以否定的回答。德国法系之所以认可间接占有人的占有保护请求权,主要是出于如下假设即间接占有如同直接占有一样具有权利推定力,占有的背后通常都有某种权利,但这一论点在物权法中是很难站得住脚的物权法连直接占有的权利推定都只字未提,单是考虑到此时所谓间接占有人对物享有的利益(如果可以这么表述的话)既无本权的实质支持,又无持有的形式公示,保护这种利益既无助于救济正当权利,又无助于维护社会占有秩序,就足以排除法律对之进行保护的必要。 应当提出来特别讨论的是物权法第245条第1款规定的占有人损害赔偿请求权的问题:日本和瑞士民法典明文规定占有人有权就对其占有的侵夺或妨害而提起损害赔偿之诉,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虽未明文规定有关内容,但原则上亦不否认有权占有人依侵权行为法的一般规定请求占有侵夺或妨害人赔偿损害的权利,值得注意的是,德国学界和实务界通说认为,间接占有人不享有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意义上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笔者认为这是可以赞同的。所谓间接占有人与物并不存在现实的支配关系,其所享有的实际上仅仅是针对直接占有人的某种债权。如果抛开所谓间接占有人的本权,笼统地承认一切所谓占有媒介关系中的上级“占有”人均得依物权法第245条第1款直接向侵害占有纠纷中的相对人请求损害赔偿,则无异于变相将所谓间接占有人对直接占有人有的债权扩及到第三人身上。这在法律政策上是否明智,是很成问题的。另一方面,笼统地承认所谓间接占有人的赔偿请求权,势必在本权人和直接占有人之外加人第三个求偿主体,从而使损害赔偿关系更加复杂化,人为地增加占有纠纷解决的成本和难度,增大赔偿义务人重复赔偿的风险。在笔者看来,原则上只有物权人可以无条件地直接请求第三人赔偿因对物的侵夺妨害而造成的一切损害,其他对物享有管领权之人(如承租人)通常只有在实际占有标的物的情形下,才可以直接请求第三人赔偿此等损害。这样可以有效地维护法律作为行为和裁判规范应当具有的简明性和清晰性,避免对所谓间接占有人的过度保护。3.正确理解和适用各种交付替代制度,并不以承认间接占有为前提。按照德国和我国台湾学者的通行观点,法律承认间接占有,有助于法律将占有媒介关系之成立与物的实际交付同等对待,建立简易交付、占有改定、指示交付等交付替代或“观念交付”制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似显牵强。法律是否允许当事人以其他法律构成替代标的物现实交付或曰移转直接占有的要件而实现物权变动,完全是一个利益衡量和政策判断的问题,并不取决于是否给这些交付替代方式冠以“观念交付”的名称,或是否将之诠释为“间接占有”的创设与移转。物权法第106条第1项将标的物“已经交付给受让人”规定为所有权等物权善意取得的要件,足证各种交付替代本身并不具有公示力,法律不承认由之能够产生值得保护的信赖。综合以上三点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认为物权法规定的占有包括德国法系所谓间接占有明显是弊大于利的,应将该概念排除出我国物权法占有制度的调整范围。三、恶意占有人对权利人的无过错赔偿责任(一)我国关于恶意占有人对权利人的无过错赔偿责任之规定物权法第244条规定:“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毁损、灭失,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请求赔偿的,占有人应当将因毁损、灭失取得的保险金、赔偿金或者补偿金等返还给权利人;权利人的损害未得到足够弥补的,恶意占有人还应当赔偿损失。”该条规定后半句在2005年征求意见稿和以后的历次审议稿中都有一个限定条件“但对损害的发生没有过错的除外”,但从第七次审议稿开始,该限定条件被删除。由此看来,立法者在恶意占有人对权利人所负责任的性质问题上显然经历了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即从坚持过错推定责任转为采纳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的立场。这一立场与某些域外立法例有相当大的不同。日本民法典第191条规定:“占有物因归责于占有人的事由而灭失或毁损时,对回复者,恶意占有人负赔偿其全部损害义务。”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956条规定:“恶意占有人,或无所有意思之占有人,因可归责于自己之事由,致占有物灭失或毁损者,对于回复请求人,负损害赔偿之责。”这些规定所持的立场与物权法早期各稿的立场一致,均认为恶意占有人对真正权利人负责必须具备可归责性(过错)的要件。(二)我国物权法规定合理之处那么,物权法的规定与之相比孰优孰劣呢?笔者认为,总体而言,物权法的规定更具有合理性,理由有如下几点: 其一,占有人实施无权占有的恶意(即对自身无占有权的知悉)在功能上可以代替占有人对具体损害发生的过错。在各种民事责任制度中,过错要件的根本功能在于确立责任人在损害事件中的主观不法性或可非难性。通常而言,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的损害发生是否具有主观不法性,需要就加害方对于损害的具体发生过程系属何种心理状态(即是否存在过错)进行判断,但在某些情形下,即使加害方对损害发生本身并无过错,仍然不能排除其主观不法性。恶意无权占有即为适例。在此,权利人对物之利益的合法享有一开始就遭到占有人有意识的不法妨害,从恶意占有人明知自己无权占有而仍然实施占有的事实本身就足以推导出其主观上的可非难性。换言之,在占有物发生损害的情形下,恶意占有人的主观不法性已经不需要通过其对于损害的具体发生过程是否有过错来单独体现了,针对占有的“恶意”完全可以替代针对损害的过错来充当侵权责任的要件。这与社会的一般道德观念也是吻合的。 其二,根据物权法第243条的规定,恶意占有人和一切无权占有人一样,负有向真正权利人返还原物和革息的义务;应返还而不返还,其性质与债务人履行迟延相类德国民法典第287条规定:“在迟延期间,任何过失都可归责于债务人。债务人也因给付而对偶发事件负责任;但即使适时地履行给付,损害也会发生的除外。”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31条规定:“债务人迟延者,债权人得请求其赔偿因迟延而生之损害。前项债务人,在迟延中,对于因不可抗力而生之损害,亦应负责。但债务人证明纵使不迟延给付,而仍不免发生损害者,不在此限。”我国合同法第117条第1款后半句同样规定:“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可见,履行迟延的债务人所承担的责任是相当苛刻的,甚至不能主张不可抗力作为免责事由。既然债务人在履行迟延的情形下不能主张自己对迟延期间给付障碍的发生无过错以求免责,何以主观恶性往往更大的恶意占有人就其占有期间发生的占有物毁损灭失却又可以主张无过错免责?同样以物的交付为内容,物权请求权所受的保护反而不如债权请求权充分,物权人的地位反而比债权人更劣,理由何在? 其三,恶意占有人对占有物毁损灭失的过错责任,与物权法历次审议稿就占有物因占有人的使用而产生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所作的规定相矛盾。有关占有人使用占有物而发生的占有物损害,物权法各稿均规定:“占有人因使用占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致使该不动产或动产受到损害的,善意占有人不承担损害贻偿责任;恶意占有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正式颁布的文本除将“善意占有人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表述删除外并无变化,解释上应当理解为恶意占有人承担占有物使用损害的赔偿责任不以过错为要件。这里的问题恰恰是:恶意占有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并不因占有人是否使用占有物而有所不同,即使恶意占有人不使用占有物,真正权利人对该物的利用也同样受到其非法占有行为的妨害。七次审议稿之前的各稿一方面就占有物因占有人的使用而受到损害的情形对恶意占有人课加严格责任,另一方面在占有物非因使用而受损害的情形下对恶意占有人却仅仅课加过错责任,这种区别对待缺乏足够的正当性,明显违反了“基本相同的情形应为相同处理”的正义原则。其四,恶意占有人对占有物毁损灭失的过错责任与不当得利制度的有关规则直接矛盾。根据不当得利的一般原理,知悉自己的得利没有法律上原因的得利受领人(恶意受领人),对于其知悉时受领或保留的利益必须全部返还,即使此等得利嗣后不复存在,也应进行足额的金钱补偿,而不问其有无过错。民法学界通说认为占有同样构成“得利”,因此在不当得利规则下,只要占有人系属恶意,则即使占有物嗣后非因其过错而脱离其控制或毁损灭失,其依旧必须向权利人全额赔偿占有物的价值。这与恶意占有人对占有物毁损灭失仅承担过错责任的占有法规则显然是直接冲突的。更何况,占有法规则与不当得利法规则的竞合适用问题迄今尚未有定论, 纵观各国法制,责令恶意占有人就占有物毁损灭失负无过错责任的立法例也是广泛存在的。物权法立法者在占有物发生损害的情形下对恶意占有人课以统一的无过错责任,虽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尚有不完全明确之处(如恶意占有人是否可以主张某些免责事由),但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值得肯定。四、结语 占有制度在物权法中的确立无疑具有进步意义,占有制度更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我国的物权法体系应进一步明确占有制度及相关概念,否认间接占有制度,并将其排除除出我国物权法占有制度的调整范围,以确保占有人的各项权利,促进物权法的完善。注释:- 参见物权法第一章第2条第3款之规定:“本法所称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