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doc_第1页
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doc_第2页
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doc_第3页
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doc_第4页
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 法制史是研究法律及相关制度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最新司法法制史精选考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律与中华法系 五刑与刑罚原则 1.唐律中的五刑 唐律承用隋开皇律中所确立的五刑即笞、杖、徒、流、死五种刑罚作为基本的法定刑其规格与开皇律稍有不同: (1)笞刑:由10到50每等加10; (2)杖刑:由60到100每等加10; (3)徒刑:由一年到三年每等加半年; (4)流刑:由2000里到3000里每等加500;另外有加役流 (5)死刑:分绞、斩二等 2.唐律中的刑罚原则 (1)区分公、私罪的原则 公罪是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即在执行公务中由于公务上的关系造成某些失误或差错而不是为了追求私利而犯罪 私罪包括两种:一种是指“不缘公事私自犯者”即所犯之罪与公事无关如盗窃、*等另一种是指“虽缘公事意涉阿曲”的犯罪即利用职权徇私枉法如受人嘱托枉法裁判等虽因公事也以私罪论处 【记忆口诀】公罪从轻私罪从重 (2)自首原则 严格区分自首与自新的界限唐代以犯罪未被举发而能到官府交待罪行的叫做自首但犯罪被揭发或被官府查知逃亡后再投案者唐代称作自新对自新采取减轻处罚的原则 规定谋反等重罪或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无法挽回的犯罪不适用自首 规定自首可以免罪但赃物必须按法律如数偿还 自首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实”对犯罪情节交代不彻底的叫“自首不尽”对于不实不尽者只处罚其不实不尽的那部分行为如实交代的部分不再处罚 轻罪已发能首重罪免其重罪;审问他罪而能自首其余罪的免其余罪 (3)类推原则 即对律文无明文规定的同类案件凡应减轻处罚的则列举重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轻案凡应加重处罚的罪案则列举轻罪处罚规定比照以解决重案例如盗贼篇规定:夜间无故入人家者主人当时将其杀死不负刑事责任;今主人将其折伤当然无罪此为“举重明轻”;又如盗贼篇规定:谋杀期亲尊长者不论已伤、未伤皆斩今若有人实行杀、伤其期亲尊长比已伤未伤更重自应处死无疑此为“举轻明重” 【记忆口诀】减轻处罚举重明轻加重处罚举轻明重 (4)化外人原则 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记忆口诀】国籍相同属人主义;国籍不同属地主义 唐律与中华法系 唐代的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唐代沿袭隋制皇帝以下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 (1)大理寺 大理寺以正卿和少卿为正副长官行使中央司法审判权审理中央百官与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凡属流徒案件的判决须送刑部复核;死刑案件必须奏请皇帝批准同时大理寺对刑部移送的死刑与疑难案件具有重审权 (2)刑部 唐代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和司门等四司刑部有权参与重大案件的审理对中央、地方上报的案件具有复核权并有权受理在押犯申诉案件 (3)御史台 御史台以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为正副长官下设台、殿、察三院作为中央监察机构专门负责代表皇帝自上而下地监督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是否遵守国家法律和各项制度是否忠实履行职责位高权重可称得上是皇帝的“耳目之司”御史台有权监督大理寺、刑部的审判工作同时参与疑难案件的审判并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御史台中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下属的诸御史 台院是御史台的基本组成部分设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弹中央百官参与大理寺的审判和审理皇帝交付的重大案件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百官在宫殿中违反朝仪的失礼行为并巡视京城及其他朝会、郊祀等以维护皇帝的神圣尊严为其主要职责 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执掌纠察州县地方官吏的违法行为 2.唐代的会审制度 (1)三司推事 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大理寺卿共同审理地方或中央发生的重大案件 (2)三司使 大理寺评事、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审理地方不便于解往中央的案件 (3)督堂集议制 每逢重大死刑案件皇帝下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以示慎刑 3.唐代的地方司法机关 唐代地方司法仍由行政长官兼理州县长官在进行司法审判时均设佐史协助处理州一级设法曹参军或司法参军县一级设司法佐史等县以下乡官、里正对犯罪案件具有纠举责任对轻微犯罪与民事案件具有调处的权力结果须呈报上级 4.刑讯制度 (1)刑讯的条件与证据 唐律规定在拷讯之前必须先审核口供的性然后反复查验证据证据确凿仍狡辩否认的经过主审官与参审官共同决定可以使用刑讯;未依法定程序拷讯的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同时规定对那些人赃俱获经拷讯仍拒不认罪的也可“据状断之”即根据证据定罪 (2)刑讯方法 刑讯必须使用符合标准规格的常行杖以杖外他法拷打甚至造成罪囚死讯者承审官要负刑事责任 拷囚不得超过三次每次应间隔20天总数不得超过200杖罪以下不得超过所犯之数若拷讯数满仍不招供者必须取保释放凡有违犯承审官须负刑事责任 拷讯数满被拷者仍不承认的应当反拷告状之人以查明有无诬告等情形同时规定了反拷的限制 (3)规定对两类人禁止使用刑讯只能根据证据来定罪: 具有特权身份的人如应议、请、减之人; 老幼废疾之人指年70以上15以下、一肢废、腰脊折、痴哑、侏儒等 5.法官回避制度 唐代为防止审判官因亲属或仇嫌关系故意出入人罪唐六典第一次以法典的形式肯定了法官的回避制度即所谓“鞫狱”官与被鞫人有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 (六)唐律的特点与中华法系 1.唐律的特点 礼法合一 科条简要与宽简适中 立法技术完善 2.唐律的地位 唐律是中国传统法典的楷模与中华法系形成的标志唐律是我国封建法典的楷模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唐朝承袭秦汉立法的成果吸收汉晋律学的成就使唐律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性唐律因具有封建法典的典型性故对宋元明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唐律的域外影响: 朝鲜的高丽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的大宝律令、越南李太尊刑书皆模仿唐律而成 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 明刑弼教的立法思想 “明刑弼教”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后人简称“明刑弼教”从字面而观“弼”乃辅佐之义似与“德主刑辅”的传统立法、司法原则并无不同;实则不然“德主刑辅”中“德”为“刑”纲“刑”要受“德”的制约始终处于次要、辅助位置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仍是“大德小刑和”先教后刑“宋代以降在处理德、刑关系上始有突破著名理学家朱熹首先对”明刑弼教“作了新的阐释他有意提高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律二者对治国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又从”礼律合一“角度对”明刑弼教“进一步说明:”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 与前代儒家学说不同的是他强调刑与教的实施可“或先或后”“或缓或急”经此一说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用而只是刑罚的目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而可以“先刑后教”行事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传统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一礼律合一一明刑弼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