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煤矿村下压煤搬迁实践研究_.doc_第1页
毕业设计(论文)-煤矿村下压煤搬迁实践研究_.doc_第2页
毕业设计(论文)-煤矿村下压煤搬迁实践研究_.doc_第3页
毕业设计(论文)-煤矿村下压煤搬迁实践研究_.doc_第4页
毕业设计(论文)-煤矿村下压煤搬迁实践研究_.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本文就是围绕义桥煤矿沈营、驻驾圈村搬迁方案,通过多种比较,对该方案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方案设计中,本着少投入多产出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的经营特点,提高矿井经济效益,并在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充分估计到矿井近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合理、经济、安全、高效地开采村庄压煤,保持矿井生产的长期稳定,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井的综合经济效益。在完成以上工作的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搬迁方案的确定,方案的经济对比,经济技术综合评价;村庄塌陷值的预计;村庄搬迁规划,村庄搬迁计划安排以及地址选择;新村址选择方案对比;压煤村庄搬迁资金筹备,搬迁资金预算。通过各种对比分析,最终结论为:村庄搬迁方案是目前解决村庄压煤的最有效方法。该方法不仅解放了煤炭储量,为国家、煤矿增加了经济收入,也进一步推进了中国新农村建设,对政府和人民都有莫大的好处。关键词:村庄搬迁,条带开采,新农村建设,塌陷区治理AbstractThis paper is focusing on coal shenying and zhujiajuan Yi Qqiao village relocation program, and other mining program, program to do a detailed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with less input over output, full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nditions of a market economy coal enterprises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mine, and in ensuring mine production safety on the premise that a full estimate of mine recentl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needs, reasonable, economic, security, efficient coal mining villages, mine production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mine to maximize the economic benefits. The completion of the work over the course of solving the following major issues : To determine the relocation program, the program of economic comparison economic and technical evaluation;The expected of village collapse value;Planning the relocation of villages, the village relocation arrangements and address of choice. Village site contrast options;Coal preparation village relocation funds, relocation funds budget. Through all kinds of analysis and comparison,the final conclusion is:the pressure to slove the villages current coal is the village relocation program.This program not only liberate the roal resers,increasing income for the state,coal mine,but also advance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gi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great benfit.Keywords : village relocation, strip mining, new rural construction,new rural construction,subsidence area management 目录1、矿井概况11.1 矿井位置及自然地理11.2矿井的外部条件22、矿井地质概况32.1井田地质特征32.2煤层42.3水文地质42.4其它开采技术条件93、矿井开拓开采103.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03.2 井田开拓103.3井下开采114、村庄及其压煤情况124.1沈营及驻驾圈村庄及其压煤情况124.2村庄压煤量的计算125、村庄搬迁的必要性165.1移交采区概况165.2一、二采区村庄情况165.3村庄搬迁的必要性分析176、地表变形预计226.1变形预计参数226.2预计结果227 、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277.1义桥煤矿采区接续情况277.2村庄搬迁的意义277.3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288、村庄搬迁方案328.1村庄搬迁原则328.2村庄搬迁方案329、村民新居建设方案349.1新居建设方案349.2新址居民区设计图359.3关于新民居的户型选择369.4新旧民居对比4010、搬迁过程中部分细则的说明4410.1村庄搬迁房屋面积的丈量4410.2土地征收4711、塌陷区综合治理5111.1方案一 :疏排法和挖深垫浅法结合5211.2 方案二 疏排法和煤矸石充填法结合57结论60致谢词61参考文献62附录 英语文献翻译751、矿井概况1.1 矿井位置及自然地理义桥矿井位于山东省汶上县义桥乡境内,距汶上县城区12km。其范围均以探矿权登记边界为界。地理坐标:东经11631001163530,北纬353900354130,东西长约6.8km,南北宽约4.6km,面积约31.4km2,其中含煤面积约18.0km2,含煤区域内共有村庄14个。矿井地质储量9861.8万t ,村庄压煤3300多万t,占矿井地质储量的三分之一。考虑搬迁部分村庄后可采储量为3434.4万t。矿区内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共揭示断层66条。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山西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主采煤层为3下煤层,煤层厚度1.406.24m,平均4.20m,属较稳定煤层。其煤质为低中灰、特低低硫、低磷、高特高发热量、粘结性能好的气煤、1/3焦煤。精煤均可用作炼焦配煤。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45Mt/a。矿井于2003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建设工期21个月, 2005年3月生产系统开始试运行。1.1.1 地形地貌区内地形平坦,地面标高42.2345.68m,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坡度0.82。1.1.2 气象本区为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据济宁气象站1959年1月至1991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为13.5。 多年平均最低气温月为 1 月,月平均最低气温-9。8 (1963年1月); 日最低气温-19.4 (1964年2月18日);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 (1960年6月21日)。年平均降水量688.86mm,最小347.90mm(1988年),最大1186.0mm(1964年)。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1.1.3 自然地震据地震历史资料记载,济宁地区自公元前618年至公元1937年8月1日共发生地震128次,其中破坏性地震11次。1977年,山东省地震局将该地区划为67度地震烈度带。1.1.4 工农业经济简况本井田所在汶上县面积877km2,人口72.6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28人。1999年国民生产总值24.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2亿元,粮食作物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为疏菜、瓜果、畜牧业和水产业。工业总产值7.1亿元。该区地下矿床(煤)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带动本区的工农业生产,加速当地经济发展。图1-1 义桥煤矿附近地理情况图图1-2 义桥煤矿工业广场三维可视图图1-3 义桥煤矿地理位置图31.2矿井的外部条件1.2.1运输条件兖(州)新(乡)铁路横穿井田南侧,距济宁车站38km,西到菏泽与京九铁路相连,至新乡与京广铁路相接,东至兖州与京沪铁路线和兖(州)石(臼所)铁路连通。兖(州)汶(上)公路横贯井田区东北侧,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方便。运煤公路由工广西北角向西直接与105国道相接,已建成通车。1.2.2电源条件本矿井电源引自井田西北部的中都220kV变电站和汶上110kV变电站,工广内已建成35kv变电所,且已运行。1.2.3水源条件矿井的水源为第四系冲积层砂层水,已建好两口水源井,供水可靠。1.2.4村庄及土地情况井田内对3煤层开采影响较大的村庄有12个,其中沈营、驻驾圈、岗上、豆村及南李村等五个村庄都处在主要开采区域的上方,压煤量大,直接影响着矿井的服务年限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余村庄则在煤层赋存区的边缘,压煤量较少,对矿井开采影响较小。2、矿井地质概况2.1井田地质特征2.1.1地层1 第四系(Q):厚165.40282.30m,平均243.26m。地层东、东南部厚,西、西北部变薄。由粘土、钙质粘土、砂质粘土、砂及砂砾层组成,分为上、中、下三组。本系属河湖相沉积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2 侏罗系上统蒙阴组(J3):本组地层仅汶106钻孔揭露,厚度235.40m,分上下两个亚组。本组地层底部多有紫红色砂砾岩,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易于区分。3 二迭系(P):上统上石盒子组(P21):最大残留厚度421.70m,平均194.36m,井田南部保留较厚。本组属干热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下统下石盒子组(P12):残留厚25.3068.90m,平均48.94m。下统山西组(P11):厚39.8088.40m,平均69.07m,含煤4层(1、2、3上、3下,其中3下煤层厚度大,储量丰富,为本区主采煤层。4 石炭系(C):包括上统太原组和中统本溪组太原组(C3):全井田普遍发育,厚175.20179.80m,平均177.50m,含石灰岩12层,其中三、十下灰厚度大且稳定;五、七、八灰较稳定。含煤19层,大部分煤层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仅16煤层局部可采,但可采面积小。本溪组(C2):厚度31.20m,主要由紫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岩和薄层石灰岩组成,偶见19煤层。含石灰岩四层(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灰)。5 奥陶系中下统(O1O2):据邻区钻孔揭露地层总厚800m左右,本区揭露厚度34.16m,岩溶较发育,为本区主要含水层。2.2煤层本区含煤地层为下二迭统山西组和上石炭统太原组,平均厚246.70m。共含24煤层,其中山西组含煤4层,太原组含煤20层,平均总厚15.39m,含煤系数6.24%。可采煤层有3上、3下、16层,9、15上、15下、17、18中煤层有个别点达可采。3上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上距2煤层10.1411.46m,平均10.80m,下距3下煤层1.6125.46m,平均11.35m。可采面积1.44km2,煤层厚度0.992.55m,平均1.78m。一般含1层夹石,岩性为泥岩、炭质粉砂岩。顶板主要为粉砂岩,少数为粗、细砂岩。底板主要为泥岩、粉砂岩,少数为细砂岩。 3下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上部,上距2煤层13.4552.90m,平均35.57m。下距三灰43.9857.34m,平均51.08m。可采面积14.36km2,煤层厚度1.406.24m,平均4.20m。一般含一层夹石,部分孔中见2层夹石。顶板主要为泥岩、细砂岩,次为中砂岩、粉砂岩,个别孔有粉砂岩、泥岩伪顶。底板主要为砂质泥岩、泥岩,少数粉砂岩、细砂岩,个别孔有粉砂岩、细砂岩伪底。为井田主要可采煤层,属较稳定煤层。16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十下灰为其直接顶板,下距17煤层5.2012.35m,平均9.67m,煤层厚度0.471.20m,平均0.95m。一般含一层夹石,可采面积3.80km2,可采范围内平均厚度1.07m,在井田东部和北部该煤层受岩浆岩影响严重,煤层可采性较差。2.3水文地质义桥井田位于济宁煤田以北,宁阳汶上煤田中部,南与唐阳煤矿为邻,东、北、西三面为人为划定的勘探边界。为全隐蔽的石炭二迭纪煤田,第四系松散层厚165.40282.30m,平均243.56m。2.3.1 含水层井田内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砾层孔隙含水层,山西组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太原组三灰、十下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及中奥陶统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 其中3煤层顶、底板砂岩为开采上组煤的直接充水含水层。1、第四系砂、砾层孔隙含水层井田内第四系厚度变化趋势为东及东南部厚,西及西北部变薄。井田东北角汶8-2孔附近最厚达282.30m,为冲洪积物,按其沉积环境、岩性组合、水文地质特征,结合物性特征,分为上、中、下三组,其中上、下两组为含水段,中组为相对隔水段。(1)上组(Q上)由棕褐黄色、灰黄色砂、砂砾层、粘土质砂及粘土、砂质粘土相间沉积而成。厚85.60100.60m。一般厚90m左右。砂层松散,透水性较好,含较稳定的砂层59层,砂层厚2.7044.20m。据济宁三号井田精查阶段抽水试验,水位高程32.6833.40m,单位涌水量0.7751.521L/s.m,水化学类型为HCO3.CL-Ca.NaHCO3-Ca.Na型,矿化度0.630.67g/L,属强富水孔隙含水层,为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主要水源。(2)下组(Q下)由灰绿、灰黄色中、细砂粘土质砂夹粘土、砂质粘土组成。厚49.40102.80m,一般厚8.00m左右,含砂210层砂层厚24.3053.00m。初期采区范围内,第四系下组底部多为粘土和砂质粘土。汶12-3和汶20-2孔对本组进行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06580.00913L/s.m,水位高程为29.6929.83m,富水性较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和HCO3.SO4-Na.Ca型,矿化度0.3560.431g/L。该组覆盖于各基岩含水层隐伏露头之上,是各基岩含水层的补给水源。2、山西组3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含水层3下煤层顶板砂岩以灰白色中、细砂岩为主,局部为粗砂岩,厚11.5043.52m,平均30.01m;底板砂岩多为灰白色细砂岩,局部为中、粗砂岩,厚3.2016.70m,平均7.76m。3下煤层顶、底板砂岩厚19.8055.30m,平均37.77m,局部裂隙较发育,被方解石充填。共有20个钻孔穿过3下煤层顶、底板砂岩,仅在南部汶101孔冲洗液漏失量0.64m3/h,漏水孔率5.0%,充水空间不发育。精查阶段在汶14-1和汶22-1孔抽水试验2次,水位高程34.2337.06m,单位涌水量0.001630.00322L/s.m,富水性弱,矿化度0.5750.638g/L,水化学类型属HCO3-Na型,为开采3下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3、太原组第三层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三灰厚2.404.70m,平均3.54m,浅部较薄,向深部渐厚,有21个钻孔穿过三灰,仅在浅部汶20-2孔漏水(漏失量1.0m3/h),漏水孔率4.76%,充水空间不发育,汶18-1孔抽水试验,三灰厚3.80m,底板高程-625.33m,岩芯完整,抽水40分钟后抽干,水位高程28.17m,富水性弱。邻区新驿井田汶135孔(三灰底板高程-241.52m)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193L/s.m,富水性中等,水化学类型为HCO3.CL-Na.Ca型,矿化度0.489g/L;而埋藏较深的汶7-1(底板高程-454.13m)和汶2-1孔(底板高程-333.09m)单位涌水量仅为0.01080.0688L/s.m,富水性弱。说明三灰富水性极不均一,浅部富水性中等,深部富水性变弱。三灰上距3下煤层43.9857.34m,平均51.08m,浅部三灰水因为有较厚的隔水层阻隔,对开采3下煤不构成直接充水威胁,只有巷道穿过三灰时才会充水。4、太原组十下灰岩溶裂隙含水层厚3.555.55m,平均4.79m,全井田共有7个钻孔揭露十下灰,未发现漏水孔,充水空间不发育,汶24-1孔十下灰固定孔抽水试验,岩心完整,裂隙不发育,且被方解石充填,抽水试验出水5分钟即抽干,水位恢复极缓慢,说明其富水性极弱。据兖州煤田兴隆庄煤矿抽水试验资料,水位高程27.3140.73m,单位涌水量0.00020.27L/s.m,富水性极不均一,矿化度0.270.41g/L,水化学类型属HCO3-Cu-HCO3.CL-Ca型。5、奥陶系石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井田内揭露奥灰钻孔1个(汶24-1),揭露厚度34.16m,裂隙较发育,充填或不完全充填方解石脉。邻区新驿井田汶7-1孔漏水,漏水点上距奥灰顶界7.44m,漏失量大于15m3/h,奥灰埋深大于-600m,抽水试验水位高程29.18m,单位涌水量0.0274L/s.m,富水性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Na型,矿化度0.584g/L。济宁煤田三号井田曾施工60个揭露奥灰孔,证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同,奥灰富水性具有明显的垂向变化规律(见表2-1)。表2-1 济宁三号井田奥灰富水性垂向变化规律表16煤底板标高(m)漏水孔率(%)单位涌水量(l/s.m)矿化度(g/l)水质类型富水性-50042%0.09871.83420.58110.6184HCO3.SO4-Ca.Mg强-500-70024%0.04140.02452.151SO4-Ca弱-7000更弱由于本井田揭露奥灰钻孔少,因此奥灰的富水性有待进一步勘探查明。除上述含水层外,石盒子组砂岩共有18个钻孔穿过,有4孔漏水(漏失量0.636.0m3/h),漏水点分别在石盒子组砂岩的上部或下部,充水空间较发育,但距3下煤层最小间距71.58m,对开采3下煤层无直接充水威胁。2.3.2 隔水层井田内隔水层自上而下主要有:第四系中组隔水层,石盒子组隔水层,16煤层下覆隔水层。1、第四系中组隔水层由灰绿色、褐黄色粘土、砂质砂土夹砂层组成,厚68.2094.60m,平均81.99m,含砂层39层,砂层多为透镜状,连续性较差,粘土类地层约占本层总厚的70%,粘土层的隔水性能良好,能有效地阻止大气降水,地表水及第四系上组水与基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2、石盒子组隔水层组上石盒子组残厚0518.60m,下石盒子组残厚068.95m,均以厚层泥岩、砂质泥岩为主,间夹中、细砂岩,能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阻止第四系水的下渗。此外,太原组中的泥岩、砂质泥岩、隔水性能良好,阻隔了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2.3.3 断层的导、富水性井田内共有9孔见12个断层点,均未发现漏水,表明断层带充水空间不发育。2.3.4 地下水的补给及排泄条件井田内无较大河流,大气降水与第四系上组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由于第四系中组粘土类隔水层发育良好,因此各基岩含水层与地表水、大气降水无直接水力联系。井田内各基岩含水层露头均隐伏于第四系之下,接受第四系下组砂砾层水补给。随着工农业用水量增大,人工取水成为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由于井田内无长期观测孔,因此各含水层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有待进一步查明。2.3.5 井田水文地质类型开采3下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主要为3煤层顶、底板砂岩,富水性弱,在其露头附近,开采3下煤层冒裂带高度可达第四系下组砂砾含水层,其富水性弱,因此本井田开采3下煤层的水文地质类型为裂隙类简单型。2.4其它开采技术条件2.4.1 各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根据煤层顶、底板特征,结合邻近生产矿井实际资料,认为3下煤层顶、底板均为不稳定较稳定。2.4.2 瓦斯、煤尘及煤的自燃该区瓦斯含量低,属瓦斯风化带范畴,但由于区内构造复杂,又有岩浆岩侵入,局部瓦斯含量可能较高。各煤层均有煤尘爆炸危险性。3下煤层有自燃倾向。 2.4.3 地温本井田沿用区域确定的恒温点的深度55m、温度16.5。2.4.4地质储量参加地质储量计算的煤层:3上、3下、16煤层共3层。据精查勘探报告全区共获得A+B+C+D级煤炭储量9861.8万t ,其中能利用储量9383.9万t。在能利用储量中3上煤层305.5万t(均为C级),3下煤层9078.4万t(A+B+C+D级),A+B+C级工业储量5826.0万t,A+B级占A+B+C级的37;全区QM7380.2万t,1/3JM2481.6万t。3、矿井开拓开采3.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3.1.1矿井设计生产能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0.45Mt/a。3.1.2矿井服务年限矿井考虑搬迁部分村庄后可采储量为3434.4万t,采用1.4的储量备用系数,矿井的服务年限为54.5年。 3.2 井田开拓3.2.1开拓方式采用立井结合集中下山开拓方式。3.2.2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的选择井口及工业场地位置位于义桥村东侧、汶183钻孔以北约150m设置工业场地。采用主、副两个井筒开拓矿井主采的3下煤层。3.2.3水平划分与标高 水平划分矿井第一水平标高-335m,第二水平确定在-540m,作为主水平开采南区。YF32断层以北部分为东区,是矿井后期开采块段,此部分煤层埋藏较深,在-480-660m之间,该区第二个水平确定为-480m,采用集中下山开拓开采。3.2.4大巷布置布置两条开拓大巷(集中下山),一条为轨道大巷(轨道集中下山)兼进风,另一条为胶带输送机集中下山兼回风。并尽可能沿煤层布置。3.2.5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采区划分: 本着合理开采、简化工艺、有利于机械化开采并保证接续的原则,根据煤层赋存特点、断层切割及大巷布置等实际情况,将3下煤层分为六个采区和一个后备采区。开采顺序:采区的开采顺序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一采区至六采区顺序接续。3.3井下开采3.3.1采煤方法采用走向长壁轻型支架放顶煤采煤法,同时也在部分村庄影响区采用短壁开采。对3上煤层的开采,由于煤层相对比较薄,与3下煤层间距在11m左右,开采范围小,为充分利用煤炭资源,确定与3下煤层联合开采。联合开采时,上下工作面的错距不小于60m,采用高档炮采。3.3.2采区布置表3-1 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表采区名称可采储量(万t)生产能力(万t/a)服务年限(a)开采起止时间(a-a)接续采区一668.44510.60-10.6二二599.6459.510.6-20.1三三914.94514.520.1-34.6四四135.9452.234.6-36.8五五578.1459.236.8-46.0六六149.8452.442.5-48.4后备采区4、村庄及其压煤情况4.1沈营及驻驾圈村庄及其压煤情况沈营、驻驾圈村庄压煤具体情况见下表表4-1 沈营及驻驾圈村庄及其压煤情况表两村村庄房屋结构类型较多,早期建筑的房屋结构简陋、质量较差,近年来新建的房屋质量相对较好,但每户房屋大多是多橦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面积较大的四合院,各房屋之间未留设沉降缝、甚至有共用墙,造成房屋的整体抗变形性能较低。4.2村庄压煤量的计算4.2.1村庄煤柱的留设参照邻近矿井如岱庄、唐阳等矿井地表塌陷观测资料,结合本井田的地质情况,第四系地层移动角取45,煤系地层取75。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村庄砖瓦房、砖木、砖混结构平房或变形缝区段小于20m的两层楼房受保护等级属于,维护带宽度为10m。村庄煤柱以上述条件留设,其宽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L村庄边界与煤柱边界间距,mHQ第四系厚度,mHJ煤层底板以上基岩段厚度,m沈营、驻驾圈分东、西、南、北四面,第四系厚度分别参考附近钻孔、基岩厚度取近似平均值计算得出的L值见表4-2。表4-2 村庄煤柱宽度计算表村庄名称煤柱方位参考钻孔村庄一侧煤柱宽度(m)HQHJL沈营东侧汶208252.7227.62324西侧汶20-1240.0354.39345南侧汶18-1249.1361.21356北侧汶18-2249.0132.27294驻驾圈东侧汶8-1251.1128.9296西侧汶14-1250.7249.3327南侧汶12-2246.4369.3355北侧汶12-1257.8232.2330根据上表中得出的L值,分别将村庄边界向相应的方位扩大相应的宽度即得到村庄煤柱的一侧边界线,各侧边界线延长后得到的多边形就是整个村庄的保护煤柱边界。在计算机内测量得沈营的保护煤柱面积为1070315m2,驻驾圈的保护煤柱面积为1285217m2。4.2.2村庄压煤量计算根据山东省宁阳汶上煤田义桥井田勘探地质(精查)地质报告中储量的计算方法: 区内绝大部分块段煤层倾角15,采用地质块段法和煤层伪厚及水平面积直接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计算煤层储量。 地质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Q为地质储量(万t)A为煤层赋存面积(m2) ,在计算机内量得M为煤厚D为视密度(t/m3)。可采煤层视密度见表4-3。表4-3 可采煤层视密度一览表煤层名称煤 类视 密 度备 注两极值平均值3上QM1.471.481.483下QM1.341.461.411/3JM1.351.421.38两村庄占压煤的地质储量见表4-4。 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可为可采储量(万t)A可为可采面积(m2) ,在计算机内量得M、D同上式C采区回采率,根据规范规定:3上煤层取0.8, 3下煤层取0.75沈营、驻驾圈两村占压煤的可采储量见表4-5。表4-4 村庄压煤量计算表项目村庄名称压煤面积A3上/3下(m2)煤厚M3上/3下(m)视密度D3上/3下(t/m3)压煤量3上/3下 (万t)沈营地质储量一采区398070/3980701.78/4.21.48/1.4104.9/234.1三采区0/6070180/3.2/1.380/268.1小计104.9/502.2607.1驻驾圈地质储量一采区168834/4261241.78/4.21.48/1.4144.5/252.4二采区162725/6938781.2/4.61.48/1.3828.9/408.0小计73.4/660.4733.8合 计1340.9表4-5 村庄压煤量计算表 项目 村庄名称压煤面积A3上/3下(m2)煤厚M3上/3下(m)视密度D3上/3下(t/m3)采区回采率C压煤量3上/3下 (万t)沈营可采储量一采区232500/309981.78/4.21.48/1.400.8/0.7549.0/136.7三采区0/4924520/3.20/1.380/0.750/163.1小计49.0/299.8348.8驻驾圈可采储量一采区136179/4299321.78/4.21.48/1.400.8/0.7528.7/189.6二采区116836/4849821.2/4.61.48/1.380.8/0.7516.6/230.9小计45.3/420.5465.8合 计814.6由上述计算可见,沈营村压煤面积为1005088, 压煤量为:地质储量607.1万t,可采储量348.8万t 。驻驾圈村压煤面积为1115044,压煤量为:地质储量733.8万t,可采储量465.8万t 。两村占压可采储量共计814.6万t。5、村庄搬迁的必要性 5.1移交采区概况5.1.1移交采区范围及开采条件一采区为移交采区,南界为F20断层,北到YF29断层和3下 、3上煤层冲刷边界;东为YF33断层,西以YF8断层为界,面积约1.7km2。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除边界断层外,采区内共有大小断层9条。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一般在1021,煤的强度中硬。本采区有3个钻孔见3下煤,煤层厚度4.574.7m,平均4.65m,煤层一般含夹矸1层;有1个钻孔见3上煤,煤层厚度0.99m。 考虑搬迁沈营和驻驾圈时,3上煤层可采储量150.6万t, 3下煤层可采储量517.8万t。5.1.2接续采区(二采区)情况二采区为首采区的接续采区,南界为井田边界煤柱,西、北到F20断层;东为YF33断层,面积约1.73km2。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简单,除边界断层外,采区内共有大小断层14条。勘探程度高,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一般在1018,局部达到30,煤的强度中硬。本采区有5个钻孔见3下煤,煤层厚度3.324.93m,平均4.21m,煤层一般含夹矸1层;有3个钻孔见3上煤,煤层厚度1.551.85m,平均1.70m,一般含夹矸1层,首采面最近钻汶18-2孔煤层结构为1.1(0.7)0.75,夹矸厚度高达0.70m。考虑搬迁沈营和驻驾圈时,3上煤层可采储量26万t, 3下煤层可采储量723.4万t。5.2一、二采区村庄情况对移交采区和接续采区开采有影响的村庄有义桥、沈营、驻驾圈三个,由于义桥村处于首采区的西北边缘,压煤量少,且大部分与工广煤柱合并,对首采面和其它块段煤层的开采影响较小,故不考虑搬迁。沈营村位于一、三采区边界之上,占压了大部分一采区浅部 可采块段和三采区部分前期可采块段,压煤量大,对煤层的开采采影响大。驻驾圈村位于一、二采区边界之上,占压了大部分一采区深部接续块段和二采区大部分可采块段,压煤量大,对煤层的开采影响也很大。沈营与驻驾圈两个村庄的户数、占地面积详见表5-1。表5-1 沈营、驻驾圈村的户数及占地面积表村庄名称项目沈营驻驾圈户数(户)540423人数(人)17211460村庄占地面积(m2)200000182900 5.3村庄搬迁的必要性分析村庄搬迁可最大限度地解放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改善矿区农民的居住条件,促进小城镇建设、发展,新村统一规划有利于节约土地。5.3.1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的需要由上述统计可见,初期村庄占压一、二采区的可采储量分别为348.8万t、465.8万t,分别占一、二采区总可采储量的52.2、62.2。由于煤层厚度较大,埋藏较浅,全部回采地表变形大,房屋破坏严重,不能安全使用。必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性开采。若进行条带开采,回采率不超过45。损失的一、二采区可采储量(按55计算时)分别为191.8万t、256.2万t,共计448万t,大大降低了煤炭资源的回收率,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需要搬迁村庄。5.3.2是矿井稳产高产的需要一采区经过了三维物探,勘探程度高。根据工作面接续计划,3101面采完后接续3102面,再接续3103面,依次顺序接续,这样不但接续方便,开拓工程量少,缓和了采掘关系,更有利的是工作面间实现了顺采,取消了孤岛煤柱,给顺槽掘进和支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了回采速度,提高了工效。若不搬迁村庄,则村庄压煤须进行条带开采,面长不超过50m,不利于工作面高产高效。另外,房屋出现裂缝、歪斜等破坏不但增加补偿费用,而且还会影响工农关系。5.3.3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如前所述,前期搬迁沈营时可解放一采区可采储量185.7万t,解放三采区可采储量163.1万t。不搬迁时则损失一采区可采储量102.1万t,损失三采区可采储量89.7万t。前期搬迁驻驾圈时可解放一采区可采储量218.3万t,解放二采区可采储量247.5万t。不搬迁时则损失一采区可采储量120.1万t,损失二采区可采储量136.1万t。1、村庄搬迁增加的煤炭销售利润按2003年邻近矿井吨煤效益预测,销售单价600元,综合成本230元/t,吨煤综合利润370元。沈营搬迁后前期可实现利润37777万元,三采区回采后又可增加利润33189万元。驻驾圈村搬迁后可实现利润94794万元。两村庄搬迁与否,经济效益对比见表5-2。 表5-2 村庄搬迁与不搬迁利润对比表项目村庄名称可采储量(万t)搬迁后增加可采储量(万t)搬迁后增加利润(万元)搬迁时不搬迁(条带开采)沈营可采储量一采区185.783.6102.137777二采区三采区163.173.489.733189小计348.8157.0191.870966驻驾圈可采储量一采区218.398.2120.144437二采区247.5111.4136.150357三采区小计465.8209.6256.294794合 计814.6366.6448.01657602、搬迁费用设计对村庄搬迁进行了投资估算,估算的主要编制依据为:a. .山东省人民政府 鲁政发1989135号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山东省搬迁压煤建筑物暂行规定的通知”;b. 山东省人民政府 鲁政发199924号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山东省搬迁压煤建筑物暂行规定中补偿标准的通知”;c.济宁市人民政府 .济政搬字20046号文关于公布济宁市建筑工程综合指数的通知。根据上述依据,两村庄搬迁估算总投资为87387875元,投资构成见表5-3:表5-3 驻驾圈、沈营村搬迁费用估算表项目数量单价(平均指标)费用(元)备注一、房屋驻驾圈150m2423户260元/14430000价指7.171034631沈营150m2540户260元/17550000价指7.171258336二、附属物驻驾圈一项的15 2319695沈营一项的15 2821250三、新村址公共设施驻驾圈一项的20 3092926沈营一项的20 3761667四、交通补助驻驾圈1460元/人 488000沈营1721元/人 568000五、新村征地475.50亩76000元/亩36138000六、新村勘测规划设计费驻驾圈一、二、三项的2 417545沈营一、二、三项的2 507825七、学校、兽医站、养鸡场 3000000合 计87387875由上表可见,搬迁沈营时总费用为4796万元(含兽医站、养鸡场),搬迁驻驾圈时总费用为3943万元(含学校),共计8739万元,吨煤搬迁成本为19.51元/t。而沈营搬迁后多采出煤量带来的利润仅前期就高达37777万元,纯利润为32981万元,加上三采区多出煤的利润33189万元,共计66170万元。驻驾圈搬迁后多出煤的利润为94794万元,可增加收入90851万元。两村搬迁后可增加收入157021万元,详细比较见表5-4。因此,搬迁村庄不但可以改善村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平,还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表5-4 搬迁后综合利润表(单位:万元) 项目村庄名称搬迁后增加利润搬迁费用综合利润沈营可采储量一采区37777479666170二采区三采区33189小计70966驻驾圈可采储量一采区44437394390851二采区50357三采区小计94794合 计16576087391570215.3.4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两村庄搬迁后可最大限度地解放煤炭资源,提高煤炭利用率,延长矿井服务年限近10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图5-1 村庄下煤炭采掘工程图6、地表变形预计6.1变形预计参数设计根据概率积分的基本原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首采面(3上、3下联合开采)回采后及一、二采区工作面全部回采后地表变形值分别见后图。根据邻近矿井的岩移观测资料,确定本矿井的岩移参数为:下沉系数q0.85主要影响角正切tg2水平移动系数b0.3开采影响传播系数为K=0.66.2预计结果按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对砖结构建筑物破坏等级的划分(见表6-1)。 表6-1 砖混结构建筑物的损坏等级划分损坏等级地表变形值损坏分类结构处理水平变形曲率倾斜I2.00.23.0极轻微损害不修轻微损害简单维修II4.00.46.0轻度损害小修III6.00.610.0中度损害中修6.00.610.0损害严重大修极度严重损坏拆建塌陷预计图如下图6-1 驻驾圈水平变形预计图图6-2 驻驾圈下沉预计图图6-3 驻驾圈下沉预计图图6-4 沈营水平变形预计图图6-5 沈营下沉预计图1、驻驾圈二采区地表下沉最大值=3478mm地表最大水平变形=4mm地表最大水平变形=-11mm2、驻驾圈一采区地表下沉最大值=3158mm地表最大水平变形=4mm地表最大水平变形=-12mm3、沈营地表下沉最大值=2920mm地表最大水平变形=4mm 地表最大水平变形=-12mm 由上述图片及数据可见,全部开采对沈营影响较大,对驻驾圈影响最大,房屋破坏等级为级,达到严重破坏和极严重破坏,不能安全使用,考虑矿井增产增效的需要,沈营、驻驾圈两村应搬迁。7 、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7.1义桥煤矿采区接续情况一采区为移交采区,南界为F20断层,北到YF29断层和3下 、3上煤层冲刷边界;东为YF33断层,西以YF8断层为界,面积约1.7k。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复杂,除边界断层外,采区内共有大小断层9条。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一般在1021,煤的强度中硬。本采区有3个钻孔见3下煤,煤层厚度4.574.7m,平均4.65m,煤层一般含夹矸1层;有1个钻孔见3上煤,煤层厚度0.99m。 考虑搬迁沈营和驻驾圈时,3上煤层可采储量150.6万t, 3下煤层可采储量517.8万t。二采区为首采区的接续采区,南界为井田边界煤柱,西、北到F20断层;东为YF33断层,面积约1.73km2。区内地质构造相对较简单,除边界断层外,采区内共有大小断层14条。勘探程度高,煤层赋存稳定,倾角一般在1018,局部达到30,煤的强度中硬。本采区有5个钻孔见3下煤,煤层厚度3.324.93m,平均4.21m,煤层一般含夹矸1层;有3个钻孔见3上煤,煤层厚度1.551.85m,平均1.70m,一般含夹矸1层,首采面最近钻汶18-2孔煤层结构为1.1(0.7)0.75,夹矸厚度高达0.70m。考虑搬迁沈营和驻驾圈时,3上煤层可采储量26万t,3下煤层可采储量723.4万t。7.2村庄搬迁的意义义桥煤矿从建矿到目前,以连续多年为集团创造了显著的效益,采区村庄若不搬迁,会使义桥煤矿以后难以布置接续采面,势必会对义桥煤矿乃至整个集团的发展造成影响。因此,沈营、驻驾圈两村应尽快搬迁,以解放其下压煤,缓解接续采面的紧张局面。解决两村搬迁问题,是未来五至十年义桥矿乃至集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是关系整个集团发展的大事。因此,村庄搬迁迫在眉睫,应立即进行。7.3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对当地政府及村民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