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物理集体备课记录 2008-11-02 11:54:05| 分类: 教育教学 |字号 订阅先周备课计划(第9周)主备人:高秀斌 复备人:刘云一、 课时:3课时二、 教学目标:复习光的反射及折射部分,通过复习让学生会辨别光源,记住光研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其应用;记住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并能通过这些规律完成光路图。三、 重难点:1、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2、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3、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四、 方法与措施:学案设计要合理,题目要典型,面要广,针对性要强,主要以巩固基础、侧重能力为主强化训练;加大落实力度,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采取小循环、勤反馈的方式。附:复习学案第三章 光现象 复习一、复习目标1、记住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并会应用; 2、记住光速; 3、记住光的反射定律并会作图; 4、知道光的反射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类,会区分;5、记住平面镜成像原理、特点,会应用;6、记住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规律; 7、物体的颜色;8、看不见的光重点、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1.本章知识结构 光源:_。分为_光源和_光源。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在_中,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速:c=_; 光年是_单位。 光的反射现象: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反射光。 1、_、_和_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规律 2、_和_分居在法线两侧; 3、_等于_。光 光的 4、光在反射时,光路是_的。反射种类:_和_ 反射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_。 成像特点:_1、平面镜 _物像关于_对称; 面镜: 像的性质:_、_、_;现 平面镜的应用:_、_。 光学性质:_ 凹面镜 应用:_ 2、球面镜 光学性质:_ 凸面镜 应用:_象 1、折射现象:_。 光的 2、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_ 折射 偏折,折射角_入射角;折射时光路是_的。 3、应用:池水变浅、钢笔错位、海市蜃楼等。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1、色散:_的现象。 物体的 2、光的三原色:_、_、_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颜色 3、颜料的三原色:_、_、_ 混合规律不同。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_决定。 看不见 1、红外线:性质_ 应用_ 的光 2、紫外线:性质_ 应用_ (一)光的直线传播部分(1课时)典型例题1能够_的物体叫做光源,星星月亮太阳钻石电灯电视屏幕无影灯萤火虫灯笼鱼交通路牌,上述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有_,一定不是光源的有_,可能是光源的有_2、一个人晚上沿着马路散步,经过一盏灯,此时灯照射人的影子长短会相应发生变化,其变化情况应该是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3、有一位北京剧场里观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30m的远处,另一位在上海的听众在自己家里的飞机旁收听实况转播,北京与上海相距1460km,问哪一个人先听到演奏声?已知无线电波与光的传播速度相同。4、在一块硬纸板上挖上一边长为5mm的正方形的“孔”,把这块挖有方孔的纸板对准太阳光,当纸板和地面相距较近时,在地面上能观察到一方形亮斑,逐渐增大纸板与地面间的距离,你会发现地面上那个方亮斑变成了圆亮斑,请回答:地面上出现的方亮斑与圆斑都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吗?带方孔的硬纸板地面较远时,地面上为什么会呈现圆斑?这时的圆斑是什么?(倘若在日食时观察,地面上应出现什么形状的图案)在树林中漫步时,我们发现透过树叶缝隙的阳光在地面上呈现出一个个的亮圆斑,树叶间的缝隙都是圆形的吗?(参考同步训练第38页)跟踪练习:1、 光在_中的传播速度最大,这个速度是_km/s,大约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的_倍。形成月食这一天文现象的物理原因是 光_,这时的太阳、地球、月球在一条直线上,阳光射到_上产生了影的缘故,日食是_的影子射到 _。2、夜晚,某同学在放学回家的途中,从一路灯下远离时,他看到自己影子的长度变_,这种现象可以用光的_来解释。3、在一张不透光的纸上剪一个很小的方形孔,让太阳光垂直射在方形孔上,光线通过方形孔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 ):A、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圆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方形的,它是太阳的实像;4、排纵队时,如果你看到自己前面的的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来解释;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由于。5.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物理现象是 ( )A.日食和月食 B.影的形成 C.小孔成像 D.岸上物体在水中的倒影(二)光的反射部分(2课时)典型例题【例1】 回答下列问题中的“倒影”“光斑”“人物”等词指的是影还是像?若是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1)湖边宝塔在水中的倒影. (2)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在树阴下形成很多圆形光斑. (3)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解析:影子是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线,在物后形成的跟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由于影子是黑的,故影子只反映物体的轮廓,不反映物体的细节;而像却是明亮的,其明亮程度与物相对应且有层次感,所以像能反映物体的细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方 法指导:(1)平时注意观察,善于积累,清楚影与像的区别,能够解答本题;(2)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答.如平静的水面具有平面镜的作用,于是可猜 想:水中的倒影可能是像,根据影子的成因,我们知道影子只能出现在物体背光的那一侧,而水中的倒影却不是这样,于是我们确定“水中的倒影”是像.(3)茂 密的树叶间的空隙很少有(甚至没有)圆形的,但当树叶间的空隙很小时,该空隙就成了小孔.小孔成的像与物体的形状相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如:烛焰经圆形 针孔所成的像不是圆的,而是与烛焰的形状相同.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树阴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造成的.【例2】一束光线以300角入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0时,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夹角多大?方法指导:注意弄清楚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例3】.平面镜1与2的夹角为60,如图所示如果光线AO经1和反射后按原路反射回去,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B C. D【例4】月亮距地球3.8105km,水塘深15m,月光明亮的夜晚,水中的“月亮”距离水面的距离是_m。方法指导:利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去做。【例5】 图228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光路图.解析:延长a、b相交于S,S即为S的像.连接SS,作SS的中垂线PQ即为镜面.a、b与镜面PQ的交点A、B即入射点.作出平面镜并光路图。方 法指导:解答本题的知识依据和思路如下:(1)点光源发出的光是发散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也是发散的.由此可确定与a、b重合的反射光线的传 播方向;(2)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平面镜中的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所以延长a、b,其交点S即像点;(3)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 点: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此作出平面镜PQ;镜面与a、b的交点就是要求光线的入射点,作图如图230所示.注意:平面镜作图中,镜后线段画虚线.方法指导:平面镜成像作图:平面镜成像作图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根据;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此两种方法要注意区分,看明白题目要求 透 镜时间:12月14日作者:王建成体验性要求目标1、以探究活动和阅读为主要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方法,通过合作、交流、表述等形式将对透镜的感性认识理性化。2、设置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加强对透镜以及透镜的性质的感性认识。知识技能目标知识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3、知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技能会用一定的方法辨别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会测量远视眼镜的焦距。(也可以尝试学测凹透镜的焦距。)学与教的设计学前准备一、引课方法:一队旅行者冒着-48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当他们拣来了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一位博士灵机一动,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着了火。同学们,你们相信吗?你们也想试一试吗?在学生体验过冰透镜取火或观察过师生共同完成此实验后,教师引课:上面实验中,我们实际上是制作了一块冰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尝试近视眼镜“聚光取火”实验。为什么会这样呢?同样是透镜,效果完全相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这方面的知识。方法: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下面谁有方法用水来点火?在学生体验过水烧瓶取火或观察师生共同完成此演示实验后,教师引课,上面的实验我们实际上完全是靠烧瓶水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成功的。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这种透镜能不能聚光取火呢?下同方法。方法:同学们桌子上都有一只装有水的杯子,现在大家用手握住杯子,透过杯子中的水看后面手指,大家都看到什么啦?你后面的手指竖起来,再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大家再看,这位同学的近视眼镜上有两块透镜呢,透过这种透镜能不能看到刚才的现象呢?下同方法。方法:每人都观察带来的带老花镜和近视眼镜,寻找鉴别方法。二、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以及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其实,我们平时见过的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当中都有一些表面磨成球面的透镜。这些透镜是怎样的呢?下面大家来观察一下。可以安排学习小组带扁正方体状的冰块、火柴、平面镜等或老师准备一套可以安排几组装水烧瓶、火柴、平面镜等或老师准备一套可以安排几组装水烧杯或老师准备一只尽可能大号的烧杯可安排带镜。可以安排几组凸透镜、凹透镜。 二、学与教的设计有的同学能知道手里拿到的是什么透镜,你能告诉我是什么方法确定你拿到的是什么类型的透镜的?你们还能有其他方法吗?下面发一张实验记录单:实验名称辨别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的方法方 法方 法方 法几种方法辨别远视眼镜、近视眼镜的结果相同吗?你们小组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与发散作用,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多媒体介绍(或投影片)同时发放下面阅读卡,进行交流与识记。关于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读书卡号: 光 心:透镜的中心叫光心。主光轴:通过透镜光心与透镜垂直的叫主光轴,其它通过光心的轴叫付光轴(高中将学到)。焦 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会聚的点或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焦点。焦 距: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焦距用字母f表示。教师用平行光源,演示平行光射到凸透镜和凹透镜上产生的会聚与发散现象(也可以用两个激光器、光具盘演示)有条件可以观察两条平行光线连续通过两块以上的透镜的情形。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典型的实验图例画下来。进行两种透镜和对光线的作用方面的形成性练习。三、设计实验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甚至探索着去测量凹透镜焦距)我们常说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300度500度,什么是度数呢?大家一起阅读P99页,看谁先懂这方面的知识?很多同学今天带了眼镜来,你知道它是多少度吗?你会设计一个实验测量远视眼镜的度数吗?指导学生完成测量远视眼镜的焦距并计算度数的实验。猜想:将一个小电灯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会看到什么现象?最好作为家庭作业(也可作为演示实验甚至小组实验完成,一并展示一下平行光聚焦和焦点处的发散光折射成平行光的光路图,让学生体味一下光路可逆原理)四、布置作业略。可以准备实验卡、学生自己带来的老花眼镜(远视眼镜)和近视眼镜等可以准备读书卡可以准备激光器、柱形凸透镜、柱形凹透镜或平行光源、光具盘等准备课堂用题可以准备平面镜、刻度尺或激光器、柱形凸透镜或平行光源、光具盘等准备课后用题 石庄镇中心初中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2008.3.10科目物理主备人朱俊峰补充建议专题生活物理社会教学目标1. 从生活走进物理。2. 从人们“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结合初中物理中学习到的知识展开复习。3. 从物理走向社会。 重点、难点1 人类“衣、食、住、行”中涉及到的热学、力学、光学、电学的知识。2 社会生活中涉及到的物理知识。 教学具准备笔记本电脑、液晶投影仪、自行车 教法引导、讨论、检测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一、课题引入从流星的形成,电的安全利用,车子如何前进,万有引力等引入课题。二、新课教学、(一)从生活走向物理1.2008年春节的在雪后,羽绒服的畅销,引出物理知识跟“衣”的关系。2.从森则徐的故事说明物理知识和“食”的关系。3.“住”空调房所带来的利和弊,同时“美丽夜景”中存在的思考和问题。4.“行”自行车如何才能前进,思考是什么能够前进。当堂训练,说出一些现象的物理道理。磨刀不误砍柴工,霜前冷、雪前寒(二)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过程设计热机的发展历程,到电动机的发明和利用,说出它的原理和优点。1. 利用物理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错误说法。2. 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A潜水艇 B.飞机 C.斜拉索大桥 D.热气球课堂练习A 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成就用线连接起来B 请将下列事物与所运用的物理原理连接观察宇航员失重训练时,介绍我们国家的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3. 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和问题 4.教给我们认识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三、自主检测 自主检测材料精选07年全国各省市中考物理试题中有关“生活物理社会”中有代表性的题目。 课外拓展延伸材料生活中的相关资料和图片,社会热点问题最新科技前沿,历年来中考物理试题。 相关课件采集教学参考光盘中图片,视频,上网下载部分图片,寻找各地中考试题。 相关资料收集 记录人:赵一锋2008年2月1时间:2008年2月 25 日地点:学校办公室。参加人员: 周 杰 赵一锋 张玲玲 赵 黎 赵友芬 徐玲 杨培全 王娟主持人:周 杰记录人:赵一锋内容经过:上午:1周杰校长主持开会,传达中心学校关于布置做好开学工作的会议精神。2周杰对集体备课做出要求。3赵 一锋对学校教师集体备课做出统一部署:全体教师一定要按照上级会议精神要求,在语数两大教研组内,进行认真备课。严格按照“钻研教材、掌握内容、研讨教 法、交流学习、制定计划、撰写教案、作好记录”的工作流程把这项工作做好。同时,制定了工作目标:五天集中备课,第五天上午,上交学科工作计划,两周课时 教案、教研组工作计划等4开始集体备课。教研组长谈工作思路与打算。5开始学习掌握教材。下午: 继续备课。2时间:2007年2月26日地点:学校办公室。参加人员:周 杰 赵一锋 张玲玲 赵 黎 赵友芬 徐玲 杨培全 王娟 主持人:周 杰记录人:赵一锋内容经过:上午:1周杰对昨天工作进行简评,提出今天的工作注意点。2赵一锋对集体备课做出进一步安排,说明备课应注意的细节,及态度上的问题。强调集体备课重要性和这项工作的意义。3赵友芬组长对语文学科备课做出具体要求:倡导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要努力在计划和教案中,具体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以“三维目标”为要求,突出教学重难点、教法上的突破点、德育教育的突出点,制订切实的计划、编写出好的教案来。4张玲玲也对数学教研组谈了自己的看法:指出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我们教师一定要从思想上去接受它,多加学习,设法转变角色,努力以新理念武装头脑,从知识、教法等方面入手去备课。5开始制定学科计划。下午:继续备课。3时间:2007年2月 27 日地点:学校办公室。参加人员:周 杰 赵一锋 张玲玲 赵 黎 赵友芬 徐玲 杨培全 王娟主持人:周 杰记录人:赵一锋内容经过: 上午:1周杰对两天以来的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安排。2语文教研组对本组教师学习教材和编写计划进行工作简评与汇报。3数学教研组对本组教师学习教材和编写计划进行工作简评与汇报。4赵一锋对教师学习教材和编写计划做出进一步强调,对赵黎教师认真制定计划,进行示范要求与称赞。同时安排认真修改计划;按照新理念要求编写教案。5全体教师开始编写教案。 下午:继续备课。4时间:2007年2月 28 日地点:学校办公室。参加人员: 周 杰 赵一锋 徐玲 杨培全 张玲玲 赵 黎 赵友芬 高西美主持人:周 杰记录人:赵一锋内容经过:上午:1周杰同赵一锋检查评定各科教学计划,表扬优秀,指出不足的问题;同时检查表扬优秀教案,并指出编写教案时要注意的问题。2赵友芬组长对语文教师编写教案做出具体要求,建议向赵黎老师学习。3张玲玲组长对数学教师编写教案做出具体要求,建议突出新理念,新课程的要求。4两教研组进行学科间的学习交流。5继续编写教案。下午:继续备课。5时间:2007年2月29 日地点:学校办公室。参加人员: 周 杰 赵一锋 徐玲 杨培全 张玲玲 赵 黎 赵友芬 高西美主持人:周 杰记录人:赵一锋内容经过:1上午进一步检查教师的学科计划和编写的教案:其中教案备足10课时以上,计划完整。2教师交流备课情况,相互取长补短,进行自我评价。3继续备课。4下午,周杰校长对教师备课进行检查验收并总结: 5赵一锋对几天的工作进行回顾并对几天的备课情况进行记录整理。初中物理组:集体备课稿西宁市第二十二中学: 来源: 创建时间:2011年10月29日 浮力教材分析马红英 浮力知识为九年级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中第五节的内容,该内容是前面所学的力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一教材新课标要求教材力求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同时注重学生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猜想、观察和实验等手段来体验知识获得的艰辛和乐趣,感悟科学家刻苦钻研的精神,激发学好知识的动力。1.关于浮力的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对于浮力的学习,要通过探究进行,要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对于物体的浮沉和阿基米德原理,标准要求是知道的层次,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浮力计算。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可谓既熟悉又 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 的积累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浮力的存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 的分析、推理、归纳等,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不熟悉的。二学生的情况学生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力学基础,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都会望而却步,就是不能进行良好的整合(包括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教学目标的设立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时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时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探究及应用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从上面的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可以看出,是符合标准的要求的。那么从教材的设计和编排上看也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完成的。下面就从教材的设计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三教材设计1.关于浮力对于水有浮力,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认识,但这些认识很肤浅。比如对于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浮力有直观的感觉,但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却不清楚。当然,更不清楚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等问题了。教材正是从这样的疑问设疑开始逐步引入课题的。“鸭子能漂在水面,是因为收到了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铁块,也受到浮力吗?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呢?”然后引入浮力大小的问题。教材正是从这种学生已有一定的经验,但又似是而非的地方切入进行研究的。教材安排的小实验, “想想做做”的第3个小实验正是突破这一问题的。1和2实验是让学生感知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系,让学生对浮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实验3(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铝块,把铝块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读数),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很容易得出测力计示数的减小,是由于浸入水中的铝块受到了水的浮力作用,由此得出在水(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作用的结论。除此之外,完成这个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2浮力的大小为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教材安排了两个小实验。一是造“船”比赛,看看用同样大小的橡皮泥,造一个小船,看谁的船“载”的货物最多;另一个小实验,是把一个空的饮料盒按入水中,感受饮料盒所受的浮力及水桶内水面高度的变化。这两个小实验不但简单易做,而且富于趣味性、启发性。尤其是第一个小实验,给学生以创造发挥的空间。两个小实验中,都要涉及到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进而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联系起来,为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作好准备。完成这个探究并不困难。需要注意的是如何使探究中测量的数据尽可能准确一些。这里,石块的大小(重)、弹簧测力计、烧杯大小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影响,要先试一试。这有助于让学生通过实验能直接得出结论。虽然教材上已经把探究的过程用图示的形式给出了,但教师仍然要鼓励学生猜想。先猜想,再实验。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图示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弹簧测力计在各次测量中的示数究竟表示什么?怎样能把石块排开的液体全部收集起来?让学生思考后再实验。这些工作做得越扎实,学生越能顺利地完成探究,并得出结论。教材设计的探究实验简单易操作,实验的效果也很直观,使学生很容易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就直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表达式:F浮=G排教材没有像过去那样给出浮力计算公式。但如果学生理解了F浮G排的物理意义,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也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从例题推导出了浮力公式的推到公式:F浮=G排=液gv排让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相当于是对本节做的一个小结,从认识浮力到计算浮力,比较浮力的大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又一次的进行了强调。从整个教材的设计到课后的练习,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结构看,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进行主动探究,所以在本节课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产26万件炉头扩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年产铝配件300万件新建项目环评报告表
- 港口物流智能化与港口竞争力提升的协同效应及发展模式研究报告
- 上海科博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股东全部权益价值资产评估报告
- 脚手架安全培训讲座总结课件
- 锅炉知识培训课件
- 西南工程消杀服务方案(3篇)
- 深度解读海底捞2025年服务创新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报告
- 2025年合同续签申请书范本
- 幕墙工程方案是危大(3篇)
- DB4401-T 43-2020 反恐怖防范管理+防冲撞设施-(高清现行)
- 保障和改善民生课件
- 北京京剧院劳动合同制职工招考聘用(必考题)模拟卷
- 教学课件:《新能源材料技术》朱继平
- 专业技术职称与职业(工种)技能人才评价对应表(试行)
- DB37∕T 4328-2021 建筑消防设施维护保养技术规程
- 银行信贷实务与管理课件
- 实习任务书(标准模版)
- 钢结构加工制造方案(60页)
- 大连石化“3.14”亡人事故
- NFPA12-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标准(2005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