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江西省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1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江西省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2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江西省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3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江西省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4页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江西省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江西省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学 号: 姓 名: 导 师: 专 业: 经 济 管 理 年 级: 2009 级 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2012年 2月 25 日摘 要铜鼓县隶属江西省宜春市,是宜春市所辖十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少的县。铜鼓县是革命老区县,一直以来受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制约,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市末位,全省倒数3位。本文着重分析了在同等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条件下,发展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出铜鼓县的整体优势、劣势及发展中可能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借鉴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省市、地区的成功经验,扬其长,避己短,找出促进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对本文要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采用的方法,创新之处作了论述和说明。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县域经济的内涵、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以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利用 SWOT 模型进一步研究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了铜鼓县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第四部分,阐述了铜鼓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路径选择。主要分别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对策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第六部分,结论。 关键词: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目 录第一章 引 言.11.1 研究的背景.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1.4 研究的创新之处.2第二章 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32.1 县域经济的内涵.3 2.2 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32.3 中国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42.4 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现状.42.5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5第三章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73.1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73.2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133.3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14第四章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74.1 机遇.174.2 挑战.17第五章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与路径选择.185.1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185.1.1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185.1.2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185.1.3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遵循原则.185.1.4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5.2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195.2.1 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195.2.2 实施经济技术合作战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205.2.3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园区经济和集群经济发展.205.2.4 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总部经济与品牌经济发展.205.2.5 实施基础平台提升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平台.215.3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215.3.1 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215.3.2 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215.3.3 建立人才机制.225.3.4 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意识.22第6章 结论.23参考文献.24致 谢.25作者简介.26第 1 章 引 言1.1研究背景“县乃国之基”,“郡县治、天下安”。县域生活着大部分人口,是国家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元;县域涵盖城镇与乡村,是承上启下、沟通条块、联结城乡的枢纽;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产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指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这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同时,我国正处于特殊时期,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市场低迷,增收回落,复苏乏力,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从国内来看,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依然突出。处理好经济平稳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调整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的难度在加大。 因此,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要成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工作要不折不扣地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就江西省而言,县域是江西经济的主体。江西共有县(市)80个,其中70个县,10个县级市。全省县域土地面积为15.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3.2%。人口35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1%。2009年,江西省县域创造生产总值4503.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4.3%,已由新世纪初的半壁江山上升至主体地位。可见,县域经济对江西省经济发展影响重大。要提升江西省在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客观要求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宜春市而言,近年来宜春市发展迅速,其经济和社会实现了赶超式发展,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11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078亿元,增长12.8%;财政总收入149.1亿元,增长3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2.3亿元,增长39.3%,两项增幅均列全省第3;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88.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列全省第3。县域经济实力增强,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县市区达6个,其中丰城财政总收入超30亿元,居“全国百强县”第97位、比上年前移2位,并首次挺进“中部十强县”;樟树超20亿元,继续跻身“全省十强”;高安超15亿元;上高、万载均超10亿元。宜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铜鼓县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而作为宜春市组成部分的铜鼓县,其县域经济的发展及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就铜鼓县而言,近年来铜鼓县经济迅速发展,2011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4.2亿元,增长14%。完成财政总收入4.1亿元,增长57%,增幅位居全省第一,首次突破4亿大关,其中地方收入2.856亿元,增长65.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均实现“三年翻番”。如何继续保持铜鼓县快速发展态势,并在宜春市“县域经济三年大竞赛”的比拼中追赶进位?对铜鼓县县域经济的研究和探析就显得尤为重要。1.2研究目的和意义铜鼓县在江西省属于典型的偏远山区县。尽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已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但因各地存在要素禀赋、制度、产业结构、人文环境、区位、市场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发展县域经济不可能照搬照抄同一种模式,正因如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拟从分析铜鼓县比较优势入手,运用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对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较为全面、深入地阐述,提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同时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目前在江西省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典型偏远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还不多,尤其是对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的还没有,因此,做好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不仅对铜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江西省偏远山区县县域经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1.3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31研究的思路本文基于基层实践者的视角,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和铜鼓县的实地调查相结合,对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首先 从县域经济的宏观演化角度,对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发展等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思路,并进一步找出发展铜鼓县县域经济行之有效的对策。1.32研究的方法(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分析上既要进行定性分析也要进行定量分析。 (2)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既运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作指导,又通过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3)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把握铜鼓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又要动态地分析其发展过程。(4)总体与结构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又要对其具体结构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1.4研究的创新之处(1)系统地将区域经济与发展经济学理论应用于铜鼓县经济与产业建设,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与建议。(2)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存在的弱势原因,从根源上把握和提升铜鼓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3)通过综合运用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和实际发展状况,提出铜鼓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第二章 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2.1县域经济的内涵 “县域经济” 英文对照 county economy;。从广义上看,所谓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包括理论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潜在生产能力、生产竞争力、创新力等。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1)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2)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3)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的重要推动,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4)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5)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6)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7)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22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整体和组织意义上的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突出表现,是指县域经济发展中所特有的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及服务中,与其他县域相比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且不易被他县所模仿、学习、超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是具有独特性,且是他县所没有的,或者是虽然有但优势不及的,在竞争中能获得较大的差别利益,同时,具有充分的经济和市场价值,能够极大满足经济和市场不断发展的要求,具有发展的长远性和持续性,能为县域发展带来持续发展的能力。 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主要由以下要件构成: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政府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主要指企业的凝聚力(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和延伸力(延伸产业链的能力),是构成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其中,产业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整合。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竞争力是构成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竞争力是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力是政府团结、率领和引导人民群众万众一心搞好经济建设而产生的凝聚力。推动力是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力。政府在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环境竞争力是指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亲和力,是一种社会和谐力。社会环境也是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因素。在核心竞争力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营造宽松的经济环境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打造“洼地效应”,搭建发展平台,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切实提高竞争力。2.3中国县域经济的总体情况截止2001年12月31日,全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其中:市辖区808个,县级市393个,县1489个,自治县116个,旗49个,自治旗3个,特区2个,林区1个。由于我们讲的县域经济是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一个综合概念,农村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因此,我们通常讲的县域经济不包括市辖区经济。这样,目前全国的县域单位共有2053个,占县级行政区划综述的71.8%。(1) 县域的分布状况。从经济区域的三大地带看,根据2001年底的统计数据,东部地带县域单位631个,中部地带县域单位702个,西部地带县域单位738个。另外,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概念下的西部地区(即传统的西部地带加上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共893个。从传统的中国南方、北方看,南方(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1077个,占52%;北方994个,占48%。从县域地形分布来看,平原县600多个,约占31%;山区县910多个,约占43%;丘陵县560个,约占26%。(2) 我国县域的人口状况。截止2001年底,全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到9.35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3.3%。(3) 县域国土与经济状况。全国县域内国土面积896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93%。全国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GDP)2002年底为5.4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56%。2.4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相关研究的文献开始剧增,截至目前仅在中国知网(CNKI)就可以搜索到相关学术期刊23990篇、博士论文268篇、硕士论文1844篇、会议论文794篇。国内外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思维和逻辑角度来探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形成了不同的县域经济发展观。(1) 国外相关研究。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基本单元,是中国所特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单元,虽国外与之严格意义相对应的经济单元甚少,但县域经济终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所以其研究成果及现状对我们研究、发展县域经济甚多。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产生的主要学科渊源是经济学、生产布局学和经济地理学。自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杜能的“农业生产布局区位论”、韦伯的“工业生产布局区位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及廖什的“市场区位论”等4种传统经济布局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随着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形成了“累计因果理论”、“核心与边缘区理论”等。为解决地区经济两极分化的问题,逐步提出了“点轴派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大推动理论”等,区域经济研究转向关注区域的均衡发展,要求各地区间建立合理分工协作的综合优化的经济结构。近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被引入区域经济的科学研究中,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2)国内研究现状。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我国不少专家学者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致力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已全面展开,县域经济以“经济小巨人”的姿态异军突起,活跃在经济舞台上,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时至今日,我国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不少学术成果见诸书刊。如孙学文等编著的中国县域经济学,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县域经济学作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分总论、结构、运行、发展等四个部分从基本原理到结构、运行、发展战略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王怀岳编著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及张金山主编的中国县域经济导论等书,也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县域经济最新研究的内容和成果。在专题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县域经济的不同方面,提出了众多的看法和观点,主要围绕:县域经济现状、问题及对策;县域经济发展道路、模式、战略;县域经济与专题研究(如:县域经济中的“三农问题”、农业产业化问题、工业化问题、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发展问题、主导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民营企业问题、特色经济问题、教育问题、融资问题、体制探索问题、土地利用问题等)。国内外学者尽管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等方面,而从生态优势、发展低碳经济的视角来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尚显不足。因此,本文以铜鼓县县域经济为特定的研究对象,从铜鼓的生态优势为切入点,多方面对铜鼓县县域经济进行研究,着力探索类似铜鼓这样县域经济总量较小、缺乏主导产业支撑的山区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为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理论参考。2.5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性2.51县域经济是中国的“民生经济” 县域经济是和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生问题”是县域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是发展的一个核心主题,而县域集中了中国主要的贫困人口。2.52县域经济是中国的“国本经济”县域是我国工业资源的主要供给地,同时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给地。另外,农业是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承担的重要分工,县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地域依托,县域经济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职责。2.53县域经济是中国最根本的生态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从根木上维护中国的国土资源和生态基础,建立和维护城市及其城市经济发展的生态屏障。县域经济工业必须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那种“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分散、污染的工业道路必须改变。因此,我们强调,县域招商引资一定要注意环境保护,不能将中国的县域变为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转移污染的场所。县域应率先在全国实行“绿色GDP”的考核指标和评价指标。2.54县域经济是中国的“稳定经济”当前,我国的基础产业大部分是和县域相关的,而且县域也是目前我国弱势群体最大的聚居地是二元结构矛盾的突出区域,也是各种社会危机的高发区。农民起义在历代都没有被根除,县域治理在传统社会中并没有从根本规范化。2.55县域经济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后备目前,在全国县域范围内有五六万个小城镇和集镇,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购买力,占全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2以上。如果加上农民从城市购买的部分,则达70以上,集中了全国货币流通量的60:当前我国县域消费的大都是初级消费品,如果消费层次提高对我国内需将是个巨大的拉动。2.56县域经济也是中国的“良心经济”据统计19521990年县域经济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l1594亿元的剩余积累,平均每年近300亿元,扣除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县域经济剩余积累的净流出量也达10000亿元,平均每年近250亿元。19531978年农业总产值只增加13倍。县域人均收入年增加仅27元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578下降到328。县域经济由于体制原因多年来为大都市、大工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奉献。因此说,县域“三农”问题是中国的良心问题,县域经济也是中国的良心经济。2.57县域经济是中国新的增长极据2002年统计,第二届百强县的平均水平是:人口898万人、GDP135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6亿元、人均GDP16400元,如果全国县域经济都能达到这个水平,我国的经济总量将放大到2O万亿元,等于我围的经济总量又翻了一番,基本达到已测算出的2020年全国达到小康的标准。2.58县域经济是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县分治、省县直辖”改革的深入,县域将被赋予更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将会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主要基础。县域以其丰富独特的资源、廉价劳动力和低成本进入的优势,将会逐渐取代城市经济成为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也将会成为未来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合作、打造“中国制造”的主要基础。2.59壮大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依托。只有县城经济发展壮大并能良性运转,才能够通过结构调整和角色转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第三章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主要制约因素分析3.1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3.11铜鼓县自然概况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介于东经11405至11444,北纬2822至2850之间。因城东有一巨石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铜鼓。东邻宜丰县,南接万载县,西介湖南省浏阳市、平江县,北连修水县。地形西宽东窄,略呈三角形。总面积约154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7%,丘陵盆地占13%,属典型的山区。铜鼓县是一个辖6个镇、3个乡、4个国有林场、6个居委会、12个民族(汉、苗、满、壮、回、 土家、侗、瑶、蒙古、白、彝、藏)的地广人稀山区县。铜鼓属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年平均日照1400多小时,年均降水量1773毫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大豆等。 近几年铜鼓县农业资源情况变化不大。如表-1 所示。 表-1 铜鼓县农业资源情况表 Tabel1 Agriculture resources of Tonggu County 年份项目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人口(农业人口) (万人)134661(98042)136988(99809)138879(100620)136656(98263)137888(98887)幅员面积(平方公里) 1547.691547.691547.691547.691547.69耕地(水田)面积(公顷)6894(6043)6875(6039)7046(6232)7032(6289)7253(6327)山林面积(平方公里)1367136713671367 1367森林覆盖率(%)86.386.387.287.287.4水利资源全县年均总径流量为16亿立方米,人均1.5万立方米;有大小支流47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9.2万千瓦,可开发利用5.5万千瓦。截止2011年底,通过清理乱占耕地,使耕地面积有所增加,达10.88万亩。中耕地、林地占幅员面积的比例如图-1 所示。 Graph1 Sketch map of the area proportion现有耕地的利用情况如图-2 所示 图-2 耕地利用情况示意图Graph2 Sketch map of th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铜鼓资源丰富,县域内有虎、豹、鹿、獐、麂、猴等50 多种野生动物;樟、楠、梓、柏等名贵木材;竹笋、香菇、杨梅、尖栗、板栗、猕猴桃等80余种野生植物;已发现或查明的金属矿有金、铁、锰、铜、铅、锌、钼、钨、锡、铌、钽等。非金属矿有硅石、高岭土、水晶、云母、粘土、长石、花岗岩等。铜鼓水资源丰富,全县共有金沙河区、定江河西区、定江河东区3个地表水分区,已建农村小水电站90座,装机167台,已开发水能资源4.5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81%。铜鼓县所属各乡镇(场)发展情况不一,各地基本上能根据自己的自然优势谋求发展道路,如表-2 所示。 表-2 铜鼓县2011各乡镇(场)基本情况统计Tabel2 Basic informa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of Tonggu County序号乡镇名称人口(人)(农村人口%)耕地面积(公顷)林地面积(公顷)主要产业财政收入(万元)1永宁镇 43000(23)4228198工业重镇,各类企业70余家42912三都镇13119(92.9)94720914木竹加工、化工、农产品加工、苗木种植27103排埠镇11924(90.5)77712684木竹加工、魔芋种植、有机硅、竹笋加工21694温泉镇18472(89.8)154714550木竹加工、有机农业、有机硅、温泉旅游、海鲜菇21545棋坪镇12579(90.4)81223798林业、畜牧业、茶叶和中药材种植10396大塅镇18318(87.4)120821074温泉旅游、有机白茶、水晶产业、红豆杉种植和加工12287高桥乡37332(18.7)37013169木竹加工、有机农业20348港口乡18574(96)19012001林业、农业10399带溪乡7712(94.1)7056504蔬菜和水果种植、畜牧业、中药材种植113210大沩山林场1000404472林业、畜牧业92.311花山林场1360*4078林业60.812龙门林场798*4754林业63.613茶山林场75083971林业114.13.12 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些年,铜鼓县县域经济发展较快,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如表-3 所示。 表-3 铜鼓县经济发展总体情况Tabel3 Overall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nggu County 单位:(万元)年份项 目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127665154390158440200404231804农业总产值2980034049368074130544359二、三产业总值97865120341121633159099187445财政收入1253016050202822613341016工业利税额10840.911012.51336014280217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02363074343651567574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005200075400108400151760 (1)铜鼓县县域经济总体发展速度。2011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14 %;农业总产值增长3.2%,二、三产业增长15.1%,三次产业由2010年的22.9:38.6:38.5调整为18.3:42.2:39.5;财政总收入增长 57%,增幅位居全省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 %。(2)铜鼓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近几年,该县紧紧围绕竹木加工、医药化工等产业,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9.6亿元,增长34.9%,工业主导地位更趋明显。有16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两千万元,其中有6户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有16户企业上交税收超百万元,其中8户企业上交税收超五百万元,1户企业上交税收超五千万元,有12户企业竣工投产。在第六届中国竹文化节上,“奔步”牌竹键盘荣获竹产品金奖,江桥公司、腾达公司和金仁集团被评为全国竹产业龙头企业。同时该县还启动了生态经济区建设,在三都镇东浒村规划建设一个占地10000亩的“经济核心区”,为铜鼓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提供了平台。就近五年来看,各项评价指标都逐年上升。其发展情况如表-4 所示。 表-4 铜鼓县工业经济发展情况Tabel4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nghua County 单位:万元 % 项目年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增长率总额增长率总额增长率2007年92743.4 34.428646.326.410840.9102008年106390.817.8104089.6111.0311012.54.92009年12304915.611947914.81336021.32010年16890937.2715618330.72142806.892011年19635434.8818903541.612179557.61 该县 2011 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亿元,增长40%。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8个,实际进资6.5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9个。利用外资完成920万美元,出口创汇完成800万美元。 (3)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截至 2011 年末,全县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141834万元,同比增长27.9%。近5 年县域民营经济总体情况如表-5 所示。 表-5 铜鼓县民营经济发展情况Tabel5 Priv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onggu County 单位:万元 项目年份个体工商户数量(户)民营企业数量(户)完成增加值占GDP总量(%)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比重%200722581706324149.5688855200822231807098045.9847052.8200931152658801255.51078653.22010428635911089555.31402253.72011459742914183461.22180053.1 (4)农村经济发展情况。2011 年,铜鼓县农业经济不断做强,粮食播种面积达12.5万亩,总产量4.7万吨,实现粮食生产“八连增”;茶叶面积达6.7万亩,产量占宜春市市场份额的27%。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2665万元,比上年增长10.52%;乡级财政收入达到18047 万元,同比增长3.1%。该县不断加大农业现代化步伐,生态有机农业示范区面积达60万亩,水稻、茶叶等21个品种通过有机论证;农民专业合作社93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春腾”牌和“林海”牌白茶荣获第九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特等奖,县茶叶公司茶叶清洁化生产线率先通过国家食品生产QS认证,铜鼓春韵茶荣获首届“江西十大最受欢迎农产品”和“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全年发放强农惠农补贴资金7485.3万元,县31个新农村建设点“六改”完成率为100%,新建焚烧炉15座,新增废旧物资回收网点38个。 表-6 铜鼓县农村经济发展情况Tabel6 R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of Tonggu County 单位:万元项 目年 份总收入乡级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总额增长率总额增长率2007542946.05308411.5311920086084212.06406731.934372009658338.2591645.5368320107479813.61069480.7412020118266510.521813069.54686其中农民人均收入稳步上升,但低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发展趋势如图-3所示图-3 人均收入发展趋势示意图Graph3 Sketch map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er capita income(5) 其他发展情况1、商贸旅游业发展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通过省、市验收,启动了佰泰公司鲜活农产品冷链系统“农超对接”项目建设。举办第二届湘赣边贸文化节,加强了边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完成了温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的规划与评审,征收土地2800亩;完成了天柱峰景区创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规划;投资20亿元的汤里温泉开发项目已签订协议,正在进行规划设计和开工前期准备工作。 2、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造林绿化2.76万亩;开展红豆杉森林资源调查,全县红豆杉数量达到80.4万株,建立了南方首个红豆杉种质资源基因库;认真执行了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制度,全面完成减排任务;省级生态县创建通过考核验收,共有6个乡(镇)和7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加强了国土资源保护,大力实施土地开发项目,新增耕地300亩,启动了8个县级土地开发项目建设,全县耕地基本保持动态平衡。 3、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对铜鼓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进行重新修编,发展策略调整为“环山绕水、西进北拓、梯度发展、东优南控”,布局结构调整为“一城二河三心四区”,中心城区面积增加到18.65平方公里,开展了城区近期建设用地控制性规划编制,控规编制覆盖率达98%。完成了定江桥、定江河“一河两岸”及主题公园、生猪定点屠宰场和皇庭假日大酒店主体工程等项目建设。启动了城南西路改造和文化艺术中心、迎宾大道、行政中心等项目建设。县城规划区及城乡结合部非法占地和违章建筑清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清理查实违章建筑626户。 4、社会事业持续发展。一是科技工作有新成果,新批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市级创新型企业2家,申请国家专利32件,授权19件,外国专利2件;江桥公司“计算机竹键盘中试”和微笑食品公司“内脱胆自混合容器中试”两个创新基金无偿资助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江桥公司竹键盘项目荣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铜鼓县被列为全省“十二五”期间首批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二是教育事业不断加强,学前教育稳步发展,“两基”成果继续巩固。三是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县文化馆被评估定级为国家三级馆,铜鼓县被评为“江西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温泉镇金星村平顶垴遗址被评为“江西省十大考古发现”。四是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在乡镇卫生院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65例白内障患者和9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免费治疗;全县参合农民达93109人,参合率达97.03%。3.2铜鼓县县域经发展的比较优势 3.31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铜鼓是著名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指挥部,铜鼓幽居曾是湘鄂赣苏维埃省委和省军区所在地,毛泽东主席“脚踏两省地、四元定乾坤”的传奇经历发生在此。为纪念秋收起义,铜鼓于1977年修建了纪念馆,2004年该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江西十大红色旅游景点”。革命战争年代,铜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有2.8万多人为革命英勇献身,其中在册烈士1.8万多人,占全省在册烈士的7%,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全苏区县”,铜鼓因此被写入中学历史教材。铜鼓作为赣西北客家人聚集中心,全县总人口中70%为客家人,铜鼓客家文化源远流长,极为厚重,颇具特色,有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通俗生动的客家方言、甜美动听的客家山歌和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客家山歌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3.22有丰富的物产资源。铜鼓是南方重点林业县,千米以上山峰有20座。全县山林面积205亩,人均有山林15 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7.4%,居全省前列。有活力木蓄积947 万立方米,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杉80多万株,活立竹4900 万根,竹产业发展迅猛,有江西铜鼓江桥竹木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球首款全竹电脑键盘畅销国内外。境内有江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面积达4762公顷,公园内有南方红豆杉20多万株,被誉为“南方红豆杉之乡”;有天柱峰国家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万多公顷,公园内拥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我县境内有9.2万亩,占全部面积的53.5%,是长江中游地区鄱阳湖、洞庭湖和江汉三大平原之间的重要“生态孤岛”。3.23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铜鼓生态环境优越,年均气温16.2度,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3,被誉为“天然氧吧”,是理想的“避暑胜地”。境内有毛泽东化险福地、灵石庵、九龙湖、秋收起义纪念馆等景区,其中国家3A级景区1个,景点76处。铜鼓还有丰富的地热水资源-温泉。可日供6672的地热水1200余立方米,水质优良,并富含硫钠钙钾铁碳酸盐等多种微量元素,引泉洗浴,对保健医疗、强身健体、治疗皮肤疾患均有较好疗效。2010年、2011年成功引进赣粤高速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的温泉小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和湖南新太阳集团投资20亿元的汤里温泉开发项目。3.34有良好的交通条件。铜鼓县位于偏僻的赣西北山区,地处赣湘要冲,地理区位一直处于劣势,公路是铜鼓唯一的交通形式,交通运输不便。近年来,随着武吉高速公路的建成,昌铜高速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