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录中英文摘要.1前言.21 文献综述.31.1依恋概述.31.1.1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31.1.2依恋的特征.31.1.3依恋形成的标志.41.1.4成人依恋.41.1.5成人依恋的类型.51.1.6依恋风格对其行为的影响.61.2社交焦虑概述.61.2.1社交焦虑概念.61.2.2 社交焦虑的形成过程.72研究方法.92.1被试.92.2研究工具.92.2.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R)92.2.2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SADS)92.3施测程序103 结果分析.103.1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情况103.2大学生社交焦虑总体情况.113.3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交焦虑124 讨论.145 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9附录1.20附录2.23附录3.27 中英文摘要【摘要】 本研究以21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大学生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在依恋类型分布上以冷漠型居多;(2)男女性别在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依恋的回避维度上差异显著;(4)男女在社交焦虑的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社交焦虑的两个维度与依恋的两个维度相关显著,呈两两正相关;(6)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成人依恋水平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高。【关键词】大学生 成人依恋 社交焦虑 Abstract This study to 210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by try,Questionnaire method to probe into college students adult attaching and social anxiety relationship,Results show that:(1) the students in adult attachment type distribution in the majority with indifference type; (2) gender in adult attachment on the avoidance and anxiety dimensions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3) singleton female and the only-child children in the withdrawal of dimensions of attachment to significant difference;(4) men and women in the two dimensions of social anxiety are significantly; (5) the two dimensions of social anxiety with the two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the opposite;(6) adult attachment and social anxiety exists between the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adult attachment level higher, social anxiety level is higher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Adult attachment Social anxiety前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可以很容易的和周围的人发展出亲密的关系,他们体验到了快乐和满足。而有的人却内心封闭不愿与人接触,对人际交往产生了焦虑和逃避。大学生作为社交焦虑的高发群体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应对方式、社交技能、自我效能感等方面, 对于社交焦虑与成人依恋关系的研究几乎没有。研究表明,早期亲子依恋的质量会对个体的人格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所形成的依恋类型也会对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我之所以把我的毕业论文定为大学生依恋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是因为我发现我自己就有一定程度的依恋症状,并因此对我的社会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就想通过毕业论文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并希望能够得出一些浅显的研究结论,对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1 文献综述1.1依恋概述1.1.1依恋研究的起源和概念界定关于依恋(attachment)的最早研究是从母婴分离造成的巨大影响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儿童因为战争而失去或离开自己的父母,被送进了孤儿院。这些儿童虽然得到了最基本的照顾,生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在心理发展方面却表现出严重的障碍。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John Bowlby)在20世纪50年代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机构养育的危害,尤其剥夺母爱的危害,同期的动物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鲍尔贝基于他的文化观和动物分离的研究成果,在依恋与失落一书中,从生态学、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精神病学,以及控制学、信息论角度阐述了早期依恋的理论,解释了儿童对母亲形成依恋的机制,并对当时母婴依恋关系的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和综述。他的理论为后来的依恋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依恋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更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地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依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内涵丰富的社会关系系统,在这个关系系统中,依恋的主体对另一个特定个体产生了持久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产生在某物种的年幼个体与成年个体之间,或是幼年个体之间,也可能出现在成年个体之间,或者可能是一个个体对某一特殊群体建立了强烈的情感联系。1.1.2依恋的特征(1)依恋对象的选择性。儿童并非依恋所有的人,而是倾向于依恋那些能够满足自身需要、激起特定情感和行为的个体。相应的,成人更倾向于与自己有着相同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伙伴形成依恋关系。(2)依恋者对依恋对象表现出亲近行为。依恋母亲的婴儿在行为上更多地表现为对母亲身体的亲近,如依偎在母亲身边或在母亲身边行动。(3)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能够从依恋关系中获得慰藉和安全感。这种慰藉和安全感是个体在未来的各种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体发展出的对问题、对环境的最初控制感和效能感,是个体探索世界的基础。(4)依恋被破坏会导致依恋双方,特别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这是依恋对个体意义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衡量依恋关系是否建立起来的标志之一。(5)依恋双方在情感和行为上具有协调性。这种协调性一方面是由婴儿先天遗传的一种适应性反映发展而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依恋双方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协调的行为模式。1.1.3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Schaffer,1964)认为,作为依恋标志的行为特征必须符合以下三条原则:第一,代表性。即这种行为反应必须能够反映依恋关系所持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第二,稳定性。即作为标准的外在行为反应必须在依恋应出现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性。第三,普遍性。即这种行为反应在同类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不因个体差异而影响它的存在。1.1.4成人依恋JohnBowlby对成人依恋的解释是:“他相信依恋对个体的影响是贯穿始终的,即依恋理论是终生发展的理论”。他认为:“导致一个人对其他人产生一定程度亲密感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个体差异,这会持续一个人的一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关于成人依恋的含义,研究者对其操作性定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发展和认知学派,将成人依恋定义为:“成人对其父母依恋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另一派是人格和社会学派,该派也是最早考查成人依恋关系的,他们将成人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目前同伴及其他人的持续和长久的情感联系”。国内吴薇莉 吴薇莉,简渝嘉, 方莉. 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31-134.对以上两种定义进行了综合,指出成人依恋是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并指出这种依恋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总结以上关于成人依恋的理论,我比较认同吴薇莉对成人依恋综合后的定义。从理论角度看,从婴儿期到成人阶段,个体的依恋类型可能随着当前环境的作用而发生改变,也就是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会对依恋的类型产生影响。1.1.5成人依恋的类型尽管许多研究者都接受Bowlby提出的三种依恋风格,即安全型、不安全回避型、不安全矛盾型。但是Bartholomew和她的同事提出不同的观点。根据Bowlby对两种基本态度的重视(关于自我和他人),这样个体的自我评价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或是他人是被觉知为积极(值得信任)或是消极的(不值得信任)就可能影响人际行为的许多方面。正、负向的两维度都基于对自己的态度(自尊)和对他人的态度(人际信任),这样便结合成四种依恋风格:(1)安全型安全型的人自尊心高,对他人态度积极,因此他们渴望人际亲密,并在关系中也感到舒适。安全型的人对关系的满意度比其他三种类型的人高。安全型的人与他人相处融洽,与父母关系亲密,对人际关系评价态度积极。(2)恐惧型这个类型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不积极。他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免于承受被人抛弃之苦。恐惧型的人描述父母的词多是负性的(Levy et al,1998),往往不等把事情弄明白就开始发怒、产生敌意,与恋人或家人相处时,也很少感到亲密与幸福。这种风格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嫉妒感和以排解社会交往焦虑为目的的酗酒等方面有关联。(3)迷恋型这个类型的特点是对自己采取否定态度,却对他人有积极的期待,希望得到别人的爱与接受。因此这类人在关系中也寻求亲密(有时寻求过度的情迷),但是他们同时又会因为感到自己不值得被人爱,而感到焦虑和羞愧(Lopez et al,1997)。而这种情况的极端便是对可能遭到的抛弃感到强烈不安。一方面需要爱与赞赏,另一方面,当关系出现危机时又总会怨恨自己,这种人很容易产生抑郁(Whiffen et al,2000)。(4)冷漠型这种人的自我描述与其他人对他们的评价有很大差异。他们会认为自己很有价值、独立性强、值得别人喜欢;但别人对他们就没有如此积极的看法,甚至描述他们为不友好,社交能力有限。造成问题的大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别人很差,所以不喜欢真正的亲密,冷漠型和恐惧型的人都避免与人面对面的打交道,而更倾向于用留言、电子邮件之类的接触方式。即便是喝酒,他们也喜欢独饮而不是群欢。1.1.6依恋风格对其行为的影响一般认为依恋风格很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人际关爱有关的社会交往行为。例如,在商店里与收银员的交往应该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依恋关系,但与恋人的交往则与依恋联系紧密。在加拿大进行的对大学生的一份调查指出,与自己有依恋关系的人平均在五人左右,其中包括家人、恋人和朋友,并且依恋不仅影响对他人的行为反应,还会影响对群体的反应。有人认为不同依恋风格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倾向于有不同的思维、感受及行为方式。不同依恋风格对行为的不同影响,部分取决于社会知觉的差异和情感调解能力(Mikulincer&sheffi,2000)。例如,在处理关系问题上,迷恋型的人比安全型的人更倾向用悲观消极的方式来作出解释,情绪上也有更多的不安(Collins,1996)。恐惧型的人也会用消极的方式来解释交往事件,但不会有不安的情绪,他们通过不去回忆情感体验来进行防御,以免受伤(Fraley,garner&Shaver,2000)。还比如,与非安全型的人相比,安全型的人对社会情境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时,更富好奇心,在作判断时更懂得依赖新信息(Mikulincer,1997)。1.2社交焦虑概述1.2.1社交焦虑概念焦虑泛指预料将出现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其特点是紧张、不安、担心、忧虑、烦恼和惧怕。社交焦虑又称社会焦虑,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在社会角色与社会行为上无法满足预定的期待目标时所产生的焦虑。社交焦虑症就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陌生人和社交场合一般指:把自己介绍给陌生人;会见权威;与人通电话;接待来访者;在被人注视的情况下完成一件事情以及在公共场合讲话、吃饭等。持续的含义: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本是人类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你的警惕性,有助于更快更好地了解对方。这种正常的紧张往往是短暂的,随着交往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而对于患社交焦虑症的患者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一直存在的,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另外,持续还意味着患者在每个社交场合、每次与人交往时,这种紧张状态都会出现。显著的含义:每个人在进入一个新环境时,多少都会感到紧张,虽说紧张,我们仍能很好地控制我们的行为。比如,面试时,我们感到紧张,但我们会正确地回答问题,保持自己的最佳形象,最终获得自己满意的工作。社交焦虑症患者的紧张恐惧远远超过正常的程度,他们有时会感到死亡将近的强大的恐惧。这种恐惧很难控制,足以令患者逃离或不再进入社交场合。1.2.2 社交焦虑的形成过程 1995年,临床心理学家大卫.克拉克和安德里安.威尔斯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交焦虑模型,用来解释社交焦虑形成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个体如何去解决问题,并指出了思维或认知在社交焦虑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个体面对的社交情境是因人而异的,特定的情境激活特定的观念或假定。如果个体将这个情境视为有威胁性的,或将它解释为具有社会危险性,就会导致个体产生消极的想法,如“我不行,我会犯错”等。这些想法会使个体感到焦虑和沮丧,而且还会使得个体将注意力转移到自身,即表现出更强的自我意识。个体把注意力转向内部,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和社交无能。他越是注意内部的感觉和自己的缺点,就越容易强化自我意识,把外部情境解释为更具威胁性和危险性。因此,在图中用双箭头来连接自我意识和自认为的“社会危险性”。另一方面,将特定情境视为具有“社会危险性”导致个体出现“焦虑表现”和“安全行为”,如和自己认为“安全”的人说话,只讨论自己觉得“安全”的话题,避免与别人的目光接触。这种“安全行为”通过图中的三种途径加剧了个体的焦虑和紧张:其一,如果不管有无必要,你总是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妨碍你认识到这种情境其实是无害的,而你的保护行为不起任何作用。其二,它们驱使注意力转向内部,使人们的自我意识更为强烈。如垂下眼睑,让自己的目光不和别人接触,它使人意识到内心的感受,妨碍其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其三,能够加强焦虑的表现和症状,会增强压力感、紧张感或窘迫感,使人难以保持自然状态。如把身体绷直,用力控制自己,结果抖得更厉害;努力使自己不显得单调无趣,结果更难找到有趣的话题。 大卫.克拉克和安德里安.威尔斯这个认知模型的中心是三种认知水平,即自我意识、消极的自动思维、潜在的信念和假设。“自我意识”反映了社交焦虑者所关注的东西,如感觉每个人都在看自己;“消极的自动思维”,它把社会情境知觉解释为带有威胁性或危险性,如“用这种方法别人行,我不行”;“潜在的信念和假设”,它可由特定的问题情境激活,如“我不属于这个圈子”。2研究方法2.1被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苏州和常州的两所大学中的心理、新闻、艺术、法学等专业。发放问卷210分,其中有效问卷191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1.0%。其中男生73人,女生118人;独生子女114人,非独生子女77人。年龄19-24岁,平均年龄21.59岁。2.2研究工具2.2.1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R)该量表中文版由李同归等修订,用于测量成人的依恋类型。问卷共有36个题目,由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组成,每个维度由18个题目组成,其中奇数项为回避维度,偶数项为焦虑维度。采用7点计分的方式,其中10个题目为反向计分。每个维度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在亲密关系中的回避(焦虑)水平就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测量学指标。将ECR测得的亲密关系的两个维度转换成依恋类型,求出回避维度和焦虑维度的平均数,两个维度的平均数的范围为1-7,回避维度的1代表力图与亲密对象保持距离,7代表与亲密对象接近;焦虑维度的1代表低焦虑,7代表高焦虑。X轴为焦虑维度,Y轴为回避维度,4为原点,将得到的各个维度的平均数放到四个象限中,两个维度的交叉点落在哪个象限就是哪一种依恋类型。2.2.2社交回避和苦恼量表(SADS)该量表由Watson和Friend于1969年编制,用于测量社交焦虑水平。该量表含有28个条目,分为两个维度。其中14条用于评定社交回避,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评分采用“是否”的方式,得分范围从0(最低的回避及苦恼程度)到28(最高的一级)。正常人群得分均值为9.1,其标准差(SD)为8.0,该量表所有条目与其它条目的总数相关系数至少为0.77。本样本中两分量表的相关为0.86。本研究中,被试在该量表上的总分作为社交焦虑水平的指标。2.3施测程序采用统一的指导语集体施测,匿名答题,告知被试答案无好坏对错之分,数据仅供研究所用,以消除其顾虑。回收问卷后,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3 结果分析3.1大学生成人依恋总体情况(1)回避维度与焦虑维度的得分情况表1 大学生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得分状况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分(M)标准差(SD)回避维度20.0080.8352.133510.40852焦虑维度15.0088.3354.109913.46863(2)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表2 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状况依恋类型人数百分比(%)迷恋型2111.0%恐惧型199.9%冷漠型10152.9%安全型5026.2%合计191100.0%如表2所示:在大学生中,为安全型依恋的人仅占26.2%;迷恋型的人为11.0%;恐惧型依恋的人最少,为9.9%;冷漠型的人最多,达到了52.9%。(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状态表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回避和焦虑量表上的差异分量表性别平均数标准差T值P值回避男(73人)51.449810.53271-.713.594女(118人)52.556510.35329焦虑男(73人)56.883613.353292.263.852女(118人)52.394113.18856如表3所示: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在回避维度(p=.594)和焦虑维度(p=.852)都没有显著差异。(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状况表4 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回避和焦虑量表上的差异分量表是否为独生子女平均数标准差T值P值回避独生子女(114人)50.6411.36-2.439.011非独生子女(77人)54.338.41焦虑独生子女(114人)52.4813.91-2.055.159非独生子女(77人)56.5312.49由表4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焦虑维度上的差异不显著(p=.1590.05),但在回避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110.05)。3.2大学生社交焦虑总体情况(1)大学生社交焦虑组(SAD)与正常组(NC)的分布状态表5 社交焦虑组(SAD)与正常组(NC)的分布状态人数百分比(%)NC组14877.5%SAD组4322.5%合计191100.0%(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社交焦虑和社交苦恼量表上的差异表6不同性别大学生在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量表上的差异分量表性别平均数标准差T值P值回避男(72人)6.174.841.922.000女(118人)4.893.71苦恼男(73人)7.584.651.307.003女(117人)6.743.71由表6可以看出,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在社交焦虑(p=.000)和社交苦恼(p=.003)上都有显著性差异。男生在焦虑和苦恼上的得分均比女生高。(3)SAD组与NC组,SAD分量表的均分比较表7 SAD组与NC组,SAD分量表的均分比较SAD组(N=43)NC组(N=148)P回避维度11.553.62.000苦恼维度12.795.46.000由表7可以看出回避维度和苦恼维度与SAD的分组(SAD组和NC组)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社交焦虑组在回避维度和苦恼维度上郡显著高于正常组。3.3大学生成人依恋和社交焦虑(1)社交焦虑障碍(SAD)组成人依恋类型与正常对照组(NC)组的比较表8社交焦虑障碍(SAD)组成人依恋类型与正常对照组(NC)组的比较迷恋型恐惧型冷漠型安全型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 %人数百分比%NC组1047.6%1789.5%9190.1%2958.0%SAD组1152.4%210.5%98.9%2040.0%x 58.333P .000*注:*P0.01由表8可以看出,社交焦虑组与正常组相比,在依恋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大学生社交焦虑维度与依恋水平维度的相关分析表9 社交焦虑维度与依恋水平维度的相关分析社交焦虑回避维度社交焦虑苦恼维度成人依恋回避维度.171*.145*成人依恋焦虑维度.797*.429*注: *p0.05 差异显著* p0.05),但在回避维度上的差异显著(p=.0110.05)。这可能是非独生子女要更想与亲密对象,比如父母、恋人接近,而不像独生子女那样试图与亲密对象保持距离。其原因应该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相比多个子女的父母来说对子女的关注程度较高,独生子女也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与成人交往机会多,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较少产生负面的评估,因而社会交往机会较多,不会太过要求与亲密对象接触。(5)大学生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通过对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的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成人依恋水平越高,社会焦虑水平越高。这与之前李玲玉、吴薇莉 吴薇莉,张伟.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与认知、行为关系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6(2):271-3.等人的研究相一致。同时通过本次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的两个维度与成人依恋的回避维度的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171和0.145。此外,社交焦虑的两个维度与成人依恋的焦虑维度的相关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797和0.429。此外通过对依恋类型和社交焦虑的Logistic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社交焦虑组成人依恋类型主要是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是社交焦虑的一个危险因素,与正常组相比,不安全型依恋的社交焦虑是安全型的3.76倍。不安全型依恋中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最大,是正常组的11.122倍,其次是迷恋型,是6.741倍。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成人依恋是代表着成人对童年依恋的回忆和再现,这与当前依恋经历的评价相关,并会因此形成独特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到以后的社会交往功能的形成。依恋量表回避和焦虑的得分高,也意味着这些大学生会经常描述早期被拒绝的经验,产生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容易对自己和他人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情绪。因此,也就会更容易对社会交往失去信心,也更容易产生回避行为,不太情愿去与陌生人交往。这些研究结果同时提示了,小时候建立的不安全依恋关系有可能会对长大后的社交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依恋的高回避和高焦虑可能会造成大学生的社会焦虑障碍。在不安全依恋类型中,恐惧型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最大,原因可能是恐惧型依恋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不积极。他们尽量减少人际交往、避免亲密关系,以保护自己免于承受被人抛弃之苦。因此他们在社交交往中自我价值感较低,对他人的信任感低,容易曲解他人看待自己的眼光,导致了人际敏感和社交的焦虑和苦恼。冷漠型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冷漠型依恋的人会认为自己很有价值、独立性强、值得别人喜欢;但别人对他们就没有如此积极的看法,甚至描述他们为不友好,社交能力有限。因此冷漠型依恋的人社交焦虑发生的相对较少。5 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在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上以冷漠型居多。(2)男女性别在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依恋的回避维度上的差异显著。(4)男女在社交焦虑的两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5),社交焦虑的两个维度与依恋的两个维度关系显著,呈两两正相关。(6)成人依恋与社交焦虑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即成人依恋水平越高,社交焦虑水平越高。(7)社交焦虑组成人依恋类型主要是不安全型依恋,不安全型依恋是社交焦虑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不安全型依恋中恐惧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迷恋型,冷漠型依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不显著。参考文献1R.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M.2004,第十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83-443.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2004,第一版,安徽教育出版社,411-442.3李波,马长燕对青少年社交焦虑个体的深度访谈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4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2302315胡平、孟昭兰.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2000,(2):26-32.6吴薇莉,张伟.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与其认知、行为关系的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0,36(2):271-273.7吴薇莉,刘协和.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成人依恋不安全型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20-22.8郭晓薇.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1):55-58.9李朝霞.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0吴薇莉,简渝嘉, 方莉. 成人依恋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31-134.11金艳.不同依恋类型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12李朝霞.大学生的社交焦虑及其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13张翔,王旭峰.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交往焦虑因素分析-以南昌地区为个案调查中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7):87一92.14Bowlby,J.(1969).Attachment and Loss:Vol.1.Attachment.London:Hogarth.15Bowlby J.(1980)Attachment and loss.Vol.III:Sadness anddepression.New York:Basic Books,186-190.16Schaffer h r,(1964).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ttachment in infancy.monographs of z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29.17Bartholomew K,(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61,226-244.18Levy,K.N.,Blatt,S.J.,&Shaver,P.R.(1998).Attachment styles and parental represent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407-419.19Lopez et a(2001).Adult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College Student Dist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Problem Coping Styles.Journal of Counseling&Development,September 1.20Mikulincer&sheffi,2000。Adult attachment style and cognitive reaction to positive affect:A test of mental categorization and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motivation and Emotion,24,149-174.21Collins,1996,Working.models.of.attachment:Implications.for.explanati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湖南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技术管理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北京市通州区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非在编药学人员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完整版)
- 2025安徽黄山祁门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5人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福建厦门市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批)招聘模拟试卷及1套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上海市建筑工程学校公开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5湖南长沙市望城区卫健人才引进2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黑龙江大庆市友谊街道办事处招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贵州铜仁开放大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嘉峪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王六郎课件教学课件
- 英语二必考500词
- 多模式镇痛课件
- DLT5210.1-202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规程第1部分-土建工程
- 小学生扭扭棒制作课件
- 2025年统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全册期末复习清单
- T/CSWSL 021-2020饲料原料大豆酶解蛋白
- 2025-2030中国林业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风险预警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大单元作业设计
- 高效节能灯具采购及售后服务保障协议
- 新医科背景下的临床医学检验发展
- 牧场转让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