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法学专业学生 郑晨莉指导老师 罗良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婚姻家庭关系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重婚的;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实施家庭暴力的;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形形色色的破坏婚姻关系的情形不断发生。财富和婚姻本来就是相依共生、不可剥离的东西,但在无法共生共存的时候,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就应运而生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婚姻法中新增加的制度。它承认了因配偶一方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时,无过错配偶一方可以以侵权行为为理由对有过错配偶一方请求赔偿,这是我国婚姻家庭立法史上的一个长足进步。但理论和实务操作中对该制度中仍存在不少疑问和争论。本文将对离婚损害赔偿的定义及性质、内容,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范围,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内容范围进行阐述,并在具体分析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缺陷的基础上,对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完善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离婚;损害赔偿;完善The Improvement of Divorce Damage Compensation SystemStudent Majoring in law ZHENG ChenliTutor LUO Liang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api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lifestyle and mentality changes, marriage and family relations are also a lot of new changes. In real life, bigamy; their spouses and cohabitation; domestic violence; abuse and abandonment of family members; all kinds of damage to the marital relationship cases continue to occur. Originally wealth and marriage is dependent symbiotic, not stripping things, but not co-exist in time, Divorce Damages system came into existence. Divorce Damages system is the Marriage Law, the new system. It is a recognition of one of the spouses due to the fault led to divorce, innocent spouse can be grounds for violations of fault compensation request of one spouse, This is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history of the Legislative a great progress. Howev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operation of this system, there were still many questions and controversies. This paper will divorce damages to the definition and nature of the contents, divorce damages in the main, Divorce damages as compensation elaborate scope, and specific analysis system divorce damages on the basis of defects, Divorce damages to the Legislation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 Key words: Divorce;damage compensation;Complete 新婚姻法在第四十六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这是我国婚姻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立法上仍然有诸多不足,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已经成为理论研究的必需和司法实践的难题。本文结合学界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最新研究,对离婚损害赔偿的不足及完善措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一、离婚损害赔偿概述探讨离婚损害赔偿方面的问题,首先要了解离婚损害赔偿的相关概念,这是基本前提。只有清楚了离婚损害赔偿的定义、性质、内容、以及范围之后,我们才能深入的剖析我国离婚损害赔偿的不足以及完善等等。(一) 离婚损害赔偿的定义及性质1离婚损害赔偿的定义离婚损害赔偿,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无过错方有权要求过错方赔偿损害的制度。它最早出现于近代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中, 目前是各国普遍规定的制度, 例如: 瑞士民法典, 墨西哥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 日本民法典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均有规定。1我国修改后的婚姻法在第五章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中第46 条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这意味着婚姻法第一次将离婚救济理念植入离婚制度, 是我国立法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随后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 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进一步就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问题做出了细化的规定。21662.离婚损害赔偿的性质实行离婚损害赔偿,有利于有效地维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对于离婚损害赔偿的性质是违约责任,还是侵权责任,我国婚姻法无明文规定,学说上有不同的主张。学界一般认为离婚损害赔偿由侵权行为引起,笔者也认为将其定性为侵权责任为宜。因为,首先,婚姻是一种社会制度,是与生俱来的责任,它保证人类繁衍后代,维系社会正常发展。在过错一方具有过错时就侵害了另一方的权利,就侵犯了婚姻制度的社会功能,就应当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因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更具有了侵权责任的成分;另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司法解释(一)第28 条明确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其主导思想是侵权责任;3152因此,本人赞同将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定性为侵权责任。(二)适用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由于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实质上是离因损害赔偿,而后者属于侵权行为。因此离婚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要适用侵权行为构成要件的一般规定。婚姻法及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共同架构了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主要内容,根据上述规定,提起离婚损害赔偿仅限于四项法定事由: 重婚,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实施家庭暴力, 虐待、遗弃家庭成员。 4166上述规定基本涉及了我国目前的离婚损害的主要问题。(三)离婚损害赔偿的主体 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离婚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是指因配偶一方的过错而遭受损害的另一方配偶,即受害的配偶一方。我国婚姻法解释(一)第29 条明确规定了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主体为离婚诉讼当事人中无过错方的配偶。即只能是有过错配偶一方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不能将第三者列为赔偿责任人。然而笔者认为,承担离婚损害赔偿责任的应包括故意介入他人婚姻的第三者,有些第三者确实不知对方已婚或已有配偶,在此情况下,其也属于受害者,当然不应追究第三者的责任。4153但多数情况下是第三者明知对方有配偶,但却与之重婚或同居,因此,第三者是无法免责的。具体理由如下:第一、道德和法律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法律调整某种社会关系,不是考虑道德是否已对其进行了调整,而是考虑这种社会关系是否重要、是否需要法律手段介入。5法律调整并不和道德调整相矛盾,相反当道德力量不足以规则某种社会关系、调整效果欠佳时,往往要求助于法律的国家强制力。就我国当前社会而言,以社会舆论为后盾的道德调整方式已难以对重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社会现象进行有效规制,因此,需要用法律对其规制,把第三者列为赔偿责任主体。第二、从侵权责任的特点来看,任何一个侵害配偶权的行为,都必须有一个婚姻关系的当事人即配偶一方,以及一个婚姻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作为行为的主体,是他们的行为构成了共同侵权行为,因此,有责任赔偿受害人的损失。第三、世界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美国、台湾的一些判例都承认破坏他人婚姻关系的有过错的第三人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6从我国的实际来看,也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将第三者列为赔偿主体。二、现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缺陷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我国立法对离婚当事人中的弱势方进行权利救济的重要制度, 它保障了公民的人权及其婚姻家庭权, 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与人文关怀, 是我国立法的重大进步。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该制度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致使其自实施以来, 在司法实践中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陷主要体现在:(一) 离婚损害赔偿对请求权主体的所规定的条件过高规定无过错方才有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 提高了请求赔偿的标准, 造成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难以适用。这是因为:1.婚姻法对于“无过错”的标准没有规定, 我国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无过错”应该指对离婚的发生没有过错。但多数学者认为, 这里的“无过错”应该指配偶方没有实施婚姻法第46 条规定的四种法定违法行为。笔者认为, 为了避免上述争论, 不如将“无过错方”改为“受害方”。2.“过错”在民法理论上有多种界定标准, 有主观说、客观说、主客观结合说, 但通说认为过错应包括故意和过失。用这一概念规范离婚损害赔偿势必会给司法实践带来障碍。3.无法体现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目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确立的目的就是要对受害人弥补损害, 对“包二奶”、实施家庭暴力等的行为人加大惩罚,无过错方的规定,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对第三者参与破坏他人家庭的行为明显处罚不力的状况。(二)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范围狭窄婚姻法第46 条将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仅限定于四个方面, 这是离婚损害赔偿的缺失。根据台湾学者的研究,婚姻法中离婚之损害情形与法定离婚事由并未完全重合, 依如婚姻法第32 条所规定的有赌博、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等均不属向离婚损害赔偿受害方提供救济。此外, 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定事由也欠缺概括性,因而难以涵盖全部应当适用损害赔偿的情形。 (三)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标准尚需进一步明确我国婚姻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涉及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有关规定。但在实际审判中,法院对上述物质和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内涵和相关标准,存在不同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在立法上对上述问题加以细化。(四)举证困难根据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 受害方负有证明对方存在法定赔偿事由的义务, 这使得受害方承担证责任的难度相当大。926首先, 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受害方, 必须竭力去证明配偶他方存在重大过错行为。然而, 重婚、姘居、家庭暴力、虐待、遗弃的隐蔽性和长期性, 使受害配偶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取得确凿证据。而且, 由于现代生活已经摆脱了传统生活中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 邻居不会去关注别人的生活状态, 因此想通过邻居来证实配偶他方的违法行为并非易事。其次, 如果要获得有利的证据, 则会使法律处于两难境地: 要么牺牲配偶他方的隐私权, 要么让举证方承担几乎不可避免的侵犯他人隐私权的风险。为了达到举证目的, 受害方会采取跟踪、偷拍、捉奸等行为, 而这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侵犯对方及第三者的隐私权, 从而影响证据的。(五)关于请求赔偿的途径和时效未做明确规定请求赔偿的途径,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没有明确的规定,“解释”也未做出解释。关于时效问题,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也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在司法实践中会给判案的把握带来难度。10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 我国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对制裁离婚过错方,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型婚姻家庭关系的建立,正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婚姻法关于这一制度的条文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该制度的司法解释在适用情形、请求权主体、赔偿义务主体和责任确定等方面亦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其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完善。(一)放宽请求权主体限制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将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请求的主体范围限制为婚姻关系中的无过错方,即请求权主体只能是夫或妻,不包括其他人员,但该条(三)、(四)两项即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侵害对象并不仅限于夫或妻,还有可能是与婚姻关系当事人共同生活的其他家庭成员,如子女、岳父母、公婆等。在现实生活中,因婚姻当事人一方暴力侵害、遗弃、虐待其他家庭成员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离婚的不在少数,如妻子虐待公婆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丈夫起诉离婚,在此情况下,其父母(即其妻之公婆)可否对媳妇提起损害赔偿?若不可以,则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三)、(四)项尤其是第(四)项就无存在的必要,因为反正作为非婚姻关系当事人的家庭暴力和虐待、遗弃行为的受害者无权在离婚诉讼中提起损害赔偿,倒不如把(三)、(四)项规定的侵权行为的侵害对象仅限为婚姻关系另一方,排斥受侵害的其他家庭成员,但这显然是与立法意图相悖的。因此,要真正发挥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应有功效,就应当扩大损害赔偿的请求权主体,不仅限于无过错的婚姻当事人,还应包括与婚姻当事人双方共同生活的、受婚姻过错方暴力侵害或虐待、遗弃的其他家庭成员。例如,因暴力侵害、虐待、遗弃婚姻关系当事人以外的其他家庭成员导致离婚的,应允许受害者参加到离婚诉讼之中,并有权独立请求损害赔偿。11(二)拓宽赔偿义务主体范围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仅规定无过错方有权提出损害赔偿,而没有明确规定可以向谁提出赔偿请求,即未限制赔偿义务主体的范围,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二十九条却把承担赔偿责任的主体限定为无过错方的配偶即过错一方,而排斥了婚姻当事人以外的、破坏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笔者认为,损害赔偿义务人限制在夫妻双方的范围之内,这使得受害人在权利保护上受到影响,实际上,是免除了共同侵权人的连带责任,若第三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同居、重婚导致离婚的,合法婚姻关系的无过错方应有权在离婚诉讼中向其主张损害赔偿,如第三者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制裁,显失公平正义,且与社会公德相悖。解释对法律规定不明的条文作出限制性解释,是不恰当的,也制约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效的发挥。笔者认为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应依据实际情况,考察第三者是否“明知”,若为“明知”,则第三者应作为共同侵权者,承担连带责任。瑞士、美国、日本等国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即有类似的规定。12我国婚姻法也应把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同居的故意侵害合法婚姻关系的第三者纳入离婚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范围之内,以在赔偿主体上趋以完备。(三)增加有权提起离婚损害赔偿之情形婚姻法第四十六条列举了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四种情形,但现实生活中,情况是复杂的,重大过错不可能为列举的四种情形所能全部涵盖,如发生婚外性行为但未达到“同居”程度而对配偶一方造成严重伤害的,应不应赔偿?笔者所在法院判过这样一起案件:男方通过亲子鉴定发现“儿子”非己所生,而是妻子与他人通奸所生,遂起诉离婚,并要求妻子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合议庭判决准予离婚,同时判令女方赔偿男方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这例判决实际上已超过了婚姻法第四十六条所规定的可提起损害赔偿的范围,但如不判,显然有悖情理,对无过错的男方也极不公平,可见,婚姻法规定的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有必要加以扩大。严格地说,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对过错行为破坏婚姻家庭关系并导致婚姻破裂结果的赔偿制度。这种过错,不论是何种形式,只要违背了婚姻法的基本原则,达到一定程度导致婚姻破裂,都应承担赔偿之责,婚姻法第四十六条以示例的方式对众多的过错予以了较大的限制,仅列举了四种情形,那么这四种情形之外的其他较为严重的过错只能由道德规范来调整,事实上,这种将其它过错行为推归于道德规范调整的限制不仅在理论上缺乏支撑,在现实生活中也难获公众认可。比如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的通奸、吸毒、赌博等现象,就是一个很典型的问题,如果夫妻一方有这些行为,给另一方所造成的损害在某些程度上并不亚于婚姻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的四种情形,它同样会导致夫妻感情破裂,成为离婚的直接原因。因此,笔者认为,婚姻法规定的可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情形应予以扩大,对诸如通奸、长期吸毒、赌博等重大的、情节严重的其他过错行为,应赋予婚姻关系另一方离婚损害赔偿请求权,以体现法律的尊严、公平和正义。13(四)离婚损害赔偿应适用“过错相抵”原则按照婚姻法四十六条的规定,离婚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在于“无过错方”,有过错者是无权提出请求和获得赔偿的。但事实上,导致离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多离婚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只是过错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仅仅允许“无过错方”才可请求损害赔偿,这将使得离婚案件中过错较小的“弱势一方”失去损害赔偿请求权,甚至被重婚者、同居者、实施家庭暴力者以此作为抗辩,使受害者赔偿请求落空,这不但有失公允,也会使婚姻法规定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与离婚损害赔偿的立法初衷相违。14因此,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的提出不应强调无过错,而应适用“过错相抵”原则,只要一方存在四十六条所规定的情形,另一方不论有无过错及过错大小,都有权提出赔偿请求,同样,也应允许另一方提出相应的抗辩,由法官在审判中查清损害的事实,区分过错的有无和大小,在过错相抵之后,由过错大的一方赔偿过错较小的一方,如果双方过错相等,则可以不予赔偿。这样,才能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意图也才能得到充分体现。(五)建立有利于保护无过错方利益的证据制度既然离婚损害赔偿诉讼也是侵权诉讼的一种,自然涉及到了举证问题。一般侵权行为举证责任在原告,而实际情况下,离婚诉讼受害方举证困难已经不是小范围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重婚的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情形,无过错方要获取证据,可以说是相当困难的。在没有正当途径获取证据的情况下,不少当事人会采取违法的、侵犯他人权益的方式采集证据,这很容易激化矛盾,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因此,法律应对以什么途径获取的证据才能作为法定证据使用应作出明确规定。对采用非法手段和侵犯人权的方式获取的证据要宣布无效,并规定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但另一方面,也必须给予受害方技术和立法上的支持,比如我国已经出台相关规定,在对待破坏婚姻行为的取证上可以申请公安机关介入,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笔者认为,在离婚损害赔偿方面,除适当放宽无过错方举证责任的条件,或者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因为,绝大多数婚姻过错行为发生时多处在隐秘状态,很难有第三人在场,无过错的配偶一方更是不知情。离婚时,当无过错方提出损害赔偿诉求时,按照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据规则,无过错方要承担全部举证责任,而他们往往难以收集到充分确凿的证据。因此,需从证据规则入手,针对具体情况,作一些变通规定。例如,当无过错方收集的证据表明对方有过错,但尚不充分时,可以考虑举证责任倒置。(六)进一步明确离婚损害赔偿的赔偿范围及标准 因过错方的过错行为导致离婚的,受害方有权请求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前者填补财产损失,后者着重慰抚精神创伤。这是目前理论界对于离婚损害赔偿范围的通说。但是,在实际确定损害的赔偿范围和标准是仍存在不同的做法,为此,笔者认为,为了充分保护无过错方的合法权益,应对这一问题在立法上加以明确规定,结合离婚损害赔偿本身的特点而言,笔者认为相关赔偿范围应包括以下内容:1.物质损害赔偿物质损害是指由于配偶一方的违法行为导致离婚而造成配偶他方的财产损失。物质损害既包括直接损失也包括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受害人现有财产的减少,往往表现为财产收入的减少、生活水平的下降、身体健康受损而引发的医疗费、误工费等,间接损失是指受害人预期可得利益的丧失,即应当得到的利益因对方的违法行为而没有获得。财产上损害赔偿的范围,应该明确,不仅包括狭义的财产损害还应包括期待权损害。具体来说应当包括确已发生的损害,以及可预期利益的损失。目前,我国并未在立法上明确损害财产赔偿的范围,理论界对是否包括因离婚而导致受害方财产期待权的损害也存在分歧。7130笔者认为,离婚损害赔偿中过错方对因其违法行为给无过错方造成的财产损害应予以全部赔偿,也就是说,凡属于过错配偶违法行为造成的夫妻共同财产的实际损失和可期待利益的丧失,就应包括在离婚财产损失的范围内。因为,受害方因财产期待权之损害所丧失的期待利益虽然不是既得利益,但却具有实际意义,是必得利益,不是假设利益,属于受害方的间接损失,过错方应予赔偿。否则就违背了损害赔偿的填补损害性质,对受害人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因离婚过错方侵害造成无过错方可得利益损失的,过错方也应当赔偿。2.精神损害赔偿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是指配偶一方违法侵害配偶他方的合法权益,导致婚姻关系破裂,离婚时对无过错配偶所受的精神利益的损害和精神创伤,过错配偶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精神损害往往包括人格利益损失和精神健康损失,前者表现为社会地位、名誉、人格尊严受到贬损;后者表现为精神创痛、心灵伤害、沮丧情绪、否定感情、绝望心态的产生等。精神损失是无形的,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金钱作为价值和权利的一般尺度,可以成为满足受害人精神需要的物质手段。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我国采取的是抚慰金的救济方式。抚慰金具有填补损害、抚慰被害人精神的作用,是一种有效减轻和解决精神痛苦的方法。但离婚精神损害赔偿该如何赔,赔偿多少,已成为我国司法实践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由于精神损害毕竟是一种无形损害,本质上不可计量,法律上没有规定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在我国精神损害的赔偿还主要依靠法官的自由裁量权。7130笔者认为,法院在确定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时,应综合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第一,过错方的过错程度。第二,过错方具体的侵权情节。应结合过错方侵权行为的方式、手段、场合等具体的情节综合考虑。第三,过错方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程度。应考虑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损害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否给受害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影响。由于损害结果涉及人的身体和精神方面,必要时应由医学专家鉴定其轻重程度,以便确定赔偿数额的多少。第四,赔偿数额应该能够足以抚慰受害人遭受的心灵上的创伤和精神上的痛苦。此以考虑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为必要。第五,过错方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及受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总之,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也应当包括人身损害赔偿,人身损害包括精神损害(前文已述)和因身体上的伤害造成的财产损失。818此处专指因身体上的伤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比如实施家庭暴力以及虐待行为,造成他人因人身伤害而支出的医疗费用。对于赔偿数额的确定,不能简单的以受害方的实际支出为标准,而是应该考虑夫妻财产制的内容予以确定。我国法律在夫妻财产制问题上实行约定财产制和法定财产制双轨并行的立法例。约定财产是夫妻财产制中的例外,夫妻双方未为约定的财产,除法律规定属于个人财产的以外,为夫妻共同财产,在性质上属于共同共有。如果受害方以约定的属于自己的财产或者法定的属于自己的财产支付人身损害费用的,离婚损害赔偿的数额以其实际支出为标准确定。如果受害方不是以属于己方的约定财产或法定财产,而是以属于过错方的约定财产或法定财产支付人身损害费用的,赔偿数额的确定也应该以受害方的实际支出为标准,仅损害赔偿实现时,双方互相负有同种类的金钱给付之债,则可以适用法定抵消。(七)明确与离婚损害赔偿相关的时效问题关于时效的问题, 司法解释(一)第三十条第一款分三种情况对离婚损害赔偿提出的时间作了规定。但笔者认为, 司法解释(一)中关于“离婚后一年内”的时效规定,仍不完善,因为其违反了民法中关于诉讼时效的一般规定。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根据司法解释(一)规定, “离婚后一年内”强调的是离婚判决生效后的一年而不是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后的一年。而作为被告的无过错方在离婚后一年内,不一定能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被侵害。婚姻法在性质上属于民法,因此民法总则关于时效的规定也应当然地适用于婚姻法;同时,离婚损害赔偿设立的目的,是要就已造成的财产或非财产损害予以补偿,让受损的利益得到救济。如果把请求赔偿的时间界定在离婚时或离婚后一年内,有可能使该制度不能实现其应有的目的。而且司法解释(一)第三十一条对离婚后再次请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的诉讼时效的规定也是“从发现之次日”起计算,其实这也是婚姻法遵循民法诉讼时效规定的体现。因此,笔者认为,从保护受害方利益和法条间的协调角度出发,应当明确,离婚损害赔偿请求可在离婚时提出,如果在离婚时未提出损害赔偿要求的,在离婚判决生效后,无过错方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仍可提出离婚损害赔偿之诉,逾期则视为放弃。结语总之,新婚姻法规定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一大历史进步,但是,我国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革和完善。笔者最后想谈的是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实践中尤其是在广大落后农村的贯彻问题,制度再好,贯彻不下去,也形同一纸空文。目前离婚损害赔偿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很难实现,尤其是在农村,受害妇女根本没有提起离婚损害赔偿的法律意识,致使受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特别是在司法实践中, 对于受害方请求的离婚精神损害赔偿, 法院经常以“未造成严重结果”为由不予支持, 这直接导致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功能的弱化。为了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雪语文考试题目及答案
- 第一次带妹妹400字10篇
- 大型农产品供应链采购合同
- 桃花源记中描写艺术的探究与学习:初三文言文阅读理解教案
- 给灾区小伙伴的一封信一封信作文15篇范文
- 纪检安全知识培训材料课件
-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
- 《荆轲刺秦王改编》满分作文800字(3篇)
- 过年双辽作文600字(10篇)
- 早教环创理论知识培训课件
- 航空航天检测技术
- 初级魔方社团课件
- 2025年水手理论考试题库
- 第9课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第1课时(课件)2025-2026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储油储气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
- 《RWA 技术规范》标准草案
- 稳定基金管理办法
- 庭院围墙整治方案(3篇)
- 数据安全管理员职业技能鉴定经典试题含答案
- 农村公墓资金管理办法
- 2025年高考物理真题完全解读(广西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