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ppt_第1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ppt_第2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ppt_第3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ppt_第4页
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表现手法归类复习,1、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答案: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2.(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归类一、要求中明确写明某种手法的题目,学生答案展示:诗人将昔年与今年的八月十五夜作对比,写出了诗人此时处在湓浦沙头的水馆前,望着空中圆月,怀念故乡,诗人通过对比写出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标准答案: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明确:答题要全面,分析要完整,3.(05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4.(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归类二、要求中有提示语暗示答题方向的题目,常见的修辞手法,一、比喻四、借代七、设问二、比拟五、夸张八、反问三、双关六、对偶九、互文,注:2010年考纲中明确提出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借代,(一)定义: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二)类别: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体。(三)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以“丝竹”代音乐。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析】诗中的“鞍马”代“客人”。例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析】诗中以“杜康”代酒。,设问概念: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作用: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反问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例(1)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4.(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09年高三联考)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1、虚实结合“虚”的三类内容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相生”相反相成相辅相成2、动静结合常用方式以动衬静3、点面结合4、细节描写5、色彩的渲染6、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7、白描,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少年游早行林仰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景情):以景结情(情景):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有景无情):重点:以乐景衬哀情2、借物抒情(2)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别: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3、借事抒情(用典故),7.(06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端居:闲居。素秋:秋天的代称。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8.(05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答案(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归类三:要求中没有任何提示的题目,即直接问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等一类的题目,表现手法一、象征:作用:1、把抽象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二、联想和想象三、衬托1、性质分类(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2)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2、内容分类:(1)人烘托人(2)物烘托物(3)景物烘托人物3、特别提醒烘托实际上是一种侧面描写。四、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五、渲染六、用典,总结:,解题步骤:1、审题:明确答题方向2、分析:结合诗句分析3、解答:注意答题模式,技巧类答题模式(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小试牛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海棠郑谷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本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第三联诗人从侧面对海棠进行烘托。(第一步点明手法)那美丽勤劳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动笔,不肯轻易点染,唯恐描画不出海棠的丰姿神韵。(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则海棠的美丽和风韵也就可想而知,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了。(意思对即可)(第三步作用及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悲秋南宋黄公度万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