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_第1页
浅谈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_第2页
浅谈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_第3页
浅谈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商业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法学专业学生 王乐萌指导教师 尹雪英摘要:商业特许经营,作为现代营销中一种“双赢”的高级经营模式,以其独特的经营优势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营销业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也出现了大批外来及本土的特许经营企业,但也涉及极为复杂的限制竞争问题。本文从商业特许经营的概念和基本法律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商业特许经营中几种限制竞争行为的效力问题,在借鉴了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对商业特许经营中各种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律规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商业特许经营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立法模式的选择、相关法律的完善、豁免制度的设计等几方面,进一步探究了我国商业特许经营反垄断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关键词:商业特许经营; 限制竞争行为; 反垄断Study on Anti-monopoly Issues In Franchise ContractStudent majoring in Law WANG LemengTutor YIN XueyingAbstract: As a kind of advanced means of management which benefits each other in the modern marketing, franchising develops rapidly all over the world. It shows powerful life due to its distinctive advantages of operation, an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market. In recent years, masses of franchisers have started to be seen in China, including foreign and native ones, so it initiates lots of legal problems. Though a franchisers right of legal monopoly should be protected, legislations and regulations relevant to franchisors behaviors of restricting competition by means of abusing his right should be made in anti-monopoly law. This is the most complicated issue in franchise. 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and innate characteristics of franchising, the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legislations and regulations in anti-monopoly law in west countries such as America, European Un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writers ideas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legislations and regulations in Chinese anti-monopoly law in franchise. The thesis analyses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franchise business and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it in China.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legislation, conclude some basic principles and proposals on how to regulate the anti-monopoly issues in franchis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choice of legislative model, the perfection of relevant laws and the design of exemption.Key words: franchise;behaviors of restricting competition;antimonopoly 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作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营销模式,已被证明为是适应市场经济规模化、全球化、资源配置优化的一种方式。西方有人称之为“本世纪最有活力的经营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逐步卷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上一些大型特许经营组织相继进入我国开展业务;伴随特许经营的全球化浪潮,国内的特许经营企业也悄然兴起,并且大有蓬勃发展之势。但是,特许经营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问题,尤其是特许经营中几种限制竞争行为的效力问题需要法律给予规范和调整。为了更好地促进特许经营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特许经营中的反垄断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一、特许经营概念和法律特征1865年,美国胜家(Singer)缝纫机公司开发出了一种先进的缝纫机,公司决定采用一种新的分销方法,在全国范围内招募被特许者,由被特许者独立投资建立销售网点,公司将带有“胜家”商标的缝纫机授权给被特许者来销售,同时负责对被特许者进行销售技巧指导。通过这种新的经营方式,消费者很快接受了公司的产品,公司的销售额大增。这便是特许经营的雏形。Singer模式自产生于美国以来,在全世界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已从最初的零售业和餐饮业等领域发展到家居装饰、教育培训、旅游休闲、旅馆租赁等几乎所有行业。据统计,2000年美国特许经营销售额达8000亿美元,占全国零售市场的40%,美国人每4美元开支中就有1美元是在特许经营店中消费的。为了更详细、具体的了解特许经营这一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法,下面将从特许经营的概念和基本法律特征两方面对此模式进行剖析。(一)特许经营的概念特许经营是特许人通过一系列无形产权的有偿许可使用,辅之以必要监督所形成的统一经营的格局,是“外在的统一性和内在的独立性的精妙结合与安排”。1关于特许经营的涵义,在商业范围内,美国韦伯斯特新大词典(1980 年版)将其定义为“在特定区域内赋予某人或集团销售某公司产品或提供服务的权利”。国际特许经营协会(IFA)作为美国特许者的组织,明确指出特许经营是一种契约关系,其定义表述如下:特许经营是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的一种契约关系,对被特许人经营中的特定领域、经营诀窍和培训,特许人有义务提供或保持持续的兴趣;被特许人的经营是由特许人所有和控制下的一个共同标记、经营模式和(或)过程之下进行的,并且被特许人从自己的资源中对其业务进行投资。22欧洲特许经营协会联盟(EFF)在其章程中对特许经营作了如下定义:它“是一种建立在有独立的法律、经济地位的企业之间紧密的和不断发展的合作关系基础之上的营销产品、服务、技术的营销网络。在这个网络中,特许权人和其各自的专营人有权利、也有义务根据特许权的概念经营业务”。 311最早的特许经营法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70年特许权投资法将之表述为:特许经营是两个主体之间默示或明示的、口头或书面的合同或协议,根据这一合同或协议,被授权人的经营按照与授权人的商标、服务标记、商号、店牌字型、广告或表明授权人或其分支机构的其他商业符号的实质性联系的计划或机制从事经营。被授权人须直接或间接地向授权人交付特许权使用费。314-15我国商务部于2004年12月31日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2条将特许经营定义为:“特许经营是指通过签订合同,特许人将有权授予他人使用的商标、商号、经营模式等经营资源,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经营体系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 2007年1月31日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三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商业特许经营(以下简称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以上关于特许经营定义的表述虽有所不同,但主旨基本相同。由此,可将之归纳为:特许经营是指特许权人将其所有的商标、商号、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方式和服务模式等无形财产,通过合同形式授予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协议约定的条件和地域范围使用相关的无形财产、缴纳一定的费用,并独立承担法律义务和责任的经营模式。在特许经营活动中,一方面,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存在着基于特许经营合同的管理控制权;另一方面,被特许人作为自营商对其资产拥有所有权。(二)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从上面对特许经营概念的归纳可以看出,在特许经营中,特许权人的知识产权总和构成特许权。特许经营就是以特许权的转让及运作为核心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基本法律特征主要表现在:1特许经营中的核心是特许权问题根据特许经营的性质,特许人必须具有注册商标、商号、产品、专利和独特的可传授的经营管理技术或诀窍。因而,特许权是一组复合的使用许可权,主要包括商标、商号、专利或专有技术使用许可权。特许人保留这些许可权的所有权,出让的知识使用权,被特许人不得就特许权再许可他人使用,并且在特许权出让上,特许人不会单独就商标、商号、专利或专有技术等单个使用权进行交易,而必须将复合使用权作为整体交易。2特许经营的双方当事人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之间不是雇佣关系,也不是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也不仅仅是商标许可关系。特许人和被特许人是两个独立的法律主体,都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它们之间是以特许经营合同为基础而形成的以特许权转让为中心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作为最高准则,双方当事人的任何约定只要不违反强制法的规定,不对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利益造成损害,都应当在法律上确认其效力。4这一特点使得它不同于直营连锁经营,直营连锁经营往往是由总公司管辖下的许多分店组成,连锁店是不具有法律、经济地位的企业。3特许经营是一种以特许权的授予为基础的合同关系特许权是一组复合的许可使用权,主要是指由特许人许可被特许人使用的与特定经营模式相结合的商号、商标、专利、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商业标识等知识产权或者其组合。特许人与被特许人以特许经营协议为纽带,双方的权利义务也在特许经营协议中明确,特许人授权被特许人使用上述知识产权而被特许人作为对价要以某种方式向特许人支付特许使用费或提成费。4特许经营网络具有统一性特许经营具有化繁为简的特点和标准化的要求,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具有一致的经营宗旨、一致的经营理念、一致的企业标识系统、一致的商品服务和管理制度。企业形象的一致性,决定了特许双方当事人利益的趋同。对特许人来说,其授权被特许人使用特许权,除收取许可使用费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他人资本实现自身品牌和技术的扩张,提升其商标、商号的信誉和价值。而对被特许人来说,其加盟特许经营在提升特许权人的商誉中,则希望得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5因此,网络同一性是特许权人和被特许人共同利益的要求,是保证交易安全的要求,也是特许经营的本质特征。5被特许人的特许业务受到特许人的支配和控制为确保特许体系的统一性和产品、服务质量的一致性,被特许人必须严格按照特许人所规定的条件,按照其所特有的经营模式和经营规则开展经营,尤其是在市场计划、经营范围、营销策略、店址选择、折扣计划、营业时间等方面,往往要受到特许人的直接支配和控制。对违反特许经营合同规定、侵犯特许者合法权益、破坏特许体系的行为,特许者有权终止被特许者的特许经营资格。4从以上对特许经营的概念和基本法律特征的表述可以看出:知识产权是特许经营的核心。在特许经营中,特许人为保持特许体系的质量和信誉,客观上需要对被特许人使用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这就当然地形成了所谓的对被特许方经营活动的限制。因此,特许人对被特许人所采取的限制竞争行为是维护特许经营体系统一性的必然结果。 二、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及反垄断法规制特许经营与一般的商业经销方式相比,其特殊性不在于特许人向被特许人提供现成的产品,而主要在于向被特许人提供一套与该产品或者服务相关的、特殊的知识产权。特许人为了保护其知识产权、维护专营网络的同一性和声誉,常常对被特许人作一些限定性的规定。各国对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行为采取的态度具有两面性:既要保护特许人的合法权益,又要对特许人滥用特许权行为进行规制,以明确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一)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的概念对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的理解应建立在一般限制竞争行为的基础上。一般的限制竞争行为是指市场中旨在阻止、限制或扭曲竞争,或造成上述结果的行为,表现为经营者借助并滥用经济技术优势,排挤、限制、支配他人的生产经营活动,或经营者之间以合同协调或其他方式共谋避免竞争或排斥竞争。限制竞争的行为人在未提高效率的基础上轻而易举地获取利润,并削弱打击各种有效竞争,不利于社会公共利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所以一般限制竞争行为是各国立法管制的对象。特许经营限制竞争行为是指与一般的限制竞争行为不同的、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因而为法律所允许、当事人一方通过协议限制另一方或他人(实践中主要是特许人对受许人的限制)的贸易和经营自由的行为。与一般限制竞争行为不同,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为各国法律有限度地允许。(二)特许经营中几种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分析1搭售指特许方在销售一种产品或者签订特许权协议时,强制性地要求受许方同时购买另一种商品的行为。在搭售的情况下,搭售品一般都不是好的商品,受许方因此丧失了自由选择质量更好、价格更便宜的原料和产品的可能,从而失去了部分商业赢利机会。6从竞争理论上而言,搭售行为的本质是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通过这种行为将其在某个市场的竞争优势不公平地辐射到被搭售的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上。一般说来,从事搭售行为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支配地位,否则搭售是难以实行的。由于搭售行为对市场竞争有着明显的不利影响,许多国家在反垄断法中均将搭售作为垄断行为之一种加以禁止。7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1995年4月6日联合发布的知识产权许可的反托拉斯执法指导意见指出,如搭售行为同时具备以下三个特征,将受到执法机关的追究:一是卖方在主标的产品的市场上拥有市场和支配力;二是搭售对所搭售商品的市场竞争有不利影响;三是搭售所带来的利益小于其对竞争造成的损害。而欧洲法院则认为,那些为保持以招牌为象征的经销网络的特点和经营所必需的监督条款不构成限制竞争,在其列举的可行的特许经营合同条款中,要求被特许人履行仅在根据特许人指定装修的场所经销货物的义务;在允许被特许人从其他被特许人进货的条件下,规定特许人自己或其指定其为供货人。可见,无论是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还是欧洲法院在对待这一问题时,都是以合理性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作为判断该行为是否违法的依据的。由于特许经营是“一揽子许可”,涉及统一的商业形象及信誉,因此,在特许经营中,特许人可能在合同中要求被特许人接受实际并不需要的设备、产品或服务项目。判断特许经营中的搭售行为是否合理、合法,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第一,特许人有没有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第二,被搭售的商品或者服务若分开销售,是否有损于商品的性能或者使用价值;第三,是否客观上足以发生限制市场竞争的结果。2限制转售价格是指一方当事人责成另一方当事人只能以固定的价格出售有关商品的协议及其相应行为。包括:“(l)出卖之一方(主要系生产者,但也可能为销售者)对交易相对人向第三人销售之价格(即转售价格)以各种方式加以限制或约定之行为。(2)出卖之一方非仅对于交易相对人限制或约定转售价格,更要求其对于向其购买者再为出售时之销售价格(即再转售价格)亦予以约束或限制之行为。” 8303由于固定的零售价格阻碍了零售机构之间的价格竞争,并且由于经营更有效的零售商并不能将自己的高效率带来的好处扩展至消费者,消费者由此只能忍受固定了的较高价格,因此,各国立法无不以自身违法的理由明文禁止该种行为。1980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加利福尼亚州啤酒零售商诉米德卡尔铝公司一案中明确表示纵向固定价格的非法性,“本法庭一贯认为维持零售价格的做法是非法或限制贸易。”欧盟4087/88号规则第5条规定:“下列限制性约定不符合第85条第3款的规定,为具有反竞争性质的限制行为,因而不能获得类别豁免:(5)限定专营人的产品销售价格。但是,如果只是对产品的销售价格提出建议,不具有约束力,则为法律允许。”在上述案例和规定中,维持转售价格被立法所禁止,但是有些国家的立法也规定了一些豁免条件。例如德国“反限制竞争法”规定,特许经营合同如果出于促进技术完美、保证产品质量等原因而维持转售价格,可以得到联邦卡尔特局的批准,并豁免适用“反限制竞争法”。法国“价格规则”明令禁止维持转售价格,但法院判决认为,在特许经营领域,特许权人为维护专营网络的同一性和声誉或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就转售价格提出建议。9 254-255由此可见,价格限制并不绝对为法律所禁止,只有当价格限制具备了“不合理地限制了竞争”这一损害后果条件时,方属违法。3区域限制即特许人授予被特许人区域独占权,在该区域内不再许可其他人经营特许业务,同时被特许人也被限制在合同中指定的场所进行营业活动,不得擅自扩大经营规模或另往他处经营。10地区限制不仅限制了被特许人从事与特许人同类竞争的产品,限制了被特许人自由从事同类产品经营的权利,还限制了其他被特许人的商业自由权,排除了其他被特许人在该区域销售产品,使被特许人避免了品牌内部的竞争。在美国联邦和州的立法中并未规定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但其判例说明了对特许经营限制竞争行为适用法律的变化。1977年以前,法院对特许人为被特许人规定的地区限制、客户限制(位置限制除外)一律使用自身违法原则,即违反美国谢尔曼法第1条。但在1977年一个案例审理中,法院改变了过去的判例,代之以“合理原则”,即根据该许可合同地区限制的目的以及该种限制对商业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判决。当然,地域性的限制也是有某些好处的,比如对被特许人的地域保护可以防止其他人在该地域内“免费搭车”,从其广告、服务等投资中获得不正当利益,以鼓励被特许人更大的投资。4回授条款指在知识产权许可协议中,被许可人同意将其对许可人技术所作的改进再许可给许可人使用。在特许经营合同中常常包含回授条款。回授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促进竞争的积极因素,比如:促进被许可人对被许可技术所作改进的传播、增强许可人传播被许可技术的积极性、增强在相关技术或创新市场上的竞争和提高质量、增加许可人创新的刺激等。11279但另一方面,如果回授条款实质上会影响被许可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削弱创新市场中的竞争,可能会对竞争产生负面效果。在美国,反托拉斯机构在评估回授条款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可人在相关技术市场和创新市场上是否有支配力。1996年欧共体委员会技术转让规章对许可协议中的回授条款是分别对待的。其中,要求被许可人将其就许可标的所作的后续改进技术或新应用方法上的权利全部或部分转让给许可人的被列人“黑色清单”,对此不予集体豁免,意在防止许可人获得对新技术的垄断性控制。而要求被许可人就其对许可标的做出的改进和新应用给予许可人非独占性的许可,同时许可人也就其后续改进技术给予被许可人许可的被列人“白色清单”。这里的关键就是看这种条款对于市场竞争及创新的影响程度。由此可见,只要与市场竞争规则相悖的回授条款就应当予以限制。虽然,被特许人是在特许使用的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技术的,但该技术凝结了被特许人的智慧,其价值是被特许人创造出来的,而新技术价值的体现又与原有专利技术是分不开的。所以为保护特许权人的利益,可以约定被特许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该技术,并给予特许权人一定经济补偿,或将该技术以合理的价格转让给特许权人,但这应当是在平等基础上的协商一致,而不应在特许经营合同中做出违反平等互利原则的带有强制性的规定。就被特许人而言,新技术产生后,应当通知特许权人,这是被特许人的义务,但仅限于此。若一定要求被特许人将新技术回授给特许权人或其指定的企业,结果势必造成特许权人的技术垄断,进而造成行业垄断,这在各国的反垄断法、反托拉斯法中都是被禁止的。在特许经营中,出于保护所拥有的知识产权、统一商誉及保证收益的需要,有些限制竞争行为是必须的,如上述四种行为。但是由于在特许经营实际运作中特许方控制着特许经营所涉及的以知识产权为主的经营许可权,可以利用优势地位设置苛刻条件,容易滥用权利,这在实践中已经成为特许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6因此,正确对这些限制竞争行为的效力做出判断,才能使这些限制竞争行为既获得存在的合法依据,又被规定合法存在的限度。这是我国在制定反垄断法时应注意的一点。三、我国特许经营反垄断法规制的立法构想(一)我国特许经营反垄断立法现状20世纪90年代,特许经营进入中国。在麦当劳等进入中国时,“连锁”、“加盟”的经营理念也一并传入中国。老字号“全聚德” 率先打出了特许经营牌。随后,荣华鸡、狗不理等也相继开展特许经营。近几年,特许经营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大大小小的企业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特许加盟计划,中国特许经营已经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尽管特许经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需要法律的规范与保护,以促进特许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的特许经营立法也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作为国内存在时间并不长但发展极为迅速的特许经营模式,我国对特许经营的立法已经滞后于特许经营市场的发展。根据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特许经营法律体系主要由民法和经济法两部门法构建。民法要规制的是特许经营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合同关系和知识产权,受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的调整。特许经营涉及的经济管理关系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政府对特许经营活动本身的管理关系,第二个是政府对特许经营可能产生的限制竞争行为的管理关系。政府对特许经营活动本身的管理,旨在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明确特许经营的定义、性质、主体等问题,建立适应特许经营发展需要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市场准入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配套管理制度等。对这一关系的立法,我国已有些许成就。2005年2月1日,我国商务部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使特许经营的基本法律制度得以确立,是中国特许经营立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共有9章42条,主要对特许经营当事人的资格、权利义务、特许合同、特许经营的信息披露、广告宣传、政府监管及外商投资企业等方面做出规定。另外,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也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虽然条例仍旧属于行政法规而非法律但是由国务院颁布的,其行政效力要远远大于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另外尽管条例是在办法框架和条款基础上产生的,但较之办法有很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立法宗旨方面。条例表现出鲜明的保护被特许人权益的立场,这与办法侧重于对特许人的保护的立场完全不同。比如:条例第12条特别规定: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应当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约定,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订立后一定期限内,可以单方解除合同。另外条例专设“信息披露”一章,明确规定特许人应当建立并实行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特许人的信息披露,对于保证被特许人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有关情况,在充分占有信息的基础上作出适当的投资决策,防止上当受骗,非常关键。条例还确立了特许人备案制度。明确规定特许人应当自首次订立特许经营合同之日起15日内,向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并规定了备案的程序以及备案时应当提交的文件、资料,并将备案的特许人名单在政府网站上公布和及时更新。相比之下,政府对特许经营可能产生的限制竞争行为的管理则处于名副其实的“初级阶段”,这对特许经营法规体系来讲,犹如盖房子却没打牢“地基”,已成为特许经营发展道路上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如前面所述,限制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但特许方作为拥有经营和信息优势地位的一方,为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超越合法范围过度限制竞争,受许方弱势地位和特许方过度限制竞争行为的存在,使特许经营在实践中往往造成受许方的权益受到侵害。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发展特许经营,就必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反垄断法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垄断法,对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做出专门规定已是形势所需。(二)我国特许经营反垄断法律规制的立法构想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特许经营中限制竞争行为的专门性法律,虽然可以适用或类推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商标法、专利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中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但对特许经营大规模发展所可能产生的上述种种限制竞争行为,现有法律并不能予以有效调整。新颁布的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作为行政法规,法律位阶较低,没有反垄断的规制,对上述有关限制竞争问题缺乏明确的规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特许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所以我国在特许经营方面的立法仍很不完善。鉴于我国立法现状,下文拟对特许经营的反垄断法律规范问题提出如下初步构想、建议:1立法模式的选择虽然目前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制订了规范特许经营的法律,但是由于法律传统的差异,以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国家和欧盟为代表的大陆法国家已有的立法,对特许经营的规制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立法模式。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一些州政府虽然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特许经营权的法律规范,但这些法规着重于对特许经营的具体组织章程、操作规范等方面的规定;而反托拉斯法以及知识产权法的有关规定则对特许经营关系中可能出现的反垄断行为(如纵向限制行为等)只作原则性规定,具体的则通过判例法机制赋予法官自由裁量的权力。欧盟除了在欧盟条约第85条中给予原则性规定外,还制订了专门适用于特许经营合同的4087/88号法规,该法规对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的反垄断法效力皆作了细致周详的规定。相比较而言,欧盟的立法模式,在保持一定灵活性的同时增强法律的确定性,使当事人、法院能清楚地确知法律许可、禁止和豁免何种行为,增强了当事人的行为预期,同时也增强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简化了执法程序,降低了执法成本。我国是具有欧洲大陆法传统的国家,欧盟模式对我国具有更好的借鉴意义,即可以在制定反垄断法这一基本法的基础上,制定有关特许经营的专门性单行法规,对特许经营合同中的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如:搭售、限制转售价格、区域限制、回授条款等)的反垄断法效力作出细致周详的规定。这样一种多层次、立体式的网络状法律保护体系,可以更好地调整特许经营。2相关法律的完善特许经营这一概念传入我国的时间不长,规范特许经营的法律法规也不多。可以适用或类推适用的法律法规有: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等,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并不能充分保护当事人权益。条例和办法对商业特许经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条件、信息披露制度、政府监管等方面的规范尽管有实质性的进步,但没有涉及特许经营中的竞争问题,对特许经营中诸如地区限制、固定价格、搭售等纵向限制竞争行为的效力问题更是没有规定。目前,我国特许经营中存在着各种垄断行为,仅仅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和第7条加以禁止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在立法上禁止特许经营中的垄断行为是很必要的。由于特许经营中容易存在特许权人滥用权利的情形,因此,在立法过程中,无疑应当把法律禁止的限制竞争行为作为重点,并尽可能地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结合前面对几种限制竞争行为的效力分析,无效的限制竞争行为应包括以下情形:(1)规定被特许人接受与特许经营无关联的、实际上并不需要的其他知识产权、设备、产品或服务项目;(2)特许权人不允许被特许人从第三方购买同等质量的产品;(3)并非出于维护特许经营网络的同一性和声誉或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目的,限定被特许人出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价格;(4)限定被特许人根据最终消费者的居住地确定销售区域;(5)限定被特许人将其就许可的专利技术所作的后续改进技术或新应用方法上的权利无偿地回授给特许权人或特许权人指定的企业专享;(6)并非出于保护知识产权及维护专营网络的同一性和声誉的目的,限定被特许人只能销售特许权人的商品并拒绝指定由被特许人提议的其他企业作为供货商;(7)禁止被特许人在协议期满且技术秘密已公开的情况下使用该技术秘密,并限定被特许人永远不得从事与特许权人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3豁免制度设计所谓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也叫适用豁免,系指在某些领域对某些特定事项不适用反垄断法的制度。具体是指在某些领域中或对某些特定行为,法律允许一定的垄断状态及垄断行为存在,即对某些虽属限制竞争的特定协议或联合或单独行为,反垄断法不予追究的一项法律制度。适用除外制度允许垄断,是因为其存在比自由竞争对国民经济和公共利益更为有利,这在本质上是反垄断法与其他经济、社会目标协调的结果。基于特许经营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维护整个特许经营体系的统一性,以及特许经营与其他传统经销方式的区别,本文认为在我对特许经营反垄断法律规制中适用豁免制度时应采用行为豁免,而不是个案豁免,即根据一定事由将一些具有反竞争效果的行为从反垄断法的禁止规定中排除出去。对豁免制度的操作应遵循“合理性原则”、“竞争性原则”、“消费者利益原则”。这三项原则既是特许经营中限制性行为得以“豁免”的原因,也是用来判断是否为滥用特许权行为的标准。首先,合理性原则。该原则是指特许者在特许经营合同所规定的一些限制性条款如对被特许者的竞争活动,经营场所的设计和位置,以及对销售商品的限制必须具有特许经营制度的基本要素。简言之,这些限制都是为了维护和发展特许经营制度所必需的,是为了确保特许经营效率所必要的。其次,竞争性原则。“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 12176是表述反垄断法立法目的的著名论断。反垄断法不是简单地以特定竞争者受到损害作为判定是否构成垄断行为的标准,而是从竞争机制的大局或者整体进行判断。因而竞争性原则是指特许经营中的限制性条款是为了加强整个特许经营体系的竞争实力,带动相关市场的竞争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竞争机制,真正实现有效竞争。再次,消费者利益原则。反垄断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消费者利益,这是对消费者最高层次上的保护。只有在真正的竞争机制下,才能够使消费者获得质优价廉的商品。消费者利益原则是指特许经营中的限制性条款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使消费者在庞大特许经营体系的任一环节中都能获得品质如一的商品。13 根据上述三原则,本文认为以下特许经营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对此应予以除外,适用豁免制度:(1)为保证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除非被特许人自制,特许权人有权要求被特许人只从特许权人或其指定的商家购买产品;(2)被特许人必须按照约定的要求使用特许权人提供的商业手段和知识产权,并接受特许权人对经营场所、发展成果和财务的检查;(3)未经特许权人同意,被特许人不得改换经营场所,或转让特许经营权;(4)被特许人有义务将其运用技术秘密的发展成果通知特许权人,并向特许权人及其他被特许人授予非独占的许可使用权;(5)在协议存续期间,被特许人只限于在特许经营业务中使用特许权人的商业秘密,合同存续期间及终止后,被特许人不得泄露特许权人的商业秘密。特许经营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企业扩张和个人创业途径之一,是一种高效益的经营方式。14中国特许经营的发展,离不开法律体系的保障,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将有利于特许经营规范、有序发展。我国关于特许经营的立法尚不完备,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刻不容缓的。上文对我国特许经营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