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载重4吨商用车底盘总布置设计.doc_第1页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载重4吨商用车底盘总布置设计.doc_第2页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载重4吨商用车底盘总布置设计.doc_第3页
机械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载重4吨商用车底盘总布置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完整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题 目 载重4吨商用车底盘总布置设计专 业 车辆工程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一、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的意义: 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 动机的动力,是汽车产生运动,保证其正常行驶。商用汽车的技术含量主要体现在底 盘的技术上,车辆的动力性能、操纵性能、安全性以至于可靠性等技术性能的优劣, 都毫无例外地取决于其底盘各总成、各主要结构要素的性能及其合理的配置选择。底 盘设计得好坏对商用车的整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对公交底盘的研究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概括: 国内外研究概括:商用车制造的核心技术在于底盘技术。国外的商用车底盘技术走在了行业的前沿,无 论是四个系统的总体布置,还是具体到每个总成设计都有一个成熟的开发,以及如何 降低底盘的重量和耗材和功能实现最大化方面等都有一套先进的理论。国外商用车几 乎全部用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近年来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燃料发动机也取得 了较快的发展。商用车大多采用自动变速器 (由液力耦合器、变扭器与行星齿轮 组成,或采用电脑程控的自动变速器),主要是为了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商用车启动和变速时的平顺性。底盘制动系统多为前盘后鼓式,除了采用双管路制动外, ABS、涡流缓速器、制动蹄自动调隙装置等均属于标准配置。 国内的商用车底盘总布置则比较落后,基本上是借鉴别国已有的技术。在早期,我 国共商用底盘基本上是直接采用货车底盘改装而成的。这种底盘的优点是结构简单, 可靠性高。 缺点是舒适性不好, 噪音大。 现在的商用车的底盘大都采用商用车专用底盘, 这些底盘有以下特点:1)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主减速器布置紧凑, 2)采用 空气悬架,3)低入口,底盘高度低。这种底盘的优点是:发动机后置,汽车中前部 基本不受发动机工作噪声和振动的影响,整车整备质量小,轴荷分配合理,检修发动 机方便,车厢面积利用较好,公交车的行驶平顺性和乘座舒适性好。这种底盘的缺点 是发动机冷却条件不好,必须采用冷却效果强的散热器;动力总成的操纵机构复杂; 驾驶员不容易发现发动机故障等。 应用前景: 应用前景: 随着客车底盘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车乘座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公交 车底盘的性能有了更高的新要求,客车底盘在动力性方面越来越多地采用大功率、大 转矩发动机,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以外既要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舒适性、动力性以及 制动安全可靠性,又要兼顾环保要求(排污、噪声) ,且操作要方便灵活。在汽车电 子技术发展的同时,底盘上使用该技术将更进一步深入,高性能传感器、中控系统将 广泛应用。为了全面提升客车的各方面性能,底盘的智能化也将得到进一步研究和实 际应用。二、课题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到2010年底为止,中国汽车年销量突破1 800万辆。这意味着,美国这个曾经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此前创下的1700万辆最高销售纪录,在中国被打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爆发和汽车文化的孕育,汽车已经进入中国千家万户,逐渐从代步工具演变为人们生活中不可获缺的部分。随着用户对汽车认识的深入,针对汽车的“筋骨”底盘的各方面要求也不断提高,对其安全性、电子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汽车底盘技术发展到现在,底盘安全主要通过可靠性验证和性能验证加以保证。德系车通过其严格的道路耐久、疲劳台架试验、用户相关的系统性滥用试验以及严格的系统匹配标准,在底盘集成、功能保证以及可靠性方面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水平。但是,随着电子技术在底盘领域的应用以及新材料和新工艺方面的不断创新,给底盘技术提升和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三、主要研究内容。通过对商用货车的发展情况和市场的分析,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商用载重4吨货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课题的重点是底盘的总体设计,根据其载重情况,确定了总体结构布置,确定总体的设计参数以及确定总体的设计参数和各零部件的主要尺寸,可以根据载重状况选择轮胎,依据轮辋的直径来确定制动鼓的内径,然后其他尺寸就可以根据对应关系和计算得出并进行受力计算。四、主要参考文献1 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2 林秉华,最新汽车设计实用手册 第2版M, 北京: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1994。3 王望予,汽车设计 第4版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4 吉林工业大学汽车教研室编M,汽车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83。5 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93。6 余志生,汽车理论,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7 吴宗泽、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8 徐石安、江发潮,汽车离合器,上海: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