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doc_第1页
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doc_第2页
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doc_第3页
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doc_第4页
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规划目标通过赣州章江新区的开发建设,缓解和释放老城区城市建设的压力,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章江新区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土地利用和相关建筑,协调各项建设,确定道路交通体系,构筑环境景观,配置有关市政配套设施等内容,以本规划指导地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以及有关的开发建设。第二条 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4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2002)5 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年)6 赣州市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第三条 规划原则1 人、城市、自然和谐的原则,利用自然的地形地貌,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新区,将新区融入相应的自然环境中,顺应章江的自然走向,通过多条绿色走廊把新区与水体结合为一体,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态城市的特色。2 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区域建设条件,按照不同居民的居住行为和居住心理需求,精心组织新区城市生活,合理安排用地布局,完善各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同类型、标准的住宅,满足新区各阶层市民安居乐业的多层次居住需求。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平衡经济、社会、生态的相互关系,提升新区生态环境品质,强调新区生态环境与空间环境的优化。4 合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的原则,最大限度提高土地利用率。5 新区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同步、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综合平衡建设总量,提供一流的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6 注重规划可操作性的原则,使之指导并运用于新区城市建设。第四条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设计的范围,西起105国道,北至客家大道以北、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以东与章江围合范围,北、东、南三面被章江合围,面积约18.33平方公里。第五条 地位与作用本规划是指导本地区建设的法定性文件,是实施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在本地区内所进行的各项城市建设活动,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各项专业规划等,均应遵循本规划。 第二章 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通则第六条 功能定位依据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章江新区是赣州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区域,是老城区居住、行政和商业商务的主要疏解方向,规划建设成为集行政、商务、文化博览、居住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新区。第七条 发展规模1 人口规模:规划区人口规模为24万人。2 用地规模:规划区建设总用地面积为1833.27公顷,包括居住用地757.76公顷,公共服务设施用地350.88公顷,对外交通用地12.27公顷,道路广场用地393.80公顷,市政设施用地16.61公顷,绿化用地281.76公顷,特殊用地20.19公顷。3 建筑规模: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60万平方米,综合容积率为1.07。其中居住建筑面积约1160万平方米,居住用地平均容积率为1.53;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780万平方米,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平均容积率为2.22。第八条 规划结构规划形成“一轴、二环、三心、六片”的结构体系。1. 一轴连接赣州历史城区与未来“创新区”的发展轴线,沿长征大道、发展大道、兴国路和滨江路围合的区域呈带状发展,轴线上串联城市的主要公共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区、文化博览区和商业金融区,形成赣州市新的市级中心。发展轴线的各段以绿化带和城市公园串接,形成环境优美、尺度宜人的城市公共活动带。2. 二环沿章江的生态景观环和连接各片区中心的社区生活环。生态景观环利用章江良好的自然景观与流向线形,串接东、南、西、北四块绿地与广场,环上景观绿地在城市组团之间楔入城市内部,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社区生活环串接各个片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生活性道路连接,有机衔接各个片区中心。3. 三心城市发展轴线上的三个市级中心,即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其中行政中心位于发展轴北段,已建成,规划进一步完善提高其配套设施;文化中心位于发展轴中段,规划建设赣州市博物馆、赣州大剧院、赣州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赣州市展览中心和赣州市演艺中心等大型文化博览设施;商业中心位于发展轴的西南段,规划集中布置市级商务金融中心。“一轴、二环、三心”构成章江新区的公共设施网络,这个网络中既包括地区级和市级的功能中心,也包括社区级的活动中心和景观良好的市民集聚空间。4. 六片六片包括一个专业市场片区和五个居住片区。规划扩大了现状客家大道西段的专业市场,成片成规模发展,规划形成以建材、家具、汽车交易为主的市场群。专业市场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在黄金开发区的工业用地和章江新区的居住用地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带。规划形成五个居住片区,各片区以城市主干道和楔形绿地分隔,相对独立,每个片区规划3-5万人,配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八大类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住宅建筑以多层为主,在特定的景观界面和接近市级中心的地段,结合城市景观及空间轮廓要求适当建设部分小高层,沿江地区以低层住宅为主。第九条 土地使用1.公共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三个层面和五种类型,分别是市级的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地区级的市场中心和火车站城市专业中心,以及片区级的居住区中心。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用地规模为350.88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的19.14 %,建筑面积约78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39.80%。考虑用地规模的不确定性,规划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边缘的土地使用性质兼容为商住用地,体现弹性规划的原则,以适应实际开发的需要。2. 居住及其配套设施规划居住用地为757.76公顷,占规划建设总用地的41.33%,居住建筑面积约1160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59.18 %,其中住宅用地685.02公顷,住宅建筑面积约1100万平方米。章江新区居住配套设施的主要内容为:商业服务:在片区中心、沿江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公交站点安排便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各类商业服务设施。医疗卫生:可结合片区中心,安排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教育:幼托25所,每所用地不小于0.25公顷;小学10所,每所用地不小于1.5公顷;初中(含九年一贯制)5所,每所用地不小于3公顷;高中(含完全中学)3所,每所用地不小于5公顷;章江新区基础教育设施总用地73.91公顷。小学服务半径以500米计,中学服务半径以1000米计,基本覆盖整个新区规划范围。文化体育:结合片区中心及沿江的公共活动区域设置片区级居民文化活动中心及体育运动场所。3. 市场用地规划保留位于新城区西北的市场用地并加以扩建,面积为30.92公顷,对其现状商业环境进行改善,为规划范围以外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一定的配套服务功能。规划结合各片区中心设置农贸市场,总面积为4.56公顷。4. 绿化系统遵循点、线、面、片结合的绿化结构系统,对新城区内的绿化用地进行统一布局。规划绿化用地为281.76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5.37 %,其中:公共绿地为205.27公顷,占总建设用地11.20%,人均公共绿地为8.6平方米;防护绿地为76.49公顷,占总建设用地4.17%。内容包括:公园、街头绿地、道路绿地、滨江绿地、防护绿化等。5. 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见附表1)第十条 道路交通规划1 交通组织新区规划路网采取方格网加放射式环路的混合形式,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主干道的路网间距为800-1200m,红线宽度为50-60m。次干道红线宽度为30-40m。支路和街坊道路红线宽度为12-18m。新区环路沿线不允许设置地块车辆出入口,尽可能减少新区主干道沿线的地块车辆出入口。支路系统以局部环路的方式减少与主、次干道的交叉口。规划在各主要路口采用信号灯控制交通。2 道路等级规划将城市道路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个等级,其主要断面形式如下表:道路等级红线(m)防护绿带(m)机动车道(m)非机动车道(m)人行道(m)道路绿化(m)备 注主干道6010-20112526216机动车6车道,机非分行主干道5010-2011252629机动车6车道,机非分行主干道401011242526机动车6车道,机非分行次干道361518m机非混行612机动车4车道,机非混行次干道3057.523.52423机动车4车道,机非分行支路18312m机非混行32机动车2车道,机非混行支路1237m机非混行2.52机动车2车道,机非混行3 道路交叉口规划各道路交叉口主要采用平交形式,主干道与主干道、主干道与次干道相交处采用拓宽与渠化结合的原则。交通性干道与主干道交叉口预留立交用地。4 公共交通规划规划遵循公交优先的原则,在区域内各级道路均匀布置公交线路,总长68.2公里,公交路网密度为3.4公里/平方公里。规划设置公交停车场一处,公交客运换乘枢纽两处。规划在街坊入口和人流集散地等适当位置均匀布置公交站点,并合理设置候车亭等各项设施。5 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城市公共停车场按规划人口每人0.9m2设置,其中机动车停车场用地占80%,共规划机动车停车场(库)26处,机动车位5330个,规划新区外围建设停车场,采用地面与地下结合的停车方式,城市中心区结合绿地与广场,主要采用地下停车方式。6 竖向规划竖向设计依据原有地形地势确定,道路定线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貌,减少土方,使土方填挖在本区内基本平衡。竖向设计中,道路经过之处尽可能不损坏表土层,结合地势,道路坡度大多控制在0.2%-2%。第十一条 公共绿地和开放空间规划1 公共绿地规划新区公共绿地系统分为滨江绿带、市级公园、居住区级公园和街头绿地四级,其中滨江绿带73.0公顷,市级公园81.1公顷,居住区级公园13.4公顷,街头绿地41.2公顷。市级公园的服务半径为500米,居住区级公园服务半径为300米,街头绿地服务半径为200米,充分保证市民在步行可及之处享受城市公共绿化。不得占用或改性使用现状公共绿地。保护本地区的古树名木,保留现有的大树。在不影响绿化系统、开放空间体系完整的前提下,允许适当调整规划公共绿地。调整后的规划绿地面积不得小于原面积。规划绿地的调整必须报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本地区的绿化建设注重物种多样性配置,增加绿量,形成丰富的物种群落。2 开放空间规划保留现状开放空间。滨江道路断面结合滨江绿地和周边环境设计,提高滨江空间的景观性和趣味性。确保地区内公共步行通道的畅通和全天候开放,加强滨江空间与纵深腹地的联系,完善地区开放空间体系。配合章江旅游功能的开发,结合沿线游船码头设置人群集散和活动广场。城市广场的设置应避开主要的交通性道路。滨江规划地块的集中绿地应尽可能结合滨河开放空间设置,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的延伸。第十二条 河道蓝线规划河道蓝线规划以赣州市水利部门专项规划为依据。第十三条 给水工程规划1 规划用水量章江新区规划范围用地内城市总用水量为16.8万m3/d。2 规划水源章江新区供水近期由黄金岭水厂和第三水厂供给。黄金岭水厂日供水能力5万立方米,第三水厂一期日产10万立方米。远期需第三水厂扩建再供给。3 管网布置新区结合道路建设,设DN600的给水主干管供水,次干管DN400,原管径与设计管径不符的按设计管径做。次干管在主干管两侧布置,与主干管一起构成给水环网,提高供水安全性与稳定性。局部地块可采用树枝状管网供水。第十四条 排水工程规划1 排水体制采用完全的雨污分流排水。 2 污水工程规划 污水量预测:新区平均日产污水量为11.36万立方米。 排污:章江新区的污水规划将接入白塔污水处理厂处理。管网布置:排污规划要结合地形,及具体竖向设计进行详细安排。本区块地形西北局部地块高,其他地块向河流方向逐步降低。污水管网布置采用分区收集污水的方法,依照地势,通过支管将西南区污水汇入外环线主干管,在主干管的最低处设置泵站,中部设调节水池一处。东北区污水汇入滨江环线,全区污水分别由两条主干管通过二级泵站的提升输送往污水处理厂。污水主干管管径为DN1000,支管管径为DN 600800。排污泵站 应设置30米防护绿带。3 雨水工程规划排水:新区划五个雨水分区,分区内雨水由支管汇到主干管,再由各区主干管顺应地势自流至出水口,就近排入河流。雨水排放坚持就近分散原则,有效地减少雨水管管径,快速排除雨水。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机排为辅的原则,理顺水系,加高加固。雨水就近、分散、重力流排入章江水体,出水口处建造排涝站5处(每处用地4000平方米)和调蓄池2处(每处容量5000立方米,位置详见雨水系统规划图)。第十五条 电力工程规划1 用电负荷预测新区的总用电负荷为40万千瓦。2 规划电源及电力线路布置规划区内增设220KV变电站一座,电源采用架空式高压线路由横岭变电站接入。除现有城东110KV变电站和黄金110KV变电站外,规划再增加三座110KV的变电站;结合建筑物内部设置,采用户内型式,占地2000m。从220KV变电站到110KV变电站的线路采用直埋式地缆线,其中高楼变和城南变采用双回路供电,直接连接横岭变电站。新区规划五个供电分区,居住区及小区级用电需要调压,由110KV变电站直接送出,经配电所调节至10KV,进入各区开闭所,进行再次调节降压后进入用户,10kv开关站与10kv配电所联体建设,新区共设置23个配电所。电缆沿道路地埋布置。第十六条 通信工程规划1 容量预测估算交换机总装机容量为115000门。新区内电信设施设置模块局6处,汇接局2处。2 通信网布置新区内电信线路为地下光缆及电缆,在主要道路设地下光缆,在小区内可采用地下电缆。敷设方式为穿管埋地敷设。主干管路设3根7孔梅花管,次干路设1根7孔梅花管,管线走向主要沿城市主、次干道。(3)无线网规划新区内分期建设基站20个。(4)邮政工程规划设置7所邮政支局(所),每处占地面积不小于0.15万m,每个邮政支局(所)的服务半径为0.8-1.0公里。(5)广电线路规划广播、有线电视光缆可与电信光缆合用,在小区内采用地下电缆,穿管埋地敷设。第十七条 燃气工程规划新区最大日总用气量为21.4万立方米。气源:由新区东边的沙河镇储备站输入。输气管网布置:规划区内天然气输配系统压力等级:中低压二级。管网由中压主干管、中压支管、调压站组成。中压主干管由两条主干路和外环路成环状布置。中压支管沿城市主、次干路布置,低压燃气管网由调压站调压后至各用户。总长度:中压主干管DN300,总长23.4kM;低压干管DN150,总长29.4M。调压站:在中、低压干管的转接处设置调压站,规划区内共设有9个中低压调压站(可结合建筑物设置)。第十八条 管线综合规划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为了尽量节省平面位置和交叉空间,管线布置时将电信、联通、有线电视等同类管线并在一个管线位置上。将各种管线在满足相互间距的基础上,同序排放,即:道路以东、以南管线同序,道路以西、以北管线同序。新建道路各管线顺序由道路中心线至红线依次为污水、雨水、给水、燃气、电信、电力管。已建道路下各管线调节后顺序是由道路中心线至红线依次为雨水、给水、燃气、电信、电力、污水管。当工程管线竖向位置发生矛盾时,应遵循压力管让重力自流管;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的原则。工程管线的最小覆土深度(m)序号123456管线名称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燃气管道给水管线雨水排水管线污水排水管线直埋管沟直埋管沟最小覆土深度(m)人行道下0.50.40.70.40.60.60.60.6车行道下0.70.50.80.70.80.70.70.7注:10 KV 以上直埋电力缆管线的覆土深度不应小于1.0m。第十九条 防洪工程规划按照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 赣州城市防洪等级为级,规划章江新区远期城市人口达24万人,仍然属一般城市范围,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防,堤防设计标高108-105.83米,另加设0.6米防浪墙。远期采用100年一遇设防。防洪堤采用绿化景观带结合防洪墙的形式。第二十条 环卫设施规划(1)垃圾处理:规划区内采用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两级体系进行垃圾处理。大型垃圾转运站遵循赣州市近期建设规划安排,本次规划小型垃圾转运站17处,按服务半径0.5公里1处设置。(2)公共厕所:规划全区建23座公共厕所,设置标准应符合以下标准:主要商业街设置间距500米,次要街道间距800米,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座。大型公建及宾馆、饭店的卫生间,应对公众开放(其数量不记入规划公厕)。(3)废物箱:设在街道两侧、路口、人流密集区和大型公建内,间距如下:主要街道50-80米;次要街道80-100米。(4) 垃圾箱:居住区内按排服务半径70米设置,公建和单位在用地范围内自设垃圾箱,不得设置垃圾通道。(5) 环卫车辆停车场2座。第二十一条 消防设施规划在新区内,设标准消防站3座,其中1处为消防指挥中心,占地面积1.2公顷,其余两处消防站占地约0.5公顷。第二十二条 防灾规划1. 避震疏散规划 疏散原则:就近安全、方便疏散。疏散半径为0.3-0.5公里,人均疏散占地面积2-3平方米。 避难场所布局规划 新区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停车场、广场和各类绿地,作为避难场所。 新区内要保障紧急疏散时大街小巷畅通无阻。 形成环状绿化林带,既创造良好城市生态环境,又兼顾到避震、人防需要。2. 防空设施规划人防工程贯彻“长期坚持、平战结合、全面规划、重点建设”的方针,防患于未然,兼顾工程的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民用建筑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建10层以上或基础开挖深度3米(含3米)以上的9层以下民用建筑,应利用地下空间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新建的居住区、小区和统建住宅(含商品房),按一次下达的规划设计任务地面新建总建筑面积的4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区统一规划修建防空地下室约78.4万平方米。3. 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按战时功能可分为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防空专业队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和配套工程五类。新区防灾指挥中心3000平方米。 医疗救护工程根据作用不同可分为三等。一等:中心医院工程;二等:急救医院工程;三等:救护站工程。 人员掩蔽工程可分为二等:一等:战时留城的市级党政机关和重要部门用于集中办公的人员掩蔽工程;二等:战时留城的一般人员掩蔽工程 人民防空物资库的规模和容量,应按战时留城人口3个月的物资需要量确定;区内供电站、供水站、食品站、疏散干(通)道、警报站、核生化中心等配套工程的规模,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有关规定确定。4. 医疗救护和疾病控制规划灾情发生以后卫生部门要组织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抢救伤员,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向受灾人员提供精神、心理卫生方面的帮助。规划指标:新区规划急救半径为4.5公里,平均反应时间6-8分钟。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考虑医疗救护站结合消防站设置。5.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坚持以下几点:远近结合、上下结合、平战结合、综合利用新区地下空间、拓展新区城市空间;地下空间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层立体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应由单体工程向多功能综合体发展;单体工程必须预留连通的可能性,以利平战两用; 地下空间开发应从解决新区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土地紧缺等问题入手,优先考虑需求量大的地段,如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人口稠密区等。第二十三条 无障碍设计城市道路的人行道、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公交车站、桥梁、隧道、公共建筑、广场、公园、绿地、立体交叉等设计应当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第二十四条 开发强度控制1建筑规模:规划总建筑面积1960万平方米,其中居住建筑面积1160万平方米,市级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780万平方米。2 新区居住建筑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低层住宅建筑2-3层,多层住宅以4-6层,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在18层以下;标志性公共建筑采用高层建筑,但高度不宜超过80米。3 低层住宅用地的净容积率在0.3-0.5左右,多层住宅用地的净容积率在1.5-2.0左右,高层住宅用地的净容积率在2.0-3.0左右,行政办公及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净容积率在4.0以下,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净容积率在2.0左右。4 新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其他性质建筑的间距均应符合国家和江西省相关的日照、消防、交通、环保、卫生和市政管线的要求。多层、低层住宅日照间距不低于1:1.1,高层板式住宅日照间距不低于1:0.9,高层塔式、点式住宅日照间距不低于1:0.6。第二十五条 建筑密度控制规划对新区现状保留、已批在建地块的建筑密度不做规划控制。该类地块在本规划时效期内如需改造(包括环境和建筑本体的改造),改造后地块的建筑密度不得高于现状的建筑密度。除上述地区外,其余已批未建和规划地块的规划建筑密度依据本规划进行控制。地区居住地块规划建筑密度多层一般不高于30%、高层一般不高于25%,商业、办公地块规划建筑密度一般不高于50%。第二十六条 建筑退界控制当道路沿线设有控制绿线时,沿线建筑按照控制绿线退界。当道路沿线没有控制绿线时,道路红线的的建筑退界(指标为下限)分为2种标准:次干道两侧建筑退红线5m;支路沿线建筑退红线3m。相邻地块边界的建筑退界至少为4.5m,并且应符合有关的日照和消防标准。在大量人流集散部位,建筑退界一般为8m,并应由规划部门个案审理。第二十七条 建筑高度控制高度控制分为区域、界面和节点三个方面,采取区间(设置建筑高度的上限和下限)和限高(只设置建筑高度的上限)二种方式(详见城市设计导引的通则部分)。街道轮廓高宽比控制在0.8-1.5之间。第二十八条 绿地率控制规划对地区内现状保留、已批在建地块的绿地率不做规划控制。该类地块在本规划时效期内如需改造(包括环境和建筑本体的改造),改造后地块的绿地率不得低于现状绿地率。除上述地块外,其余已批未建和规划地块的绿地率应符合下表:用地类型用地代号绿地率()一类居住用地R140二类居住用地R230商贸用地C220行政办公C135文教体卫C3、C4、C5、C635市政设施U15第二十九条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根据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综合确定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和用地指标。允许在大型开放空间中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控制在开放空间占地面积的2%以内,且最大不得超过500平方米。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必须编制调整规划报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经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方可实施。第三十条 岸线与防汛墙规划控制防汛墙的建设必须同时满足安全性、连续性和环保性。在满足防汛要求的前提下建设亲水岸线。亲水岸线的建设应注重环境建设和安全防护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结合现状码头建设亲水平台。第三十一条 规划地块控制图则规划地块控制图则明确以下内容:各地块的土地面积、用地性质、建筑面积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后退地块边界及道路红线距离、道路交叉口坐标及竖向标高(改道、高架方案)、机动车出入口、机动车停车位、配套设施的数量和规模、土地使用兼容性、城市设计要求及其它有关规定。第三十二条 土地使用和用地适建性的规定在不改变规划土地使用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允许依照下表中兼容性的控制规定调整土地使用性质。土地使用兼容性控制表:R1R2C1C2C3C4C5C6C9G1G2S2S3TUDR1R2C1C2C3C4C5C6C9G1G2S2S3TUD备注: 直接兼容,条件兼容, 不可兼容。(横行为备选兼容用地性质,竖列为地块原用地性质)第三十三条 对规划用地性质变更的规定对于超越本规划兼容性规定的土地使用性质的变更(上表中的不可兼容),必须编制调整规划,报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后由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方可实施。兼容性控制规定中允许的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包括直接兼容和条件兼容),须报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第三十四条 城市设计导引为了确保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独特性,并与自然山水景观保持协调关系,新区城市设计导引包括轴线,节点、界面和高度四种景观控制元素。1 轴线新区景观轴线是感受新区景观的基本架构。章江新区的长征大道是城市景观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公共活动中心发展轴线,既是公共生活的交往场所,也是城市景观的集中体现,应营造舒适宜人的内外部环境,强化街道铺地、广场空间、小品设施和绿化配置的景观品质。章江是城市的主导性景观元素,章江沿线的建设应强化滨水绿带,突出亲水性、生态性和主题性的景观特色,营造市民和游客共享的休憩场所。2 节点景观节点包括核心节点、门户节点和滨水节点,是新区景观构架中特别重要的部位。核心节点位于景观轴线的交叉部位,也是城市的功能中心,宜结合广场绿地设置大型公共性建筑,形成城市地标,强化城市核心节点的景观地位。在地区对外联系主要道路的交叉处,拟设置广场绿地,强化城市门户节点的景观地位。3 界面对于新区景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开放空间,相应控制周边界面,界面类型分为三种,包含围合程度和风貌特征二个要素。界面的围合程度控制包括连续度和贴线度两项要求。连续度指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连续(即不间断)程度,贴线度指开放空间沿线建筑物的外墙落在指定界线上的程度。建筑物的连续度和贴线度越高,意味着建筑物对于公共开放空间的围合程度越高。界面的风貌特征控制要求公共开放空间周边的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采取坡顶形式,以强化公共开放空间界面的风貌特征。 A型界面:在城市核心和门户节点的广场绿地,周边(指直接面临广场绿地的)建筑物实行最为严格的围合程度控制,要求周边建筑物的连续度和贴线度都不得小于85%,确保广场绿地具有明确的形状。 B型界面:沿着商业发展轴线的中部区段,对于两侧(直接临街的)建筑物实行较为严格的围合程度控制,要求周边建筑的连续度和贴线度都不得小于70%,以强化商业大街的购物环境。 C型界面:对于章江滨水绿带和楔形绿带的沿线界面实行风貌特征控制,要求周边(指直接面临绿带的)建筑物至少70%的顶部采取坡顶形式,以塑造与山水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特定风貌。4 高度高度控制是确保新区城市形态和天际轮廓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的重要策略,包括区域、界面和节点三个方面,相应地采取区间(设置建筑高度的上限和下限)和限高(只设置建筑高度的上限)两种方式。显然,建筑高度区间是比建筑限高更为严格的控制方式,适用于城市景观更为重要的部位(如地标建筑),以确保城市形态的主导部位的确定性。(1)区域高度控制居住建筑的高度不宜超过45m,公共建筑高度不宜超过80m,在滨水地区的周边范围实行特别区域高度控制,以确保城市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距离章江300m范围为特别区域高度控制区,建筑高度不宜超过20m。(2)界面高度控制对于景观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线形开放空间的两侧界面实行建筑高度的区间控制,以确保开放空间具有合适的轮廓。在发展轴外侧沿线(指直接临街的)的建筑实行界面高度控制(A),高度区间为40-80m,以形成比较紧凑的空间效果(街道轮廓的高宽比为0.8-1.5)。对于发展轴内侧沿线(指公共中心绿轴两侧)的建筑实行界面高度控制(B),高度区间为15-35m,以形成比较宽旷的空间效果。(3)节点高度控制在区域高度控制和界面高度控制确保城市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节点高度控制是强化城市空间形态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对于3处新区核心节点的地标建筑实行节点高度控制(A),高度区间宜为60-80m,形成新区城市空间形态的制高点和导向点。 第三章 附则第三十五条 解释权本规划由赣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规划生效日期本规划自批准之日起生效。第三十七条 文本、规划说明书、图纸和分图则四者具有同等法律效应。第三十八条 文本中黑体字部分为强制性条文。第三十九条 名词解释1. 直接兼容两种不同的用地性质间须经规划主管部门核准后即可进行转换。2. 条件兼容两种不同的用地性质间必须经规划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方可进行转换。3. 不可兼容两种不同的用地性质间必须编制调整规划征得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经赣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进行转换。4. 地块编号按照地块划分原则和地块所在区域、街坊而给定地块的统一编号。5. 地块性质根据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按中小类区分的用地性质。6. 地块面积道路红线与地块划分线所包围的土地投影面积。7. 容积率地块中所有建筑面积除以地块用地面积的商,作为控制指标的容积率值为地块开发允许的最大值。8. 建筑密度地块中所有建筑基底面积之和占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控制指标的建筑密度为地块开发允许的最大值。9. 绿地率地块内各类绿地的总和占地块用地面积的百分比,作为控制指标的绿地率为地块开发允许的最小值。10.建筑控制高度地块内新建建筑物的室外明沟面或散水坡面至建筑物主体最高点的垂直距离,作为控制指标的建筑控制高度为地块开发允许的最大值。11.机动车出入口位置按控制图则所标方位控制的地块机动车出入口位置。12.机动车停车位各类用地需按其使用性质和开发强度应当设置的停车位。13.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按控制图则所标位置与尺寸控制。u 本文本用词说明:执行本文本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说明如下: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词:采用“必须”。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作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除现状道路名称外,文本中提到的其他道路名称为暂定名。u 各地块规划要求详见“规划地块控制指标表”及图则部分第四十条 成果内容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赣州市章江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说明附图:图纸部分:1. 区位分析图2. 区域体系分析图3. 区域交通分析图4. 土地利用现状图5. 土地开发建设动态图6. 土地开发建设状况图7. 现状建筑质量评价图8. 市政管网现状图9. 规划结构分析图10. 土地利用规划图11.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12. 绿地系统规划图13. 道路交通规划图14. 道路断面及交叉口规划图15. 公共停车场(库)规划图16. 交通组织图17. 公交系统规划图18. 城市设计导引图19. 绿化结构分析图20. 重点地区建筑群体意向图21. 服务区位模型图22. 交通区位模型图23. 环境区位模型图24. 土地经济性模型图25. 土地级差评价图26. 开发强度模型图27. 强度分区规划图28. 高度分区规划图29. 密度分区规划图30. 道路竖向规划图31. 电力系统规划图32. 通信邮政工程规划图33. 给水系统规划图34. 雨水系统规划图35. 污水系统规划图36. 燃气系统规划图37. 道路管线断面图分图则部分:1. 地块编号索引图2. 规划地块控制图则附表:附表1:规划用地平衡表用地性质代号用地面积(公顷)比例(%)公共设施用地C350.8819.14行政办公用地C125.371.38其商业金融用地C2251.2213.70其商务办公用地C22/ C23101.295.53中市场用地C2635.481.94文化娱乐用地C332.081.75体育用地C414.29 0.78医疗卫生用地C519.861.08中教育科研用地C64.310.24其他公共设施用地C93.750.20居住用地R757.7641.33其住宅组团用地R684.5337.33其中一类R143.752.39中二类R2640.7834.95基础教育设施用地R2273.234.00绿化用地G281.76 15.37其公共绿地G1205.2711.20中生产防护绿地G276.49 4.1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16.61 0.91对外交通用地T12.270.67道路广场用地S393.821.48特殊用地D20.191.10城市建设总用地面积1833.27100附表2:新区道路一览表:主干路道路性质道路长度(M)道路宽度(M)道路面积(平方米)客家大道交通性619860371880赞贤西路生活性291350145650兴国西路交通国中路交通性12875064350兴国路交通性12895064450发展大道生活性267160160260赣江源大道生活性196960118140文峰北路交通性306250153100文峰南路交通性263350131650东胜路交通性277650138800翠微路交通性8206049200瑞金路交通国北路(滨江大道客家大道)交通性3054012200兴国北路(客家大道兴国中路)交通性11315056550长征大道生活性252660151560益光北路生活光中路生活性11155055750益光南路生活性11915059550小计368421980940次干路道路性质道路长度(M)道路宽度(M)道路面积(平方米)市场一路生活性8263024780白家路生活螺岭路生活性11013033030赞贤中路生活性9233027690赞贤路生活性8743026220滨江大道生活性1271636457776储潭北路生活性7413022230储潭中路生活性10443031320储潭西路生活胜路生活岩东路生活性12643037920玉岩西路生活金路生活风路生活性11153033450西津路交通性23493070470天岚路交通性11223033660镇南路交通家路生活性16153048450狮姑路生活春路生活春二路生活性8113024330小计388601242096支路道路性质道路长度(M)道路宽度(M)道路面积(平方米)市场路生活性11001819800西津一路生活津二路生活性16661829988白家一路生活性11721821096白家二路生活性11651820970玉岩一路生活性5721810296玉岩二路生活性6021810836天岚一路生活性7151812870天岚二路生活性71518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