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谶语看人物结局摘要:由于续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生活的理解认识,以及艺术风格与曹雪芹不可同日而语,红楼梦后四十回同前八十回相比,在相当程度上背离了原作的构思。好在红楼梦中大量的谶语预先隐写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而且这些谶语所采用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其中最为主要的谶语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文中大量的含有预言性质的诗词;二、文中人物所制灯谜,酒令以及亭台楼阁的对联,牌匾等;三、文中人物所听的戏文,掣签时签上所刻的古人诗句等。本文通过对上述几种谶语形式进行分析研究,为红楼梦后四十回中黛玉之死,宝钗之结局以及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结局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力求为红楼梦中的部分故事人物还原一个比较完整的、贴近曹雪芹原意的结局。关键词:红楼梦;谶语;结局In the novel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first eighty chapters people had to look at the endAbstract: Because the social reality of life for renewal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and art style and Cao Xueqin cannot be mentioned in the same breath, “Dream of Red Chamber” forty chapters after chapter eighty compared with before, considerably from the original conception. In “Dream of Red Chamber” in advance of a large had hidden wrote characters of novels future fate, and these had the form is a variety of. First, this paper containing a lot of prophetic poetry; Second, the character of riddles, JiuLing couplets and pavilions, tablet, etc.; Third, the character to hear plays, they cast lots, and sign on the carved when the ancient poem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bove several premonition form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for “Dream of Red Chamber” forty chapters after the death of the Daiyu, and meet the treasure Baochai end revision of the four sisters e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of his own, makes every effort for the part of the story “Dream of Red Chamber” characters reductive a comparatively complete, close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ao Xueqins ending.Key words: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ChenYu; Ending目 录1 引 言12 图谶和诗词谶22.1以晴雯的判词与配图为例22.2以袭人的判词与配图为例32.3以黛钗判词与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为例42.3.1以黛钗判词配图为例42.3.2以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为例52.3.3以黛玉葬花词为例73 其他谶语83.1灯谜83.2酒令93.3戏文104 结 语11参考文献13141 引 言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小说文本中无与伦比的厚重感和神秘性引发了人们无数的争论。而书中的谶语恰是这种神秘与厚重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前八十回中,从谶语中我们可以读出曹雪芹先生对每一个人物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不同关系,都是有特别的设定。仅仅从表面文字我们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深厚含义,因此,谶语为学者和读者深入了解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现在许多学者对红楼梦的谶语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后四十回故事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得红楼梦文学价值史学价值被更加充分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周汝昌先生认为现在的通本红楼梦发端于清朝的书商程伟元通过活字排印、大量印刷发行的120回红楼梦,包括了高鹗的四十回续写。由于高鹗与曹雪芹的生活年代、文学修养和思想品性等都相距甚远,所以通行本红楼梦虽然广为流传,但大大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而红楼梦一书从前八十回中就可以看出作者在本书中时时刻刻注意前后呼应,前文中种种平常的语句都是为之后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而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中,许多地方都无法与前八十回中对应起来。在续书中,黛玉是死于宝玉与宝钗成亲之夜,袭人则是在宝玉出家后嫁给了蒋玉菡,宝钗则是身怀宝玉的孩子留在贾府。但是,周汝昌先生认为后四十回中的故事应该是:黛玉逝后,宝玉、宝钗成婚,宝钗早逝,湘云沦为乞丐,与宝玉相遇成婚。根据我对红楼梦的了解来说,对于周汝昌先生的观点我是持保留态度的。我认为黛玉之死并非如周先生所说自沉于胡,宝玉最后更不可能是与湘云成婚。黛玉之死应当是在贾家败落,宝玉流亡时郁郁而终,宝玉归来后无奈只得尊贾母之命与宝钗成婚。目前众多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大部分都是从红楼梦这部著作的作者出发,对于红楼梦谶语的探讨,多是关于真正作者是谁、那种结局更符合文学价值史学价值,鲜有通过谶语只谈人物结局的。蔡义江先生的研究,是侧重于红楼梦文学价值上的,既是通过对带有谶语意义诗词的赏析,来看待红楼梦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而周汝昌先生分析的黛玉未嫁而夭亡,宝钗成婚而早卒,也并不是单纯的通过谶语考究红楼梦结局,而是从其史学价值上出发,指出后四十回并非曹雪芹原著,是高鹗所续,甚至是指出最后的结局是为了符合当时的统治要求而写作。我从红楼梦前八十回中众多的谶语中,发现其实研究谶语对理解作者原意,还原人物结局是有极大的作用的。前八十回中众多的谶语其实早就为后来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揭示了红楼梦故事中人物的最后结局。本文就挑选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人物,通过分析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一些谶语,对后四十回中的结局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进行简单的探讨,为还原红楼梦部分人物的结局,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将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的谶语大致分为图谶和诗词谶,语谶、梦、灯谜以及酒令和戏文三大类,分别挑选几个主要人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2 图谶和诗词谶红楼梦一书在第五回警幻仙子引宝玉浏览十二钗簿册,每位女子的册子除诗文外都配有一幅图画,图谶主要是集中在此处。对图谶的理解必须要和其相应的题词结合起来阅读理解,所以在此处我将图谶与诗词谶归为一类,来进行分析。周汝昌、俞平伯等人认为,图谶,是曹雪芹对唐代推背图的模仿和改造。其实在我看来,这些图画未必便有是有意的对于推背图的模仿,只是曹雪芹用红楼梦这些画上绘制的人物、景致、花鸟,来暗示红颜薄命的主题,当这些图画与文中诗词相互印证,形成了独特的谶语形式,揭示了人物的最终结局,更多了一份诗意与伤感。2.1以晴雯的判词与配图为例红楼梦中,第五回晴雯的判词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1 晴雯是除了秦可卿以为唯一一个在前八十回中就完结了的人物。她的判词红楼梦诸多判词中的首个分析她的判词,对比她的命运可以为我们分析其他人物结局提供参考。“霁月”,“霁”者,雨后转晴也;“彩云”,雯也;头两句点出此人是晴雯,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说晴雯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晴雯在病中被王夫人赶出大观园就是因为她的“风流灵巧”以及“心比天高” 2。“难逢”者,似晴雯一般的女子世间难逢,也是说晴雯生不逢时;“易散”者,是说晴雯就像她名字中的云朵一样,极易夭折;“招人怨”暗指了日后得罪了王善保家的,使其挑唆王夫人将晴雯在病中赶出了大观园;“诽谤生”说的是晴雯洁身自好,却被诬陷勾引宝玉。最终虽然与宝玉有着些许情愫,但是也只是早早夭折,留下宝玉一片思念。我们知道,“晴雯”这二字的意思是晴天的云彩,但是,晴雯判词的画上画的却不是美丽的云彩,画上“既非人物,亦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俞平伯先生认为,曹雪芹在这里用的是反笔,那满纸的乌云浊雾,既是晴雯做遭遇的乌烟瘴气的环境,也是暗喻了晴雯最后的结局:晴天的云彩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乌云浊雾。晴雯的结局是已有定论的,将她的结局和判词等对照起来看,不难看出,曹雪芹在人物的判词中的确是隐含了大量有关人物结局和生平的信息。据此,我们在分析其他人物结局时便可以大胆的根据判词等谶语进行推测了。2.2以袭人的判词与配图为例袭人的画中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这两者除却隐含的“花”和“袭”两字外,其隐含的对于袭人的讥讽之意也是在明显不过的了。结合袭人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来看,袭人原来出身贫苦。幼小时,因为家里没饭吃,老子娘要饿死,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了贾府当了丫头。可是,她在环境影响下所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却和睛雯相反。她的所谓“温柔和顺”,颇与薛宝钗的“随分从时”相似,合乎当时的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这样的女子,从封建观点看,当然称得上“似桂如兰”。作者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除了暗示她将来的结局与初愿相违外,还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就像图册中那一床破席所表达的含义一样,虽是鲜花一簇,但本质上还是一床破席,不得从一而终。续书中,花袭人在宝玉出家后不愿外嫁,但是在王夫人的要求下,被哥哥领回家中,许配给了蒋玉菡为妻。蒋玉菡起先并不知道娶的是袭人,由于看到了与宝玉所换的汗巾才明白过来,随后与袭人十分恩爱。袭人也“始信姻缘前定”。高鹗在续书中对袭人结局如此处理,我认为他只是片面的分析了判词中的“堪羡优伶有福”一句,草率的认为袭人的结局就是嫁给了蒋玉菡。而对于曹雪芹在判词中略带嘲讽意味的“枉自”、“空云”完全忽略了,甚至没有注意到曹雪芹在配图中用“破席”一物对袭人的讽刺。这种讽刺反映的是曹雪芹对袭人的批判,而不是赞美。所以袭人嫁给蒋玉菡应当是对宝玉的背叛,只有这样,才符合判词中的“枉自”,“空云”以及配图中的“一床破席”。蔡义江先生认为,曹雪芹笔下的袭人嫁人,应当是迫于某些变故发生时的情势。而当这变故又牵连宝玉所亲近的人时,袭人不会像晴雯那样做出不顾死活的大胆行动。她唯一能用以表示旧情的,只不过是在将来宝玉、宝钗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与丈夫一起对昔日的主人不断地提供生活上的资助而已,即脂砚斋批评中所谓“琪官虽系优人,后同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这应该就是写在散佚了的花袭人有始有终一回里。通过对判词的分析来看,花袭人最终嫁于蒋玉菡为妻这应该是肯定的了,第三句“堪羡优伶有福”说的很明白,蒋玉菡本就是个唱戏的“伶人”,那么花袭人嫁给他是毫无疑问的了。而关于配图中的“一床破席”,我认为这床“破席”正是在说宝玉离家期间,袭人背叛了宝玉,所以曹雪芹将袭人定义为“破席”。结合判词配图来看,花袭人嫁给蒋玉菡应当是这样的:贾家败落,宝玉被迫离家,期间或许袭人与蒋玉菡因为寻找宝玉曾见过面,并且都对对方有些好感,直至宝玉后来回到贾府,与宝钗订婚,也就将袭人配给蒋玉菡为妻。之后或许就如蔡义江先生所言,在宝玉与宝钗二人处于“贫穷难耐凄凉”时,袭人与蒋玉菡提供了不少帮助吧。2.3以黛钗判词与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为例红楼梦一书中含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条是贾府的败落,另一条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说是宝黛的爱情悲剧,其实我认为更应该说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系列人物的悲剧命运。两条线索互相穿插,互相影响,将整个故事展现在世人眼前。2.3.1以黛钗判词配图为例宝黛的爱情悲剧,也是宝玉与宝钗的爱情悲剧,这两者是无法独立看待的。就像第五回的判词一样,黛钗这两位人物,在角色地位上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她们同样都是故事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她们是主人公宝玉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结合者、爱情和婚姻的对象。将她们合写在一处正好代表了宝玉生活、也是普遍人生的两个不同方面。黛钗的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首判词与其他判词不同在于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黛玉和宝钗二人。结合判词的配图“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簪”,来看:两株枯木,即是个“林”字,“玉带”即是黛玉,枯木便是已经死去的枯树,我更相信黛钗的结局就像判词中所说的,黛玉最后因为某种原因被迫外嫁,宝玉也是由于被迫迎娶了宝钗。两柱枯木,就是日渐憔悴的黛玉,玉带悬在树上,是说之后黛玉自缢而亡,也就是判词中的“玉带林中挂”;“雪”,就是薛宝钗的“薛”,簪子埋在雪中,就是宝钗最后一人返回薛家,更甚至最终落魄到冻死在雪中,也就是判词中的“金簪雪里埋”。而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却将黛玉和宝钗的结局处理为黛死钗婚,黛玉之死是凤姐巧施掉包计,趁宝玉疯癫时哄骗宝玉,明说娶得是黛玉而实际上拜堂成亲的是宝钗。最后黛玉又病又气,最后凄凉的死在潇湘馆;宝钗在宝玉出家之后终身守寡,后来又复兴了贾家。在判词中,没有任何地方能体现出黛死钗婚这一结局合理性的地方。这种处理是对判词的忽略,对曹雪芹原意的歪解。高鹗是将黛钗二人的判词完全理解为对二人命运的慨叹,只是从判词中读出了黛钗二人最终都是与宝玉无缘,并没有将判词与二人结局联系起来。对判词中最为重要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高鹗在续书中没有做出任何描述。高鹗对二人结局的处理我认为是他对于曹雪芹原意表示不赞同。或许在高鹗看来,黛玉只是宝玉的一个红颜知己,而宝钗才是真正适合宝玉的贤妻。所以,黛死钗婚就成了后四十回中黛钗二人的结局。但是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判词配图都隐含着人物各自的命运结局,这首判词也没有例外。高鹗对于黛钗二人结局处理为黛死钗婚,只能说是他自己的对黛钗结局的想法,与曹雪芹在判词中所透露出的原意有较大差距。从判词及配图出发,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和宝钗二人的结局应当是:贾府衰落,宝玉被迫离家,黛玉被迫外嫁,期间黛玉依旧对宝玉十分思念,内心十分忧郁,最后上吊自杀;后来宝玉回到贾府,此时黛玉已死,在贾府众人的意见下,与宝钗订婚,但是成婚之前,宝玉看破红尘,出家而去,宝钗也就没有理由继续留在贾府,于是返回薛家,后来薛家或许也日益衰落,最后也是落得个凄凉悲惨的命运。不论如何,我们可以了解到,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也是一个悲剧性的结局。将黛钗二人的判词合为一处,我认为这体现的是黛玉同宝钗两人在地位上的平等。正是因为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一直是出于一个相同的地位,所以更有理由相信黛玉和宝钗二人到最后都是走向了十分悲凉凄惨的结局。2.3.2以终身误枉凝眉两支曲为例终身误和枉凝眉是红楼梦十二支曲中的前两首,蔡义江先生冯其庸先生都认为这两首,第一首写的是宝钗,第二首写的是黛玉,而非宝玉与宝钗以及宝玉与黛玉的合写。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里应当是同判词一样,将黛钗二人合写了,不仅仅是合写了黛钗,也是合写了宝玉与他们二人的爱情悲剧。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支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钗所配的金锁上同宝玉的玉上镌的八个字正好是一对儿“莫失莫忘,仙寿永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这便是那所说的“金玉良姻”;而黛玉正是那绛珠仙草,宝玉正是那神瑛侍者,二人早在投胎为人前就有了“木石前盟”。“晶莹雪”就是薛宝钗,“寂寞林”就是林黛玉。正如曲中所说的,大观园中的人都认为宝钗和宝玉是金玉良缘,但是宝玉心中只有黛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应验了宝玉虽然与宝钗订婚,但还是悬崖勒马,出家而去;“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也是说宝玉虽然与宝钗定婚,但是心中心心念念的还是黛玉,于是还没成婚,宝玉便已看破红尘,出家了。到最后,宝玉与宝钗的爱情结局就是“美中不足”,而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只能存在在记忆中,从来都是“意难平”。再结合枉凝眉来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3“阆苑仙葩”前文提到黛玉其实就是那只“绛珠仙草”说她是“阆苑仙葩”,并不为过;“美玉无瑕”我们把它理解成宝玉似乎不太合适,因为宝玉并不是美玉,他带的玉是补天余石,顽石一块,他自己也是“神瑛侍者”。“神瑛”也不是美玉,还是石头一块,如果不是,那就不叫“木石前盟”,而是“草玉前盟”了。再往下看,有奇缘的定然是黛玉,因为前世就有约,要用“一生眼泪还他”;没有奇缘的定然就是宝钗了,心中也对宝玉深深爱恋,但是最后由于“木石前盟”,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最后也只能落得个“心事终虚化”。所以黛玉就是只能自怨自艾,也就是“枉自嗟呀”,而宝钗就是白白的牵挂和思念着宝玉,也就是“空牢牵挂”。黛玉就像水中月一样,欲得,却不能;宝钗则好似镜中花,好看,却不适用。最后使得黛钗二人最终落得同样悲剧的结局,都是以泪洗面,最终告别人世。由以上两支曲的分析来看,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结局:凤姐巧施调包计,导致黛玉在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病死,而后宝玉出家,宝钗守寡后来还有复兴贾家的趋势。这种人物结局无论如何也无法与第五回的判词对应起来,甚至在前文中没有一处能够佐证这一结局。高鹗对于这两支曲的理解在大的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黛玉死,宝玉出家,宝钗与宝玉也没能终成眷属。但是在细节的处理上,明显出现了与这两支曲所隐含的结局的不同。高鹗认为,“齐眉举案”是说宝钗与宝玉成婚,“美中不足”是说成婚后宝玉却是出家而去。但是结合枉凝眉中“若说有奇缘”、“一个空牢牵挂”和“一个是镜中花”来看,分明是说宝钗与宝玉无缘,宝钗对宝玉的爱情只是单方面的,徒劳的,宝钗只是“镜中花”,并没有成为现实中的那朵花。所以对于“美中不足”的解释不应该是宝钗与宝玉成婚,宝玉却出家而去;对于“齐眉举案”的解释不应该是宝钗与宝玉成婚。结合枉凝眉来看,这两句的真实含义应当是宝钗并没有真的和宝玉成婚,他们只是订婚了,还没有来得及正式成婚,宝玉就已经出嫁了。在高鹗看来,枉凝眉中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从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描述的应该是还泪来的黛玉。其实这一句说的不仅仅是黛玉一人,也是宝玉出家之后的宝钗。高鹗对黛钗二人结局的处理,明显将曹雪芹对黛钗二人的平等看待打破了。从这些带有谶语意义的诗词中我们不难发现,黛玉和宝钗二人绝对是有着相同角色地位的人物,正如同俞伯平先生总结钗黛的角色地位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一样,这么重要的一对人物,在后四十回中怎么可能是黛死钗婚这么简单又不符合人物定位的结局!因此,我认为后四十回中,黛玉最后因为某种原因被迫外嫁,而后郁郁寡欢,病势沉重,最后上吊自杀;宝玉被迫与宝钗订婚后,依然日夜思念黛玉,后来经历了些什么,导致宝玉出家而去,宝钗也因此在贾府失去了依靠,只得返回薛家,而随着贾家和薛家的衰落,最后也十分落魄凄惨。2.3.3以黛玉葬花词为例高鹗的续书中只有黛玉死亡的时间大致是能从葬花吟中推断出来的,而对于黛玉最为重要的这首葬花吟根本没有深刻的分析和认识。高鹗只是从“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推断出黛玉死时应当是在晚春,百花凋零的时候。续书对于葬花吟中透露出的黛玉外嫁,离开贾府以及与宝玉到死都没能相见根本没有意识到。针对黛玉之死,刘心武先生和周汝昌先生都认为她是最后沉湖而死的。刘心武先生认为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实际上是黛玉强烈的向往,希望自己能被人爱,与爱人结合,并且过一种正常的生活,有一个正常的生命结局,不被玷污,不被抛弃,也不自我抛弃,最后能正常地安眠在“香丘”里4。但是,她的这个理想,却总在被现实蹂躏、碾碎。刘心武先生认为,如果一方面曹雪芹写出黛玉强烈地追求幸福和生命的正常结局,一方面又写她最终事与愿违,花落水流红,沉湖而亡,那并不能说是自我矛盾,他是在写一个美丽的生命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里,无法根据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生与死,但是,那又是一个倔犟的生命,她生时抗争,死,也由自己来安排,包括那具体的形式。周汝昌认为,这首诗仿佛无意之中预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来的结局,这在明义的题红楼梦中可得到印证。其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辞,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同时,周汝昌先生认为黛玉的桃花行写得也是“泪干春尽花憔悴”的情景,薄命桃花也就是她最后不幸命运夭亡命运的象征。5但是我认为黛玉葬花吟是她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也是作者借以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征的重要作品。这首诗仿佛无意之中预先道出了黛玉自己将来的结局。“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之所以要葬花,是因为她觉得湖水最后会将花带向一个污浊的地方。那么对花尚且如此的黛玉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易的沉湖自尽呢?更何况在葬花吟中还有一句“未的锦囊收艳骨,一堆净土掩风流”,这一句更是说明了黛玉绝对不会自沉于湖中,因为湖水是污浊的,而她向往的是“净土”。而且从“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亦倾”、“一朝飘泊难寻觅”以及“花开易见落难寻”三句来看,第一句是说黛玉离开贾府,之后贾府彻底衰败,第二句则是黛玉从此变成漂泊在外之人,第三句就是说黛玉在贾府青春美好的时候能见到宝玉,但是成为漂泊之人之后,一直到死,也没能见到宝玉。所以,她不可能是续书中描写的在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夜晚又病又气而凄凉死去,更不会沉湖而死的。要说黛玉之死,那么只能是黛玉外嫁,宝玉被迫离家,黛玉在看到与宝玉的爱情无果之后,郁郁寡欢,最后自缢,而且等宝玉回到贾府也没能见到黛玉,绝非续书中所写的黛玉在宝玉成婚之夜又气又病而死,亦非周汝昌先生所说自沉于湖。3 其他谶语红楼梦一书中还出现了大量的语谶、梦以及灯谜、酒令、戏文等,这些谶语对解读红楼梦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3.1灯谜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里的灯谜也是红楼梦谶语的一种形式。以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灯谜来看,这四则灯谜无一不是前两句作为铺垫,后两句作为最关键的谜面,同时在后两句中隐含着他们四人各自的命运结局。就连贾政在看到几则灯谜后也是“愈觉烦闷”、“甚觉凄婉,隐隐有了不祥的感觉”。先说头一篇,元春所做灯谜,前两句谜面不去理会,单看后两句谶语“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一响而散的爆竹,用来隐喻元春富贵荣华、瞬息即逝、不幸早死的命运,可以说恰到好处。第一句隐喻了元春入宫,贾家达到了空前的繁盛状态,犹如爆竹一般,发出惊彻天地的巨响;第二句则是说,巨响之后便是贾家有盛向衰的开始,元春死后,贾家败落,就像爆竹一样,响动之后,只剩一团飞灰。跟着再来看第二篇迎春所做的灯谜“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这里结合贾政分析的“打动乱如麻”来看,因何镇日纷纷乱,便是因为“打动”。“打动”的不是算盘,而是迎春。想来整日遭受殴打,迎春的命运可谓是悲惨至极,“打动”的结局也就是“阴阳不通”,最后“赴黄粱”。第三篇是探春所作的灯谜,后两句“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贾政据此猜出这是风筝,说“此乃飘飘浮荡之物”。按此分析,就是说探春便是“浮荡无根”,远离故土亲友。脂砚斋在此批注:“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 6。风筝线一旦断了,风筝也就飞走了,这一句暗伏了日后清明探春远嫁,一去不回,虽然在故土依然有着父母亲人,但是,贾家衰败,不得已将她远嫁,也就没什么理由还“怨别离”了。惜春作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身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7是四姐妹中的最后一支。这一灯谜似乎很好理解,惜春虽然曾是王侯绣女,大家闺秀,但是最终也是落至缁衣乞丐的下场。不过凄凉虽是凄凉,但是,末一句“性中自有大光明”,便是说惜春虽然最后出家为尼,生活凄凉,但是这未必不是一个好结局。能看开这盛衰兴败,也是从中解脱。在后四十回中,贾家“元迎探惜”四姐妹的结局,续书中的描述大致也是符合曹雪芹原作之意的,即是元春死后,贾府开始衰落,迎春出嫁最终惨遭蹂躏而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只是对于探春远嫁的描述有些细微的出入。续书中探春远嫁是因为那周琼曾在京为官,“原提起此事”只是后来“调了海疆,大家也不说了”,到贾政任了江西粮道时,周琼又来提亲,贾政觉得“门户却也相当,与探春到也相配”,于是就将探春远嫁了,而且在最后,探春也曾回到贾府探望。但是在判词与新制红楼梦十二支曲中,隐含的意思却是探春远嫁,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而是贾府获罪,探春远嫁是为了能够换取远方节度使对贾府的支持,而且,探春所制灯谜“游丝一断浑无力”,是说风筝断了线,就失去了飞翔的力量,断了线的风筝是不会再回来的,远嫁后的探春也是没有再能回到贾府的。3.2酒令书中喝酒行令的描写有多处,酒令如射覆、拇战、掣签等,这些酒令有很多一部分隐含了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结局。如在第二十八回的时候,写宝玉等人在冯紫英家喝酒行令,规定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并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有“席上生风”的句子。宝玉作的行酒令是:“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首句“青春已大守空闺”就是说宝玉和宝钗,宝钗年岁已大,宝玉却出家而去,留下宝钗独自一人。第二句“悔教夫婿觅封侯”蔡义江先生认为,“悔教夫婿觅封侯”,看似随便,不过是信手用了一句唐诗,其实,却非常贴切地暗示了宝玉弃钗为僧的原因因为宝钗尽说些劝他“仕途经济”的“混帐话”。8而我认为这里说的是袭人,袭人本来是被王夫人和贾母当做“宝玉的人”的,王夫人甚至将袭人按照“姨娘”来看待,但是袭人也是因此一心一意地劝宝玉走仕途经济,这使得到后来宝玉与她越走越远,最终两人失之交臂,嫁给了蒋玉菡为妻;第三句“对镜晨妆颜色美”是说黛玉,第四句“秋千架上春衫薄”讲的便是晴雯。与宝玉相反,蒋玉菡酒令中说的“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娼妇随真和合”是他后来娶袭人为妻的吉谶。9在后四十回的续书中,高鹗将“青春已大守空闺”解释为宝钗与宝玉成婚后,宝玉出家,但是这是不合理的。“闺”说的是宝钗的闺房,并不是宝玉与宝钗住在一起的房子,所以宝钗与宝玉其实根本没有成婚。同时高鹗将蒋玉菡的酒令仅仅解释为蒋玉菡对袭人“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袭人真无所死所了”。这里高鹗完全没有说明“女儿喜”喜在何处,更没有说“女儿乐”的事。其实根据蒋玉菡酒令不难看出,袭人的“喜”就是喜在和蒋玉菡成婚,“乐”就是乐在成婚之后二人相亲相爱,举案齐眉。高鹗将袭人的结局如此处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因为在高鹗心中,袭人的地位是高于晴雯的,宝钗的地位是高于黛玉的。袭人和宝钗比晴雯和黛玉更符合封建社会的“妇道”,更加遵守封建礼教。3.3戏文同样是在第二十二回中,贾母因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定了一班新出的小戏”,期间宝钗共点了两出戏,分别是西游记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西游记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最后得道成佛的故事,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讲述的鲁智深醉打镇关西后,因缘际会,前往五台山出家,由于不能适应出家生活,在寺中闹事的故事。这两出戏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出家。唐僧师徒四人最后成佛,鲁智深虽然在寺中大闹,又出走,但是最后还是回到了五台山当了和尚。宝钗点的这两出戏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出家,远行,这正是预言着宝玉将来也会出家,远行。而且那支寄生草所说“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正是宝玉最后出家而去的预言。高鹗在续书中对宝玉最后出家而去,这一结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按照高鹗所续,宝玉是经过癞头和尚点化,而后看破红尘出家的。或许在高鹗看来,这两出戏文顶多只能算是暗示了宝玉出家,并没有其他含义。但是我们不禁要揣测,无论是西游记还是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都有一个从不心甘情愿出家,到真正看破红尘,自愿出家,一心向佛的过程,那么宝玉是不是也有这么一个过程呢?也就是说,或许在贾府获罪,宝玉被迫离家期间,为了避难,宝玉甚至被迫出家;而后由于心中还是挂念黛玉,挂念贾府一干人等,最终又回到贾府,直到见到贾府彻底败落,贾府众人也是死的死,离开的离开后,才看破红尘最终选择了出家。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神前拈戏。周汝昌先生对拈出来的戏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第一出是白蛇记、第二出是满床笏、第三出是南柯梦。白蛇记满床笏出来,贾母都有话说,唯独到了第三出“贾母听了便不言语”。因为这三出戏文触到了老人的隐痛与担忧,贾府分明走得不就是这条道路吗?10王蒙先生认为,是曹雪芹借戏文影射着贾府的兴衰。白蛇记是贾府当年的兴起,当年刘邦斩白蛇而起,最后成就帝王霸业,而贾府的祖辈宁国公和荣国公也是靠着与皇帝一同打天下,开始了贾府的兴起;满床笏出自旧唐书崔神庆传,说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前来祝寿,拜寿时把笏板放满了床头,这显然是指贾府元春入宫、多人袭爵,影射着当下贾府的鼎盛。贾元春省亲之时确实能感觉得出贾府的运道如日中天,可惜这种繁华里暗含着危机,只有这个耄耋老人才能品味出来;第三出戏文就是南柯梦,其中淳于棼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历享荣华富贵,醒来后发现是梦,这正是影射着贾府一时的兴盛,在贵妃元春死后,贾家的富贵也烟消云散,好似南柯一梦。11在高鹗看来,只有贾府再次兴盛,才是一个美好的结局,于是高鹗笔下的贾府众人虽然获罪了,贾府虽然衰落了,却远远没有到“南柯一梦”一场空的地步,而是“沐皇恩贾家延世泽”,是贾府最后还是由于宝玉与贾兰的高中以及宝钗肚子里宝玉的孩子,使贾府又一次开始兴盛。但是在曹雪芹来看,荣华富贵都只是过眼烟云,不能当真。南柯一梦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淳于棼醒来之后发现一切只是一场梦,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贾府的富贵应该是想淳于棼的富贵一样,只是一场梦。那么贾府衰败之后,又怎么会再次兴盛。4 结 语高鹗所做的续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曹雪芹的原意,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谶语进行了合理的解释如:一、虎年兔月元春病逝;二、元春死后,贾家开始衰落;三、迎春嫁给孙绍祖后遭受蹂躏而死;四、探春清明远嫁海外;五、黛玉郁郁而终;六、宝玉最后弃宝钗而出家;七、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八、袭人嫁给蒋玉菡为妻。但是毕竟高鹗不是曹雪芹,在生活年代、文学修养以及思想深度上他与曹雪芹存在很多不同,所以他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与曹雪芹的原意有许多出入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续书中对于结局处理不当之处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一,黛玉之死不应是在宝玉与宝钗成婚之夜郁郁而终;二,宝钗最终不应该是怀孕之后在贾府守寡;三、袭人嫁给蒋玉菡的缘由只字未提,而且袭人应该是在宝玉出家之前就已经出嫁;四、探春远嫁的缘由不明,而且探春远嫁后应当是再也没能回到贾府;五、十二钗中的妙玉在续书中出现频率极低,根本没有十二钗之一应有的分量;六、贾府应该是从元春死后一蹶不振;七、宝玉出家应当经历了一个从被迫到自愿的一个过程。高鹗之所以在续书中出现这些与红楼梦前八十回中所透露的结局不符,我认为主要是两点原因:一、高鹗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谶语理解的不全面,不完整,高鹗不是曹雪芹,这注定了他不可能完全理解和琢磨到曹雪芹的原意,因此无法完全的按照曹雪芹的原意来续写后四十回;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艺术电影后期剪辑与艺术风格打造合同
- 2025年执业医师考试生物医学研究热点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化交流与对外开放试题及答案
- 宠物食品品牌授权电商分销合同
- 高清影视级数字替身租赁与制作服务合同
- 高端医疗费用税务筹划服务合同
- 行政法在法律框架中的位置试题与答案
- 2025年医师考试全在这里试题及答案
- 基于A型超声波的零件内部缺陷三维检测
- 《越秀区转制社区集体资产交易实施办法》和《广州市黄埔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办法》翻译实践报告
- 21ZJ111 变形缝建筑构造
- 个人不担当不作为问题清单及整改措施
- 《口袋妖怪漆黑的魅影》图文攻略全周目
- 《网店美工实训教程》教学教案
-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生长发育
- 德语四级真题2023
-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人生有两段路要走”漫画作文导写及范文
- 机电安装施工工艺及质量验收标准
- JB/T 20051-2018炒药机
- GB/T 18442.6-2019固定式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第6部分:安全防护
- 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