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分宝典之初中化学大题过关专题04分子.doc_第1页
得分宝典之初中化学大题过关专题04分子.doc_第2页
得分宝典之初中化学大题过关专题04分子.doc_第3页
得分宝典之初中化学大题过关专题04分子.doc_第4页
得分宝典之初中化学大题过关专题04分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类 基础型实验大题典例剖析例1(2012兰州)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事实,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B.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C. 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液体总体积小于100ml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解析:微观粒子体积、质量大小不受外界影响,水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温度升高,是因为水分子间隔变大;春天百花盛开,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所以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分子构成不同。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如下特征: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微粒之间存在间隔;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学会用粒子的基本性质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反之,也要通过常见的现象推知粒子的基本性质。例2已知在相同温度条件下,气体物质分子的速度与分子的质量有关,分子的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小,如图所示容器A(是一种瓷筒,器壁能让气体分子通过)中充满了空气,当烧杯中充满氢气(氢分子是质量很小的分子),并不断的继续通入氢气时,导管B处发生的现象是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解析:由题中信息可知,氢分子质量小,运动速度快,相同时间内进入瓷筒的分子比出来的多,瓷筒内部压强变大,将水压入导管。答案:B中液面上升 氢分子质量小,运动速度快,相同时间内进入瓷筒的分子比出来的多,瓷筒内部压强变大【规律方法总结】本题是一道信息题,考查提练加工信息的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题关健是分析出进入瓷筒的分子比出来的多。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学会提练加工信息进行分析、解答。中考真题分析1. (2012铜仁)将40mL水与40mL酒精混合,所得溶液体积小于80mL。下列对此现象的 解释最合理的是 ( ) A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解析:根据分子的性质回答,分子都很小,分子间有间隔,分子在不断运动;两种液体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彼此的分子进入对方的分子间隔中。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不能说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和分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没有直接关系;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和分子运动无关,主要和分子间隔有关;水和酒精混合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答案:A 2.(2010南京)图4-1-2某容器中的少量液态水的微观示意图(该容器的活塞可以左右移动)。煮沸后,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是 解析:本题考查构成物质的微粒的性质。液态水变成水蒸气,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仅仅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变大了,而分子本身的大小、数目均没有变化。答案:B3.(2010清远)某同学在家做如图4-1-3所示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在容器外壁划一条线,然后向水中放入一块蔗糖,再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在原来那条线的 (填上方或下方)。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 (填“上升”或“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解析:开始向水中加入一块蔗糖时,蔗糖还未溶解,液面要上升,所以,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在原来那条线的上方;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总是不断运动的,过一会儿,蔗糖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水中去了,使总体积变小,这时画的水平线比原来水平线降低。答案:上方 降低 构成蔗糖的分子扩散到水中,使总体积变小。过关检测1. (2012淮安)当你打开试卷时,可能会闻到一些油墨的气味,这主要是因为构成物质的 微粒 ( ) A质量很小 B不断运动 C体积很小 D之间有空隙1.B 解析:闻到墨香就是因为构成墨物质的粒子具有不断运动的性质。2.(2012滨州)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C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2.D 解析:构成物质的粒子永不停息的运动,不论物质存在的状态,温度低时相对较慢,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就是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隔发生了变化;同种分子性质相同,雪花不同但都是有水分子构成的;微观粒子是我们眼睛观察不到的,能够看见的雪花,其构成的分子数目都是巨大的。3.如图4-1-5所示,两根玻璃棒逐渐靠近但不接触,却产生大量的白烟,已知NH3+HCl=NH4Cl,NH4Cl在常温下是白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产生白烟的原因是 ;(2)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 的性质;(3)氨水是一种化学肥料,属于 肥(填N、P、K);(4)NH4Cl属于 类(填酸、碱、盐、氧化物)。3.(1)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和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反应产生白色的氯化铵固体;(2)不断运动;(3)N ;(4)盐解析:(1)NH4Cl在常温下是白色固体,氨气与氯化氢气体接触后反应生成氯化铵固体,因此会有白烟生成;(2)两根玻璃棒逐渐靠近但不接触,却产生大量的白烟,说明分子不断运动;(3)氨水中含有氮元素,因此属于氮肥;(4)NH4Cl是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铵盐。4. (2010滨州) 一位同学在新年晚会上给来宾表演了一个魔术节目,道具如图4-1-6所示,通过该节目可观察到棉花团由白色变为红色,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你能用你学过的化学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解释吗?4. 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浓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断向四周扩散,当和酚酞试液相遇时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大烧杯中出现了一株美丽的“铁树”。解析:微观粒子是不断运动的,酚酞试液遇显碱性的溶液变红色,根据图中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4-1-75.(2012揭西模拟)如图4-1-7所示,是有关探究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的实验,在滤纸上每隔2滴一滴酚酞试液(如图A、B、C三点),再将此滤纸放进试管里,并在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在试管口的脱脂棉上滴1015滴浓氨水(酚酞遇浓氨水变红)。试管内出现的现象是 ,此实验说明 。 5.酚酞点从试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 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运动解析:这是一道揭示微粒在不断运动的实验,实验的现象是酚酞点从试管口向试管底依次变红(变红是因为酚酞遇氨而产生的)。这说明在没有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氨的微粒发生了扩散,证明氨微粒在不断运动。6.李刚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cm处点上了一滴蓝墨水,然后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他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也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分为两个区域,上半部分是蓝色,下半部分是紫色(如下图4-1-8所示)。根据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蓝墨水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 (填序号)。用滤纸条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的运动速率不同;不能用上述实验的原理分离混合物。6.(1)混合物;(2)解析:由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用归纳演绎的方法推测,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1)蓝墨水中存在蓝色和紫色两种不同物质的微粒;(2)蓝色、紫色物质的微粒大小、质量不同,因此它们在同种介质中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第二类开放型实验大题典例剖析例1(2012安徽)取一滤纸条,等间距滴紫色石蕊试液,然后装入玻璃管中(如图所示),两端管口同时放人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球,几秒后观察到图示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氨水的pH大于7 B酸、碱能使酸碱指示剂显示不同颜色 c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D所有分子的运动速率都相等解析:由图示可知变红变蓝的距离不一样,可以得出相同的时间内构成两种物质的微粒运动速度不一样,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运动的速度相对快一些。答案:D【规律方法总结】从反应的宏观现象判断分子的性质,滤纸条变红或者是变蓝,这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解析: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是乙中的氨气分子溶解在甲中形成了氨水,故(1)解释错误;变红的原因是氨气分子的原因,大烧杯内壁无特殊微粒,故(2)解释错误;此叙述正确叙述了氨气分子由乙扩散到甲的过程,故(3)解释正确;使酚酞变红是碱性物质氨水的性质,故(4)解释正确。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此题是对分子扩散知识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氨气分子扩散的实质有较明确的认识,须知道分子扩散的过程,同时也要对氨气的性质有所了解,属于一道基础性实验题。中考真题分析1.(2012滨州)从下列图片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 ()A微粒之间有间隔 B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 C水分子在不断运动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解析:由上述图片可知,微粒之间有间隔;水分子在不断运动;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原子的内部结构是目前我们人类无法直接观察,限于想象和推理阶段,所以图示不能获取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答案:B2.(2011西宁)(1)如图4-2-3向容积为250 mL的细颈玻璃仪器A中加水至虚线处,再滴几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是 ,说明 。图4-2-3(2)继续向A中加酒精至凹液面最低处正好与刻度线相切。塞紧玻璃塞,将A中液体倒转摇匀,重复2次。静置一段时间后,A中的现象为 ,说明 。仪器A细颈部的作用是 。解析:第(1)小题,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红墨水中的色素分子由于不断运动,所以整瓶水都变红了。第(2)题,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比混合前两者的体积和要小,主要是因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和分子间存在间隔,水分子运动到酒精分子的间隔中去了,酒精分子也运动到水分子间隔中去了,所以总体积减小。答案:(1)整瓶水变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2)液面低于刻线且距离较远 分子间存在间隙 便于观察液面变化。3.(2011泰州)如图4-2-5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来源:学*科*网 A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浓氨水后,大烧杯甲中会有白烟产生 B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后,丙中酚酞试液会变红 C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后,乙中产生白色沉淀 D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水和浓硫酸后,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解析:浓盐酸和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和氨气在大烧杯内反应生成白色固体颗粒氯化铵,看到有白烟生成,A正确;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B正确;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硝酸银溶液中,在丙烧杯内产生白色沉淀,不是在乙烧杯内,C错误;浓硫酸有吸水性,会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吸收乙烧杯内的水而使自身的质量分数减小,D正确答案:C4.(2011贵阳)“实验现象结论”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实验对应的描述不合理的是()解析: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品红的微粒通过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所以,过一会儿整杯水变红色,A项正确;铁丝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溅落的熔化物会炸裂瓶底,所以,实验前瓶中没有加少量水或少量细砂,会炸裂瓶底, B项正确;根据氯化铵与碱混合研磨,会有刺激性气味产生,分别加入Ca(OH)2固体,研磨,有刺激性气味产生的是NH4Cl,没有的是KCl, C项正确; pH约为9的溶液显碱性, D项错误。答案:D过关检测1.(2010仙桃)由如图4-2-6所示的实验不能得出的信息是()图4-2-6AI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烧杯中浓氨水没有变色BI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I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烧杯内的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说明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氨分子 D该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1.D 解析:I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烧杯中浓氨水没有变色,A项正确;I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氨气分子运动的结果,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B项正确;I烧杯内的酚酞溶液变红,烧杯内的酚酞溶液没有变色,说明空气的分子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粒子是氨分子,C项正确;该实验在相同温度下进行的,不能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D项错误。2. (原创)小明同学在老师演示完“水的分解”实验后,利用微观知识对水的分解用分子、原子的观点作了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如下图4-2-4)。下列叙述完全正确的是( ) 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再分;物质都有是由分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不能结合成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A.B.C.D. 2.C 解析:本题通过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考查了分子、原子的相关知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在化学反应中”是前提,故错;有的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有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故错,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故错。3.已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慢。如图4-2-7所示为检测气体扩散速率的实验,浓盐酸挥发出的气体氯化氢(HCl)与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NH3),两种气体相遇时形成白烟,即生成氯化铵晶体。白烟的位置大约在 处(填 A或B)。图4-2-7(1)宏观 ;微观 。(2)宏观 ;微观 。4.(1)水沸腾是物理变化,由液态水变成水蒸气; 水分子受热后,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不变;水冷凝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减小,运动较小(2)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氢气和氧气; 通电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分别结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解析:(1)该实验是:对水加热至沸腾,并用冷的玻璃片使水蒸气遇冷凝聚成水,过程中只有物质状态的变化即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再变成水;变化前后物质不变,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变,属于没有新物质生成的物理变化;(2)该实验是通电条件下水的分解,分解产生了氢气和氧气;变化过程中,水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水分子也变成了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变化前后物质发生了改变,构成物质的分子也改变,属于生成了新物质的化学变化。5.(2010德州)某同学在学习分子有关性质后,进行如下图4-2-9实验:把200mL的水与100mL的乙醇混合;向混合后的溶液中加入几滴红墨水;请你根据所学分子的有关知识,预测、推断并回答有关问题:(1)混合后的溶液中,下列关系成立的是(m-液体的质量、V-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填序号)。混合后溶液的质量:m混=m水+m乙醇; 混合后溶液的体积:V混=V水+V乙醇;混合后的密度:混=1/2(水+乙醇)(2)取用乙醇时,闻到乙醇的香味,说明分子 。实验中 的现象也可证明分子的这种性质。5.(1);(2)在不断地运动 红墨水向水中四处扩散图4-2-10解析:(1)乙醇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构成它们的微粒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间隔。把它们混合时两种分子会相互穿插渗透,导致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但总质量不变,由公式m=v可知,混合后的密度要比任一成分的密度都大,而不是二者的密度平均值;(2)乙醇是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我们能闻到这种气味,说明了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实验中红墨水会向水中扩散的现象也能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6.(2012益阳模拟)如图4-2-10所示,在A烧杯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在B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请回答:(1)放置一段时间后,A烧杯中的现象是 ,溶液的pH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2)该现象说明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是(列举两条): ; 。6.(1)红色逐渐褪色 降低;(2)具有挥发性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解析: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分子通过运动又溶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与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使溶液的碱性逐渐减弱以致呈中性或碱性,pH逐渐降低,通过该实验可以反映出浓盐酸具有的性质有:挥发性,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7.把分别充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如图4-2-11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过后会看到上下两瓶气体的颜色一致,都变成浅红棕色。如何能快速的看到同样现象?由此现象直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图4-2-117.可以将两瓶气体的位置对调或给气体加热;分子在不断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隔,二氧化氮的密度比氢气大。解析:根据常识可知:密度小的气体会浮于上方,密度大的气体会沉于下方;对比两瓶气体放置方式,根据气体扩散快慢的现象,推测现象差异的原因,归纳总结共性得出结论。第三类设计型实验大题解析:(1)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在一个倒扣的大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了,就能说明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溶液中;(2)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等一段时间后摸一下盛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如果发烫就说明水分子运动到了氢氧化钠固体中;(3)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发现整个烧杯中的水都变红了,说明红墨水分子在不断运动;(4)水和酒精都是无色的无法通过实验观察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验证分子不断运动,一般选择的是易挥发的物质,或者是在水中易扩散的物质,且该物质溶于水后有颜色的变化。例2 下列实验不能证明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是() A水中放糖,糖不见了,水却变甜了 B大米中掺入少量沙子,沙子不见了 C水中放入紫黑色的高锰酸钾固体,振荡后水变成了紫红色 D一杯澄清的食盐水经蒸发析出了少量的食盐晶体来源:Z#xx#k.Com解析:糖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间去,水就变甜了,故A项不符合题意;大米和沙子都是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微粒构成,肉眼看得见,故B项符合题意;高锰酸钾分子在水分子的不断运动下,很快运动到水分子间,水就变成了紫红色,故C项不符合题意;食盐水中含有氯离子和钠离子,当水分蒸发后,氯离子和钠离子重新结合成固体氯化钠,故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B【规律方法总结】物质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根据微粒的基本性质分析,此题可以从具体的物质出发,进行分析和判断。中考真题分析1. (2012泰安)宏观与微观相互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 释错误的是 ( )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解析:温度高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汞原子本身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它们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H+,故B项正确;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故C项正确;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则D项正确。答案:A2.(2011柳州)酒精、水为原料,用烧杯、量筒、胶头滴管等仪器,设计实验,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步骤和方法现象分析和解释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实验的方案设计,设计实验时要本着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的原则分析。可以设计一个这样的实验来证明,量取体积相等的水和酒精,混合,如果所得总体积小于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来源:学*科*网作出假设实验探究示例A烧杯中的溶液要过一会儿才变色,与B烧杯无关用洁净的烧杯C配好20ml甲溶液。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1)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A烧杯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2)解析:本实验主要是证明分子的运动,在作出正确的结论前要排除其他错误结论,就需要作出可能出现的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得到正确的答案。在设计实验对作出的假设进行探究时,实验要能充分对假设作出证明,并且尽量使实验现象明显。(1)考虑是烧杯壁上的物质使甲溶液变红,可设计实验,把甲溶液单独放置在大烧杯中,观察现象;(2)应该证明是乙溶液使甲溶液变红,从而证明粒子的运动,可根据乙溶液的气味和把乙溶液直接加入甲溶液中,观察现象,来得出正确的结论。答案:(1)另取一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将其单独放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2)烧杯B中的乙溶液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甲溶液变成红色小心闻B中乙溶液的气味取重新配制的甲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入乙溶液,观察现象过关检测1.(改编)“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请您说出诗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并请您设计一个实验(包括试验名称、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及结论)来验证这一知识点。实验名称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实验名称: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步骤:在50mL的烧杯中放入25mL的水,再取1/3药匙的品红固体放入烧杯中静止的水面上,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开始品红周围的水变红,不久红色逐渐扩散,最后烧杯中的水全部变红。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解析:在这首诗中蕴含的是分子的运动。(答案合理即可)2.我校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来证明分子间有间隔,老师给他们准备了有刻度的小烧杯。同学们还应当从家里带来的用品有 (蒸馏水已经准备好)。(1)该实验的步骤是: ; 。(2)实验现象 。(3)结论: 。2.蔗糖(或食盐)和筷子;(1)量取一定量的蒸馏水,加入一定量的蔗糖并读取液面的高度 等到蔗糖溶解后再读取液面高度;(2)蔗糖溶解后的液面降低了;(3)分子之间存在间隙解析: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考查能力的主要题目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所在,在具体设计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学会信息迁移,既要模仿,又要创新。证明分子间有间隔,常是根据不同液体物质或不同的固体溶解于液体后总体积小于二者体积和的方法。(1)步骤是先向烧杯中加入水,读出水的体积,再加入溶质,然后再观察溶解前后液体的体积变化情况;(2)如分子间有间隙,分子溶解后可以进入对方的间隙,现象为蔗糖溶解后的液面降低了;(3)如蔗糖溶解后的液面降低了,则证明分子间有间隙,否则无间隙。3.某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4-3-1所示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1)充分反应冷却后,天平不能平衡的是 (填写字母序号)。(2)B实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 (填数字序号)。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分子种类分子数目 元素种类 物质质量(4)根据以上实验探究,某同学想用铁与盐酸反应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经查阅资料后得知,铁与稀盐酸反应可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下列装置中,他可选择用于实验的有 。3.(1)B(2)Na2CO3+2HCl=2NaCl+H2O+CO2(3)(4)c、d、e解析:(1)实验B在敞开的仪器中进行,反应中要生成气体,故天平难以平衡;(2)B实验中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3)在化学反应里肯定不变的是:物质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原子的种类、原子的质量、原子的数目,可以据此选择为;(4)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满足条件的为c、d、e。4.人们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自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1911年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等人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又进行了下面图4-3-2的实验。他们在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时,发现: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有极少数粒子被弹了回来请你根据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1)现象一: 。(2)现象二: 。(3)现象三: 。4.(1)原子核很小,原子内部有很大空间;(2)原子核带正电,粒子途经金原子核附近时,受到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3)金原子核质量比粒子大很多,且体积很小,所以当粒子正碰到金原子核被弹了回来,且很少被弹回解析:(1)大多数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2)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3)有极少数粒子被弹了回来,说明金原子的质量比粒子大很多;被弹回的很少,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5. 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学生在学习完分子的特征后,做了如下两个实验,请按要求填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解释实验一:在两个相同的茶杯内分别注入同体积的凉开水,一只杯子里加一小匙蜂蜜(主要成分是果糖),另一只杯子里加一小匙白醋(主要成分是醋酸),立即尝两只杯子里的水放蜂蜜的杯子里的水基本不甜,放白醋的杯子里的水很酸 分子的运动的速度比 分子的运动速度快,这说明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其分子的运动速度就 (填“快”或“慢”)(提示:醋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果糖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小)实验二:如图所示的玻璃管两端甲、乙两处分别放着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在 处出现较多白烟(填A或B或C)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HCl )接触时会产生大量的白烟5.实验一:醋酸 果糖 快实验二:C解析:实验一:根据放有白醋和蜂蜜的杯子里的水中各自不同的现象得出醋酸分子的运动速度要比果糖分子的运动速度要快;由于醋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果糖分子要小,故可以得到结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的物质其运动速度就越快。实验二:浓盐酸和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分别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和氨气,两者接触会反应生成一种白色的固体氯化铵,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r(NH3)=Ar(N)1+Ar(H)3=141+13=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r(HCl)=Ar(H)1+Ar(Cl)1=11+35.51=36.5,故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根据实验一所得出的结论可知,应该是甲处的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运动得要快一些,所以在C处会出现较多的白烟。6.某同学研究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关系问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个试验:(1)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关系,请你提出二点假设: ; (2)实验验证:将实验1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后取下。挤压胶头滴管,(醋酸跟草木灰反应原理为:K2CO3+2CH3COOH=2CH3COOK+CO2+H2O)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完毕,再进行称量,纪录数据。将实验2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数据后取下。将两种溶液混合,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完毕,再进行称量,记录数据。比较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实验结论: 。来源:Z#xx#k.Com(4)实验分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对结论进行解释 6.(1)反应后质量会减小(或增大、或不变)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发生变化(或增大或减小);(2)有气泡产生,石灰水变浑浊 有蓝色沉淀生成;(3)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4)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解析:(1)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猜想反应后质量会减小;反应前后无气体参与,所以可猜想反应前后质量不变;(2)碳酸钾与醋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所以,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3)两个实验在反应前后没有气体物质逸出,因此会得到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的结论;(4)化学变化是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然后原子进行重新结合的过程,此过程中,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没有增减,因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7.填写“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报告:实验步骤现象结论在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无色酚酞(变色或不变色)水_使无色酚酞变色在试管里盛有少量的浓氨水,小心的闻氨水的气味,再在盛氨水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浓氨水气味,无色酚酞浓氨水易_,浓氨水_使无色酚酞变色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的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A、B两烧杯罩在一起A烧杯中溶液_(变色或不变色)B烧杯中溶液_(变色或不变色) 7.现象结论不变不能有刺激 变红挥发 能变色 不变色氨气有挥发性解析: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浓氨水容易挥发,扩散到A烧杯中形成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酚酞不容易挥发,B烧杯中不变色。第四类探究型实验大题典例剖析例1探究实验展示了化学的无穷魅力,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提炼了许多探究方法。【提出问题】小松想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假设猜想】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查阅资料】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设计实验如图4-4-1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图4-4-1 【实验现象】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解释与结论】(1)氨气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由此可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的速率越 (填“快”或“慢”)。(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探究】(3)小松在完成上述实验后,还想研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的关系。他将等量的品红分别滴入到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其实验现象如下所示。【规律方法总结】本题考查在实验探究中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的能力。要求除了分析题目中的已知数据外,还要分析一些隐藏的数据,如本题中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另外,拓展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比较分析法都是常用的实验方法。中考真题分析1.(2011自贡)某同学为探究分子的特性,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其中能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的是() A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mL B品红放入水中,整杯水逐渐变红 C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 D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解析: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由于分子之间有间隔,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有的运动到相互之间的间隔中去了,所以总体积减小,与分子运动无关,故A项错误;品红放入水中,消失了,而整杯水逐渐变红,是由于品红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间隔中,与分子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后得到了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项错误;两支分别装有相同体积空气和水的注射器,前者比后者容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比液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大,容易压缩,与分子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B2(2010昆明)盐酸溶液中含有H2O分子、H+ 和Cl- 离子,要探究是哪一种粒子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请观察在白色点滴板上进行的下列实验,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入下表。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到蒸馏水中,石蕊不变色,说明水分子不会使石蕊变色;第二孔中是氯化钠,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也不会使石蕊变色,由此可证明Cl不会使石蕊变色;第3、4孔中分别是稀盐酸和稀硫酸,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后,石蕊试液会变红色,联系第1、2孔的现象可确定,盐酸中的H+使石蕊试液变红色。答案:第1孔:水分子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第2孔:孔中溶液为紫色 Cl-离子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第三孔:孔中溶液为红色 H+离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3.(2011内江)在探究“水沸腾的规律”实验中。当水温接近90时开始计时,每隔30s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其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表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 如图4-4-2所示,是描述水在汽化时的分子运动模型示意图,其中, 图属于水沸腾时的分子运动模型示意图。图4-4-2解析:解决本题即要认真观察表格和图象又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知识,考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通过观察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知,当水的温度达到96时就不再升高了,此时水处于沸腾过程,由此可得到规律:液体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2)水在汽化过程中只有挣脱分子之间引力的束缚才会变成气体,比较甲、乙两图会发现乙中有部分分子间距较大,已成功摆脱分子间的引力作用,因此乙图属于水沸腾时的分子运动模型示意图。答案:不变;乙 过关检测(1)滴入适量浓氨水后,观察到酚酞试纸 ,原因是 ;(2)放入少量生石灰的作用是 ,试写出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 。1.(1)变红 氨分子不断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上,溶于水显碱性,碱性溶液使酚酞变红 ; (2)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加快了浓氨水的挥发 CaO+H2O=Ca(OH)2 ;(3)缓冲,防止试管内气体增多,气压增大,冲开橡皮塞解析:(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氨分子不断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上,溶于水显碱性,使酚酞试纸变红;(2)生石灰具有吸水性,能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浓氨水浓度越大,挥发速度越快;同时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加快了浓氨水的挥发,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缓冲,防止氨分子过多使试管内气压增大冲开橡皮塞。2.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肉眼可见的实验现象,再加上分析推理,来认识分子的性质和确认分子的真实存在。【实验理解】(1)用如图4-4-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中,分别盛有 A浓氨水和酚酞溶液B酚酞溶液和酚酞溶液 C浓氨水和浓氨水(2)本实验用到对照的方法,起对照作用的是 (不变色)和 (变色)。(3)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项目是 。A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B氨分子在不断运动C氨分子之间有间隔DA烧杯和B烧杯内的溶液都变红EA烧杯内的溶液变红【实验延伸】某同学根据上面实验,设计了小魔术:用蘸有酚酞溶液的毛笔在滤纸上写了“化学”两字,晾干,看不到痕迹。然后他在滤纸上喷上一种液体,滤纸上立即显示出了红色醒目的“化学”两字。一段时间后“化学”两字变淡,又消失了。【问题探究】(4)他在纸上喷的液体是 。(5)有同学喷氢氧化钠溶液,也出现红字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的酚酞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2.(1)A;(2)B A;(3)E;(4)浓氨水;(5)无色溶液变红色解析:(1)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在大烧杯罩住的两个小烧杯中,应该是C浓氨水、A酚酞溶液,这样会有比较明显的现象;(2)C中的浓氨水挥发出氨气,氨分子不断运动到A,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色,B在烧杯外无变化;(3)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A烧杯内的溶液变红色;(4)因为浓氨水呈碱性且具有挥发性,因此滤纸上的酚酞会变红,故出现红色的字,一会儿又消失;(5)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故在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无色的酚酞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红色。3.为探究分子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图4-4-5图4-5-6【实验一】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滴有无色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小烧杯中的溶液变成红色。通过此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实验二】往烧杯B中加入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往小试管中加入5mL浓氨水,小试管置于烧杯A中,再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在一起(如图4-4-5所示)。一段时间以后,B烧杯中产生的实验现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实验三】如图4-4-6,先分别往烧杯B中各加入20mL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再往甲装置烧杯A中加入30的蒸馏水20mL,往乙装置烧杯A中加入70的蒸馏水20mL,然后分别向两支小试管中各加入5mL浓氨水,两支小试管分别置于装有不同温度蒸馏水的烧杯A中,再分别各用一个大烧杯将A、B罩在一起进行实验。实验时发现乙装置烧杯B中溶液先产生现象,甲装置烧杯B中溶液后产生现象。该实验说明分子的运动与 有关。根据该实验的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一:酚酞滴入蒸馏水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