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对措施初探.doc_第1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对措施初探.doc_第2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对措施初探.doc_第3页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对措施初探.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对措施初探 内容提要:语文课标标准的颁布是近几年语文教育改革研究中百家争鸣的一个休止符,是新世纪伊始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是语文教学的指导纲领,是语文教学的航标灯,它将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未来发展,它对语文教师们今后的工作更是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如何应对呢?本文从语文教师的五个转向(即:由“功利”转向“人文”、由“传授”转向“体验”、由“灌输”转向“对话”、由“居安”转向“思危”、由“语文教师”转向“语文人”)回答了这个问题。语文教师们在新的条件下必须改革旧的教育观念,摈弃教育的功利主义,注重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积极倡导新课标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自己变成一个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成为一个教学的研究者、博学者,以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不断地求新、求变,去追求完善的语文个性,去追求深厚的语文素养,去适应新课程标准所注重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课程改革 1999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数百名专家组成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稿标准初稿,在此基础上再广泛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各学科课程标准。2001年7月,在78位院士、文史学家、艺术家及教育专家审议通过后,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秋季,基础课程改革全面铺开。较之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而言,语文课程标准突破了学科中心,将素质教育的各种新理念注入到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新标准的实施,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加强学生的文学素养,重视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尊重多元化的态度等,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以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完成五个转向,即:由“功利”转向“人文”、由“传授”转向“体验”、由“灌输”转向“对话”、由“居安”转向“思危”、由“语文教师”转向“语文人”这些都是由课程标准的特点来决定的,现结合对课程标准的分析论述如下: 一、由“功利”转向“人文” 过去,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在以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标准答案、同样的分析模式、同样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加以模式化的训练、规范,逼使语文学科成为压制个性、生产统一模子“产品”的学科,从课堂教学的“程序化”,到课文解读的“统一化”,到学生作文的“公式化”,再到考试题型的“标准化”,无不是在做着扼杀人的灵性的事情。功利主义无视“人”的存在,抹杀个性存在,不从人的发展角度确立语文教育目标、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我们“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突出了“人文性”。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就要突破我们现有的思想框框,树立一个新的、重要的语文教育理念,即“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品来滋养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底”。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能抛开学生的体悟而分解内容,一切字词的解释、语句的揣摩、段落的讲读,都以把握文意为目标,从整体感知到细部体会,再从细部体会回到领悟文意,使学生在一篇课文学习过后,留下的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符号,而是鲜活的、灵动的、有机的篇章,不是丧失美感的知识点范例,而是美的、带有无穷意味、充满睿语哲思的精华。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尽量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在注重共性的同时,也注重个性。让孩子们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有着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形成他们多姿多彩的个性。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没有个性发展就没有全面发展,我们便不能实现我们教育的目标。我们的教学不是生产的模具,我们不需要通过教学生产出一批批重复的“产品”,尤其是语文的教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师要更新理念就应该积极倡导标准所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发现、探究、研究,而不是把知识灌输出给学生。教师的作用更重要的教会学生思维,教会学生创造思维。有了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可以在自己的思维实践中学到教师没有讲授的知识,甚至创造新知识。这样的学生才能青出于蓝。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也不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知识总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语文教师应是手握金钥匙的引导者,手捧鲜花的促进者,他必须注重语文课的文学性,审美性,生活性,文化性,注重对人文因素的挖掘,遵循对人的充分尊重的“以人为本”原则,回归人文关怀,在教学中还学生以阅读的自由,感悟的空间,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广泛而自主的阅读中汲取生命养料,做人类精神世界的美食家,接受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审美、历史、习俗等众多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对自然的、社会的,古代的、现代的,传统的、外来的人类精神财富的了解、接受、感悟中,不断充实,不断提高,得到个体的意志、毅力、个性、气质、兴趣、情感等心理品质的日趋成熟,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由“肢解分析”转向“感悟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许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这些模式,这些方式方法简单易行,很容易操作。如程式化的教学模式,确定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思考,阅读课文,当堂讨论,学生练习,当时知道结果、小结。比如串讲法,沿着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词句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依次讲来,娓娓而谈,且常常因此自鸣得意。此后是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把上述问题转化成一连串的小问题,上语文课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这些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日常操作的,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文章的整体美感。留在学生心目中,只有零碎的字词、割离的句子、机械的段意、刻意总结出来的中心思想,却没有作品本身,没有对作品中美的切实感觉,所有摄入的语言符号,不是经过整体感知、细细品悟而生成对作品的高层次理解,而是停留在语言段落本身。这些习惯教法的问题所在,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样“学生阅读的很少,而关于阅读的谈话却很多”,老师传授得多,学生体验得少。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感性层面,重视培养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的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学习与发展好坏受很多因素制约,而主要因素是看其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体验。如果我们依然用我们习惯了的老一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那么新的语文课程思想、课程目标只是标签,自主、合作,探究的便成为口号。标准指出的培养语感的目标更是如何实现?语感看不见,摸不着;它是语言的直觉,培养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感悟,加强体验。惟有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的体验和感悟,才能深入到达作者潜意识的层面,理解作品。所以说:要改变语文教师的教的习惯,改变越俎代庖的指导与规范,改变繁锁复杂的肢解与分析,改变只授于标准答案而无视学生个性体验的状况,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与参与行为;要改变学生学的习惯,在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脑髓,拿出眼光,打开心灵,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自主质疑问难、自主发表见解,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的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主体对外在世界与自我的超越。这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这才是我们教育成功的标准,我们的千千万万次的探索和改革,哪一次不是奔着这个目标而去的呢? 三、由“灌输”转向“对话” 在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知识的方式都被封闭、被限制、被约束,教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均事先的规定而无需任何修正;学生则只能按照教师的灌输被动地接受而无法选择。而“语文课程应该是开发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学生有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的欲望,课程标准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的讲授者。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确认了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尊重他们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对教师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能再把自己看作是知识权威。不能再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不能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语文课的教学应由“灌输”转向“对话”。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者提供示范,或者指点阅读资料,或者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新课程也决定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主动给予者,而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作为“知识资源”供学生提取和检索的合作者、作为学生自主化学习的促进者。由于语文课程的发展方向同样是“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那么,语文教师的课程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求知,尤其要通过平等和诚挚的对话,为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使之拱破语文知识体系的硬壳而燃起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烈激情,最终发现那条开发自我、更新自我的语文发展的独特道路。”新课标把教师的主要职能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激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探究,也就把语文教师推到现实的学习情境之中,他要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不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重组,充实和更新。“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随时供学生查询的“资源库”。在过去语文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语文专家们的“专利”。其实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中所出现的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付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语文教师才可能转变,才可能持续进步,教学水平才可能步步提高,才可能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博学者,这正是是实现精彩“对话”的保证,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四、由“居安”转向“思危”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未来的人的必备素质。它们概括起来应是: 1、学会学习、终身发展 2、人格完善、能动发展 3、勇于创新、全面发展 以上任何一种素质的养成都与人文素质相关,而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又与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相关。所以说可以这样说,语文教师担负着育人的最重要的职责,从事着天下最崇高的事业,随之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使语文老师由“居安”向“思危”的转变成为了必然选择。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精神发展以真正的帮助,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往往是对学生有深刻影响的人,“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成了学生终身难忘的人,死亦可瞑目了。”语文教育是大多数人形成人格的最基本途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甚至民族性,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杨叔子院说他在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访美时,几位华裔教授直言不讳地指出大陆留学生懂得abc、xyz、美圆、英镑,可就是不了解长城、黄河,更不了解大学、中庸。他们批评说,对中国文化历史如此无知,又怎能对民族,对国家有了解、有感情、有责任心并为它服务为它献身呢?由此我想到,如果在将来没有疆界的信息大潮中,我们的下一代假如没有自己的人文知识,没有足够健全的语文素质,我们中华民族能不会被西方文明淹没,我们还能成其为一个民族吗?所以语文教师千万不要小看自己,肩负起这个重大使命,你的潜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你的工作将更加出色。至于责任心,新的课程标准当然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不少教师把在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统统记到应试教育、规范化教育的帐上,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托词,是推脱责任的表现。因为应试教育是让学生花力气,有了问题就可以往应试教育身上一推了之,教师自身不用负多少责任。而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上阐述提出搞“素质教育”,“探究式学习”,让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师就要花大力气,而且有风险,不容易把握。当然,有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阻力就是前进的动力,这种阻力必将带给广大语文教师更高的责任感,更多的教育探索热情。另外,新的课程标准必将再配合相应的培训提高,新的考核淘汰机制,这些无疑是让广大语文教师“居安思危”或“不可安”的因素,这种危机感不是生活压迫,乃使命使然,责任使然,危机感的存在也必将使中国的语文教师们求新、求变,教师的素质将来一个大的提升。 五、由“语文教师”转向“语文人”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个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我们的学生在语文课堂里有一种期待,他们在等待惊喜,他们期待着老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