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4页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中学 高中语文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师:那么,下面就请全班同学来背诵全文。【学生齐声背诵。】师:好,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都很熟悉了。但会不会有南郭先生在里边呢?【学生笑。】师:那么,现在请出一位同学来背诵一下第三自然段。【学生背诵第三自然段。】师(微笑):很好。看来我们的同学都不会去做南郭先生。让我们为他熟练的背诵鼓掌!【学生鼓掌。】师:我们通过学习知道,本文是记叙烛之武只身到秦营游说秦伯而退秦军,解郑国之危的故事。那么多的内容,然而本文的篇幅却很短小。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本文的叙事过程中,有什么特别的艺术手法值得我们借鉴?【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师:思考成熟后,可以起来谈谈你们的看法。生:我觉得是“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详写的是烛之武的游说辞,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重点突出。生:我觉得还有就是“巧设伏笔、首尾呼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又为后文秦、郑联盟的可能性埋下伏笔。生:我觉得再有就是“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我们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并“将了郑伯一军”,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深深自责以及对烛之武晓以大义,才使事情有了转机。这样波澜起伏的文字,读起来很过瘾。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间的一场大战触之即发。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就是这样有张有弛、跌宕多姿的。师:很好。看得出来,同学们经过上次记叙文作文的失败教训,这次对课文的记叙手法的学习特别上心。【学生笑。】师:我们请刚才发言的同学把要点板书出来,好不好?生:好!【学生鼓掌。】【学生板书。】师:在学习了本文精巧的叙事艺术之后,我们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学习目标。【投影显示出:概括要点。】师:是的,我们这个单元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也就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概括段意,概括中心,我们小学、初中学过,而高中阶段,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概括段意或概括中心,就是对一句话或几句话、一段话或几段话以及对有关的某部分内容,都要能够根据需要,正确而熟练地进行概括。现在,我们就来训练训练。好。我们看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是“退秦师”,那么,是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的啊?生:第三自然段。师: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呢?请各位同学仔细阅读这一自然段,然后作出概括。【学生静静阅读文章。】师:哪个同学来谈谈?【学生静默。】师:看来,有点难度。既然个人完成存在问题,那就小组合作完成吧!请注意:概括要点必须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阅读,理清思路,分清内容层次,把握住关键语句,然后利用关键词加上自己的语言恰当、准确地概括。另外,概括内容要点,要分清事情的梗概和细节,要善于把握住相关事物的联系,把握住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作出简洁、精当的叙述。【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师:怎样?哪一个小组来给大伙谈谈?看来第四组的同学蠢蠢欲动,就请你们上来讲。【学生上台,带上同组同学一起准备好的有关资料。】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三自然段的劝说辞应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邻之厚,君之薄也”,这一层,我们概括为:“亡郑”于秦无利。第二层是紧接着的下一句,概括为:“舍郑”于秦有利。第三层同样是紧接着第二层的下一句,概括为:晋君没诚信。而第四层就是直到说辞的结尾,概括为:阙秦利晋不可为。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对文段的思路把握得很准确,在概括的时候也能抓住关键句,利用关键词来组合句子,语言也能做到简洁、准确。这是个很好的开头和示范,以后大家在阅读的时候,要多锻炼自己的这一能力。师:我们都知道,记叙文章,都离不开写人记事,那么,本文突出的人物是哪一个?生(齐声):烛之武!师:没错。那么,烛之武这个人物是怎样的形象呢?现在,请各位同学再阅读一下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师:哦!也就是说他是一个杰出的外交家,善于外交辞令。那么,你能不能具体说说呢?生:(摇头)我可不可以和我同学商量?师:可以。而其他同学也请认真谈论谈论。【学生阅读文章,热烈地议论。】师:现在,讨论得怎样了呢?给大伙谈谈吧。生:我们经过讨论,经过查阅资料,并且同旁的小组交换意见后,对烛之武的劝说艺术总结如下: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最后,我们要感谢第二小组的同学,是他们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宝贵的意见,我们才能有这样的结论。师:很好!这一组的同学总结得不错。同时也再次证明“团结就是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合作学习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而且这次的合作是成功的合作,同学们还能从合作中学会感激对方这一优良的品质。我们给点掌声鼓励他们,好不好?【学生热烈鼓掌。】师:除了刚才同学所说的他“善于外交辞令”之外,还有些什么性格品质呢?生:他深明大义。在国家存亡面前,抛开个人对郑伯的恩怨和不满,只身前往秦营。生:英勇。正如刚才同学说的,他单枪匹马前赴如狼似虎的秦军,面对那傲慢的秦君毫无惧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令人佩服。生:怀才不遇,在此之前一直都没受到重视。从他委婉地对郑伯的话可以看出来。师:说得很精彩!分析也很到位。除此之外,本文的人物语言也很能体现人物的个性。如郑伯的诚恳的道歉与晓之以大义的话语,只用寥寥数语,就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师:同学们,烛之武能够说服秦君退师的原因,除了他娴于辞令外,更重要的是春秋无义战。正如同学所分析的那样,烛之武正是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图利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秦君,成功解危难。请大家阅读课后的思考题三,好好体会一下。【学生阅读文章。】师:通过阅读,大家对晋侯的“不仁、不知、不武”有何认识?生:我觉得他不过是给自己脸上贴金,实际上他之所以没有进攻秦军的原因,同样是由于得不到“好处”,因为两虎共斗必有一伤,甚至是两败俱伤。师:说得没错!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精巧的叙事方法和精彩的劝谏艺术,以及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白了春秋战争的实质。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当中去。现在,请全班同学再次背诵全文。布置作业师:请同学们完成文言字词的归纳与积累,并默写全文。下课!板书设计拓展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左传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飱,寘璧焉。公子受飨反璧。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藁鞬,以与君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注:及于难,遇到危难;之也,在的时候。保,依仗,依靠;生禄,养生的禄邑,古代贵族从封地取得生活资料。校(jio),同“较”,较量,对抗。狐偃,重耳的舅父,又称子犯,舅犯;赵衰,晋国大夫,字子余,重耳的主要谋士;颠颉,晋国大夫;魏武子,魏诌(chu),晋国大夫;司空季子,名胥臣,晋国大夫。廧咎(qin o)如,部族名,狄族的别种,隗姓。鯈,读yu。妻,嫁给。适,去,往。就木,进棺材。处狄,住在狄国。五鹿,卫国地名。野人,指农夫。乘,古时用四匹马驾一乘车,二十乘即八十匹马。蚕妾,采桑养蚕的女奴隶。姜氏,重耳在齐国娶的妻子。齐是姜姓国,所以称姜氏。遣,送。曹,诸侯国名,姬姓,在今山东定陶县西南。骈(pin),并排;胁,胸部的两侧。薄,逼近。此言重耳浴身时,曹共公到他身边看他的肋骨,这是非常无礼的行为。僖负羁,曹国大夫。盍,何不;蚤,同“早”;贰,不一致,不一样。这句是说,你何不早些表示你和曹国的人有所不同呢?盘飱(sn),一盘饭;寘壁焉,将宝玉藏在饭中。宋,诸侯国名,子姓。叔詹,郑国大夫。姬出,姬姓父母所生,因重耳父母都姓姬。离,同“罹”(l),遭受。靖,安定。三士,指狐偃、赵衰、贾佗。侪(chi):类。楚子,指楚成王;飨(xin),用酒食招待。波及,流及。治兵,晋、楚两军交战。辟,同“避”;舍,古时行军走三十里就休息,所以一舍为三十里。弭,弓梢。属(zh),佩带;藁(o),箭袋;鞬(jin),弓套。子玉,楚国令尹。晋侯,指晋惠公夷吾。后衰,衰落得最迟。诸,之乎。这句是说,或者上天有意树立他吧。秦伯,指秦穆公;纳女五人,送给重耳五个女子为姬妾。怀嬴,秦穆公的女儿;秦,嬴姓,故称怀嬴。奉,同“捧”;匜(y),洗手注水的用具;沃,淋水。盥,洗手。降服而囚,重耳解去上服,自己拘囚向怀嬴谢罪。享,用酒食宴请。文,言辞的文采,擅长外交辞令。公子赋,春秋中期外交宴会中,指定篇名,使乐工奏乐,称为赋诗;河水,古代注家以为是诗经中的沔(min)水;六月,诗小雅中的一篇,沔水头两句是“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说满满的流水,归向大海,有晋国人士归向秦国的意义。六月是歌颂尹吉甫辅佐周宣王北伐获胜的诗;头两句是“六月棲棲,戎车既饬”,意思是六月急急遑遑,兵车已经准备好了。鉴赏提示:重耳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宠妃骊姬,为立自己儿子奚齐为太子,逼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异母弟重耳也被迫逃亡。这篇文章记载他出奔、逃亡的经过。重耳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到成为有胆有识的政治家,正是得益于流亡19年、经过8个国家所遭受的磨难。这篇文章很有特色。其一,剪裁得当。能表现主人公艰辛苦难和性格特征的,则详写;反之,则略写。其二,形象鲜明。主人公形象突出,从懦弱无赖、苟且偷安,到胸怀大志、足智多谋,人物性格变化过程真实可信。习题详解第一题:命题意图:本题意在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可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这些问题,这些句子又是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熟悉了这些句子,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就容易了。参考答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3.烛之武劝说秦穆公的一段话是本题的答案。其中“阙秦以利晋”最为关键。对烛之武的这段话要作点分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几句是从事理上说的,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无利,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几句也是从事理上说的,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只有好处,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几句是从事实上说的,先从秦、晋两国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又进一步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这些都说明晋侯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第二题: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不同特点。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参考答案:朝早晨 亡灭亡 厌满足 国国家 戍戍守 夕晚上 危危险 师军队 及达到 辞推辞第三题:命题意图:本题意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内容。参考答案:略(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课外练习1.下列两句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是(1)夜缒而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A.zhu n B.zhu n C.zhu n D.zhu n答案:B(“缒”读“zhu”,“共”通“供n”。)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性质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D.与不同,与不同答案:D(焉:前一个焉是句末语气词,后一个焉是疑问代词。封:前一个活用为动词,“成为疆界” ;后一个是名词,疆界。)3.与“何罪之有”句式同类的一项是A.令以责之里正B.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之C.古之人不余欺也D.求人可使报秦者答案:C(A为省略句;B为判断句;C为宾语前置句;D为定语后置句。)4.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而”的意义或用法。(1)今急而求子(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4)朝济而夕设版焉( )答案:(1)才,连词,表顺承(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顺承(4)却,连词,表转折5.解释下面各句中的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1)以其无礼于晋( )(2)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 )(4)焉用亡郑以陪邻(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答案:(1)因为,连词(2)拿,用,介词(3)表顺承,连词(4)表顺承,连词(5)把,介词6.翻译下列句子。(1)焉用亡郑以陪邻?(2)夫晋,何厌之有?答案:(1)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去给邻国增加土地呢?(2)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介推让禄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注:晋侯:指晋文公。从亡:随之晋文公流亡共过患难的大臣。介之推:又称介推。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禄:禄赏,封赏。献公:重耳的父亲。惠、怀:晋文公之前的两个国君。晋献公死,子吾、子圉(y)先后继位,称惠公、怀公。怼(du):怨恨。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是吃的意思,用作动词;后一个“食”是粮食的意思,名词。文:花纹,装饰。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外内弃之弃:厌弃。B.不亦诬乎诬:荒谬。C.焉用文之文:文饰,动词。D.以绵上为之田田:田地。答案:D(田:封地。)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B.两个“亦”字相同,两个“焉”字也相同。C.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也不同。D.两个“亦”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答案:A(亦,都解释为“也”;焉,“罪又甚焉”中“焉”解释为“句末语气词”,另一个解释为“疑问代词,哪里”。)9.对文章写介母三次设问的目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诱导儿子追求名利。B.考验儿子是否坚决隐退。C.使文章曲折跌宕。D.写介母是个深明大义教子有方的人。答案:A(从“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一句可知。)10.对介推让禄一事的分析,最确切的一项是A.本篇写介推不居功自傲的态度和在荣誉地位面前的谦让精神。B.介母三次设问,表明她是一个关心儿子但并不愿违背儿子意愿的人。C.本篇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D.晋侯是个卑鄙小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答案:C(颂扬介推母子不求赏赐、不图浮名的品行是本文的主旨。)参考译文: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