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森林与文明,第一节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论第二节人类文明的周期发展法则第三节中国文明的历史循环第四节气候与人类文明第五节森林与人类文明第六节玛雅文明,什么是文明?,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乾文言:“见龙在天,天下文明”。这是光明,有文采的意思。现在所说的文明一词,则通常与文化一词相通,如人们常说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指的就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即使在现代的学术著作中也经常把文明和文化混同使用,说的是文明,指的是文化。文明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一般与野蛮相对而言,如文明行为、文明经商等等。,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如同文化一词一样,国内外的学者对文明所下的定义也是各种各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早期的学者对文明的解释对于文化相通同,后来的学者多认为先进的文化才能称为文明。因此,文明和文化密不可分,但又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通俗地说,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是文化的结晶,是文化的精华部分。学术界对文明的起源问题争论较大。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文化,但人类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进入文明阶段,作为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这是人类学界和考古学界100多年来的热门话题,自然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各自的标准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样。,“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文明内涵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涵义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人类整体守护着的文明是指广义的文明。文明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从内容上看,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主客体矛盾。主体在解决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及人类客体的矛盾过程中,产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创造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空间上看,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人类群体,文化内容和生活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不同文明类型。从发展过程看,人类走出蒙昧和野蛮状态的“自在期”后,进入以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自为期”,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阶级社会的终结必将步入“自由期”。,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体现了人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水平。,文明与文化的区别,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在: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褒义概念。,第二章森林与文明,森林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反映,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文学、艺术、教育、伦理、道德、习俗、宗教等各个方面。森林是民族繁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如纸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文明的出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因素推动它们发展呢?为什么有些文明的发展水平比其它文明高得多?有人主张是地理因素,有人则强调经济资源等。,第一节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理论,一、地理理论的气候学说,美国地理学家Huntington(1915)年提出,一个民族(古代还是现代)理想的气候是年平均温度很少低于摄氏3的智力最适条件,或者很少高于摄氏17的身体最适条件。湿度也很要紧,平均湿度应在75%左右。天气不应是不变的,气温和温度变化是必要的,那可使人振奋、恢复活力。,气候条件太热、太湿、太冷,太干燥地区肯定不能成为高度文化的摇篮。现在不适于人类居住的许多地区都有遗迹,表明过去曾有过气候较为宜人的岁月。如玛雅文明约在400-1500年繁荣于南美洲,它创造了造纸、零数、阳历、拼音文字、大城市,天文学、雕塑到高度水平。现在,这个文明大部分已经湮没。还有中国西部的楼兰古国等。,二、地力耗尽论,自然资源保护论者认为没有遭受到人类毁坏的任何环境几乎都能养育出高度的文化。大沙漠和贫瘠地区不是自然形成而是人为过份的放牧和耕种所造成的。无数滥用土地现象在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希腊、意大利、中国和墨西哥等地曾经造成大破坏。,三、汤因比的逆境论,困难条件即逆境是高度文化得以形成的真正原因。这种条件构成一种挑战,不仅会刺激人们去努力克服它,而且还能增加产生新成就的动力。这种挑战的形式可以是沙漠、丛林地带、崎岖的地形或贫瘠的土地。如希伯来人和阿拉伯人在沙漠,印第安人在丛林创造了高度文明。但挑战是有限度的,否则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第二节人类文明的周期发展法则,有史以来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两种文明。这两种文明以800年为一周期,至今已有7个轮回(周期),现在处于第8个周期。这种周期性是不可视的宇宙法则的表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的。,1、文明周期与宇宙法则文明时钟学说,为什么东西方文明以800年的周期反复文明兴亡呢?日本学者岸根(1993)在中国道学基础上提出两极对立而存在的理论,如阴与阳,男与女,东与西,生与死,有与无,物与心等等。文明也同样,人类文明因东西方文明对立而存在和发展,如果只剩下一种文明,那么整个人类文明随即消灭。,周期交替的宇宙法则是建立在能量转移法则,能量守恒法则及熵扩散法则的综合基础上的。能量转移法则是指宇宙的能量最初是相同,以后不断发生变换的法则。能量守恒法则是指能量形态转变过程中其质量不变的法则。熵增大法则是指自然界的能量的运动是从高密度(层次)向低密度方向扩散法则。,岸根理论1:,东西方文明的两极分化后,当其中的一种文明遵循熵扩散法则其能量扩散和衰退。衰退的文明能量根据能量转移和不变法则,转移到另一种文明。如此反复循环,东西方文明如时钟那样正确地周期交替发展。如同生物有生命时钟,人类文明的兴衰周期现象有文明时钟。文明时钟如同表现昼夜交替那样正确刻化文明的变化。,岸根理论2:,2、文明的遗传因子学说,人类的文明的差异是由于人种(民族)不同,民族所处的环境差异(自然、宗教、政治、经济)和人口的能量(数量)不同,故形成不同的文明。在这里我们把民族和环境看成是文明的遗传因子,如同生物的遗传因子一样,在人类发展历史中遗传,形成不同的文明。人类文明可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3、寿命学说,由于文明要消费宇宙能量,所以文明能量的使用是有期间的,这个期间称为文明的寿命。如同汽车有使用寿命一样,文明寿命约为800年。一种文明的寿命结束就必须由另一种文明替代,由此产生人类文明的周期性变化。现在人类处于西方文明的高潮后的低落期。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明的转换期。,第三节中华文明的历史循环,中华文明常被称为儒教为代表的文明,由于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有众多民族。春秋战国时代有儒、道、法家和墨家。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形成儒、道、佛三教融合共存状态,并发展为理学。元代回教和基督教传入中国。近代以后受西方文明影响。,1、以复合为基础的中华文明,2、日本文明发展,3、西方文明的发展,4、人类文明历史,人类文明的历史可分为人类革命、农业革命、都市革命、精神革命、科学革命和环境革命6个阶段。也可分为古代(原始农耕社会)、中世纪(农耕社会、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多极化社会)。,人类革命是指完成从类人猿到现代人的革命。农业革命,即农耕社会的革命。世界农耕起源有5个发源地:1)巴勒斯坦的豆和麦(约1.1万年前),2)东南亚的水稻(1.2万年前),3)非洲的尼日尔河流域的黍子和稗子(8000年前,)4)美洲的玉米(7000年前),5)中国长江流域水稻(8000年前)。都市革命开始于5000年前,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引起民族大移动,形成古代4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和中华文明)。,精神革命28002400年前在以色列、希腊、印度和中国产生四大圣人,即上帝,苏格拉底,孔子和释迦牟尼。几乎同时发生精神革命,产生了佛教、儒教、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科学技术革命15世纪的文艺复兴及工业革命后人类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地球的主人,单一文明(欧洲文明)统治全球,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环境革命21世纪以后将是人类全面认识、理解和管理环境的时代。,传统认为,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直线发展史。太阳和地球的变化呈周期性。由于太阳和地球的周期性变化,气候呈周期性变化(25002000年),人类的文明在上述影响下发生周期性变化。人类文明的周期约为800年。,第四节气候与人类文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1.3万年1.25万年前,冰河期结束气候转暖,人类开始栽培农耕。1.05万年1万年前,进入间冰期,气温上升,冰融化,海平面上升。8000-7500年前,气候再次转暖,温暖气候促使农耕和畜牧的普及。55005000年前,气候开始寒冷,河流下游土地干旱,人口集中形成都市。30002500年前,地球气候再度寒冷。15001800年被称为小冰期时代,气候再度寒冷,以后地球气候再度转暖。,综上所述,气候变化周期为20002500年。人类文明史发展受气候影响。人类为了战胜周期性的气候恶化带来的生存危机,诞生了人类的智慧、文明。公元15002000年间的500年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变化期,公元2000年以后的2000年内是变动相对较小的时代。人类在面临周期性的不可避免的气候变化时,不断创造了新的技术和思想,来战胜危机,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第五节森林与人类文明,森林是人类进化的摇篮“食禽兽之肉,采树木之实”茹毛饮血时代“烧山林、破增薮、焚沛泽、逐禽兽”“火猎”导致森林破坏,生态危机,文明衰退。,一、原始文明与森林,二、农业文明与毁林开荒,1万年前农耕人类史上一个的文明时代农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食物有了保障,定居建立了村庄,此后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城市、国家。农耕永久性地占用大量林地。人口扩张,大面积毁林开荒,真正走出森林,材料、能源、肥料等依赖森林。,三、工业文明与森林,工业化初期的商业化采伐,完成原始资本积累毁林为工业化提供能源、材料,环境问题突出工业化中期:退耕还林,保护森林,环境优先工业化后期:退产还景,发展森林,人类遗产,四、现代社会与生态文明,工业文明后果沙漠化、水土流失、旱涝、生物多样性、温室效应等。反思并重新认识森林的地位与作用森林是生态平衡、温室效应的调节器,是生物多样性的储库,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之本,是气候调节和空气净化器,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五、森林中诞生的文化,随森林的破坏,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都成了遗迹。文明之前有森林,文明之后留下沙漠。汉以前的中国文化称为“森林文化(木文化)”。佛教认为:山川草木悉皆成佛,形成不杀生的自然观。林中倒木上长出幼苗,林木更新的轮生诞生了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的轮回(循环)转世,循环的思想。,1、森林破坏导致人类文明衰退,文明的发展与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相对应。巴比伦的昌盛、古埃及的发达、古印度的繁荣,中华民族的崛起,与森林环境唇齿相依。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破坏森林,导致文明自身的衰退。森林的消亡意味着国家、文明的消亡。,(1)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衰,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大平原(现伊拉克境内),曾经是沃野千里。早在8000年前,在这块肥美的土地上,就萌发了人类早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成为中亚古代农业发展的摇篮。到了公元前19世纪,两河流域南部的“巴比伦”城,成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由此形成的“巴比伦文明”在此后的若干世纪中一度繁荣昌盛,并在数学、天文学等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巴比伦文明”的辉煌伴随着森林的破坏开始逐渐暗淡,为了获得木材,扩大耕地,砍伐两河上游森林,再加上过度放牧山羊,使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洪水泛滥,两河改道,陷入了沙化和盐渍化的恶性循环之中,最终沦为了荒芜的不毛之地。繁荣时期巴比伦国人口达4000万,可后来只剩下1万人左右,至公元前10世纪末,“巴比伦文明”逐渐衰落,到公元2世纪,其文明和农业全面破坏,古巴比伦城变成了一片废墟。,(2)古埃及文明的兴衰,受益于尼罗河流域,由于尼罗河的冲积,给两岸带来带了大片肥沃的土地,成为埃及农业发达的摇篮。尼罗河上游森林繁茂,山顶的冰川终年和5000mm的年降水量,给古埃及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恩惠,公元前20001400年,埃及曾是地中海彼岸的文明古国,在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方面,对西亚和欧洲曾产生过相当的影响,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明发展,人口增加,带来了森林的锐减。现在埃及是世界上森林面积最的国家之一。仅有疏林地16万公顷左右,每人平均占有林地面积不足0.003公顷。全国96%以上的土地为大沙漠所覆盖。尼罗河和森林给埃及带来了幸福与文明,由于森林的消失,在长达600年的古埃及文明之后,埃及经历了近3000年的荒凉和贫穷。,(3)古印度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良好的自然条件,使之成为印度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人口增长,毁林开荒,森林不断遭到破坏。塔尔平原,经过几千年来日益增长的人口的消耗,森林被砍光,草原被开垦,土地裸露,气候趋于干旱恶化,昔日富饶的平原今天已经变成了沙漠,总面积达65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较大的沙漠之一。,2、寻找失落的文明,公元前6000年,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就已升起了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之星。印度河东侧的塔尔大沙漠曾是一片养育了哈巴拉文明的绿洲。恩格斯认为“他们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埃及文明的衰落无一不与滥伐森林有直接关系。,六、森林破坏与中国文明的变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当时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林木繁茂,给古代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发展原始农耕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定居从事农林生产。从殷商王朝起,经春秋战国、秦汉、唐朝等一直到北宋长达3000年时间,黄河流域及其黄土高原,都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古代建筑、雕刻、陶瓷和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过辉煌的成就,黄河成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1、我国的黄河流域,数千年的乱砍滥伐、战争等人为的原因,绿色植被被破坏,黄土高原变成了荒山秃岭。公元前413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在天定河边,对当时情景的称赞道:“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建起了规模宏伟的统万域,一直到唐代它还是边塞重镇。到了宋代,这座历史名城已淹没在沙海之中。现今,黄土高原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千沟万壑,有256个县水土严重流失,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黄河每年下泄的泥沙达16亿吨,最高年份达21.6亿吨。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恩格斯早在100多年前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累和贮存水分的中心。”,“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人类离不开森林,破坏森林,后患无穷。,2、河西走廊的兴衰,河西走廊靠祁连山雨雪水汇聚成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水系,秦汉以前,祁连山有森林600万公顷以上,史书记载“有松柏五木、美水草,冬温夏凉,宜畜牧”。、自西汉始,历隋唐、宋元、明清至现代,河西移民屯田开荒逐渐向上游推进,森林草原植被破坏殆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而造成人口流失、文明衰落。,3、太行山森林演变,距今100万年左右,先民们已在这里生息活动。距今2500年以来,是汉族先民重要的活动中心之一,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与自然环境变化对森林植被的影响,加重了太行山区森林的破坏和减少。距今1500年左右的南北朝时太行山南段的森林已非常稀疏了,而太行山北段直至元朝时树木还很茂密和繁杂。人类无休止的砍伐,加上连年战争的破坏,使太行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殆尽。,七、森林与物质文明,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与森林息息相关。在采集文明时期,先民串叶为衣、采果为食、构木为巢、刳木为舟,衣食住行种种需要,多数仰仗于森林的无私贡献。以后,人类社会进入渔猎、农耕和工业文明时期,与森林发生了复杂的矛盾关系。森林不但提供木材,还形成景观,保护国土和生活环境,培养国民丰富的感情和自然观思想。,1、森林与火猎,人类发明用火后,把火用于照明、取暖、烧熟食物、驱除野兽,并逐渐用它去猎获动物。列子记载:“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藉芿燔林,扇赫百里”。火带来肉食和欢乐,促进了人类进化,人类“离植物界愈远,他超出于动物界也就愈高”。火猎导致森林破坏,产生人类史上最初的生态危机,导致了人口萎缩和文明衰退。物质文明的发展是波浪式地前进着,森林资源则是直线减少着。,2、森林与农耕文化,我国新旧石器遗址,皆位于当时的森林地带。农耕定居生活,组成村落,发展手工业和交易。最早的文明应起于森林地带。黄土高原在公元11世纪以前,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人类文明伴随森林而发展,缺少森林就缺少水源,农牧业就失去物质基础,人类只有在丰衣足食后才能发展文化,创造高度的文明。,森林与农耕文化(续),为扩展农业用地就必须有意识地毁伐森林,永久性地占用林地。“杖耕火种”的开始。森林被毁后洪水泛滥,土地和生命财产被狂涛浊浪所吞没,农耕的基础也被彻底摧毁。这就是人类的第二次生态危机,中国古代关于洪水泛滥湮塞九州和大禹治水的传说,就是这类生态危机的生动反映。现在不再把森林看成发展农耕的障碍。相反,认识到森林是农耕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3、森林与工业,工业文明也是以牺牲森林为代价而发展起来的。开发森林以取得发展其它产业的资本和原料,从而推动工业化进程。这也是许多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期间经历过无林化阶段的根本原因。工业要求从林地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林产品,从本质上讲它要求保护现有林地,扩大新的林地。森林与人类从混沌的统一,走向对抗,然后在工业化基础上复归到有机的统一,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森林船舶的故乡,地球表面3/4为水体。利用木材比重轻,浮力、耐腐蚀、易加工等优点,制造独木舟、木排、船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郑和下西洋航海壮举。龙舟、划艇、漂流,健身和欢乐的情趣。诸葛亮火烧战船黎巴嫩国旗与黎巴嫩雪松,(2)山西省煤田与森林,古生代二迭纪和石炭纪时,山西是海滨平原。新生代第四纪时,森林大造煤期到此停止。新石器时代以来利用森林、破坏森林时期。孟子载:“舜曾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唐朝森林覆盖率约达40%,太行山“松林蔚茂,不可数计”,五台山“千峰百岭,松杉郁茂”。秦汉时期已有石炭之记载,隋唐开始将煤炭用于燃料。北宋开始有采煤记载。森林是煤炭之母,是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八、森林与精神文明,森林影响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述异记认为草木是盘古氏的毛发变化而成。山海经海外北记:夸父追日,干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管子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殖成,国之贫也。故山泽救于火,草木殖成,国之富也”。又说:“行其山泽,观其桑麻,计其六畜之产,而贫富之国可知也故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1)森林文化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影响,殷周“天人之际”,即天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春秋战国孟子认为天人相通,即“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天人之分”,强调人定胜天。汉、唐对“天人合一”之说有不同见解。21世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代表着先进森林文化前进的方向。,(2)树木创造着经济神话,印度加尔各答农业大学教授的结论:1棵50年生大树价值:一是按每年释放1t氧气计算,50年生产的氧气价值为3万美元,防止空气污染价值为6万美元;二是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增加土壤肥力产生的价值为7万美元;三是为牲畜遮风避雨、鸟类筑巢栖息、促进生物多样性产生的价值约为3万美元,并创造出动物蛋白约0.25万美元,三项之和约20万美元,其中还不包括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产生的价值。如果它能活10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价值更是大得惊人。,环境创造着经济神话(续),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损失占GNP的2-4%,东欧国家占5-10%,发展中国家占到了10%以上。我国环境经济损失高达5600亿元,相当于1995年GNP的9.6%。其中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3800亿元,环境污染损失1800亿元。我国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环保产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2000年全球投资5000亿美元用于环保。以经济蚕食环境,还是以经济保护环境。,(4)被遗忘的宣言,1999年在中国昆明举办了世界花卉博览会。西雅图宣言:“务请牢记,这块地是圣洁的,务请教导你的子子孙孙,这块地是圣洁的;我们确知一事,土地并不属于人,人属于土地,万物相互效力。”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人类创造了具有田园意趣、用自然显示人格和艺术的人文文化。“他们的贪婪使他们吞没了这片土地,然后留下一片荒漠。”一个人为的世界成功的同时,它便毒害了天然的世界。,一、玛雅文明盛衰的生态史观,玛雅位于拉丁美洲,是历史上鼎盛一时的古国名。在今墨西哥和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由印第安人的分支玛雅人建立的奴隶制社会,属印第安语群的马亚基切语,有统一的文化。创造出惊人的历法、天文、形象文字、数学、优美的建筑和辉煌的艺术为标志的古代文化,史称玛雅文明。12世纪玛雅文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第六节玛雅文明,二、玛雅文明衰败之谜,哥伦布船队带去了天花所致;哥伦布船队带去了猪瘟,引起流行性感冒蔓延,造成印第安人濒临灭绝:西班牙人入侵所造成。运用现代生态科学新的思考和认识去寻找根源。生态经济贯穿着玛雅文明盛衰荣枯的始终。,1、农业玛雅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玛雅文明起始于早期农业文明。光热充足、雨水充沛、森林广布,大自然赐予玛雅人的自然环境是优越的。公元前1500多年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就成了玛雅人的生活基础。15世纪末哥伦布登上新大陆时,发现大面积玉米田。后来由西班牙人从美州带到欧洲,又由葡萄牙人传到爪哇,进而传入我国。,玉米与墨西哥,玉米已成为全世界高产粮食作物和工业原料。人类能够食用的植物达数千种,但能够大量提供粮食的才10多种。国际性的玉米改良中心和一些研究机构都设在墨西哥,墨西哥以农业立国著称于世。玉米是墨西哥的大宗农作物和第一食物。墨西的玉米播种面积占全国农业总面积的54%,农村人口所摄入的65%热量、50%蛋白质和城市居民50%热量、40%蛋白质均来自各种玉米食品。,玉米与人类,农业史是不断培育改良种子品质的发展史。农业发展史是类文明史的一个侧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产物。稻米象征着亚洲文明,小麦象征着欧洲文明,由印第安人培育的玉米则象征着美州文明。人类培育了玉米,玉米又哺育了人类。,高度发达的农业,一两万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来到了美州,成为新大陆的最先占领者和开拓者。考古发现了玛雅人从事精耕细作、培育作物进行农业生产的可靠物证。1千多年前,玛雅人修建了地下灌溉系统地下渠道和蓄水池,用以灌溉分布于峭壁上的耕地。灌溉使玛雅农业达到相当集约经营程度的水平,保证了粮食的供应,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古代文明的物质基础。,2、以城市为代表的科学文化和建筑艺术的迅速发展使玛雅进入盛世时期,农业的发展使人类从狩猎者,采集者转变到农耕者,从游荡生活转变到定居,开始形成村落、乡镇直至大城市。公元前200年到公元869年间建的金字塔和大批古建筑群,显示了高超的建筑艺术。公元5世纪先后玛雅进入城邦盛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市海淀区育鹰小学招聘5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绥化市中医医院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淮北濉溪县现代农业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招聘5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辽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抚矿集团拟聘人员补录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参加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4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河南省耕地租赁合同
- 2025金华市教育局所属金华教育学院公开招聘教师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远秋医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 国企行测考试题库及答案
- 招聘卫生专干考试题库及答案
-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银行理财推广营销方案
- 医院培训课件:《中医护理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
- 历史课程中的跨学科教学与学科整合
- 技能培训资料:高压电动机线圈更换注意事项
- 移情训练法移情训练法
- 《大卫 科波菲尔(节选)》《复活》《老人与海》《百年孤独》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2019版35kV输变电工程典型设计铁塔型录
- 展厅施工方案表
- 短视频的拍摄与剪辑
- 福建蓝田水泥有限公司脱销氨水系统升级改造环境影响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