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想】1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灌输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因此,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首先强调“预习”这一环节,要求“预习”一定在课前完成。2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了解文化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要求我们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兰亭集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因此,我认为兰亭集序不应按一般“古文”对待,在疏通字句之后,教师的重要任务是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人生境界,体悟王羲之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与心灵解放,不提倡“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 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2011年春晚,周杰伦和林志玲联袂演唱了,方文山古文新歌兰亭序,其歌词,曲风,极富中国古典文化特色和韵味,令人沉醉。兰亭序是流传千古的文学与书法的艺术名篇,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兰亭集序。2、 解题:1、作者介绍:王羲之:(321379)字逸少,王旷之子,王敦、王导之侄,东晋初太兴四年生,太元四年卒,年五十八岁,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国将军,又推迁不拜。扬州刺史殷浩遗书,劝使应命,乃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羲之素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老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那里,谢安未仕时也住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特撰此序,以申其志。被称为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3、“序”有关知识: 名称:即“序言”简称“序”“叙”“引”,也叫“前言”。 位置: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题跋”“跋尾”“后”“后 记”。 作用: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 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分类:从创作人角度可分为“自序”“他序”。 从内容角度可分为“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本文文体特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放录音,正字音) 1、生字词:癸gu丑 会kui稽j 修禊x 激湍tun 流觞shng 管弦xin 游目骋chng怀 形骸hi 感慨系x之 若合一契q 嗟ji悼do 彭殇shng 2、听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语速和情感,并指出、纠正朗读带的误音。3、诵读技法指导:第一、二段:“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特别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第三段: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第四段:“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要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四、一、二段词句的讲解: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五、分析一、二段:1 归纳要点: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感受:信可乐也2、 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一二段都写出哪些可 “乐”之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优美之乐。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 娱”:视听之乐。 人贤、美景、乐事、良辰、赏心五美并具,其乐融融,其乐也无穷! 3、所以“信可乐也”在一、二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信可乐也”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4、作者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心中之“乐”的? 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5、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 场面,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在文 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暮春之初”交代的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的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好的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 启下:正因为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天气,才有下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效果。7、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 8、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3 引导学生提炼本段观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信息。 景“美” 事“雅” 情“乐”六、课堂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山水游记散文除了写山摹水之外,还要体现出一种情趣和理趣。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深入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板书设计:兰亭集序王羲之景“美”事“雅”情“乐”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品文析情,研读第三、四段。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是呀,曲终人会散,乐极便生悲。那么我们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 讲解三、四段重要词句:(找学生读这一段)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及其所之既倦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亦将有感于斯文二、分析三、四段:1、第一、二段宴会描写是特别欢快自在、酣畅淋漓。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学生回答】 “痛”2、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哪两种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即把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与友人 在室内交谈; 其二是“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即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放纵、无拘无束地生活。 3、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作者认为,无外乎有两种,又是哪两种?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当他对 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间很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另一种“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即等到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就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4、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即是怎样转到生死问题的议 论?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另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接着作者用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5、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 而“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了。 6、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明确作者究竟“痛”的是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和世事无常之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外在的世界流转不定,往事不再之痛。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盛宴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难测之痛。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7、在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并说说这是怎样的人生观?“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8、作者这一人生观是针对什么人生观提出的?为什么这种人生观在当时盛行?“一死生”“齐彭殇”。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当时的这种政治气氛,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么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9、在第四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悲” 10、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可谓千古一悲! 11、最后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 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12、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第一、二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二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三、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四、练习:1、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环绕,)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作使动,使游,使骋) 固知一死生(数量词意动,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 以之兴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它的旁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 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一世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宾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宾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五、教师结束语: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于是,作者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山水游记散文除了写山摹水之外,还要体现出一种情趣和理趣。六、作业设计:1对本文熟读成诵。2总结归纳课后重点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七、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全文翻译: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鱼塘租赁合同样本
- 2025内蒙古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招聘18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2025农业生产资料租赁合同范本
- 2025房屋租赁合同范本代理人
- 2025年马鞍山花山区社区工作者招聘40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纯化水考试题库及答案
- 船厂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卫生应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应急救生员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锅炉工岗位应知应会题库及答案
- 《2025同上一堂思政课》观后感10篇
- SY4201.2-2019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设备安装塔类检验批表格
- 电机的工作原理课件
- 人大监督法讲解课件
- 2025至2030年中国酒吧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投资趋势前景分析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老花镜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银行招聘考试(综合知识)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
- 设计质量意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四川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新玩家股东招募协议书
- 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会议记录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