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doc_第1页
毕业论文-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doc_第2页
毕业论文-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doc_第3页
毕业论文-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doc_第4页
毕业论文-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浙江省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毕 业 论 文 2012 届 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 浙江省为例 学生姓名 学 号 0205080133 系 别 经济经济与管理系与管理系 专业班级 公共事公共事业业管理管理 0801 班班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2 年年 6 月月 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讨以 浙江省为例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民工投身于社会经济和城市现代 化建设中,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适应社会 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体系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需求对现行教育 体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他们或留在家乡上学,成为 “留守儿童” ,或者随父母 进城上学,成为 “借读儿童”,还有的既不在家乡读书,也不在城市读书,变成 “失学儿童”。他们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 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关注和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赋予他们同等受教育 的权利,对于体现教育公平,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本文意从 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入手,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困境障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 实际对当前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出几点建议,以供探讨。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II MIGRANT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EDUCATION PROBLEMCASE OF ZHEJIANG PROVINC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Chinese economys rapid development, the massive peasant laborers joined in the social economy and the city modernization, they have made th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for the urban development. In not yet establishes the consummation under the adaptation society movement of population admission sex education system background, day by day grows the peasant laborer child education demand proposed to the present education system the stern challenge, they or keep the hometown to go to school, become “the remaining behind to take care of things child”, or enters a city along with the parents to go to school, becomes “the studying at school temporarily child”, but also some already do not study in the hometown, also does not study in the city, turns “the dropout”. They are one batch walk randomly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the special groups, their education question is also these flowing farmers pain of heart. Pays attention to and solves the peasant laborer childrens education question, entrusts with them same level the right which educates, regarding manifests the education to be fair, the alleviation society is contradictory,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al meaning is significant. This article Italy obtains from the peasant laborer child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to analyze the peasant laborer child education the difficult position barrier, based on this and unifies actual to the current entering a city peasant laborer childrens education question proposed that several suggestions, supply the discussion. KEYKEY WORDSWORDS peasant laborer children;education problem;solutions 目目 录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前言 .0 1 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2 1.1 流动子女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2 1.1.1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均等的现实 .2 1.1.2 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高的问题 .3 1.1.3 农民工子女的频繁流动影响其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3 1.2 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4 1.2.1 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差,失学辍学现象严重 .4 1.2.2 留守子女监护问题严峻 .4 2 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5 2.1.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5 2.2 义务教育体制困境 .6 2.3.对农村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6 3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7 3.1 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7 3.1.1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社会各要予以监督。 .7 3.1.2 实施“教育券”政策 .8 3.1.3 公办学校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消除流动子女的心理障碍 .8 3.2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9 3.2.1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9 3.2.2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 .9 4 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4 1 前言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转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打破了传统的劳 动力资源按户籍所在地配置的封闭制度,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 口向城市转移,他们给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 题,其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尤为突出。我们必须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坚 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出发点,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更好的协调社会的发展,确保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得到最妥善的解决。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外出打工的农民总体规模比较小,并且以中青年男性外 出务工为主,女性多在家务农,照顾父母和子女,举家外出的很少(见表 1)。这 一时期,由于农民工的规模在整体上还偏小,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尚未凸现。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夫妻双方均 外出务工的人数开始增多,举家迁移的农户显著增加(见图 1),随之而来的其子 女的教育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矛盾。 表 1 农村迁移人口特征 0 10 20 30 40 50 家庭团聚城市招工招兵上大学经商其他 图 1 农民迁移进城方式(%)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根据 2008 年国家统计局在全国 31 个省(区、市)对 6.8 万个农村住户和 7100 多个行政 迁移总数男性(%)迁移时平均年龄迁移时已婚(%)迁移时平均受教 育年限 1263653.523.154.85398 2 村抽样调查,推算出当年外出就业农民工约为 1.18 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 23.8。而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农民工占全国工人总数的 50%以 上。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 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 116995327 人,增长 81.03%。又据 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08 年全国千户企业管理调查研究报告 ,在第二产业 中,农民工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57.6,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到 68,在建筑业 中占到近 80,在第三产业中的批发、零售、餐饮业,农民工占从业人员人数的 52以上。由此可见,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主要集中 在建筑业、小餐饮业、服务业、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密集、低技 术水平的行业,他们的职业收入普遍低下,就业不稳定,而且缺乏医疗保险、失 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等多种社会保障,他们大多数居住于城乡结合部,少数居 无定所。然而就是这些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农民工,他们的子女想在城 里接受义务教育却受到了很大阻碍。目前,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近 2000 万, 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 4.8,近 100 万名适龄儿童(6-14 岁)不能及时入学。 , 这 100 万名农民工子女失学,不仅是今天我们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更是明天严峻 的社会问题。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是一个文明社会践行平等信念的重要方面, 对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成为引人关注的问题。 1 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流动子女教育及存在的问题流动子女教育及存在的问题 1.1.1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均等的现实 我国义务教育以户籍为基础,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模式。适龄儿童 义务教育的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 是筹集资金、设置学校的主要部分。省级政府只给予义务教育少部分拨款,中央 政府只对特别困难的西部地区提供少量专项补助。地方政府按照本市生教育经费 拨款标准,用于流动子女教育的投入开支巨大,依靠当地政府筹措资金压力很大。 由于我国经济尚不够发达,国家还不可能实行完全免费的义务教育,需要各地政 府以及受教育者个人来分担这笔费用。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不能无偿 3 享受流入地的义务。其子女的教育经费往往失去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而由他 们自己独立支付,而这笔费用对于他们而言往往不堪承受,所以很多农民工子女 都辍学在家,不能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 就已经入学的农民工子女而言,他们收到的教育待遇和当地的孩子相比差距 较大,他们中的部分孩子虽然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但是他们属于“借读生”或 者“外来生” ,所接受到的来自学校、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有所区别,受到歧 视、欺负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在城市的各级各类正规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常常 被视作特殊的学生,不能对其实施与当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的待遇和平等的教育 机会。如,他们的成绩不纳入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之中,教师也往往不太注意他 们的学习情况,再加上多数民工子女入学时的基础较差,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不 佳,老师也不是特别喜欢他们借口说教学费劲,成绩拉班级后腿等使他们常常遭 受斥责、歧视,受到不平等待遇。 1.1.2 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高的问题 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下,普及义务教育所需的资金由地方负责筹 措与分配,因此地方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城市 的政府和学校迫于地方和学校的财政压力,以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费用应由流 出地政府负担或分担为由,或拒绝接受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或收取高额借读 费、赞助费等费用。其结果是,无数学龄农民工子女失去受教育的机会。大量的 学龄儿童跟随父母涌入城市却不能正常入学,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受到侵害, 同时也被推向社会边缘。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进 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不能入学及失学问题仍较严重, 流动儿童中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二者合计达9.3%。调查显示流 动儿童的失学率仍然较高外,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表现也尤为突出。 1.1.3 农民工子女的频繁流动影响其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进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的特性决定了其子女也频繁地随其流动,而城市公办 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很多方面还难以满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如,公办学 校基本按学年招生,要适应农民工子女随时转学和插班的需要实属不易,因此, 办学形式相对灵活的民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往往成为农民工为其子女选择就读 学校的一个现实结果。即使是那些已经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 父母往往为了生计,也经常不办理任何转学手续就悄无声息地将其子女转学,给 所在学校的教学秩序和学籍管理带来较大影响。研究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涉及 4 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影响因素,在接受调查的所有教师中, 60的人认为制约进城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原因包括“进城农民工子 女的流动频繁、学籍难以管理” 。可见,在当前基础教育“户籍管学籍”体制下, 由于农民工子女流动频繁和随意,很难为其建立一套持续和常规的学籍档案,致 使学校和有关部门难以清楚地掌握农民工子女的流动去向,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 和就学监控,进而导致其学籍管理的混乱和无序,不利于从整体上确保农民工子 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实现。 同时,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与后续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难 以顺利衔接,能够获得在流入地城市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微乎 其微,然而,无论是学生家长还是学生本人都有在流入地继续就读高中的强烈愿 望。而现行的“两为主”的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涉及中考及以后 的升学制度。因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初级中学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 他们需要作出两种选择:要么中断学业留在城市中自谋出路,要么回原籍参加高 中升学考试。对于在城市“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农民工子女来说,再返回原籍已 经不太现实,他们既是城市的“边缘人 又是家乡的“异乡人”:既难以进入 城市的优质学校,又无法融入家乡的教育和升学系统,只能成为身份模糊的“夹 缝中人” ,这种身份认同的危机会直接影响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人格特点。 1.2 留守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2.1 农村教育教学条件差,失学辍学现象严重 在不少城市,学校生源已经开始出现不足,教育资源有闲置的现象。而广大 农村则面临教育投入少、条件差、师资缺、教师队伍薄弱,学校教育设施落后, 经费严重短缺,教学环境恶劣,卫生条件差等情况。这种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使留守儿童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良好的保障。 据统计我国每年仅小学就有 250 万人辍学。在整个 2.2 亿学生中,1/3 左右 只能读到小学,1/3 只能读到初中,再读到高中的已不到 30%。2009 年,我国小 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 98.4%,而在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611 周岁儿童入学率 只有 75%。 1.2.2 留守子女监护问题严峻 很多农民工进城务工难以担任起家庭教育的职责,子女一旦入学,就把对孩 5 子的教育职责全部推给学校。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与帮助,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 习困扰、经济无助和安全等问题,从而对他们的成长、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首先 是学习困难。留守儿童的初中教育受到严峻挑战,这已经成为我国九年制义务教 育一大瓶颈。在留守儿童之中,学习成绩差、逃学、厌学的现象非常普遍。留守 儿童的小学阶段在校率很高,受教育状况良好,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以后,他们的 在校率就急剧下降,14 周岁的在校率仅为 88%。其次是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由于 缺乏父母关爱和自身的年幼无知,判断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往往因贪图小利或天 真单纯而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再次是经济窘迫。来自农村的留守儿童大都是 和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而老人本身的经济条件比较差,孩子的父母往往因工 作繁忙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地给孩子经济上的供给,使留守儿童很容易发生经济 困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参加 调查的农村留守儿童中,有 60%的孩子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有 1/3 的孩子没有 零花钱。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教育,极容易引起心理健康问题和与之 相关的道德问题、青少年犯罪问题。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 大潜在危机,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影响, 从父母那儿得不到的教育,孩子容易从其他渠道获取,同龄人的越轨行为、不良 习惯、流行的东西就很容易钻空子。公安部的有关调查显示了两个“大多数”- -全国未成年人自身犯罪及受侵害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 童。 2 进城务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 2.1.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大量劳动力,促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 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却像一道天然屏障,为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设置障碍,他们虽然随父母生活在城市里,但却得不到与 城市儿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传统的城乡户籍制度及义务教育的学区制、社会保 障制度等限制,几乎剥夺了农民工的市民待遇,他们无法分享城市化的成果。户 籍制度将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分割开来,教育制度又为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设置 关卡。大多农民工收入不高,无力承担子女在城市高昂的借读费用,农民工子女 往往只能游走在城市边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接受教育,同时还面临着无法参加 6 升学考试的问题。 2.2 义务教育体制困境 我同义务教育事业,长期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 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承担。2006年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 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在其父母或者 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 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至于经费拨付, 同务院在此前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将农民工子 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经费拨付按照实际在校 人数拨付公用经费,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要与当地学生在收 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向农民工子女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 何费用。 ” 新法和意见都明确了农民工子女存异地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划分了 流入地和流出地彼此宏观上的权能职责。但现实中,长期受现行户籍制度和”分 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和惯性思维的影响,对流入地来说,农民工子女 的义务教育管理,流出地政府是主体,因此流入地政府和当地公办学校)f 愿承担 这部分由流出地政府转嫁而来的义务,有些流人地政府根本不重视农民工女的教 育问题,甚至 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互推矮责任,这使得农民工子女 处于个”两不管”的尴尬境地。因此,义务教育的管理分权、职责模糊、法律责 任淡薄也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2.3.对农村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然而国家教育经费开支与经济发展严 重脱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 4。但直到今天,由于我国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较低等多种原 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的 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问题是这些有限的教育 投资,大部分还被锦上添花地投放在基础较好的城市学校,尤其是重点中小学, 这对急需雪中送炭的农村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来讲是很不公平的。从而导致了 7 农村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设施差等情况。 3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 的共同努力。 3.1 流动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1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相关部门严格执行,社会各要予以监督。 受教育权是适龄儿童、少年的一项基本权利。2006 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 法就有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包括 “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 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也就是说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应 该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当地政府有义务、有责任让农民工子女入学。当地政府 应该积极地转变思维,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 制度和机制。浙江省政府日前决定,鼓励和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别是外省来 浙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含职业高中和技校)。今后,凡具有初中毕 业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历的,不受户籍限制,均可报读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浙江 省政府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外省来浙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需求调查,将有意接受中 等职业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统一纳入当地中职招生计划。在校学习期间,外 省来浙务工人员子女与浙江省生源一样享受国家助学金和政府奖学金。根据浙江 省政府的规定,浙江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适龄子女的调查和登记制度。各级公安 部门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登记,并将相关数据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及时制订方案,确保进城务工 人员子女按时入学。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分挖掘潜力, 尽可能多接受进城务工 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接纳农民工子女农民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入城市。这是 一个必然趋势。农民工的进入为城市经济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理应受到足 够的尊重,他们的子女就应该和城市孩子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用发展的眼光 看待这个问题:很明显,农民工子女将来回农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们最大的 可能就是在城市里留下来,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曾经有 8 人对浙江流动子女中初中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这些学生中,88.6的希望今 后在留在浙江工作。农民工子女会成为城市未来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反之, 如果他们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就不可能为城市发展很好地服务,很有可能成为 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 3.1.2 实施“教育券”政策 流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迟迟不能得到很好解决的根本原因就是经费问题, 只要有了充足的经费保障,这个问题将不难解决。农民工子女从农村迁入到城市, 到城市来上学,这意味着城市就要额外地拿出一部分资金来用于他们的教育问题, 这是迁入地政府所不愿意的。为了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教育凭证思想,主张政府减少对教育的过多的干预。教育凭 证思想正是减少政府对教育过多干预的一种可行方案,基本做法就是:政府不再 直接给开办学校或给学校拨款,而是将用在每个学生身上的生均教育经费以有价 证券的形式发放到每个家庭,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子女就读的学校,用教育凭证充 抵部分学费,学校再到政府有关部门将教育凭证兑换成现金。这样就可以利用手 中的有价证券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让子女就读,用有价证券充当学费学校再把 这些有价证券到政府有关部门兑换成现金。按照这种思想,农民工子女可以将有 价证券上交给迁入地政府,用作学费之用。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国家拨给每个适 龄儿童的教育经费可以随着适龄儿童的迁移而动,不再固定在某一区域。 3.1.3 公办学校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消除流动子女的心理障碍 “公办学校的学生社会阶层多样,有利于农民工子女快速适应新的文化和生 活,城乡孩子共同学习,从小杜绝差别歧视,为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公 办学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先进的教学环境和良好的卫生条件,为学生提供高质 量的教育和教学,有利于新世纪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一,建立适应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办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办法。流动 人口进城以务工、经商为主,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住处不固定特点。附属于父 母生活的流动人口子女形成随到随走的特点,有随时插班及转学的特殊需要。学 校在招生时必须考虑流动人口子女的特殊需要,使他们在学校随时插班就读。每 学期对小学、初中的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学额统计,将流动人口子女全部引入班级 教学质量考核范围。简化借读手续,收费方式灵活多样,按月、季、学期收取费 用,减免特困户子女学杂费。 第二,教师尊重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经验,给他们真正平等的教育。教师对 9 流动子女进行学习帮助、经济援助、生活关心,给他们良性的刺激,避免伤害其 意愿、需要、感情和自尊心。教师学会接纳和宽容他们在衣着、语言、学习、生 活习惯等方面的劣势,尊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潜能的自 由个体。教师积极做好流动子女休闲生活的指导工作,学校组织课余活动对流动 子女一视同仁,使他们有选择的参加书法、美术、舞蹈等双休日兴趣小组,组织 开展有益的社区实践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 第三,创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学生之间的横向互对对他们互助行为的发展 有重要作用,并帮助“新来者”与学校边界有一定距离感的学生社会化。学生在 学校学习知识、获得同学认可和接纳,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教师的责任是让流 动子女和城市孩子在物质空间处在同一个教室,让他们在平等的氛围中接触交流, 消除城市孩子对流动子女的偏见和潜在的敌对情绪,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比较平静 的合作和友谊。教师创造一种支持性的气氛,使同学之间学会相互信赖、宽容和 相互扶助。 3.2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2.1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首先,政府应对农村学校给予业务指导和经费支持,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 硬件设施,拓展更多的教育资源,逐年新建、扩建更多的中小学,尽力扩展教育 规模,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教育设施和公共服务,让他们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 环境,保证各种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其次,要加强农村教师的素质和科学文化 水平提高师资力量,应鼓励师范院校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在农民工子女学校任教, 鼓励公办学校教师到这些学校支援教学。各地师范大学、师范专科学校应主动承 担起义务培训这类学校师资的任务。各地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应吸纳农村学校教 师参加。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培训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效解决学校 质量不高的问题。再次,建立寄宿制学校,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 很多小学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 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 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 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如我县畈田朱小学在九十年代就实 行 “留守子女”寄宿制,学校每天安排行政和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留 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在老师的监督、照顾与关爱下,快乐生活。 10 3.2.2 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监护体系 第一,从学校的角度;首先,教师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和教育工作小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加强与留守儿童家 长和监护人的联系,定期召开座谈会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开展 师生间,同学间“结对子互帮互助活动,寻访逃学,辍学留守子女,帮助他们 重返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吸收他们参加课外集体活动或兴趣 小组活动,使留守儿童在集体大家庭中得到关爱,感受温暖。其次,注重对留守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享受特别的呵护与关 爱,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消除自卑闭锁,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体验,树 立自尊自信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设心理课程, 注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期,自制力和明辨是非 能力差,缺乏成人适当的约束和科学引导,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学 校开设心理课程,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 关键时期,使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从家庭的角度;首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长的观念直接影响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家长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育儿理念,并有意识的将 其融入自己的教育行为中。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摒弃狭隘的“读书无用论”思想。 其次,改变与子女的交往方式。定期与子女通话写信,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使他们切实感受父母的关爱。主动与学校沟通联络,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和变化。 最后重视监护人的选定。监护人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必须选 择有精力和有能力照顾其子女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监护入必须真正负起教育孩 子的责任和义务,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运用理智和情 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第三,从农村社区和政府的角度;首先,农村社区建立生产生活互助小组, 帮助监护人减轻劳动负担压力,使监护人有更多的精力照顾与关爱留守儿童的生 活起居和学习。其次,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彻底清除造 成青少年精神污染的各类垃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使留守儿童在 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最后,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 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结合“农 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 、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根据农 村人口及学生分布和发展需求,相对集中地在县城及城镇建立寄宿学校。政府必 须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提供完整成长 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减免困难儿童的住宿费,补助其生活费,使 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补偿其缺失的家庭教育。 11 4 总结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全国性的社会问题,而且成为了一个政治 问题。依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平等的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更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党和国家及各级人民政府要联合学校、家长、农 村和城市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从整个社会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深化改 革,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 会和谐发展。 12 参考文献: 1程潇潇,卢丽刚.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J. 老区建设,2009,(18):4344 2 汪明.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教育发展研究,2009,(6):7175 3 曾小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J. 统计与管理,2011,(4):3234 4 金荣,张颖梅,程绍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出路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09,(2):2225 5 贾丛丛.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 文教资料,2011,(17):127129 6 赵利侠.关注弱势群体:从教育公平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11):57 7 胡莉,牟映雪.进城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7):6768 8 沈年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及对策J. 特区经济,2007,(8):142144 9 吴瑞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解决思路J. 教育发展研究,2009,(10):16 10 林茜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及对策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6466 11 王光华,刘永红.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1): 6769 12 武晓伟,刘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再审视J.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1922 13 李云晖.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29):209 14 田山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J. 当代教育科学,2008,(11):1920 15 周颖.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 新课程学习(中),2011,(1):68 16 邱云慧.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 社科纵横,2006,(9):3132 17 陈淡卿.也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J.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3):3940 18 杨润勇.新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 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 2009,(7):7275 19 吕锐.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研论坛,2010,(4):84 20吴新慧,刘成斌.出路与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国家政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7,(7):121 21贾波,王德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变迁J.福州党校学报,2008,(3):7275 22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中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J.华中 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2):129134 23沈茹.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3):96100 24李强,雒建江.机会平等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