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悖论.doc_第1页
人口老龄化的悖论.doc_第2页
人口老龄化的悖论.doc_第3页
人口老龄化的悖论.doc_第4页
人口老龄化的悖论.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老龄化的悖论兼对人口红利和 养老金问题的流行观念的批评人口老龄化做为一种形而上学思想观察现实经济情况的解释,是建立在人口红利理论基础上的,随着人口老龄化这样的解释,自然紧跟着就会有如何养老问题的疑问。但是这样的理论只不过是对于现实经济条件的内部矛盾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解释,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下面我就展开论述如下。要理解人口老龄化的错误,前提是要理解人口红利理论的错误。按照最基本的概念,人口红利是这样说的: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因此,在我们享受“人口红利”丰厚回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今后可能会面对的人口“负债”。这其实就是从劳动人口与非劳动人口的不同比例来讲的,按照这样的概念解释,其实就已经是人口老龄化概念的解释。但这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量的对比而已。但是即使这样,这个概念还是不全面;因为按照这种相对的对比,不仅有人口老龄化,同时还会有人口中的一部分低龄人(指按照人口红利概念所指出的劳动人口的否定面来说,如果按照法律规定,则是指还未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人群,这包括这一年龄界限之内的所有幼儿、小学、初中等等人群。)。因此,如果要想全面的把这个形而上学的概念的内容表现出来,就不能仅指人口老龄化,同时还指潜在的,当前还处在能够参加社会劳动以前的各个年龄阶段的未来的劳动人口。那么,按照这样的全面的解释,人口红利的丧失,就不仅会造成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同时还会造成法定劳动人口以前年龄阶段的人口的抚养和教育等等问题。其实,建立在这种人口结构的量的比例的不同,如果偏离了对于现实经济条件的理解,实在是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仅只是形而上学的把这种量的对比关系生硬和机械的套在现实中的经济条件上,或者这种理论只不过是对于现实的经济条件的一种抽象的永恒的观念的反映罢了。这样的思想自然就掩盖了现实的真实情况和矛盾,同时也把解决问题的真正的途径给掩盖了。而且,现在 我们对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养老问题出现这么多的糊涂观点,难道就不知道,在说人口老龄化的时候,就已经忽略了以前的根本不是什么人口红利,而是人口低龄化问题吗?下面我们就详细的解说一下这里包括的矛盾,并同时讲一下这个问题的真正的解决途径。第一、关于劳动人口的概念的混乱。显然,这个概念不能机械的来理解。以为经济发展,就一定需要增加人口,或者一个国家劳动人口多,就一定有优势,就一定具有人口红利。其实,这是一种巨大的误解。现实情况是,如果现实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发展到需要这么多的劳动人口,那么,相对于经济生产过程本身所需要的人口,如果有过多的过剩的劳动人口,那么,就不仅不是优势,反而是一种负担。这不仅是片面的看待人口老龄化,而且还是指那些远远超过正常需要的过剩劳动人口,同时也包括那些低龄化人群。那些胡说八道的所谓经济学家们,常常把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进步的原因归结到人口红利上,但是他们看不到的是,国家为这么多的人口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惊人的。这种发展和进步其实是把许多人的发展压缩到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才可以的。如果没有这么多的过剩人口(包括可以随时参加劳动的大量人口),那么,节约下来的资源完全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人民自身也能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两个家庭,同样都是种二十亩地。第一个家庭有人口十口,第二个家庭有人口五口。假设第一个家庭十口人中五个劳动力,剩余五个是需要抚养的;假定第二个家庭三个劳动力,三个需要抚养的。那么,在这样的范围和条件限定下,哪个家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家庭。显然,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科技的逐步应用,二十亩地的生产强度和需要使用的人手是越来越少的,直到最后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完全满足两家的需要了。这样的情况,照这些人的话来说,以前的所谓人口红利(五个劳动力)就已经成了生产进步的束缚了,因为现在的生产已经不是要求五个人来劳动,而是要求两个人劳动就可以养活十个人。但是由于人口多,所以生产出来的商品大部分都消耗掉了,于是造成了这个家庭的积累的缓慢,也即是在农业中科技应用的缓慢。有人会反驳上面的例子,说一个国家和这样的家庭相比 是不恰当的等等。但是按照人口红利的理论的形而上学的思想的前提,显然这个例子完全适合。因为人口红利的理论根本不考虑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对于劳动人口的影响,而且,这种粗俗的理论还完全抛弃了人口多所带来的浪费。因此,按照这些人的糊涂观点,第一个家庭如果人口红利消失了,不是因为科技进步造成的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劳动人口减少,而是因为原来的五个劳动人口,现在变成二个劳动人口会造成不能抚养金出来的剩余人员,而需要抚养的人口却增加到了七个,所以,在这些人的理论中,这就是产生后来的人口老龄化和对于养老问题的全部胡言乱语的前提。但是这些聪明人的脑袋里却同时忘掉了第二个家庭的情况。第二个家庭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会靠着人口少能够更快的进行积累和加大科技投入,这样的情况下,原来三个劳动力可以减少,那么,现在用两个人就可以了,而且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产出也提高了,不仅养老问题不是问题,而且,劳动力数目也正好够用。所以,这两个家庭的例子,完全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对比。一个是简单的片面的只用增加劳动人口的比重,而不管生产力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才能够解决养老问题。这只不过是把问题推向将来,仍然是一个死结,不可能得到解决,因为终有一天会产生目前的所谓老龄人口增加的情况;一个是这些人在讲什么人口红利的时候,是把自己的有限的眼光绝对化了,从而忘掉了从资本主义发展以来,那些最发达的国家,包括和我们国家的面积并不多的国家(美国),现在的人口数比中国差得远了,但是仍然饱受人口过剩的困扰,在这些人还在通过人口红利减少造成劳动力需不足的糊涂观念里的时候,这些发达国家的领导人不得不为增加就业门路而做着荒唐的努力了。但是这个例子仍然和现实的一个国家的情况有着区别。因为用家庭做为例子,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生产与分配的问题,但是现实经济中,却不这么容易。这就是我们将要谈到第个方面的内容,即是现实的生产与分配所造成的理论的片面解释。第二、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在现实中所产生的必然的悖论。这个悖论就是指现实的潜在的生产能力和现实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立。简单说,就是指按照现在社会生产力和以后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潜能,一个单独的劳动力生产的商品会不断的比以前增加。比如2000年一个劳动力每天只能生产10件商品(这是任意的一个例子,可以设想为任意的某种商品的生产历史),但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现在一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100件了。如果说以前按照人口年龄的比例,这个人需要养活两个老人(这里暂且省去低龄人的比例数),他需要从生产的商品中分配到6件商品就可以,那么,现在他的生产能力达到100件,而需要养活的老人即使增加1倍,那么,相对于这个工人生产的商品来说,养活这增加的2位老人,一点也不会增加任何社会负担和困难。但是我们目前的经济形态,却产生了这样的悖论,那就是比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的增加的社会生产力竟然不能养活增加的老龄人口!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显然出在经济现实本身的内在矛盾上。这里体现了站在一个统一的现实基础上的两个极端的代表的两种观点的互相争吵。对于提出人口红利并自然发展到人口老龄化危机的概念的人来说,他们忠实于自己的这一端的片面见解,根本感觉不到任何矛盾,因此,也根本不知道这里存在着的悖论;同样处在争吵中的,站在另一个端点的持相反的立场的人来说,他们又完全丢掉了现实的条件,于是提出一些天方夜谭或者空想的措施来,比如直接把国企的股份分到每个人手里,比如马上把社会财富进行平分的幻想。这两种思想不多不少,都是形而上学的片面的思想,因为他们都忽视了现实的经济条件的矛盾的中介,以及矛盾的必然否定过程。前一种观点是把现状永恒化了,因此看不到现实本身的否定要求;而后一种观点,则是把现实的否定方面直接当成一个可以脱离现实的中介过程的发展直接可以实现的东西而加以描绘,并提出各种狂热的民粹主义的观点来。这些观点就是我们日常中经常见到右的和左的观点的互相争论。因此,关于这一点,我想先绕个圈子,走一个远路,谈一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完整论述,上面的关于人口老龄化危机的种种没有理由的担忧和恐惧也就烟消云散了。当然,有些比较聪明的人一看到我要讲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就以为我要重复教科书上的理论,于是看也不看,就直接下个批评教条主义,那么,对于这些聪明人来说,他们只能在这样一个悖论里做为一个盲目的站在某一个端点上的人来看和想问题了。但是这样的人怎么会进步呢?所以,他们只好不断的给自己制造一些没有根据的可怕的阴影来自己吓自己,同时也可以捎带着吓一下和自己具有一样思维方式的人。关于本质,人们习惯于按照日常的理解来使用,很少有人深究本质的确切含义。所以,要事先声明,我们这里说的本质,指的是决定一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的矛盾整体,以及由这个矛盾整体内部的矛盾的对立运动所产生的趋向和必然可以达到的结果。从以下的分析中将会看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是指的一种整体的区别和对立,不是那种形而上学的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活生生的符合辩证法的具体的对立。本质的不同,决定了对于经济危机所应采取的现实的态度和具体的实践措施也不同。我们先来看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因为理解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自然就可以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显然,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整体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对立是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其他的处在不同社会分工阶段小生产、小商人,包括小农业等等的落后的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对立,全部都从属于这个最基本的矛盾对立。但是只有矛盾的对立,就会把现实的具体的统一变成了一个抽象,而矛盾的对立统一才是整体。所以,如果只谈对立,而不理解统一的整体,那么,也不理解资本主义是什么,因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在封建社会也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但是辩证法的对立永远都是具体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还要理解两者的统一。在资本的个别的对立统一中,整体的形态是现实的资本实体,包括现实社会生产过程中分属于不同环节的、门类齐全的生产、交换与服务等等无数的企业与团体;个别的对立统一之间的运动,造成整个社会的普遍联系,形成一个国家的整体,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这个定义,既包括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包括了矛盾的性质和倾向以及由此矛盾的性质所决定的社会的必然结果。这也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体现。整个人类社会是人类自身的自我解放的过程,但是这只有在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并从历史的互相联系的过程中用自觉的辩证法才能抽象出来,而且这样的结果,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历史过程是按照自身的逻辑从没有分工,发展到目前比较发达的分工,是通过不同的社会阶段为中介来进行的,这是一条必然的道路。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对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否定,有它的历史必然性。这种历史必然性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历史必然性所决定的,也即是说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但是资本主义一经产生,就必然会把自己的矛盾重复的表现出来,并在这样的矛盾对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在初期,资本是进步的力量,因为只有通过资本在生产领域中不断的战胜落后的小生产、小农业,才能够把那些分散的互不联系的社会分工,通过资本的竞争联系起来,并进一步的促进社会分工。但是开始时进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转为自己的反面,变成落后、保守的力量。在当前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于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表现为外在的已经由马克思所揭示过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化的矛盾,个别企业的严格的计划性和全体社会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会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时而在这个国家,时而在那个国家爆发,演变为整个世界的经济危机。尤其在当前,资本主义已经由个别到普遍,从一些发达国家到世界上各个角落都建立起资本的统治,这样的矛盾的结果也就从局部向全世界蔓延。不是正确的根据现实的矛盾来揭示矛盾的性质和趋势,而是抱着为资产阶级利益进行辩护的企图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精髓是解释现实。但是要对现实本身的现象做出一个表面的解释其实很容易,难的是根据现实做出符合现实本身的本质的论述。解释现实这样的说法说白了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在理论上的反映,是为了抹杀矛盾所作出的理论上的粉饰,正如对于同一行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得出不同的解释,甚至可以把有罪说成无罪,把坏蛋说成大善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合理性的一面。所以,不仅现实本身由于资产阶级的无穷的贪欲使得社会生产经常出现矛盾,使社会的巨大生产力在危机到来时竟然不得不靠缩减福利,增加劳动时间,同时使另一部分人失业而不是靠增加对那些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增税的办法来解决,而且在理论上也由于辩护的需要超过对真理的追求,结果导致理论对于现实的解释也完全变成了胡说八道,变成了市场上贩卖各种独门秘籍的互相争吵,以至于到最后,当所有的解释都破产后,这些资产阶级的辩护者竟然还能够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不是理论错了,而是现实没有采用他们的理论,所以是现实错了。现实的危机本身已经指出了自己的任务,这个任务要求,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以及在理论上都要以内在的矛盾本性要求我们要抛弃现在的生产的狭隘的基础,以自觉的精神参与到这个否定的运动过程中去。具体一点说,那就是在生产上,有目的有规划的主动放弃对那些落后的、不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企业的救助,该死的让他们死去,只有他们的死去,才能够为更多的符合社会分工发展需要的、不断进行创新和促进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入发展和融合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机会,并通过主动的措施,促进整个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在分配上,要抛弃那些资产阶级的老调常谈和经济恐吓,要保持一定比率的税收,并且还要实行差别税率,对于那些利润率高的行业征收更多的税,要真正的把发展的成果应用到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上去,并以此来保障社会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不断增加的生活保障,从而为人民群众的广泛流动和参与社会生产解除后顾之忧,也能够真正使人们摆脱那些落后的小生产的束缚,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大生产提供了更广阔的基地、资源和人力。通过以上我们的主动的实践,使社会分工不断深入发展,社会分工的融合不断在广度上得到联合,为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虽然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矛盾运动已经通过不断的危机指出了这种要求,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却不会主动的采取这样的行动。因为这样的行动,是要资产阶级不断的让出自己的利益,让出自己的奢侈挥霍,让出自己的先天的优越感,并最终以自己本身的灭亡为结果,这个要求其实也是资产阶级取消自己作为资产阶级的前提的行动。资产阶级作为资本的代表,本性表明了他们不会主动的采取符合现实必然的要求,不然的话,资产阶级也就不是资产阶级了,所以,保持自己本阶级狭隘的阶级利益的内在要求,确定了他们的所做所为就是通过牺牲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来保存自己的利益,甚至于在矛盾激烈的时候不惜通过战争来转移这种矛盾,以致于最后不能转移的时候就采取镇压的手段企图用强力来获得自己的统治。所以,当前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面前,不断的采取的救助银行的政策,不断的采取的紧缩政策等等,都是以牺牲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来实现的。那些可笑的理论所称的什么福利经济的幻想,在这样的危机面前和可耻的资产阶级的狭隘的利益面前,显得是多么的不堪一击。一步行动胜过十句谎言,欧美发达国家面临的窘境和采取的对策再明显不过的表明了这一点,不仅经济危机使得经济理论破了产,也使得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观念破了产,在现实的利益对决中,这些都如虚幻的神话一样被吹散了。显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存在的现实,没有一个人会否认。他们所竭力否认的是资本主义的暂时性和必然灭亡性。为了理论的完整性,下面,还需要对两个流行的错误观点进行一个简短的批判(至于那些形而上学的错误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由于各种互相矛盾的言论太多,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加以列举,就让这些理论仍然存在那里继续自己的混乱吧,总有一天我会对这些理论进行全面的清算)。第一个观点就是通过对于前苏联为首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来反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且不说强大的前苏联纵然有着自己内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但是解体前和解体后的由强变弱,再怎么说,也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吧?头脑简单的人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现在的俄罗斯甚至都没有恢复到前苏联的水平就雄辩的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建设性的,而是破坏性的。这里只是用简单的对比就表明了那些宣传资本主义制度好处的无力,以及把坏当成好的那种无耻的嘴脸。正如某人被重物砸死,根本的不是因为重物的重,而是人固有一死(黑格尔),所以,前苏联的解体有它深刻的内部经济原因,但是这并不能证明资本主义本身就是永恒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又苟延残喘了这么长时间,而且期间似乎还展现了自己的生命力。这些现象成了那些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永恒的辩护者最佳的借口。详细的论述不是这里所需要的,我们仅就最基本的部分做一点自己的批评。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己的内部矛盾,因此向外掠夺是必然的。一开始的互相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打败别的国家,从而占领别的国家和资源,来满足资本追逐利润的无穷的欲望,并把自己的矛盾转嫁出去。互相的自信导致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兵戎相见,从而在不长的时间内连续导致两次世界大战。后果是显而易见的,疯狂的举动有转变为资本主义世界全面崩溃的危险。深刻的教训终于使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们认识到,实力相当的国家之间进行争斗是没有胜利者的。他们在获得了失败的教训以后,才明白了自己的真正敌人在哪里;一边是建立在落后生产基础上的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处在不同阶段的正在向前资本主义演变的国家,一边是直接在自己的危机和争斗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成了自己的直接的对立面。当他们明白这些以后,这些发展水平相当,并有一定的历史联系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采取联合起来共同对外的办法,他们建立一系列的国际组织,打着经济援助等等幌子对世界上其他地区的落后国家采取经济掠夺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虽然形式变了,但是实质是不变的。所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些联合起来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正是靠着牺牲别国的资源和劳动力来满足本国的需要,他们用掠夺来的财富做一点施舍,舒缓一下本国内的阶级矛盾,既保证了自己国家的稳定,也能够放心的对外进行掠夺。但是客观进程的影响总是双方的,经济掠夺虽然使得被掠夺国家的资源和劳动力受到很大的损失,但是毕竟通过这个过程,也逐渐的建立自己的民族工业,能够一点点的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好日子总会到头的,所以,掠夺行不通的时候,战争仍然是一个必然的选项,石油国家的一系列遭遇,如果说不是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联手来掠夺石油资源,而是如这些发动战争的国家所宣称的那样是为了什么民主自由等等,那么,只有傻子才会相信这是真的。然而当这一切都进行的不顺利的时候,可以满意的看到,多年的作恶终于遭受到了报应,矛盾如果不能转嫁到国外,那么,就在国内暴发。所以经济危机现在发生的最厉害的就是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困境是自己造成的,埋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他们的垂死性质根本没有什么转变,垂死的依然是垂死的。至此,我们通过理论的论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可以看出,代表着资本主义本质的性质和发展目的的资产阶级,处处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了自己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性。在现实中表现出毫无廉耻的利己主义,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而不惜发动战争或者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对别国进行掠夺的无耻行径。不仅如此,资产阶级的理论家们还用自己的那种浅薄的思想冒充高深的理论,编造了种种谎言和胡说八道来粉饰自己的无耻,并借以催眠广大的人民群众,妄想使人民群众不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剥削,让群众在每一次的经济危机中牺牲自己来成全这些资本家,并且还想通过这些形式优美的合唱来消解人民群众的怒火和反抗。他们部分得逞了,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基础越来越广泛,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和不可调和,以前那些可供转移和可供掠夺的国家也越来越少,当一切遁词都没有用的时候,本质的转变就要到来了。历史不会永远在自发中前进,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要求,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这里首先对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作一个最简短的说明,因为一切偏见都是从这里来的。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从小到大从没有跌过跤,从没有做过错事,那么,对于有这种思想观点的人,任何一个有着健全的理智的人都会加以嘲笑。但是在社会领域,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却充满着这种缺乏理智的嘲讽和苛求,那都是些毫无道理的粗鄙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从诞生到现在几百年来不断制造的罪孽,这些人对这些罪孽不仅不予承认,反而加以美化,从而把那些专门对付农民以及游民的残酷法律等等都忘掉一边,去鼓吹什么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但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意图使他们故意在对社会主义的嘲讽和苛求中把自己的历史忘掉,也把现实中其他的由同样的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落后与野蛮忘掉,他们用自己的强大的宣传机器对社会主义的短短的历史实践指手划脚,有意识的歪曲还常常丢掉事实的逻辑。所以,当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一些失误或者错误的时候,他们就只从失误和错误出发,把成绩全面抹杀了,并通过这样的卑劣手段全面否定社会主义。但历史的事实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失误和错误所造成的苦难,资本主义社会给人类社会造成的苦难更多,更加应该否定。有些人害怕急性的炎症,所以,诅咒社会主义社会,但是这些人却欣然愿意把这些炎症变成慢性的癌症,他们宁愿在慢性的癌症中尝受长期的病症的困扰,也不愿意下决心寻找或者选择解决急性炎症的办法。正如一些人对于手术偶然会出现失败,导致病人死亡就全面否定手术一样,这些人宁愿把炎症变癌症,最后必然的死去也不愿意通过自觉的手术来获得自己的新生。当然,社会主义在现实的实践中,出现一些失误和错误,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把一种活生生的自觉的社会实践变成僵硬刻板的形式化的公式的操作,这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而只是社会主义实践的暂时停滞和迷茫;从静止的表现来看,这样的僵硬的形而上学的操作,和崇拜资本主义的自发性不同,是把自觉的实践包裹在未来的目标里,生硬的结合把现实中介的基础给扔掉了,因此这种实践事实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在落后的现实的生产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共产主义的宗教。从以上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的分析,可以自然得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在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的现实基础上的无产阶级的统治,是自身的不断的否定,是自觉的促进社会分工,同时又促进社会分工的融合的不间断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以现实本身的生产状况为依据,为前提。矛盾本身是现实各种生产条件的矛盾,否定本身也是现实生产条件内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适应这种要求,而不能象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力求保持现实生产的分散的基础不变化,从而在这种力量的分散中能够保持自己相对的集中的力量,来继续获取自己的那种私利。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仅仅是这种单纯的否定的无限过程,而是通过这个否定的过程达到自己的否定之否定,既在不断的产生新的分工的过程中,促进分工的融合,最终达到社会分工的消亡,即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真正的实质和解决途径。其实,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论述,已经可以得出所谓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真正的实质的理解了,同时自然理解了人口老龄化的解决途径。因为这根本就不能算做一个问题,这只不过是整体的社会生产与分配的资本主义性质所引起的必然的现象。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来说,提出这样的问题,不但表明了这些人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不理解,也对于现实的社会生产与分配制度不理解,同时也对于现实经济发展本身的目的不理解。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那种形而上学的对立,而不是把这种对立看做具体的同一基础上的由于统治阶级不同的所造成的具体的对立,那么,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自然的,但却是错误的。在资本主义的整体社会形态里,由于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他们需要保持资本主义的那种所有权不变,因此,在这样的生产条件下,生产与分配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与分配。所以,无产阶级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收入,并通过工资的形式来获得自己的劳动的部分成果,但是大部分的劳动产物却被资本家夺走了。这就是实质所在。在这样的条件下,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商品世界,由于资本主义所有权的性质,因此在分配上却是极不平衡和吝啬的。社会上占人口大多数的个人的家庭生活的基础就建立在这样的经济条件所能允许获得的收入范围内。因此,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一切都是个人的;收入是自己的,自己的家庭的存在和延续也是自己的。但是个人的分散,却造成了整个社会的强制的那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经常被不理解的人归结为个人的命运。所以在这个必然性面前,这些大多数的人却不得不用个人的偶然来完成自己的一生,当然也包括自己家庭的所有成员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这样的经济条件必然也造成养老问题要通过个人的偶然的活动(通过打工,获得收入。但在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就会失去一切)来实现和保持。但是在上面第一条我们就已经得出的结论,不仅经济危机会使得个人的生存,以致于整个家庭的存在都成为问题,而且即使在经济还算可以的情况下,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