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8 实验报告总结范文 心理学实验报告 2016-09-14 11:09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XX年 12月 28日 星期四 10:34 摘要 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两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 Sternberg 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了解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方式。结果发现,两名被试的反应时并没有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也就是说,本次实验没有验证实验假设,本次实验是不成 功的。 关键词 : 系列扫描 短时记忆 加因素法 1 前言 1900年和提出两类记忆,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现在已经确认存有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一般认为,短时记忆是指对信息保持几秒钟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在 20 世纪, Sternberg 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间,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这种实验并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2 / 28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认为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 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这样,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的实验,从完成作业的时间变化来确定这一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重要的不是区分出每个阶段的加工时间,而是辨别认知加工的顺序,并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 存在。加因素法假定,当两个实验因素影响两个不同的阶段时,它们将对总反应时间产生独立的效应,即不管一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如何,另一个因素对反应时间的影响是恒定的。这样称两个因素的影响效应是相加的。加因素法的基本手段是探索有相加效应的因素,以区分不同的加工阶段。 使用加因素法分析心理过程的一个典型实验是Sternberg 的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任务 。 Sternberg 在反应时间实验揭示的心理过程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和用此方法所作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在他的实验里,先给被试看 1 6 个数字,然后看一个数字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判定此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3 / 28 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者能否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通过一系列的实验, Sternberg 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四个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因此,他认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四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Sternberg 提出,加因素反应时有 二个特点:实验者可以通过操作变更阶段的持续时间,完成这项工作的自变量就称之为因素,当然,因素可以不只是一个;在这些因素 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影响反应时间的附加因素,亦为非交互作用的因素,这类因素称之为影响反应的附加因素,另一类因素为影响同一阶段的因素,这类因素为交互作用的因素。因此, Sternberg 认为,一旦找到交互作用和附加因素的模型,心理学家也就揭示了加工阶段是怎样相关的。 加因素法的弱点是,它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信息加工是系列加工,这一点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质疑。因为加因素法 反应时实验是以信息的系列加工而不是平行加工为前提的,因而有人认为其应用会有很多限制。 本次实验通过测定男女两名被试对不同长度识4 / 28 记数字的检查项目的再认,重复 Sternberg 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本次实验的假设是,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着增加。 2 方法 被试:两名被试,女性和男性被试各一名,身体健康。 仪器和材料:计算机实验;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为计算机实验,自变量为不 同的记忆集;本次实验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实验程序 : 启动计算机,运行心理实验软件,找到短时信息提取实验程序,并运行; 让被试坐好,面对计算机屏幕中央,并用优势手按反应键。 一切调整好之后,主试对被试的指导语为: 这个实验研究短时记忆信息的提取。随着一个较长的提示音,在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原形窗口。随后在这个窗口会连续呈现几个数字,你要注意记住它们。之后,你会听到一个稍短的提示音,随之又出现一个数字,你要辨别这个 数字是否是刚才记过的,并按键反应。如果是没有记过的,按 不同键 ;如果你觉得是记过的,按 相同键 。请注意要分辨的又快5 / 28 又准。这样一共要做很多次,请你尽量都能做的对。明白这段话的意思后,请按回车键开始实验。 该被试完成后,换下一名被试,程序与上相同。 3 结果 本组实验数据之被试甲: 表 3-1 本组实验数据之被试甲: 表 3-2 以记忆集为横坐标,反应时为纵坐标画图。 被试甲表 3-1 被试 乙表 3-2 4讨论 本次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的记忆集;本次实验因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时和被试判断的正确率; 系列搜索,指如果呈现刺激的长短时对再认反应时有显著的影响;并且随着刺激长度的增加,再认反应时延长,则说明短时记忆的搜索方式是系列搜索;本次实验的假设是,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着增加。从以上两个图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位被试的反应时间并没有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着增加。被试甲保持持平,而被试乙与经典实验相反,数据显示的趋势是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而随之减少;本次实验是不成功的; 我想原因之一在于练习误差。本身我是作为被试的,刚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不适应,但是做到最后的时候,6 / 28 已经很顺手了,基本上目标刺激一出现的时候就能马上做出判断,此外 我还觉得整个实验过程比较长,有足够的练习时间; 可能的原因 被试自己的编码。作为被试之一,在实验的时候,当刺激呈现的时候,我就根据数字的大小把它们编成一个顺序,按数字的大小。当目标刺激出现的时候,我在大脑中搜索的时候,就觉得非常顺利,自我感觉并没有因为记忆 集的变大而有所提取困难。其实在这个时候,我就觉得好像并不是像 Sternberg 所说的那样,要将所有的项目都搜索完,我自己在做的时候就觉得在脑子里搜索的时候,搜索到目标刺激的时候就停止了。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与搜索的时间极短有关系,我本身就没有觉察到; 此外,我觉得,被试都是经过高考选拔的大学生,记忆水平可能很强,被试甲反应时间总体是持平的,有靶反应时还随记忆集的增加略微下降;被试乙就更明显了,下降的趋势从图中一目了然。这一点其实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练习误差的另外一种反映,被试学习能力很快; 本次实验不支持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着增加的实验假设。如果经典实验一定是正确的话,那么本次实验就是失败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又很难说出来。因为这次我觉得主要是练习误差和被试自身的因素,在程序设计上,我觉得没有什么漏洞,至少以我7 / 28 目前的水平来看是这样子的。 本实验就是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任务的重复验证实验。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包括: 1)测试项目编码,假设这个阶段耗时 ems; 2)顺序比较需要时间 cN; 3)作出决定和反应,假设用 dms,这样,被试的 RT=cN+(e+d)。以上的公式说明了刺激系列的长度与识别反应时间之间的线形关系。即 c为直线的斜率,为直线的截距。由于本实验是失败的,无法 正确拟合出直线,查到 Sternberg 经典实验的直线公式为 RT=39N+397,即 c=39, (e+d)=397。 5结论 本次实验不支持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着增加的实验假设; 本次实验是不成功的。 6参考文献 1*, p54-55; 2 杨治良主 编,实验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p151-154;思考题: 1用加法反应时理论理解并说明本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是失败的,本次实验不支持随着记忆项目长度的增加,被试的反应时也随着增加的实验假设,无法应用加法反应时理论来解释。 8 / 28 研究生实验报告 (范本 ) 实验课程:实验名称: 实验地点: 学生姓名:学 号: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年 月 日 一、实 验目的 熟悉电阻型气体传感器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基于聚苯胺敏感薄膜的气体传感器的结构设计、材料制作、材料表征、探测单元制作与测试、实验结果分析,通过该实验获得气体传感器从设计到性能测试完整的实验流程,锻炼同学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二、实验内容 1、理解电阻式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 2、进行传感器结构设计 3、进行敏感材料的合成与测试 4、开展气体传感器制作 5、器件性能测试 与分析讨论 三、实验原理 气体传感器是化学传感器的一大门类,是气体检测系统的核心 ,通常安装在探测头内。从本质上讲,气体传感器是一种将某种气体体积分数转化成对应电信号的转换9 / 28 器。根据气敏特性来分类,主要分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固体电解质气体传感器、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光学式气体传感器、石英谐振式气体传感器、表面声波气体传感器等。 气体传感器的检测原理一般是利用吸附气体与高分子半导体之间产生电子授受的关系,通过检测相互作用导致的物性变化从而得知检测气体分子存在 的信息,大体上可以分为: (l)气体分子的吸附引起聚合物材料表面电导率变化 (2)p型或 n型有机半导体间结特性变化 (3)气体分子反应热引起导电率变化 (4)聚合物表面气体分子吸、脱附引起光学特性变化 (5)伴随气体吸附脱附引起微小量变化 对于电阻型气体传感器,其基本的机理都是气体分子吸附于膜表面并扩散进体内,从而引起膜电导的增加,电导变化量反应了气体的浓度情况。 四、实验器材 电子天平 BS2245:北京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 KSV5000 自组装超薄膜设备 :芬兰 KSV设备公司 Keithley2700数据采集系统 :美国 Keithley公司 10 / 28 KW-4A 型匀胶机 :Chemat Technologies Inc. 85-2 型恒温磁力热搅拌机 :上海司乐仪器公司 优普超纯水制造系统 :成都超纯科技有限公司 动态配气装置 北京汇博隆仪器 S-450 型扫描电 镜 :日本日立公司 UV1700 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计 :北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 BSF-GX-2 型分流式标准湿度发生器 :国家标准物质研究中心、北京耐思达新技术发展公司 五、实验步骤 1、电阻型气体探测器工作原理认识 2、器件结构设计 电阻型气体探测器基于敏感薄膜电阻变化来进行气体浓度测定,因此电阻是探测器件的一个重要参数。叉指电极结构测量出的电导可由下式表示: 其中 L 和 W 为 叉指电极基底的长度和宽度, N 为叉指电极的数目对数, d为两相邻电极之间的间距, 为薄膜的本征电导率。结合基底尺寸、材料电导率和工艺能力可以设计出结构优化的叉指 结构,获得较显著的电学输出信号。 图 1、基于敏感膜的气体传感器结构设计意图 11 / 28 图 1为设计的电阻型气体传感器结构,在绝缘衬底上制作叉指电极,然后在叉指电极上制作敏感薄膜,通过测试两个叉指电极间的电学信号,可获得敏感薄膜的电阻信息。设计完成的整个气体 传感器的制作流程示意图如图 2所示。 图 2、气体传感器制作工艺流程示意图 详细流程可表述为:硅片清洗 硅片表面氧化 溅射生长 NiCr 合金 溅射生长金 匀胶、显影、曝光、去胶 刻蚀金属层 (Kl、硫酸 ) 中测 划片一测试在器件的制作中,所使用的基片是电阻率为 ?cm 的 n 型单晶硅片 (100取向 )。其上氧化生长二氧化硅作为绝缘层,然后溅射镍铬合金 (200-300 ?),以提高金电极的附着性。其后再在镍铬合金上溅射导电的金层 (400 500?),采用负胶光刻,电极间距和宽度相等,为 50m ,整个器件尺寸大小为 8*5mm2,该设计由自己完成,工艺由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加工。 3、聚苯胺复合薄膜制备 (1) 基片预处理 本实验采用表面抛光的石英玻片和平面叉指金电极作为成膜基片。将表面抛光的石英基片先后放在 :(l)表面活性剂和水的混合液 ;(2)去离子水 ;(3)乙醇 ;(4)丙酮中12 / 28 分别超声清洗 ,以除去表面污垢和油溃。然后将清洗过的石英基片放入 7:3浓硫酸 /过氧化氢溶液及 1:1:5氨水 /过氧化氢 /水溶液中各超声清洗使得表面清洁 ,同时通过这一步使基片表面亲水。处理后的石 英基片存放在超纯水中待用。 将清洗好的石英基片及平面叉指电极式器件浸入 1%PDDA水溶液 15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洗涤 ,再用氮气吹干 ,此时基片表面呈正电性 ;再将基片浸入 Pss溶液 (2mg/inl,盐酸调节 PH=12)中 15min,取出后用去离子水洗涤并吹干 ,此时基片表面呈负电性。 聚苯胺 PANI/TiO2复合薄膜制备方法 对于经过聚电解质 (PSS)处理后的基片,聚电解质自组装膜在基片表面引入了极性基团,在聚合反应的开始阶段,基片上 -SO-3 基团与酸性 条件下苯胺单体和聚苯胺低聚合物上的 N+通过静电吸引作用形成离子对,将其吸附在基片表面,形成均匀的聚合中心,进行链生长。同时,混合液中的 TiO2 纳米粒子起着原位吸附聚合载体的作用,苯胺单体吸附在 TiO2 纳米粒子表面,氧化剂 (NH4)2S2O8 引发单体在TiO2 纳米粒子表面进行聚合,这导致了聚合物围绕 TiO2 粒子的受限生长,从而获得 TiO2纳米粒子表面覆盖 PANI的复合薄膜。 用移液管取 ml TiO2溶胶,加去离子水稀释至 %;13 / 28 超声 15min备用。室温下,将超声过的 TiO2溶胶加入 到 20mL /L的盐酸溶液中,在适度的搅拌下,将苯胺单体加入其中。为了避免苯胺单体快速氧化,边搅拌边将适量的 (NH4)2S2O8的盐酸溶液缓慢逐滴滴入到混合液中,体系的颜色由透明逐渐加深 ,变为浅蓝 ,最终转变为墨绿色。适度搅拌 5min 后,用的有机过滤器过滤。 (NH4)2S2O8 和苯胺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 1:1。运用芬兰 KSV 公司的自组装系统制备 HCI 掺杂PANI/TIO2 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将预处理后的基片浸入到PANI/TiO2 滤液中,反应 20min,取出基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后放置在纯净的氮气中保存。 HCI和 PTSA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制备方法 HCI 和对甲苯磺酸 (PTSA)是常见的聚苯胺质子酸掺杂剂。 HCl 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制备同前所述。 PTSA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制备工艺如下: 取对甲苯磺酸,溶于 10ml 去离子水中;再配置 (NH4)2S2O8溶于 10ml盐酸溶液中,待用;用移液管取 TiO2溶胶,加去离子水稀释至 %;将 10ml 对甲苯磺酸溶液与 TiO2溶胶溶液混合,超声 15min 备用。室温下 ,在超声过的对甲苯磺酸溶液和 TiO2 溶胶混合溶液中,将苯胺单体加入其中。为了避免苯胺单体快速氧化 ,边搅拌边将适量的 (NH4)2S2O8的水溶液缓慢逐滴滴入到混合液中,体系的颜色由透明逐渐加深 ,最终转变为墨绿色。适度搅拌 5min后,用的有机过滤14 / 28 器过滤。 (NH4)2S2O8 和苯胺单体物质的量之比为 1:1。运用芬兰 KSV 公司的自组装系统制备 PTSA 掺杂 PANI/TiO2 自组装纳米复合薄膜。将预处理后的基片浸入到 PANI/TiO2 滤液中,反应 20min,取出基片,在空气中自然晾干后放置在纯净的氮气中保存。 对三种复合薄膜微观 形貌进行 SEM测试表征如图3 所示。 PANI/TiO2 复合薄膜 HCl 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 PTSA 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 图 3 三种复合薄膜微观形貌进行 SEM测试 聚苯胺复合薄膜气体探测器制备与测试 采用自主装或者喷涂的方法将复合薄膜制备到带有叉指电极的衬底上,并在室温下进行干燥 24 小时,获得气体传感器器件。 图 4 器件测试引线示意图 图 5 气体探测测试系统的搭建示意图 因叉指电极无法直接连接到测试仪器,需要设计外部电极连接,如图 4所示。在制作完成敏感薄膜,并进行15 / 28 干燥后,可以进行气体敏感性能的测试,测试系统的搭建示意图如图 5所示。 六、实验结果 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响应恢复性能 纯 PANI薄膜传感器响应恢复性能 图 6 PANI/TiO2 复合薄膜及纯 PANI 薄膜相应性能测试结果 室温条件下,将制 备好的 PANI/TiO2复合薄膜和PANI薄膜气体传感器放入测试腔中,通入不同浓度的 NH3 气体 ( 本 实 验 分 别 通 入 23ppm, 47ppm, 70ppm, 94ppm, 117ppm,141ppm),测试其响应恢复特性,如图 6所示。实验发现,当 NH3 气体通入时, PANI/TiO2 复合薄膜和 PANI薄膜传感器的电阻均急剧上升,响应很快,这是由于气体在薄膜表面发生了吸附效应。随着时间的增加,电阻增大速度降低,这是由于气体在薄膜内发生了较慢的体扩散。随着时间的延长,薄膜的电阻趋于稳定。而刚脱离气体环境时 ,电阻立即下降 ,恢复较快。测试同时发现, 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对 NH3 的响应趋近于稳定,而 PANI 薄膜传感器对 NH3 的响应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很难达到稳定。 16 / 28 图 7 PANI/TiO2 复合薄膜及纯 PANI 薄膜传感器灵敏度对比结果 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对 NH3 有较好的灵敏度,灵敏度随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比 PANI 薄膜传感器的灵敏度要高的多。 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和 PANI 传感器对 NH3 的响应时间随着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对 14lppm NH3 的响应时间最小。而总体而言,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 NH3 气体的响应及恢复均比 PANI 薄膜传感器要快,在高浓度响应时间达到 1s,详细结果如表格 1 所示。 表 1 PANI/TiO2 复合薄膜及纯 PANI 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氨气的相应时间 (T1)及恢复时间 (T2 ) 室温条件下,将制备好的盐酸掺杂和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放入测试腔中,通入不同浓度的 NH3 气体 (本实验分别通入 23ppm, 47ppm, 70ppm, 94ppm, 117ppm,141ppm),测试其响应恢复特性,如图 8 所示。 图 8 不同掺杂的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氨气的响应 -恢复特性 17 / 28 当 NH3 气体通入时,盐酸掺杂和对甲苯磺酸掺杂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的电阻均急剧上升,随着时间的增加,经过一段时间逐渐达到稳定值。当刚脱离被测气体环境 ,暴露在空气中时,电阻立即下降,恢复较快。因此盐酸掺杂和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 NH3均表现出较好的 响应恢复特性。 盐酸掺杂和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 NH3的灵敏度与气体浓度之 间的关系曲线见图 9。从图中可以看出,盐酸掺杂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 NH3 气体的灵敏度普遍比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更高些。 图 9 不同掺杂的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氨气的灵敏度对比特性 表 2 不同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氨气的相应时间 (T1)及恢 复时间 (T2 ) 室温下,盐酸掺杂 PANI/TiO2 复合薄膜和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 NH3气体的响应时间 (Tl)及恢复时间 (T2),如表 2所示。由表可知,总体而言,盐酸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 NH3 气体的18 / 28 响应及恢复均比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要快,尤其恢复时间要快得多。 七、结果分析与结论 针对实验的测试结果的分析讨论在前一节实验结果中已经进行了对比和 分析,详见前一节。其 中重要的结论如下: TiO2 掺杂的聚苯胺薄膜相对单纯的聚苯胺薄膜传感器在探测氨气时的灵敏度有了近一倍的增加,同时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加快,在高浓度响应时间达到 1s。 盐酸掺杂和对甲苯磺酸掺杂 PANI/TiO2复合薄膜传感器对 NH3均表现出较好的响应恢复特性,其中盐酸掺杂PANI/TiO2 复合薄膜传感器对不同浓度的 NH3 气体的灵敏度更高些。 八、实验心得体会和建议 通过聚苯胺复合薄膜气体传感器课题的实验课程的 学习,掌握了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敏感薄膜制备方法与器件性能测试方法,形成了完整的电阻式气体传感器的认识,激发了对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兴趣,同时通过该课程锻炼了自己的针对目标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评分: 指导教师签字: 19 / 28 年 月 日 华侨大学工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实验项目名称: 学 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年月日 预 习 报 告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仪器 三、 实验原理 预 习 报 告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实 验 报 告 指导老师签名: 五、 实验原始数据 时 间: 实 验 报 告 六、 数据处理 实 验 报 告 七、 实 验结论及分析讨论 20 / 28 摘要: xxx 是 ,研究其稳定性是在考察其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其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和有效期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采用高温、高湿、光照等试验方法,通过 测定其含量,得出其稳定性较好,产品有效期 以上,暂定其有效期为 年。 关键词:稳定性试验、 xxx、 正文 1 前言 xxx 简介 xxx 生产工艺 取样信息: 稳定性试验 指导: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XX年版 2 考察项目及检测方法 性状 外观 熔点 水分 等等 含量测定 检测方法: 样品制备: 实验条件: 有关物质 3 试验方法 高温试验 试验设备 取本品,在 60 条件下放置 10 天,于第 5 天、第 10天取样,检测相关指标。 高湿试验 试验设备 取本品,于 25 、 RH90%5% 条件下放置 10天,21 / 28 在第 0天、第 5天和第 10天取样检测。 光照试验 取本品,在光强度为 4500lx 的光源下,距光源30cm,放置 10天,在 0 天、 5天和 10天取样测定。 加速试验 试验条件 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 取采用 包装的 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 402 、 RH75%5% ,试验时间从开始,为 6 个月,分别于 0、 1、 2、 3、 6个月取样检测。 长期试验 试验条件 包材类型、来源及相关证明文件 取采用 包装的 三批次样品,试验条件为252 、 RH60%10% ,试验时间从开始,取样时间点为第一年每 3个月末一次,第二年每 6 个月末一次,以后每年末一次。 4 试验结果 高温试验 高湿试验 光照试验 22 / 28 加速试验 长期试验 5 结论 小结 高温试验 高湿试验 光照试验 加速试验 长期试验 讨论 结论 实验一 建立数据库 班级: 姓名: 学号:分数: 一、实验目的 1、理解 SQL Server 数据库的存储结构; 2、掌握 SQL Server 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维护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创建数据库 要求:创建一个 test1 数据库,该数据库的主数据文件逻辑名称为 test1_data,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为10MB,最大尺寸为无限大,增长速度为 10%;数据库的事务日志文件逻辑名称为 test1_log,物理文件名为,初始大小23 / 28 为 1MB,最大尺寸为 5MB,增长速度为 1MB。并且要求主数据文件和事务日志文件的物理位置在不同的硬盘上。 创建一个指定多个数据文件和日志文件的数据库。该数据库名称为 test2,有 1 个 10MB 和 1 个 20MB 的数据文件和 2 个 10MB 的事务日志文件。数据文件逻辑名称为test2_1 和 test2_2,物理文件名为 test2_和 test2_。主文件是 test2_1,由 primary 指定,两个数据文件的最大尺寸分别为无限大和 100MB,增长速度分别为 10%和 1MB。事务日志文件的逻辑名为 test2_log1 和 test2_log2,物理文件名为 test2_和 test2_,最大尺寸均为 50MB,文件增长速度为1MB。 使用文件组创建数据库 test3。使用三个文件组,每个文件组包含两个数据文件,并且每个文件组要安排在不同的硬盘上。 2、修改数据库 修改建立的 test1数据库,为之添加一个 5MB 大小的新数据文 件。 修改 test1数据库,将其中的主数据文件增加一个 5MB的存储空间。 3、删除建立的数据库。 三、实验过程 1、创建数据库 24 / 28 创建 test1 数据库的步骤:在 SQL Server 的查询分析器中输入命令如下: create database test1 on (name=test1_data, filename=f:sqltest1, size=10mb, filegrowth=10%) log on (name=test1_log, filename=f:sqltest2, size=1mb, maxsize=5mb, filegrowth=1mb) 创建 test2 数据库的步骤:在 SQL Server 的查询分析器中输入命令如下: create database test2 on primary (name=test2_1, filename=f:sqltest1test2_, size=10mb, 25 / 28 filegrowth=10%), (name=test2_2, filename=f:sqltest1test2_, size=20mb, filegrowth=1mb) log on (name=test2_log, filename=f:sqltest1t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宠物针灸安全操作面试题及答案
- 草坪园艺技术使用中常见问题解决大全
- 2025年护卫犬训练理论模拟题库
- 2025年安全员考试备考冲刺题解
- 2025年智能制造工程师面试技巧与答案
- 2025年安全员安全生产法规试题
- 2025年事务局培训管理岗位面试题库答案
- 2025年农村经济管理实务技能考核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金融业务拓展经理综合能力测验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地震观测员技能鉴定初级模拟题
- 节假日值班人员安排管理制度
- 2024年化工行业典型生产安全事故警示
- (正式版)DB44∕T 2683-2025 《老年肌少症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规范》
- 2025年农电招聘面试题目及答案
- 领导小组管理办法
- 01 华为采购管理架构(20P)
- 基孔肯雅热的个案护理
- GA/T 2167-2024移民管理机构对外窗口设置规范
- 拥抱大赛活动方案
- DeepSeek在教育和学术领域的应用场景与案例(上中下合集)
- 深圳市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工作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