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四年级语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个认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用教材来教,如何更好地、更高效地利用这个例子,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做。就一般方法而言,可以文字内化,或者角色体验,再或者情感熏陶。今天,就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教学,我想尝试一下教材重组。教学分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审视一下课题,你会发现,樟树二字前面的定语很长,是故居前的,还是宋庆龄女士的故居前的,这就注定这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或者说,这两棵普通平凡的樟树,已经有了作者赋予它们的特殊的含义。故居,似乎一些有名的人以前居住过的地方,才会称作故居,这个词有些历史的意味,又有着一些距离感;我们普通人以前住过的地方,会称作老家,老宅,很亲切,很靠近。宋庆龄,一个高贵的名字,属于需要心灵仰视的那一种。再看作者的文字,简单、朴实,于淡淡的叙说中,弥漫着一种情感。课文的四、五两个自然段,是对樟树的正面描述,但,如果对应着人来读的话,那么,字字句句都是情。教学时,我将四、五两个自然段抽离了出来,做了一次教材重组。思路:由题切入:从课题上看,课文主要写什么?感受樟树的可贵感受人与树的关系再生疑:为什么课文还要写其他的内容?为什么课题不直接写樟树?读懂人领悟写作特色:借物喻人。我想,这个思路再一次印证了我的一个教学主张:顺应文本形式和内在文脉来进行教学设计,当教学的思路和文章的写作思路或者情感抒发的路径相一致的时候,那么,就会自然天成,就会不教而教。设计过程:情境研讨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4、初步知道文章的写作特色:借物喻人。情境研讨过程:一、感受樟树的可贵1、揭题后问:题目是课文的眼睛,从这个课题,你能一眼看出课文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吗?(樟树)2、你对樟树有多少了解?学生交流对樟树的认识;教师提供相关资料简介。3、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学生大声读课文45自然段,要求:大声朗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4、正音:稠密、蓬蓬勃勃、繁衍后代,并用不同的方法理解。稠密:稠和密同义词的构词方式,意思和两个构词的字相近;蓬蓬勃勃:我们一般用这个词来形容什么的?草木等植物,生命力很旺盛;繁衍后代:找同义词繁殖。5、默读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可以用笔圈画。6、交流提炼板书: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7、樟树的这个特点,你比较喜欢哪一个或哪几个?把文中描写这个特点的语句好好读一读,品味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8、学生交流朗读,交流重点:香气永存可贵9、师小结:这两段文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干净,已经是一篇比较好的介绍樟树的文章了,可它却是我们课文的一个部分,课文其他部分到底还写了什么呢?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为作者重点描述的两棵樟树的形象,我们要在教学时作重点突破。首先从文章的铺叙中,提炼出描写要点: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蓬蓬勃勃、散发香气。这是从大量的描写中读出一条线 的读书方法,即概括、提炼的能力训练。然后,再回归到语言文字,进一步品味两棵樟树的特殊之处,不仅是在概括、提炼之后,从理性提炼回归到感性描述,品味作者语言文字的味道,更是在樟树和学生的情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在认同式阅读的同时,用交流感受、感情朗读等方式,也建立起对樟树的情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二、感受人与树的关系:1、学生自由读课文的其他部分,想一想,课文除了描写樟树,还写了什么?2、交流要点:(1)人与树的深厚感情重点扣我舍不得这两棵树。A、引导想象,出示故居前的樟树图片:读着这一句话,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老师示范想象说话: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宋庆龄奶奶坐在树下,小桌上摆放着一杯清茶,宋奶奶一边喝着茶,一边凝视着天边的夕阳,若有所思。B、学生练习说话。预设:也许是在树下与人对弈、笑谈;也许是遇到难以处理的事,在树下徘徊,对树诉说;也许是在树下静静看书,默默思考想象说话最后紧扣:宋庆龄奶奶与这两棵树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感情。(2)瞻仰故居A、用换词法理解瞻仰以及背后的含义。用参观可以吗?理解瞻仰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看B、为什么要带着崇敬的心情去看宋庆龄的故居?宋庆龄是谁?相机资料介绍:出示资料简介,再下发宋庆龄的2个小故事,学生阅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附资料简介: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敌人因为她的英勇坚持和高贵的品格,不敢迫害她。她为反对侵略、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妇女之一。C、她是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被人们尊称为国母,青少年小朋友都亲热地称她宋奶奶。交流:你从简介和小故事中认识到一位怎样的宋奶奶?要点:伟大、高贵、让敌人很害怕、平易近人设计意图:这是教学本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但是,有关于宋庆龄的情况,课文里却几乎是个空白。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宋庆龄,知之甚少,怎样消除这种疏离感,亲近人物?我首先从樟树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将宋庆龄和两棵樟树联系起来,接着从人们的态度出发,引进课外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料简介给学生的是整体性的感知,小故事的阅读则是给学生更具感性的印象。虽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无法对人物有很全面很深刻的认识,但至少在这些措施下,对人物有了进一步的靠近。三、领悟以树喻人:1、质疑:课文花了那么多的笔墨,写了人与树之间的情谊,又写了人们对宋奶奶的崇敬之情,这和文中描写的樟树有什么联系呢?生交流交流重点:(1)树象征着人树香气永存和人崇高品格有着相似的高贵(2)作者以树喻人的写法(点到即可)2、再次叩题:此时,你再读课题,你能发现什么?(写树最终还是在写人、寄情!樟树是表面上的主体,但,前面的定语才是真正的内涵)四、升华情感:1、小结:文章表面上是在写树,但实际上樟树正象征着宋奶奶的高贵品格,人们看到这两棵树,就仿佛看到了宋奶奶奋斗的一生、高洁的一生。现在,每天宋奶奶故居前驻足瞻仰的人络绎不绝,他们总要在樟树前留个影,抚摸一下粗壮的树干,凝视那绿得发亮的树叶,闻一闻散发出的清香,寄托无限的崇敬与怀念。3、现在,我提议,让我们全体起立,齐声诵读45自然段,用我们最真诚的声音,和美丽的樟树一起,共同怀念一个美丽的名字宋庆龄。(课件展示文字以及宋庆龄各个时期的照片,配乐诵读。)设计意图:这个板块是课堂的高潮部分。在树的衬托下,人物显得更丰满了;在人物的映照下,两棵樟树也有了特殊的光芒。这个板块的设计,我努力使树和人融为一体,互相辉映,两者成为一个整体,因为他们带着同一种特质高贵,这一份高贵和那些描写樟树的文字一起,触动着学生的心扉。至此,最后一遍齐声朗读的时候,文字决不仅仅只是文字,它变成了有情感有温度的立体的形象,站立到了学生的心灵里。教后反思:课堂流程走下来,比较顺畅。我想:顺畅是因为符合了某种规律。教材重组,意味着对文本需要作较大的改动,如果这种改动不能遵循某种规律的话,效果会适得其反。我试图从这一课例来归理这种规律。1、发现文本表达形式的特征在解读一个文本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也需要注意文本在表达这个内容的时候,有什么样的形式特征。因为,每一个文本当它在成为作者的叙说工具的时候,作者都会有意无意地用某一种特殊的方法,使得自己的表达效果更强烈、更清晰。比如语言,有的优美华丽,有的朴素平淡;有的多排比气势很大,有的多短句紧凑灵巧比如写作手法,有的托物言志,有的侧面烘托;有的借物喻人,有的举例说明每一个文本,你细细品读,会发现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征,面目不一,像人一样,或勇或智,或巧或拙。好的表达形式对内容肯定是起加分作用的。在解读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时,我就发现,它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为写好人起了很好的作用: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能更自然而然地感染读者;人与树两者之间的相似,能让四年级的孩子更好地理解、感悟人物的崇高品格;语言的朴素、干净的风格,和人物的高贵一脉相承。由物到人,正是文章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由疏离到崇敬的情感生发过程。只有发现了文本的形式特征,才有可能针对教材重组作进一步地思考。2、遵循文章内在的文脉这个观点有两层含义:其一,重组必须尊重文章内含的文脉,不能为了重组,而破坏文本的整体性和叙述感;其二,不仅应该尊重文脉,还应该顺应它,进一步地强化这一种效果。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由故居出发,写到樟树,然后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两棵樟树,由干而枝而叶,香气永存的特点是重点所在,最后轻点:人们的崇敬之情。那么,教学时,就可以顺应这样的内在流程,由树及人,自然生发出对宋庆龄的敬意。3、顺应学生学习的规律宋庆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们来讲,是很有距离感的。所以,如果能从树开始,深切地体会到两棵树的可贵之处,对于感悟人的高贵也就有了铺垫和阶梯。在这一块,还有两个小地方可以助一臂之力:(1)推荐阅读宋庆龄的小故事;(2)结课时学生集体起立诵读四、五两个自然段。尤其后者,先后教学两次,到这个环节时,我的内心都不由地被一种神圣的东西所左右,学生们的神情也都肃穆而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春季中国石油高校毕业生招聘(河南有岗)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唐山市人民医院肛肠科主治医师晋升考核
- 2025广西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聘普通合同工4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儿童医院麻醉药品管理考核
- 2025湖北荆州区校园招聘中小学教师4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1套
- 张家口市中医院神经科健康教育能力考核
- 重庆市人民医院内脏动脉瘤腔内治疗技术考核
- 2025江西省财通供应链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劳务派遣制人员招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考点梳理)
- 张家口市中医院酶联免疫技术专项考核
- 2025广东清远市清城区招聘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人员1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
- 练习使用显微镜 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 2023年高考地理(上海卷)-含答案
- 比重式精选机的使用与维护
- GB/T 39554.1-2020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服务事项基本目录及实施清单第1部分:编码要求
- GB/T 2942-2009硫化橡胶与纤维帘线静态粘合强度的测定H抽出法
- 电梯设计系统
- 细胞培养技术培训课件
- 劳动保障协理员考试复习资料
- DB3301T 0286-2019 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质量标准
- 轴类零件工艺工序卡片
-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