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的总结_第1页
寒食帖的总结_第2页
寒食帖的总结_第3页
寒食帖的总结_第4页
寒食帖的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5 寒食帖的总结 简论苏轼寒食帖的书法艺术特色 学院:艺术学 院学院 年级: 2016 级 专业:手风琴 姓名:王若晨 学 号: 2124131820 2016 年 8 月 6 日 摘要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 25 行,共 129 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2 / 15 怅孤独的心情。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通观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作之一! 关键词 苏轼 寒食帖 艺术特色 一、作者简介 苏轼 (1037 年 1101 年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佑二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苏轼为人正直、性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而外,对书画也很擅长,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 宋四家 ” 。他重在写 “ 意 ” ,寄情于 “ 信手 ” 所书之点画。苏轼的字看似平实、3 / 15 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 笔法肉丰骨劲, 跌宕自然, 给人以 “ 大海风涛之气 ” 、 “ 古槎怪石之形 ” 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苏轼,排在宋朝四大书法家的首位,其书法以楷、行为主。其楷书主要是以唐颜真卿为取法对象,得浑厚雄强之势,但用笔有晋人法意,楷中带 行,结字平扁,如石压蟾蜍,变化丰富,个鲜明。其行书以颜书为底,上朔二王,写得雄秀兼备,古朴多姿。苏轼的书法,是典型的文人书风,他的书法,是构建在其广博而精深的文学基础之上的,苏轼在其论书绝句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其极具个性的书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宋以后,学颜的都学苏字,而 写二王的,也没法绕过苏字。 黄庭坚将苏轼书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著。早期代表作为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中年代表作为黄州寒食诗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 “ 心手相畅 ” 的几近完美的境界,有 “ 天下第三行书 ” 之誉;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4 / 15 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 “ 结体短肥 ” 的特点。 二、作品背景及介绍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的行书代表作,作于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谪黄州的第三年。此时的苏轼, “ 幅巾芒屩,与田父野老相从溪谷之间。 ” 生活极其清苦。诗中自叙了这种生活状态,并表达出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绪。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 ,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历代鉴赏家均对黄州寒食诗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黄庭坚跋盛赞此卷于诗胜过李白,于书兼有唐、五代诸家之长。南宋初年,张浩的侄孙张演在诗稿后另纸题跋中说: ” 老仙文笔高妙,灿若霄汉、云霞之丽,山谷又发扬蹈历之,可谓绝代之珍矣 ” 。自此,黄州寒食二首诗稿被称之为 “ 帖 ” 。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 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 。清代将 黄州寒食诗帖收回内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乾隆帝亲自题跋于帖后 “ 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至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 ?” 为彰往事,又特书 “ 雪堂余韵 ”5 / 15 四字于卷首。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 “ 天下第三行书 ”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三、作品鉴赏与分析 如图,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 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 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 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句心境 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 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 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 ,或大或小,或 6 / 15 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 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难怪黄庭坚 为之折腰,叹曰: “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 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 ” 之后的 “ 天下第三行 书 ” 。 在笔法上,其笔画以浓墨大笔为主,点画丰满肥厚,一反北宋多以瘦劲为主的风格。唐杜甫说过: “ 书贵瘦硬方通神 ” ,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是非常推崇瘦硬书体的,而苏轼却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艺术观点: “ 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语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 同时其笔法善用侧锋,下笔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7 / 15 坡用笔不合古法,甚 至称其为 “ 墨猪 ” 。实际上东坡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黄州寒食诗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观其笔法,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方圆兼备。可以概括为落笔出峰而运笔圆润,这个特点贯彻在整个帖的字里行间。细细观察每一个字,大多数情况下起笔都是以出峰开始,而在运笔过程中力 求圆润,显得起伏不大,而动感十足。 二是回峰用得较少。特别是横画非常突出。很多横画是不假思索利用笔峰的右侧直接落笔在纸上挥运,显得更加自然天成。如第一首诗的 “ 春 ” 、 “ 去 ” 、 “ 苦 ” 字和第二首诗的“ 知 ” 、 “ 破 ” 字的横画,皆是如此。 三是铺毫用得很多。纵观苏轼的这幅作品,几乎把毛笔的上中下三个部位都用得很好,尤其是铺毫用的最为精彩。如第二首诗的 “ 重 ” 、 “ 屋 ” 、 “ 寒 ” 等字。正因为铺毫使用的好,使苏轼的这幅字犹显示出沉闷、苍凉、凝重的意境。 在结字上,黄州寒食诗帖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8 / 15 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曰: “ 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 ” 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 “ 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 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观其结字,黄州寒食诗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扁平。就苏字的整个特点来看倾向于扁的趋势。但是这幅字把扁的结构用到了极致。如 “ 云 ” 、 “ 空 ” 、 “ 雨 ” 等字。 二是长处精彩。纵观苏字以短画为主而少长画。 而这幅作品把字的长画使用的非常有特点。如 “ 年 ” 、 “ 中 ” 、 “ 苇 ” 、“ 纸 ” 字的竖画、 “ 破 ” 字的撇、 “ 过 ” 字的走之等,给人行云流水之感。 三是错落。苏轼在这幅作品中,使用错落的结字方式非常值得玩味。如 “ 惜 ” 、 “ 春 ” 、 “ 秋 ” 、 “ 有 ” 、 “ 头 ” 等字。 9 / 15 在章法上,黄州寒食诗帖特别注重横势,行距 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 观其章法,黄州寒食诗帖以行书起笔,开始笔画字形规整,但随著情思起伏变化,用笔逐渐奔放,字形大小长扁出神入化,全然不可捉摸,反差对比强烈,配合字里行间的疏密错落,与墨色浓淡呼 应,沉痛心情跃然纸上。东坡放任情感走笔,用笔轻重交错,轻者如如飞燕掠空而过,重者沉著顿挫重如蹲熊,表现出声音节奏之美。书写到后面 ,越发恣肆挥洒 ,特别是 “ 哭涂穷 ” 这三个字 ,字形猛然放大 ,突兀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产生了令人心惊胆战的视觉冲击力。伴着“ 死灰吹不起 ” 的心境,苏轼在手稿的结尾,仅写下了 “ 右黄州寒食二首 ” 便结束了 这在苏轼的传世作品中绝无仅有,恰如一首悲怆的乐章意尽曲止,余 书法赏析 - -黄州寒食帖 (苏轼 ) 10 / 15 13 录音 XXX 提到中国书法史上的 “ 三大行书 ” ,不得不提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来自 : 海达 范文 网 :寒食帖的总结 ) 黄州寒食帖是由位居宋 “ 四大家之首 ” 的苏轼所作。他才华横溢,他的书法作品大都是建立在他渊博的文学基础之上的,类似于黄州寒食帖,不仅有 “ 天下第三行书 ” 的美名 ,而且其艺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 苏轼在写这个作品时,正是被贬职流放,处于人生的低潮时期。所以从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感情 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愤激昂。在开篇之时,行文工整,书写平缓,字体端正;到了中间部分,字体变大,笔画变粗,笔势急促,行文紧凑;到了结尾,又逐渐回归开篇的平缓,端正。短短的几行字,显示了苏轼情感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间高潮部分,感情犹如洪水扑来,一发不可收拾,到后面又逐渐重归平整,也可以看出苏轼的文学造诣之高。 在整体布局方面,前后文行距比较开阔,中间部分与兰亭11 / 15 序相比行间距还是比较开阔的。 如此布局,使得全文暗含浑厚、洪大的气势。这对于仕途失意的苏轼来说,就是当时他内心最真实的写照,也反映了他沉怨、郁愤的复杂心情。 在字体方面,苏轼的笔法,有楷书的规整 ,横平竖直,又有行书的流畅自然,潇洒飘逸。在字形上,他的字宽博质朴,字体的包围 结构方正伸展。在构字上,笔画粗细不一,参差不齐。同一个字,便能看出他的轻描淡写和浓妆艳抹,粗细相间。在笔画的安排上,也可以看到他的字,有的是上密下疏,有的是上疏下密。在笔法上,明显能看到苏轼的字侧锋较多,他在下笔时并非下笔立直,而笔锋是略像左侧斜出来的。正是他的笔锋的这种侧重性,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气势纵横。从字体、字形、笔法方面就能看出苏轼把每一个字每一笔划都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从某种角度也可以说,他写的不是字,是情感。 黄州寒食帖不只在字体、布局方面出神入化,它的书法艺术也别具一格。前七行,苏轼的性情平和,书写也是中规中矩。随着情感的逐渐升华,用笔也就随之沉着痛快,字形出现了正斜交替变化,用笔随意奔放、挥洒。它的豪放与平12 / 15 和,凝重与流动,有机的融合为一体。在书法中充分表达了苏轼的心境。 黄州寒食 帖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发帖。 1、王羲之的兰亭序 2、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 3、苏轼的寒食帖 寒食帖译文: 自从我来到这清冷的黄州 过寒食已经是第三个年头 年年都盼阳春能稍稍留步 可东风象过客总不肯眷顾 今年的连绵雨偏下个不停 两月来萧瑟得如深秋光景 裹着衾听说了海棠花虽开 冰雪魂胭脂痕与泥污同在 这花季谁竟能暗地里偷取 趁半夜蛮力士撬换了时序 我困于不幸如久病的少13 / 15 年 春江水漫天倾要冲垮门户 我住的小草屋象是条渔舟 厨房里煮一锅发霉的冬菜 哪里还记得起又到了寒食 九重门深深锁关紧了皇宫 真想学阮步兵为末路痛哭 病好时已白头又活得几天 紧一阵慢一阵势头儿十足 被冲进茫茫的水云间飘流 破灶头塞几把没干的芦柴 忽看见老乌鸦嘴叼着冥纸 万里路迢迢隔祭不得祖宗 又岂甘如死灰不复再燃乎 1,鉴赏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那14 / 15 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 “ 乌台诗案 ” 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在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 “ 天下第三行书 ” ,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此卷用笔或清 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 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诗句心境情感的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