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案).doc_第1页
《赤壁赋》(教案).doc_第2页
《赤壁赋》(教案).doc_第3页
《赤壁赋》(教案).doc_第4页
《赤壁赋》(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赤壁赋苏轼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赋”的特点,了解苏轼的赋的风格;掌握诵读的要领,熟读并背诵全文;结合苏轼的生平,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2、能力目标体会本文感情变化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情感目标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过程,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重点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1、诵读法;2、引导分析法;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朗读全文,掌握诵读要领;3、研析课文第1段;教学过程一、导入PP投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故磊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相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仑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二、解题1、关于作者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写作背景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 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3、关于“赋”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三、朗读全文本文的诵读要把握好节奏,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读出意境;抒情 的句子,要随文中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乐则节奏明快,悲则节奏低慢。 在朗读时,应读出停顿,同时在句中可稍加延长。如:“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些带“兮”字的句子,更要在“兮”字后稍做延长,以舒缓语气。如:“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四、诵读课文第1段,研析1、通假字举酒属客:属,通“嘱”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2、特殊句式介宾短语后置句: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与斗牛之间;定语后置句:凌万顷之茫然;3、请找出课文第1段中写景的句子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4、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明确: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宁静,苍茫而朦胧,风月无边,秋景如画。 5、“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清幽朦胧的景色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种泛舟秋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纵”有听凭、随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际的江水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6、第1段,作者除了写景以外,还交代了哪些内容?请把第1段分为三层明确:第1层交代游览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第2层进行景物描写; 第3层表达作者的感受;总结第1段:第一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并抒发了作者对此景象的感受。可以看出,苏轼在刚刚开始游玩的时候的情感基调是乐。五、引导背诵第1段第2课时教学要点研析课文第23段教学过程一、导入背诵课文第1段二、诵读课文第23段,研析1、通假字扣舷而歌之:扣,通“叩”,敲击 山川相缪:缪,通“缭”,盘绕举匏樽以相属:属,通“嘱”2、词类活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泣,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月明星稀,乌雀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方其破荆州:破,使动,使破灭;顺流而东也:东,名词作动词,向东流去;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哀吾生之须臾:哀,为动用法,为感到悲伤;3、特殊句式主谓倒装:渺渺兮予怀;定语后置句:客有吹洞箫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判断句:固一世之雄也; 4、再读课文5、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 明确: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6、请找出直接/间接描写音乐的句子。明确:直接描写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间接描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7、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8、那么这二段在文章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情感上由乐转悲。 总结第2段: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9、第3段,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明确:吹箫客人论述了曲调哀怨的原因: 当年舳舻千里横槊赋诗的英雄现在在哪里?有为者尚且如此。 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无为者。 哀叹人生短暂,羡慕长江永恒。 总结课文第3段: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三、引导背诵课文23段第3课时教学要点研析课文45段;结合苏轼的生平,理解文章的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朗读全文二、诵读课文第45段,研析1、词类活用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名词作动词,呈现白色;2、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而又何羡乎!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介宾短语后置句:相与枕藉乎舟中;3、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明确: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4、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语,并深入理解。 明确:这一段中写到的事物、阐述的道理如下: 变 不变 水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月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人(我)时刻在变 无尽 结论:水、月、人都是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的。(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5、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 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6、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苏轼虽然也十分渴望高官厚禄,渴望为朝廷效力,可是既没有机会实现,那就不要再强求,不要再因为得不到而郁郁寡欢了。所以他这个时候也想通了,这样“侣鱼虾而友麋鹿”不也能够生活得很快乐嘛。显示出豁达乐观的心态。 既然世界万物都有不变的一面,物与我都是无尽的,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去羡长江之无穷了;因为事物也都是在一刻不停变化的,那么英雄不在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悲伤了。高官厚禄也许不是“我”应该追求的东西,那就不要强求了吧,还是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悠闲地生活吧,所以也无所谓“壮志未酬”之悲了。7、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表现了作者平静超然的心态和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还是积极的。8、讲解第五段 明确:苏轼讲完了道理,“客”听了以后相通了,心中的悲意没有了,心情又变得舒畅起来,于是客喜而笑,客人开心地笑了,洗盏更酌,洗干净酒杯重新斟上酒。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狼籍,杯子、盘子十分凌乱,在船中交错地躺着,不知道东方天色已经发亮。三、写法鉴赏 师: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那么它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可以结合“赋”这种问题的特点去考虑。 师:苏轼的赤壁赋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那么它在写法上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呢?同学们讨论一下,可以结合“赋”这种问题的特点去考虑。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1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骈散结合,善于取譬的语言特点。 本文用散文的笔势笔调,骈散结合,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 如描写箫声的幽咽哀婉:“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的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四、类文赏析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麟,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行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责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乎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评价:两赋是各有千秋的姊妹篇,写于同一年,中间相距三个月。前赋所写,限于舟中,后赋则主要写岸上;前赋字字秋色,后赋句句冬景;前赋主要谈玄说理,后赋则侧重叙事写景;前赋主调旷达乐观,后赋略为虚无缥缈。两赋同是苏轼得心应手的力作名篇。古人的评点甚多,不无借鉴之处,兹转录数条如下: 古文观止评语:“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李扶九评语:“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半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奇幻极矣,乃神似南华(庄子),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翻译: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氏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不多时,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听任小船飘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乘着轻风(在江面上)无所不至,并不知到哪里才会停栖,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有如道家羽化成仙。 于是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呵香兰船桨,迎击空明的粼波,逆着流水的泛光。我的心怀悠远,想望伊人在天涯那方”。同伴吹起洞箫,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呜呜作声:有如怨怼有如倾慕,既象啜泣也象低诉,余音在江上回荡,丝丝缕缕缭绕不绝。能使深谷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