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编号:06009 望道学者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流 初探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申 请 人 秦 颖 院 系 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导 师 陈 刚 填表日期 2008-10-20 复旦大学教务处制表 一、课题信息课题名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流初探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申请人姓 名秦颖性别女学 号0435017院 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 业博物馆学寝室电话65545461手 师姓 名陈刚工 号院系单位(部门)文物与博物馆学办公室电话手 子邮箱研究成果成果形式论文 报告 其他成果是否发表是 否成果发表情况(同上,包括发表论文题目、期刊名称、期刊类别、作者排序、发表日期、卷次和页码)备注:1.个人信息如有变更,请及时登陆UROP网站修改,以便联系;2.期刊类型包括: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EI(Engineering Index,工程索引)、ISTP(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科技会议录索引)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源流初探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秦 颖指导教师 陈 刚摘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造纸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今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仍保留有多个手工造纸地点。手工造纸技术是我国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于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的考察和探究,对了解、印证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少数民族传统造纸技术相关资料的疏通整理,综合分析手工造纸过程中的原料、工具、工艺及应用等方面,并结合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运用,初步探究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源流。通过比较分析,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分为四个体系,分别是:以中甸白地为代表,以瑞香狼毒为原料,采用浇纸法造纸体系;以耿马县为代表,以构皮为原料采用浇纸法造纸体系;以鹤庆龙珠为代表,以竹为原料,采用抄纸法造纸体系;以鹤庆六合为代表,以构皮为原料,采用抄纸法造纸体系。在这四个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提出三条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传路线:传自西藏地区、传自印巴次大陆以及传自中原汉族地区。关键词:少数民族 手工造纸 源流 GIS系统引 言纸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造纸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从原料到加工乃至不同用途的制品,都有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造纸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发展,机制纸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造纸的地位。然而,研究传统手工造纸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古老的造纸体系,实际上包括了近代造纸体系的全部主要技术环节的原始形态,可以说,近代造纸体系的全部主要环节都可以在我国古代造纸体系中找到他们的历史渊源 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97年3月,P69。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由于受到交通不便或文化习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民族几乎完整保留了传统的手工造纸技术,成为传统手工造纸方法的“活化石”。同时,由于受到地理、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少数民族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生产出各具特色的纸张,充分展示了西南地区由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所导致的造纸原料成分、工具及过程的多样性,从而成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杨建昆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P7。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源流的探究有助于更好的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充分发挥历史、科学、文化价值。此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造纸方法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促进民族团结。根据现有的纸史研究成果来看,主要侧重于对于中原地区、长江中下游等地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的研究,虽有部分造纸史著作涉及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情况,但多以民族为单位,分析某一民族的造纸技术,而几乎没有系统考察各民族造纸技术源流的论著。根据现有的纸史研究著作中涉及部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程,通过对于这些论述的系统整理,归纳总结出西南各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程表;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将文字的抽象的表格直观地绘制成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分布图,依据相同要素归类的方法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分为四大体系;结合历史文献资料,提出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传路线图的设想。一、 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概况与技术特点1、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概况一般来说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云南省及西藏自治区,而现今所指的西南地区除了以上一市一区三省以外,通常也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地少数民族相对聚居,且保留有较完整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因而本文着重以这两省一区为例,选取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进行分析。(1)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及手工造纸概况云南省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多民族省份,聚居着25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发展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云南文化处于多种文化的交汇叠合的边缘地带,既吸收了内地汉族的抄纸技术,同时也保留了西藏和东南亚国家的原始浇纸方法。云南独特的地貌与地形又造成了云南文化的闭塞性,使得原始的手工造纸方法能够保留下来,并形成各民族自己的特色。据统计,到2003年,云南省内还存在着大约30个各民族的手工造纸村寨,较著名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六合乡(白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文山麻栗坡县、思茅市景东县(傣族);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白地乡、丽江市大具县(纳西族);文山壮族彝族自治州砚山县(壮族);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彝族);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建水县(哈尼族);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金平县(瑶族)等 罗钰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综述,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P22-23。(2)贵州省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及手工造纸概况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贵州省进内还有部分少数民族村落保留着传统手工造纸技艺,这些村落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传统工艺保留相对完整。其中较著名的有:丹寨县石桥村(苗族)、黎平县地扪村(侗族)、贞丰县小屯(布依族)等 杨正文、杨红松中國貴州省少數民族手工製紙技藝變遷考察,民族造形學報通卷,第6輯,2006年5月,P32-45。其中丹寨石桥村白皮纸作坊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及手工造纸概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聚居的少数民族以壮族、瑶族为主,大多分布于山地水源头处,其居住的生态环境适宜于竹子等植物的生长。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零星分布,其中大多面临失传。历史上较著名的手工造纸村落有:凌云县林合屯蓝靛瑶(瑶族)、大化县贡川乡贡川、清坡两村(壮族)等 韦丹芳广西壮、汉、瑶族民间造纸技术的调查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8月,P24-27。2、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过程及特点分析(1)原料: 据史料记载,公元105年后汉和帝时代,龙亭侯蔡伦发明造纸技术,采用破布、树皮、废麻、旧渔网等作为造纸原料。此后,造纸原料范围又相继扩大到竹、稻草、麦草等。西南少数民族造纸所用原料有构皮、竹、瑞香狼毒、稻草等,其中以瑞香狼毒为原料造纸是西南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构皮:构树(Broussonetia Paprifera L.Vent),又称楮树、榖树,属桑科植物,在中国南方均有分布,为高大乔木,表皮滑嫩,树皮纤维韧而细长,适合用于造纸 孙宝明、李钟凯中国造纸植物原料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1月,P317。以构皮为原料造纸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云南省鹤庆六合乡、临沧耿马县、永德县永康镇、孟定芒团镇、西双版纳勐海县、丽江(当地人称构皮为糯窝);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小屯乡龙井村;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当地人称构皮为沙皮)等。 竹类:竹子,禾本科植物,品种繁多。西南少数民族用于手工造纸的竹类主要有车筒竹(Bambusa sinospinosa McClure)、凤尾竹(Bambusa nana Roxb)、山竹(Arundinaria simoniRiv)等 孙宝明、李钟凯中国造纸植物原料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1月,P149-198。一般用于生产手工纸的原料都为嫩竹。以竹为原料造纸的少数民族村落有:云南省鹤庆龙珠乡、禄劝禄丰县九渡村、建水普古乍、文山麻栗坡;广西凌云县逻楼乡等。 瑞香狼毒:瑞香,别名睡香、蓬莱花、千里香等。从分布地区来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所用的瑞香应为白瑞香(Daphne papyracea, Wall)、凹叶瑞香(Daphne retusa Hemsi) 孙宝明、李钟凯中国造纸植物原料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1月,P326,属瑞香科蕘花种,多生长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贫瘠山地上,藏族称其为“图”,是有毒的意思;纳西族称其为“弯呆”,其茎杆韧皮纤维是造纸的优良原料,且生产出来的纸张能防虫蛀。以瑞香狼毒为原料造纸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云南省中甸白地、丽江、墨脱等。其他: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所用的原料还有草本类植物和麻类植物等。如云南省鹤庆部分地区以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 Hubbard) 孙宝明、李钟凯中国造纸植物原料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1月,P93为原料生产稻草纸,由于稻草纸韧性很差,流传不广,较早被淘汰。(2)工具: 纸槽:纸槽用于放置配置好的纸浆,多为石制或木制长方形水槽,也有少数地区纸槽呈梯形,入贡川壮族纱纸试用的纸槽,上部直径136cm,下部直径80cm,深50cm,宽124cm韦丹芳贡川壮族纱纸的考查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四期,P293。部分地区直接在地上挖坑作为简易纸槽,如西双版纳勐海县傣族村落。纸帘:抄纸用纸帘多用篾条编成,所用的竹子竹节须长且直,劈成0.1cm-0.5cm宽的竹丝。纸帘分为活动式纸帘和固定式纸帘,纸帘编制工艺较为复杂,因此不少造纸村落的纸帘从别处购买现成的。纸帘的尺寸大小不一,有的纸帘可以一次抄2张或3张纸。舂碓:用于将浸泡或蒸煮后的纤维碾碎以便制成纸浆。舂碓工具分为:脚碓如云南省鹤庆六合乡、丽江、建水普古乍等;人力木槌舂碓云南省如腾冲观音堂、孟定芒团村、西双版纳勐海县、广西贡川乡等。(3)工艺: 浸泡:无论是构皮纸还是竹纸,砍伐下来的原料都需在水中浸泡。浸泡所需的时间各地不同,少则24小时,多则半年。多数地区在浸泡时加入石灰,以缩短浸泡时间,也有地区,如中甸白地纳西族,直接把原料在流水中浸泡朱霞、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P49。 蒸料:将泡软的原料放入石头垒成的蒸煮锅中,加入适量清水蒸煮,蒸煮过程中往往加入草木灰、灶灰或石灰,缩短蒸料时间。蒸料时间一般为1到3天,直到用手可以将原料撕碎,说明已经蒸透。部分地区有二次蒸料工序,即一次蒸料完成后,将原料冲洗干净再入锅蒸一段时间,如云南省鹤庆六合乡。也有部分地区采用生料法加工原料,即无蒸料过程,如云南省禄劝禄丰县九渡村。 清洗:目的是清洗将浸泡或蒸煮后附在原料上的石灰等,并除去杂志和料筋。一般在溪水河流中让流水冲洗原料,在一天内完成。少数地区采用浅水日光自然漂白,现代工艺中则以漂白粉替代。 碾料:把清洗完的纸料放入石臼中,或双手握木槌舂捣,如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孟定镇芒团村、西双版纳勐海县、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等;或采用脚碓,如云南省鹤庆六合乡、丽江、建水县普古乍等;或用牛拉石碾,如禄劝禄丰县九渡村。制浆:舂捣完的纸料倒入纸槽中,加入清水与纸药,用木棍搅拌均匀。各地使用的纸药不同,大致有沙松树根汁、仙人掌汁、杉树根汁、野苣根汁等。纸药(也称滑药)的主要用途是使料浆均匀悬浮并均匀地溶于水中。有的地区如广西贡川县在制浆过程中还加入用“枸叶”制成的胶水,起到粘合剂的作用韦丹芳贡川壮族纱纸的考查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四期,P301。 成纸:成纸方式分为两种。一种为抄纸法,抄纸法用活动式纸帘,采用槽式捞纸的方法,双手持纸帘呈倾斜状将纸帘架放入纸槽中,双手持架往前伸,左右摇晃,使纸浆均匀分布在纸帘上,再拿出水面,然后将纸帘拿到纸案处,倒扣在纸案上,最后把抄出的湿纸一张张叠在一起压榨。抄纸法所产生的纸薄而均匀。采用抄纸法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云南省鹤庆六合乡、禄劝禄丰县九渡村、建水县普古乍、文山州麻栗坡、孟定芒团村;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贞丰县小屯村;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凌云县逻楼乡林塘村等。另一种为浇纸法,浇纸法用固定式纸帘浮于清水之中,把处理好的纸浆放到纸帘上,在水中荡匀而成纸张,最后在阳光下自然晒干。浇纸法生产的纸厚而坚韧陈登宇纳西族东巴纸新法初探,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5年,P70。采用浇纸法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云南省墨脱、临沧市耿马县、永德县永康镇、西双版纳勐海县;贵州省黎平县地扪村等。晒纸:湿纸经过压榨后,纸中的大部分水分被除去,呈半干状态,可逐张撕开。使湿纸变干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日光自然晒干或阴干,如云南省中甸白地、临沧市耿马县、丽江、大具、西双版纳勐海县;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香纸沟;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凌云县逻楼乡林塘村等。另一种为炕干,即将湿纸贴在烤炉外部,烤炉内部烧火,将湿纸烤干,如云南省鹤庆六合乡、龙珠乡、禄劝禄丰县九渡村及广西大化县贡川乡的一部分造纸点等。在晒纸过程中,部分地区还有砑纸这道工序,即在湿纸半干时用裹有麻布的砑光器压一压,使纸平整,晒干后再用砑光器刮压纸张,使纸略有光泽和虹纳西族东巴纸造纸技术来源的分析,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P88。(4)应用: 抄写古籍、经文:历史上,西南少数民族用自制手工纸抄写了许多民族文献古籍。德宏一带及耿马、孟连等地的一部分傣文估计多用薄棉纸书写,薄棉纸以竹子为原料,色彩微黄,纸质软薄,有韧性,不易破损;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文古籍有相当一部分用构皮纸书写,构皮纸色彩稍暗,纸质厚实张公瑾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P288。纳西族文献以东巴经为代表,东巴经用纳西民族自制的土纸白地纸装订而成张公瑾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P161。古壮族文献大量抄写在纱纸上,纱纸洁白柔韧,防湿不变形,可存放几百年而不自行风化,是抄写古壮字文献极好的纸料张公瑾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P246。生活用纸:用于书法绘画、制作纸伞、包装杂物、卫生用纸等。民俗、迷信用纸:云南省少数民族“甲马纸”历史悠久。甲马是民间宗教祈福祭祀活动中用来焚烧的各种雕版印刷品的总称,在纸上绘有鬼神形象杨郁生纸与古代云南文化,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P45。另外手工纸还用于制作跳神面具、利司、桃符、年画、灶君、财神、天师像以及冥钞等。二、 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西南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较为分散,且各少数民族地区造纸所用的原料、工艺等要素各不相同。对于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源流的探究,则需要对上述各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才能通过比较得出初步结论。借助现有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在地图上直观地表现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造纸特点,绘制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分布图,并利用GIS系统将各要素叠加进行分析,从而探究其分布特点与流传过程。1、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简介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能够处理各种地理空间信息并能以多种形式输出的计算机系统,其内涵是计算机程序和地理空间数据组织成的地理空间信息模型。GIS系统以地理信息世界模拟表达地理现实世界,通过信息联系反应客观实体之间联系,对客观世界中各种具有空间特征的事物、关系和过程进行描述、分析和仿真刘南地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P34。GIS系统能够为各种数据的集成提供统一的框架,从而进行地物及空间的分析,具有精确、直观、综合的特点,作为获取、处理、管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生态学研究、国防军事等领域。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NFGIS)是中国最大的全国地理信息、存储、数据管理、地图生产和数据应用系统之一,是国家测绘局(SBSM)的专业信息系统,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2、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及要素的选取(1)要素的选取:通过对西南各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手工造纸技术过程及特点的分析,选择民族、原料、浸泡、蒸料、碾料、制浆、成纸、晒纸等八个参数为构建GIS系统所必须的要素。所选择的这八个参数能够较好地体现西南各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不同之处,是较有特色的工序流程。通过对这几个要素的分析,能够寻找某几个少数民族造纸点造纸工艺的相通性,从而初步判断其相互之间的流传关系。此外,还选取了西南几个汉族手工造纸点作为参照,试图探寻西南少数民族与汉族手工造纸技术之间的关系。 (2)GIS系统的构建:本文GIS系统的构建借助于ArcView GIS 3.3软件。首先,以国家1:10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主要数据来源,选取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100万地形数据库(1990年6月)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全国1:100万地名库(1995年12月)作为主要数据库来源。其次,根据上文选取的八个参数梳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表(表二)分别将各少数民族手工造纸造纸点的经纬度与每一要素一一对应,制作成dbf文件导入GIS系统中,格式如(表一)。再次,根据导入的所有参数点分别绘制各要素分布图(例:图一、图二)。最后,借助GIS系统将所有要素图进行叠加处理。三、 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源流综合考察1、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的四个区域体系 结合GIS系统分析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分布情况:通过对所选择的八大要素制图并进行叠加分析,可以发现某几个造纸点要素相同,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如云南省鹤庆县龙珠乡(白族)、禄丰县九渡村(彝族)、建水县普古乍(哈尼族)三地,均以竹为造纸原料,工艺上均在浸泡时加入石灰,采用二次蒸料,制浆时加入由沙松树根汁或仙人掌汁做成的纸药,并用活动式纸帘抄纸。尽管三地造纸工艺在细节上略有不同,如原料竹子种类不同,但总体来说仍可以归为同一造纸体系。再如墨脱(藏族)、中甸白地(纳西族)、丽江县大具(纳西族)三地,均以瑞香狼毒为造纸原料,无蒸料过程,采用地坑式固定纸帘浇纸法,自然晒干并在半干时砑纸。造纸工艺非常相似,因此也将这三地归为同一造纸体系。通过比对分析,可以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划分为四个体系,并绘制分布图(图三)。 (1)体系a:墨脱、中甸白地、丽江大具三地体系a以中甸白地纳西族东巴纸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以瑞香狼毒为原料,采用浇纸法。体系a手工造纸造纸方法与西藏自治区藏民传统手工造纸技术非常相似。造纸术传到西藏的时间很早,旧唐书吐蕃传载,唐太宗时期,吐蕃“因请蚕种及造酒、碾、碨、纸、墨之匠,并许焉”刘日句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第16册。造纸工匠入藏,带去中原的造纸技术,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独特的藏纸生产工艺。藏地所造手工纸原料是一种名叫“阿交如交”的小灌木,属瑞香狼毒类。墨脱藏族与康东藏族手工造纸从原料到工艺几乎一致,故可推断墨脱藏族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习自西藏。文献中关于中甸白地纳西族东巴纸的历史渊源记载很少。宋五代会要南诏蛮中记载:“续有转碟,称督爽大长和国宰相布燮等上大唐皇帝舅奏疏一封,自鹤拓发递差人转送黎州。其纸厚硬如皮,笔力遒劲,有书诏体”。这段文字中描写纸的特征“厚硬如皮”,显然与内地所造纸张不同,具有浇纸法所生产的纸张的特点,与墨脱藏族造纸工艺相似。隋唐时期,纳西族被称为磨些,磨些地处南诏与吐蕃之间,自公元七、八世纪近两百年为吐蕃占据,藏族与纳西族两族之间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汇十分频繁。因此,很有可能在这一时期,纳西族人在与藏族的交往过程中学会了手工造纸的方法陈登宇纳西族东巴纸新法初探,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75。此后,又融入了一些中原汉族造纸方法,如在蒸煮过程中加入灶灰以缩短蒸煮时间。可以说中甸白地、丽江大具纳西族的手工造纸方法是多元文化交汇的产物。 (2)体系b:腾冲县、耿马县、西双版纳勐海县三地体系b以西双版纳勐海县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以构皮为原料,采用浇纸法。腾冲、耿马、勐海等地傣族地区在元代和明初尚无纸张传入,如元李京云南志略提到:“金齿白夷,记识无文字,刻木为约。”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四亦说:“以缅字书其期约,而刻其多寡数于竹上。”这些傣族地区的造纸业始见于明中晚期,明天启滇志中记载:“景东青纸,青出于蓝,宜其多也。”朱霞、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P51对于腾冲、耿马、勐海等傣族地区手工造纸技术的来源,推测传自印巴次大陆。与勐海相邻的越南地区,很早就采用浇纸法造纸,三国时期,越南已经能用构树皮抄造厚纸。南诏曾经攻入过越南,不排除从越南带回造纸术的可能性。从原料、工艺上来看,傣族地区的造纸技术与越南地区造纸技术非常相似,与缅甸、泰国等国家手工造纸技术也有相似之处,有待于查阅更多文献来印证这一猜测。(3)体系c:鹤庆龙珠乡、禄丰县、建水县、凌云县、宾阳县等地体系c以鹤庆县龙珠乡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以竹为原料,采用抄纸法。鹤庆龙珠竹纸历史久远,最初来源并无明确记载。据当地人介绍已有十多代历史,起先只能造规格较小的纸,19世纪中期从四川夹江请来造纸师傅对当地造纸工艺进行该进,以后就能造尺寸大的竹纸。李晓岑、朱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P27禄丰县彝族造纸历史据现存彝文文献推断,出现于明万历时期,清滇海虞衡志中有相关记载。禄丰县九渡村造竹纸有很长的历史,多用于彝文写经。另有记载,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有蔡伦后裔蔡文开从湖南永州避难到禄劝乌蒙乡,开始竹纸生产。蔡文开所采用的生料法造纸与禄丰彝族其他造纸点工艺相似,由此推测禄丰县彝族手工造纸技术源自中原汉族。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二及明天启滇志卷三中有临安府(今建水)产纸的记载。建水哈尼族的造竹纸方法与四川夹江的造竹纸方法非常相似,均以较大的竹子为原料,进行二次舂捣,用石头砌成的窑煮料,并从中间插孔放气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手稿,文物出版社,1979年,P231-236。由此可以推测,建水哈尼族的造纸工艺直接习自四川夹江汉族手工造纸。文山州麻栗坡瑶族竹纸生产历史较短,主要集中在银厂村、上普浪、新发寨等村寨,据当地纸工介绍,手工纸生产直接从坪寨汉族习得。广西凌云县等地瑶族手工造纸可追溯到清光绪年间。据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提供的资料,凌云县于清末民初获得手工造纸技术。当时汉人进入到瑶区,在深山里开设造纸厂,向瑶族人租借竹山造竹纸,瑶人渐渐学会汉族造纸技术,便和汉人联合办厂。随着越来越多的瑶人掌握手工造纸技术,便开始自行办厂邓文通瑶族传统科技中的造纸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5月,P126。(4)体系d:鹤庆六合乡、贞丰县、大化县、丹寨县等体系d以鹤庆县六合乡为代表,主要特点是以构皮为原料,采用抄纸法。自明清以来,云南鹤庆县六合乡就是白族造纸业的中心,历史上曾对云南很多少数民族的造纸业产生重大影响。白族自古代在云南就是文化最发达的少数民族之一,起主要聚居地大理有“文献名邦”之称。至迟在三国时期,云南腹心地区开始有纸张传入。据三国志蜀志吕凯记载,当时南中大姓雍闿在云南反叛蜀汉政权,“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西晋时,当地祭祀已大量使用纸张,如晋九州要记记载:“云南郡山,山有祠,处石世称黄石公,祀之必用纸一百张,笔一双,墨一丸。”白族手工造纸早在唐代南诏国时期即已产生。南诏国最早使用的纸张来自四川,据新唐书南蛮传记载,唐太和三年(公元829年)在南诏国与唐朝川西战争中,南诏攻破成都。“乃掠子女工伎数万引而南”,其中可能有造纸工人,从而在白族地区建立纸厂开始造纸王诗文云南少数民族古代造纸源流初探,中国造纸,第4期,P61。此后,鹤庆生产出有白族地方特色的白棉纸,云南打理凤仪镇白汤天法藏寺出土的护国司南抄(894年)与保安八年写经(1052年)等经卷即用鹤庆白棉纸背裱李孝友南诏大理的写本佛经,文物,1979年12月,P54。明代以后关于鹤庆地区手工造纸有了明确的文献记载,如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五“大理府”中提到:“药师井,在城西门外一塔寺左,其泉冬温夏凉,郡人用此水造纸,其色洁白。”李晓岑、朱霞科学和技艺的历程:云南民族科技,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P165丽江县除生产以瑞香狼毒为原料的东巴纸外,也生产以构皮(当地人称糯窝)为原料的白纸。大研镇是丽江县最早的造纸人居住的地方。据李氏宗谱考,约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12-1627年),从江南落籍在鹤庆松桂辛五营村以造纸为业的李先常师父,由木氏知府聘到丽江,开创造纸业云南丽江文史资料委员会丽江文史资料第六辑,P89。文献中关于贵州省丹寨县、贞丰县手工造纸记载很少,据考证,丹寨县石桥镇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是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树为原料制作的。当地纸工介绍说,石桥造纸源于蔡伦,至今石桥村造纸作坊的人家每年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的活动来祭祀蔡伦。贞丰县小屯村的布依族群众也沿用蔡伦造纸工艺生产白棉纸。2、其他因素对手工造纸技术流传的影响除了造纸原料与造纸技术,地形、气候、宗教等因素也会对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的流传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地形与气候、光照等因素关系到植物的生长,从而关系到造纸原料的选择。如太宗时期造纸工匠入藏,带去中原地区的造纸技术。然而由于高原地区日照、海拔的影响,中原地区造纸所用的构树无法生长,因此汉藏工匠最后根据自然条件,选择了瑞香狼毒作为造纸原料。其次,地形地势因素关系到造纸技术流传的途径。西南地区地处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上,地形错综复杂,多崇山峻岭和深沟峡谷,平地分散在群山中,形成一个个孤立分散的山间小盆地,俗称“坝子”。独特的地形地貌使得古老的手工造纸得以保留下来,也为造纸技术的流传制造了一定的难度。第三,宗教对西南地区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宗教用纸的需要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发展,宗教的传播也可能伴随着造纸技术的传播。藏族地区手工造纸多用于佛教经书的印刷和抄写。纳西族东巴教深受西藏宗教的影响,因而在写经造纸方面也受到了西藏的影响。东巴纸主要用于抄写东巴经,东巴纸在纳西地区也叫写经纸。3、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传路线的设想通过GIS系统直观所得,并结合上述文献资料中关于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来源的记载,可以得到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传路线图(图四)。技术流传路线主要分为三条:一是传自西藏,以纳西族为主,如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白地乡及丽江市大具县,其特点是以瑞香狼毒科植物为原料,采用浇纸法。二是传自缅甸、老挝等印巴次大陆邻国,以傣族为主,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文山麻栗坡县、思茅市景东县等地,以构皮为原料,采用地坑式浇纸法。三是传自中原地区,如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六合乡、龙珠乡以及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金平县、红河彝族哈尼族自治州建水县、贵州省贞丰县、丹寨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地区大化县、凌云县等地,多以构皮或竹为原料,采用纸帘式抄纸法。造纸技术的流传并不是都单一来源,而是受到了一种或多种外来因素的影响,相互交融,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路线三中,体系c与体系d造纸技术均来源于中原汉族地区,然而所采用的原料不同。结合文献来看,以构皮为原料造纸的历史较早,而以竹为原料造纸的技术普遍传入较晚,这也与中原地区造纸技术发展演化过程有关,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汉族地区之间的交流是持续不断的。此外,各少数民族间相互交流学习,使得造纸技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四、 结语通过对现有少数民族传统造纸技术相关资料的疏通整理,综合分析手工造纸过程中的原料、工具、工艺及应用等方面,并结合国家地理信息系统系统的运用,将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点分为四个区域体系:体系a以中甸白地为代表,以瑞香狼毒为原料,采用浇纸法造纸体系;体系b以耿马县为代表,以构皮为原料采用浇纸法造纸体系;体系c以鹤庆龙珠为代表,以竹为原料,采用抄纸法造纸体系;体系d以鹤庆六合为代表,以构皮为原料,采用抄纸法造纸体系。在这四个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提出三条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传路线:体系a传自西藏地区,体系b传自印巴次大陆,体系c与体系d传自中原汉族地区。手工造纸是我国的一项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作文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华章巨篇之一,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对丰富和传承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的重要贡献也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手工纸具有耐久性、吸水性好,制造过程中环境污染较少等优点,这为现代机制纸的制造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传统手工造纸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西南少数民族保留了中国最原始的手工造纸技术环节,探究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的源流,一方面为了更好得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研究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的历史与工艺有助于这些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较为遗憾的是,现存文献中关于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的来源很少有直接的记载。本文所提出的西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技术流传路线图,是基于对文献的综合考察并借助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有待于对西南少数民族造纸工艺进行详尽的调查,并与周边国家、省份的造纸技术作深入的比较研究,才能对此得出进一步的更为明确的结论后记:从06年开题至今,两年时光已逝。犹记得大二时满怀热情,战战兢兢地找导师商量研究方向与课题内容,在导师指导下一遍遍修改申请材料,熬夜准备中期报告。后来却因为个人原因,以致课题拖延很久,直至今日才在导师提醒下得以结题,想来必定是令导师失望万分。虽然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与望道课题内容有所差距,然而望道学者经历却是引领我走向学术道路的一盏明灯,始终获益匪浅。两年来所习得的不仅是课题相关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开展研究的方法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衷心感谢望道学者计划给予我这样的一个机遇,也非常感谢我的导师陈刚老师不嫌愚钝,耐心指导。也祝愿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能够顺利进行,为更多的同学搭建学术平台。参考文献1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史稿,文物出版社,1997年3月2 杨建昆云南民族手工造纸地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5年11月3 张公瑾民族古文献概览,民族出版社,1997年11月4 孙宝明、李钟凯中国造纸植物原料志,轻工业出版社,1959年11月5 李晓岑、朱霞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云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3月6 唐立云南物质文化生活技术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7 邓文通瑶族传统科技中的造纸术,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5月8 王诗文云南少数民族古代造纸源流初探,中国造纸,第4期9 邱宣充孟定傣族的原始造纸,云南文物,第13期10杨正文、杨红松中國貴州省少數民族手工製紙技藝變遷考察,民族造形學報通卷,第6輯,2006年5月11韦丹芳广西壮、汉、瑶族民间造纸技术的调查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8月12韦丹芳贡川壮族纱纸的考察研究,中国科技史料,2003年第4期13朱霞、李晓岑云南少数民族造纸技术的调查和研究,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14罗钰云南少数民族手工造纸综述,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15陈登宇纳西族东巴纸新法初探,湄公河区域国家手工造纸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进展与产业化路径报告
- 2025-2030中国医药智能仓储系统投资回报分析报告
- 2025啤酒购销运输合同
- 酒店反恐知识试题及答案
- 初中化学黄金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租赁合同样本:店铺商铺出租协议范本
- 2025-2030中国企业邮箱云迁移决策因素与信息安全防护需求报告
- 2025授权股票交易委托合同
- 小学数学教材试题及答案
- 2025秋招:自媒体笔试题及答案
- 黄桃采购合同
- 铭记历史荣光共盼祖国统一!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台湾光复纪念日主题班会
- 海港机械设备维护及安全措施
- 血酮体测定方法
- 2025年全国《滴滴网约车》司机从业资格驾驶证考试题(附答案)
- 2025江苏南京玄武区招聘社区工作者和“两新”组织专职党务工作人员70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DB32-T 1086-2022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档案管理规范
- 2025年兰州铁路局秋招笔试题目
-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指导手册
- 大货车安全事故教育培训课件
- 中信银行福州市晋安区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