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与评价.ppt_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与评价.ppt_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与评价.ppt_第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与评价.ppt_第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与评价.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古代诗歌鉴赏与评价,1、把握考纲,了解“诗歌鉴赏”命题变化,采用主观题的方式,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察内容。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的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典型试题的思考一,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在首这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典型试题的思考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的一个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这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鉴赏要求:,考试形式:,鉴赏内容:,主观题,2、填空题,1、简答题,1、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考试范围:,2、前人好评、定评之作,1、古诗,鉴赏重点之一: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和抒情主人公,自然形象:,诗中描写的景、物,“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重点辨析的概念,意象:,意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与象的结合,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形象。,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鉴赏要点(2):语言,分析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语:即“诗眼”分析诗的语言结构:如词类活用、词序变换、句子成分的省略与压缩。鉴赏诗歌语言的形式美与音乐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点和学生的文言基础关系尤为密切,是诗词鉴赏系统工程的主基石。,典型试题思考三,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从诗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1、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例题:下列诗歌采用什么抒情方式,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写人、写自己。,借古讽今。作者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3、表达技巧修辞手法,一般看来,集中考查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这一点可以不必设专题复习),2、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用具体例子加强印象:赋:铺陈,叙物言情,直陈其事,随物赋形比:比喻,借物托情,有显有隐兴:联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因物起兴,触景生情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欲扬先抑、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例题:这两首诗表现手法有何相似之处,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漫成一首杜甫江月去人只尺,风灯照夜欲更。沙头宿鹭联静,船尾跳鱼拨鸣。,(以动衬静),需要重点辨析的手法,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方面并举出来进行比较。衬托:又叫映衬、烘托。用描述环境、气氛等或其他条件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无主次之分,双方分量相等。),(居于次要地位,用来陪衬主体,突出主体),四、鉴赏要点:思想内容,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报负、愿望、情怀等。首先要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如写了什么景,咏了什么物,然后再体会作者抒了什么情,言了什么理。(要注意直接的、正面的描写内容和实际反映、表现的思想情感之间是否一致。古诗诗意,含蓄居多,直白少见,需要反复思考。),强化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运用术语表述严密(练习训练时要条例清晰求学生写出完逻辑合理整的答案)卷面清爽,关于教材对诗词鉴赏的定位的思考,1.教材对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和考纲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整体把握(感知),二是重点鉴赏一首诗的某一个方面。比如某诗有特点的梦境描写等等。,2.课文的提示也和考试重点契合。复习时可以借助于学生所熟悉的课文来总结规律,揭示应注意的问题,使他们生成解读和鉴赏的常用方法。,3.课文的某些练习原本就是很好的训练示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除此之外,我们在复习时也可以只提示学生诗词的特色和容易误解的情感主旨等,而不必每首诗词都拟一两个题目,因为学生毕竟是有一定的基础了。,熟悉需要掌握的术语,常见思想感情术语有:迷恋、伤感、忧愁、惆怅、寂寞、孤独、烦闷欢乐、赞美、恬淡、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需要掌握的术语2,2、篇章结构常见术语:层层深入、首尾照应、有分有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等3、表现手法常见术语:虚实结合、以动写静、欲扬先抑、衬托、渲染、象征、联想、想象托物言志、对照比较、卒章显志、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情景交融、借古喻今,4、抒情术语,创作风格常见术语:,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豪放:苏轼、辛弃疾用典:辛弃疾朴素自然:陶渊明飘逸豪放:李白沉郁顿挫:杜甫雄健高昂:王昌龄悲壮苍凉:高适,需要掌握的术语3,要让学生明确“诗言志”是言“我”之志,“志”即通常所说的“情志”,实际包含了诗歌中常见的“小我”和“大我”两个方面。,1、关于“诗言志”问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要指导学生注意平中见奇的“炼字”(诗眼)和“先景物后情志”等常态写作现象。,2、关于“字词、章法”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自、横二字),要把常见的表现手法明确地告知学生,指导学生的重点是对比、衬托等。,3、关于明辨“随物赋形”等表现手法问题,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一、注意叙写对象范围及所抒情志大小悲喜的界定和表述二、重视原诗评注或题干要求的理解分析三、强化书面表达的术语运用和连贯有序,4、解决学生鉴赏表达的“无从下笔”问题,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有开封。王安石:“看似寻常最奇崛”,一、避免滥用和乱用术语不顾及诗句内容和重点意象二、切忌“望文生义”和“以偏概全”的简单随意表述三、力戒“断章取义”和“一叶障目”的无联想、无整体阅读分析,5、解决学生鉴赏表达的“下笔千言,离题万里”问题,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意说人生苦辛,寓意两可),备考要点,1、注重意象的积累2、正确解读意象、明确意象在诗词中的作用、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熟悉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掌握一定的解读技巧,意象,形象是没有渗透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而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画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的概念比意象大,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含在意境之中,但意象又不等于意境。,意象则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它不同于形象,它的主要特点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意象渗透着诗人在特定环境、特定时刻的思想与感情,它不是对事物的客观描摹,即使是诗中最细微、最平常的事物,也都渗透了诗人主观上的情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表现的是漂泊天涯的游子思乡念家之情。全诗有四个意象,即四幅画面,第一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传达萧瑟、衰老的心境,由三个形象形成;第二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展示安恬、温馨的向往,由三个形象组成;第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表现怆冷、瘦惫的感受,由三个形象组成;第四个意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呈现的是漂泊者的忧伤和惆怅,由“人”、“天涯”、“夕阳”三个形象组成。,意境,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分开来讲,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即指具体的诗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作用1,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8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相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把握意象的常见类型,人物形象景观场景某些事物有关音乐曲调,人物形象,古诗词中人物形象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例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例2:“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例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分析人物形象:周瑜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苏轼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对比当中,感叹自我,景观场景,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柳”的特定意象,一是抒写离愁别恨。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二是倔强的弱者形象。白居易有木诗八首写道:“枝弱不胜雪。势高常惧风。雪压低还举,风吹西复东。”杨柳的样子弱不禁风,可是在作者眼中,它却是一个顽强不屈的抗争者,当风雪袭来时,它却顽强地与之抗争,仿佛一个性格倔强的弱者。,三是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近,争似垂杨无限时”,意即“城中艳开一时的桃花李花转眼间就凋谢净尽,怎似那倒垂的柳条能长时间的喷绿吐翠”,显然“桃李”、“垂柳”都有比喻义,借以讽刺那些争名夺利、风云一时的势利小人,赞美那些不求闻达,朴实无华,又能长期造福于人的人。经过对比,“垂杨”朴实无华的君子形象便跃然纸上。,四是一时得意的势利小人。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曾巩咏柳意即柳树杂乱的枝条刚刚抽出,还没有改变初生时的浅黄色,因为能够倚恃东风便狂舞起来,只知用自己的飞絮遮蔽日月,却不知天地间还有清霜存在。诗人用拟人手法,以讽刺的口吻诅咒“倚得东风势便狂”的杨柳最终必将受到“清霜”的惩罚。,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1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2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3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4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5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意象分析小节,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只有抓住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诗人处理意象的几种常见方法,在唐宋诗词里,诗人常常用白云、青山、苍天、空山等意象来表现一幅悠远和清净平淡的意境。如下列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灏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同上)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王维送别)作者通过艺术手段,使得那种空虚冲淡的氛围和人们的心境上的愉悦、明亮、淡雅、寂静、素朴、纯净的心态结合起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