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及其完善法学专业学生 张 凤指导老师 尹雪英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规模展开,由环境污染或破坏造成的环境侵权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一大社会问题。本文在探讨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两个条件及承担方式之后,认为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总体上是比较完善的,但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一些先进做法,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加以健全与完善。文章的论述只是从立法层面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作了初步分析,但为了更好地实现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目的和功能,必须把它放到整个法制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中去考虑。关键词: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因果关系推定;制度完善A Study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and its Perfection in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law ZHANG Feng Tutor YIN Xueying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large-scale spread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al tort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r destroying will be a major social problem. The constitution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s made up of damaging fact and causality between action and damaging fact, not including fault and illegality. Although the system of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s comparatively perfect as a whole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quite a few problems and defects on conflict between legal provisions about liability constitution , lack of system of socialization about damages of environmental torts,deficiency of means and measure of relief,which requires us to adapt some effective and advanced methods to make the system sound and perfect. This paper only gives a research on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in legislation. Civil responsibility of environmental torts should be placed in the whole legal system and social system to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aim and function well.Key words: Environmental Torts ; Civil Responsibility ; Causality ;System Perfection.20 世纪,人类在享受产业和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辉煌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带来的巨大创伤,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濒危的物种激增、放射性污染和核灾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环境污染或破坏而侵害他人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国环境立法相对较晚,而传统的部门法是在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的情形下发展起来的,当环境问题或环境危机出现的时候,这些法律在危机面前暴露出许多问题和缺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弥补这些缺陷,是传统法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概说(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内涵环境侵权,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并因此给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环境权益等造成损害或有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就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其对环境的污染或破坏而导致对他人的财产权、人身权或者其他环境权益造成侵害时依照环境保护法或其他法律规定所应承担民事法律后果。1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责任,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因污染环境而侵犯他人财产权、人身权所应负的民事责任;二是因破坏自然资源侵犯他人财产权应负的民事责任;三是因其他侵犯他人环境权益应负的民事责任。(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环境民事责任是以传统民事责任理论为基础发展而形成的,是民事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民事责任。与传统民事责任相比较,环境民事责任具有以下特征:21权利依据不同传统民事责任一般以财产权和人身权为依据,而环境民事责任除以财产权和人身权为依据外,还以环境权益作为追究民事责任的依据。2以无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不考虑加害人是否具有过错,只要其造成污染损害,就得承担民事责任。它已经不具备一般法律责任的本来含义,只具有“恢复权利的性质”。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法律责任都是以过错为基础,从而体现出法律责任本身应有的对不法行为的制裁和教育作用。3因果关系是决定责任的基本要件传统民事责任以过错为归责原则,过错不仅是构成责任的要件,而且是决定责任的最终要件。但是,面对环境污染损害,行为人有无责任不取决于他是否有过错,而取决于损害结果与其行为是否有因果联系。4利益衡量被广泛运用由于环境污染原因行为的社会有用性、价值性,在确定加害人之责任及其所承担的责任形式时,利益衡量机制被广泛运用。将受害人所受损害的利益与加害人行为的社会效益相比较,从而决定加害人的责任及其责任形式。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一)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环境侵权理论中的重要基本问题之一。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判断侵权行为人是否应负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但在各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中,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不同的,主要存在三要件说和二要件说。3其中主张三要件说的学者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是:(1)须有违反环境保护法律的污染环境行为;(2)须有客观的损害事实;(3)须污染环境行为与污染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我国大多数学者都主张三要件说,根据民事侵权基本理论“无损害无赔偿”,损害事实的发生,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理应是构成环境侵权的要件,但违法行为是否应成为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是目前争议的焦点。笔者认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应是二要件之说,即:(1)须有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事实;(2)须损害与污染环境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这是因为:正如张新宝教授所说:“凡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都是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的。”4现代化大工业的出现,本身就具有污染环境的危险,国家规定各种防治污染的规则是受特定时期对特定污染源的认识制约的,很可能这种规则并不符合污染源的实际污染程度,再加上科学本身所包含的潜在的巨大风险,合法的排污行为同样可能会给公众带来损害。因此,不论行为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防治污染的规则,只要给他人造成损害,就为存在环境污染。民法通则中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才承担民事责任;而环境保护法中却并没有要求行为违法性作为承担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要件。众所周知民法通则是民事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而环境保护法是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依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理, 环境保护法在环保领域应有着优先于民法通则的地位。因此,就法规之间的协调来说,环境侵权责任不应以行为的违法性为构成要件。(二)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所谓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是指造成环境污染或被破坏的行为和特定被害者所蒙受的损害之间具有个别的、事实上的无此就无彼的联系。环境侵权因果关系推定是指环境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即受害人是因行为人排放污染物或破坏环境所造成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在环境污染损害中,要证明损害事实与损害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往往比较困难,很容易陷入科学争论而无法使受害人的请求得到救济,也不能对环境侵权行为及时予以制止,这种法律役于科技的负面效果是应当尽量防止的。5因此采用因果关系推定的法律方法予以校正,包括三种:1盖然性因果关系理论受害人只需要证明侵害行为引起的损害可能性(盖然)达到一定程度,即可推定因果关系存在,或证明如果没有该行为,就不会发生该结果的盖然性,便可推定因果关系。2流行病学因果关系理论该学说采用流行病学集体性统计方法,根据流行病学分析某种疾病发生的原因机器关系较大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研究判断,在判断中主要考虑:该因素在发病前曾发生作用;该因素作用的程度越显著,则该病患者比率越高;该因素作用减低,该病患者的比率则下降;该因素引起该疾病的结论,与生物学的学说不发生矛盾。3间接反证说是指当主要事实是否存在尚未明确时,由不负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负反证其事实不存在的证明责任,因此与直接反证不同,而称之为间接反证。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纵观各国环境法制,追究环境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形式主要也是赔偿损害和排除侵害两种。赔偿损失在于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害,即救济已然,排除侵害在于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侵害,防患于未然。因此,两者相结合,以对环境侵害实现圆满救济。(一) 赔偿损失环境侵权的赔偿损失范围主要包括:(1)财产损害的赔偿。财产损害是指由于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财产权或人身权而致其经济利益之损失。依据我国法律,财产损害采取全部赔偿的原则,赔偿范围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部分,直接损失指环境侵权行为导致的受害人现有财产的减少或丧失,间接损失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受害人可得到的,但因环境侵权而丧失的那部分利益。对这种财产的赔偿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折价赔偿;二是实物赔偿。(2)人身损害赔偿。人身损害指侵权行为对受害人的人身权、健康权等的侵害,并致受害人伤残或死亡。对人身损害赔偿我国一般依人身损害的程度确立赔偿范围。具体赔偿范围包括必要的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后的生活补助费等等。(3)精神损害赔偿。精神损害是指侵权行为侵害了受害人的人身权或财产权而致受害人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最高人民法院做出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就有关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做出详细规定。(4)环境损害赔偿。现代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这种“稀缺性”会改变环境的供求关系和有关商品的生产成本,求大于供会使环境的价值增值,变得宝贵。同时在计算环境损害赔偿数额时也要将环境的生态效益考虑在内,如大部分国家认为环境的生态效益价值是其单纯经济价值的九倍。6(二)排除侵害排除侵害的制裁方式主要适用于公民或法人的财产或人身可能由于其他单位或个人的环境侵权行为而带来危害的情形,或这种危害正在进行之中。依据环境侵权的具体情况,排除侵害的具体形式有如下几种:(1)停止侵害。行为人实施的侵害他人环境权益和其他民事权益的行为正在进行之中,受害人可以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或请求法院或其他机关责令侵害人停止其侵权行为。(2)排除妨碍。环境侵权行为使受害人无法行使自己的环境权益或其他民事权利,受害人有权请求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环境侵权行为对他人的人身或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或存在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的可能性,他人有权请求侵权行为人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险。四、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分析及完善(一)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现状在我国,有关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法律制度主要分散于民法通则、环境基本法与单行法之中。此外,有关民事程序法的有关规定也与之密切相关。民法通则对各种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作了原则规定。其中第124条规定:“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134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此外,第123条关于高度危险作业的民事责任规定、第130条关于共同侵权民事责任的规定,也与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有关。在环境法中,我国环境污染侵权责任的法律规范相当丰富。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免于承担责任”;第 42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时间是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0条规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者,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过失,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并承担赔偿责任。对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对责任者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此外,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也基本上作了与环境保护法相似的规定。在民事程序法方面的主要规定有: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即坚持“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原则。第54、55条规定了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也适用于环境侵权的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的第74点规定:“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但在下列侵权诉讼中,对原告提出的侵权事实,被告否认的,由被告负责举证:(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2)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3)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这是一个典型的关于环境侵权举证责任转移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 4 条第 3 项规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二) 对现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评价1可取之处(1)民事基本法、环境基本法、环境单行法和民事程序法等有关法律对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作了不同层次的规定,可以说,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已经比较严密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2)无过错责任原则规定的比较彻底。不论是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还是作为环境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抑或各环境单行法,都贯彻了无过错责任的立法原则,并且,该原则不仅适用于生命、身体、健康遭受损害的场合,也适用于财产损害场合,这就克服了日本环境法中只对产生于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的人身损害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局限性。(3)鉴于环境侵权的复杂性,环境基本法对环境污染侵权的诉讼时效做出了有别于普通诉讼时效的特别规定,其诉讼时效比普通诉讼时效长1年。(4)对环境污染侵权的责任方式,不仅规定了事后补救性质的损害赔偿(包括恢复原状),也规定了事前预防性质的侵害排除(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与消除危险),且两者可以合并适用,避免了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对损害赔偿与侵害排除割裂开来、分别规定的局限,有利于对受害人的救济及环境的保护。2缺陷与不足相对于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其不足之处也很明显:(1)关于环境侵权的构成,民法通则的规定与环境法的规定不协调。根据民法通则第124条的规定,环境污染侵权须以“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为前提,而环境保护法及各单行法的规定并无此要求。国外之通说、判例与法规也认为污染源遵守公法标准并不能成为私法上免责的理由。尽管不少学者为消除其间的矛盾,对该条作了扩张解释,如认为该条所称“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是指“我国环保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制度,而非具体的某项排污标准”;或者“这里违法,既可以是违反了我国宪法和民法的规定,也可以是违反了我国环境资源法律的有关规定”。(2)关于举证责任转移、因果关系推定规则,立法上没有做出规定。关于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的举证责任转移问题,只有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至于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则既无法律规定,也无司法解释。而在环境侵权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因果关系推定规则,对于受害人人身、财产、环境权益的保护至为关键。(3)关于损害赔偿范围,立法上对环境污染侵权精神损害赔偿未作规定,实践中对因环境污染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法院一般也不认定。这与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环境保护潮流不相符合,对受害人来说也不公平。(4)关于责任方式,一是缺乏对排除侵害成立要件的进一步界定,且没有“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性赔偿”等过渡性质的责任方式的规定;二是损害赔偿责任的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如国外行之有效的财务担保、责任保险、损害赔偿基金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为空白。最后,关于受害人救济的途径和保障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缺乏对仲裁的规定。仲裁作为一种迅速、便利、经济的救济途径,在国外及国际环境污染侵权责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我国环境法中,无论是基本法还是各单行法皆未明确规定。二是环境侵权的知情权和请求鉴定权尚属空白,这对贫弱的受害人进行举证及请求救济极为不利。三是尚没独立的对环境侵权因果关系进行认定的机构等。(三)完善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建议思考了解了我国现有环境污染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不足,就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健全和完善。完善的主要方面有:1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方面(1)删除环境侵权以“违法性”为前提之规定。民法通则在规定环境污染侵权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同时,又明文规定以“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作为加害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前提。这不仅与国外有关通说、判例和立法所持的污染源遵守公法标准和要求并不免除其民事责任的立场或规定相反,而且与环境基本法及各单行法的有关规定相矛盾,不利于环境污染侵权受害人的保护。为此,在今后制定民法典时应当删除民法通则第124条关于“违反国家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规定”这一前提和要件。(2)损害结果的认定不应局限于“现实发生”的损害。由于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是长期缓慢的过程,当在人体中积累的有害物质尚未达到致人损害的程度时,受害者是无法举出损害事实的证据。有学者认为,如果在现有科技水平之下,能认定污染物质将在人体内或环境中积累并必将危及人类正常生存条件的,应予以排除危险。7(3)在因果关系确定方面明确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制度,灵活运用因果关系推定方法鉴于环境污染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十分复杂,为了及时有效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在我国的环境立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因果关系推定制度。具体作法可适当借鉴国外行之有效的“盖然性理论”、“疫学理论”及“间接反证理论”。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环境侵权案件,确定和适用与之相应的不同的因果关系推定方法:在涉及到工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污染而导致农民的种植业、养殖业等财产权益的损害时,可借鉴间接反证法或盖然性法作为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而当污染侵害到人的健康时,可借鉴疫学因果关系说作为因果关系推定的方法。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经验还不十分丰富,相关理论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应以平衡社会利益为价值指导,使用多元化的方法实行因果关系推定8。举证责任倒置考虑到环境污染侵权往往是被告(加害人)一方掌握着所排废物的种类、数量、性质、迁移转化途径和规律、致害机理等,而且其工艺流程通常都是保密的,被告具有离证据近、容易取证的方便条件,而原告(受害人)却不易接近证据。因此,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国外立法、司法普遍实行了举证责任倒置或转移规则。我国有关的司法解释也确立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但这并不意味受害者就不需要举证。受害者须对污染者的污染行为、损害事实举证。2环境侵权的民事责任承担方面(1)适当拓宽损害赔偿的范围。就环境污染侵权损害赔偿而言,应特别注意以下几项损害:1)环境要素或场所恢复费用。如农田污染不仅使农作物减产,还会使农田肥力减退,为恢复原有的土质和肥力,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改良与追加肥料。2)人身潜在损害。环境污染侵权具有潜伏性与滞后性,受害人在遭受损害的早期,其损害往往显露不完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害会逐渐显露。对于这种潜在损害,也应予以赔偿。3)精神损害。鉴于环境污染侵权对于人的精神状态、健康状况、生活条件等皆有较大影响,甚至还可以通过遗传因素危及后代。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第 10 条就规定了人民法院在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须考虑的六种因素。其中有五点是关于侵权行为人方的情况,如侵权人的行为方式、获利情况和经济能力等等。然而,解释并没有列入受害人方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忽视。故应优先考虑受害人的情况,如受害人的伤害程度、财产状况、身份等等。4)生态损害。考虑到其鉴定、量化的极端困难与生态利益的公共性质,一般不宜通过私法途径给予救济。(2)细化排除侵害的构成与方式。鉴于排除侵害对工商业活动的过大打击,对其运用应当严格慎重,一般只能适用于连续性、反复性及不可恢复性的侵害,且应当进行严格的利益衡量,以兼顾产业的发展与公众权益的保护 。环境侵害的排除应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健康同良好的环境正当要求之间的利益平衡,并把居民环境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为了弥补由于对排除侵害的救济方式所作重大限制而导致的对于妨碍行为的受害人的保护不周,有的国家提出了“中间排除侵害和部分排除侵害”的救济制度、代替性赔偿制度,用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间的利益平衡9。因此,我国的立法有必要通过立法引进确立“部分排除侵害”、“代替排除侵害的赔偿(即代替性赔偿)”等过渡性质的责任制度,以便法院或执行机关通过对有关利益的比较权衡而对各种排除侵害的方式加以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3)责任主体具体化在我国环境法中,环境侵权责任方往往被笼统地被定义为“有关责任人员”、“有关单位”,作为致害方地的企业往往将环境损害赔偿转移为成本支出,从而削弱了损害赔偿地惩戒作用,使企业职工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时,也无法将责任落实到人。实际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的有关人员也不同。因此,应视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规定,尽可能在法律条文上将责任落实到人,使真正的致害人赔偿具体的受害人,从而引起侵权方的足够重视并警示后人。3环境侵权责任的社会化方面一旦发生重大的工业污染、核泄露事故时,巨额的甚至近乎天文数字的赔偿数额有可能致使侵权者破产或关闭,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基于此,有必要将个人对损害的责任分散于社会承担,即环境责任的社会化制度,从而实现损害赔偿的社会化。这既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又有利于对受害人的及时救济,避免了各种矛盾的冲突及因之而生的社会动荡。对此方面,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1)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对于一些污染事故中侵害方或受害方可能人数众多,赔偿数额巨大,且因果关系复杂之情况下,为了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国外如日本、德国设立了环境损害赔偿基金10。我国未来也将设立这一制度,并可考虑通过征收排污费、环境资源补偿费的办法设立赔偿基金。只要发生污染事故,即可由该基金代为赔付,然后再向侵权人追偿。(2)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是指保险人依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向第三人支付赔偿金的一种财产保险类别。优越性在于不仅减轻了侵害人的经济负担,而且有利于维护受害人的利益。我国有必要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责任保险法。4环境侵权的民事救济的保障和途径方面(1)授予受害人的咨询权和责任鉴定请求权环境污染侵权关涉高科技,受害人又多为普通公民,加害者出于对工艺流程、专业技术保密的需要可能阻止原告的取证活动。因此,立法明确授予受害人对加害人或有关国家机关就有关机器设备、使用原料、排放废弃物的种类、数量、迁移转化规律及可能的危害后果等的咨询权或向当地环境行政管理机关的责任鉴定请求权就十分必要。(2)扩大我国环境侵权之范围依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4条规定,我国环境污染的侵权仅限于排放废水、废气、废渣、粉尘等九种。而对光污染、废热污染并没有明确规定,而且我国也尚无鉴定光污染和废热污染的手段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对受害人的环境权益难以提供有效维护。(3)确立环境侵权仲裁制度我国仲裁法第2条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环境污染侵权纠纷一般都关涉财产权益,把环境污染侵权纠纷解释为“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一种。考虑到环境污染侵权的复杂性,在损害事实、因果关系、赔偿数额等事项的认定方面,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市场营销人员招聘面试实战指南及预测题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求职面试指南模拟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音乐科目模拟题
- 2025年中学历史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电力人员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环境工程师招聘笔试模拟题及复习策略
- 2025年小学全科特岗教师面试模拟题集
- 2025年网络安全工程师招聘考试题库与解析
- 1到10的教学课件
- 2025年物资储备仓库运输作业流程与调度员招聘考试要点
- 建筑公司分包合同管理办法
- 2025至2030苏打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年秋季学期德育工作计划: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 2025-2030中国家政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与服务质量监管报告
- 2025年浙江省中考英语真题(解析版)
- 2025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物理)科目高考真题+(答案解析版)
- 2025年成都东部集团有限公司及下属企业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各分项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国税编制管理办法
- 《矛盾论》、《实践论》导读
- 工程罚款通知单模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